淘客熙熙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5008 🌺38197 🌵36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也借地回纳米关于郭沫若的诗歌

纳米同志说自己并不能确定自己能不能保持初心,能不能把持住,对自己失去了信任,这个和你这个帖子里的心理探讨很贴近了。

实际上大家都是俗人,在以往的河里的探讨中,更显得如此,某些看起来尖刻或者尖锐的先生是否就必定是纪委好手呢,我是看不出来的。

相比之下,王洪文的坚定性就显得尤其可贵了,当然了,张春桥康老也不错!王洪文被抓时,突击上了叶剑英,大家也都知道叶剑英是个什么角色,他是隐藏的军头啊,说是陈锡联掌握总参,实际上陈锡联啥也不是,双面狐,说明了他的投机性和不再勇猛。事实也正是如此,事后他的动作也是一塌糊涂,可以说听从命令,但是也是软弱之极,很难让人相信他比陈永贵和吴桂贤强。

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陈锡联同志照片

(10张)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1月被免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

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他这个中顾委常委和邓他们的常委相信是个人都能看出差别。

这明显是怀仁堂事变后的既得利益者啊。

那么精英有没有这个初心呢?我是不相信的,我还是相信陈永贵们可以自己代表自己。

这个代表不是绝对的,但是在历史上看来,这种情况是没有过的,这点右派公知也是承认的,他们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质疑陈永贵们的能力炫耀自己的能力,呵呵呵呵,让我感到可笑和荒唐,因为精英的能力就在那里摆着不可靠啊,妥协了啊,畏缩了啊。

当然了,我也是妥协主义者,在社会主义阶段,承认精英的能力和认可特权官僚的部分特权。

比如吧,我就认为高干子弟可以获得比普通轿车稍微好的轿车的特权,如果是豪车,那就严厉收拾,政治局常委也得检讨,现在条件好了,那就全国电视公开检讨自己孩子超标了,这是我认可的高干的特权,是,打击这些高干的权威性,但是,我相信人民也是认可的。至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资本家的配合下提高标准,那就都收拾。不用进监狱,干校、电视检讨就行!!!我个人相信这是对高干有帮助的!!

房子也可以宽松一些,但是大别墅就算了,独栋也得谨慎等等等,这个事情人民监督,最后给个处理结果。我个人相信这样的事情,那些在央视腐败系列专题片里检讨的被抓高官,我估计没有一个是真实真心检讨忏悔的,呸,他们的以往让我完全不相信他们。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不再可信了呢?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所谓纪委监督,完全失去了作用!

https://m.mysmth.net/article/Modern_CHN/777253?p=4

水木探讨江青为啥整老干,我的天啊,中国顶级学府难道这点一点也看不出来吗?我的天啊,每年几百亿的经费干啥吃了啊?简直愚昧的可怕,这么简单的道理真的很难理解吗?

@纳米小洞儿

纳米同志啊,你得加强诗歌研究了,所谓石头出粮食,不是说当地是石头地,是像石头一样的地,这个地不是当地的问题啊,是全国的石头地,是一种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啊,文革前也是有的,而且不止邢燕子当地,还有吕凤兰、申纪兰、陈永贵、王金水、王国藩等等等地区的好书记啊。

这不是针对石头地,也不是针对山地,而是针对不产或者少产粮食的地方,如何发展农村建设啊。

你没看楼上资料中毛主席都请了谁了吗?说明毛主席注重的是他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是说毛主席在文革前就看到了陈永贵的闪光点了,陈永贵作为毛主席选择的好农民战士,真的是和老干干了起来。

改开后陈永贵和邓小平老干对着干的各种网文比比皆是,他是可以的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没有势力和任何背景啊!!他的背后就只有毛主席啊!!!!!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1121/c1001-26067342.html

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事件的追认和善后

  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这一非程序的强力行动需要得到程序性追认,毛泽东逝世后最高权力核心的真空需要尽快填补,事件过后的中国政局需要稳定,这些都必须由最高决策层作出部署和安排。作为完整的历史事件,应该说这是最后一个环节。

  有关这次会议的经过,以往著述只有零星涉及。据《叶剑英传》,会议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九号楼举行,从10月6日晚十点开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华国锋和叶剑英作了报告,会议完全赞同处置“四人帮”的行动,通过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京外政治局成员没有参加会议,会后由汪东兴逐一作了通报。吴德口述谈到了会上的一个细节:纪登奎提出文件应否按照毛泽东“三七开”的评价,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在;叶剑英认为这个文件不可能解决对“文革”的评价问题。吴德还说,会后所有政治局成员都住在了玉泉山。华国锋对友人回忆,会上他首先提议请叶帅担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因为叶对党和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叶则说自己已经七十九岁,华比自己小二十岁(此说有误。叶剑英1897年生,华国锋1921年生,两人相差24岁——笔者注),有实际工作经验,正当年富力强,应该担起这个重任。叶提议华担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获得一致通过。(《我所了解的华国锋》,载张根生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著述各自提供了一点情况,但都很简单。

  比较详尽的记述,是2005年10月香港凤凰卫视对周启才的访谈。周后来又整理成文章发表。据周回忆,会议的准备工作是汪东兴指示他组织人做的,他和李鑫又列席了会议。所以,周对会议的经过包括会场的布置、到会的情形、华叶的讲话,都有细腻的叙述。据周说,出席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是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苏振华、倪志福、吴桂贤等11人,李鑫和周启才列席会议。华国锋主持并讲话,叶剑英随后讲话,主要是通报抓捕“四人帮”的情况,推举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周印证了华的记忆,会上华确实提议请叶剑英担任党中央主席,主持中央的工作;叶剑英坚辞,会议最后赞成叶的意见,推选了华。最近发表的武健华文章,也有不少篇幅介绍这次会议,特别是较多引述了华国锋、叶剑英的讲话。武本人没有旁听会议,但他说明:所述情况是根据李鑫和周启才的记录得知的。(武健华《叶剑英汪东兴密谈处置四人帮》)这个细节表明,当天政治局紧急会议是有记录的。

  据周启才回忆,从10月8日开始,华国锋、叶剑英等政治局成员在玉泉山分期、分批召开打招呼会议,向各地方党政军负责人通报粉碎“四人帮”的情况和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整个打招呼会直到14日才结束。

那次政治局会议的参加者,健在的人除周启才外,还有三位:汪东兴、倪志褔、吴桂贤。倘若他们能有回忆或口述,想必会补充更多史实。如前所述,这次政治局会议是有记录的。笔者猜想,关于抓捕“四人帮”的经过会有不少涉及,如能解密,对于进一步厘清事实无疑将有更大助益。(全文完)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5期。)

如果大家都拍手,一致通过,至于这么久吗?

总之郭老是既抓时事,又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他的诗虽然不太优美好看,但是基本都到位的。

郭老要的也不是穷富问题,而是农村的奋斗精神,解决北方或者山区的而建设问题。

邢燕子歌

郭沫若

196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邢燕子,好榜样。

学习王国藩(穷棒子村),学习铁姑娘(郭凤莲)。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文革前知青)。

园中育苗苗幼成行,

冰上治鱼鱼满网。

天寒地冻,抢种开荒,

要使石头长出粮。

吃苦在前享乐后,

一切工作服从党。

北大荒变成金银窝(北大荒精神),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

邢燕子,榜样好。

青春献农村,青春永不老。

一马能当先,万马齐赛跑。

立下雄心天样高,鼓足干劲风力饱。

克勤克俭,有说有笑,

能把劳动当成宝。

为国为社多打粮,

国好社好大家好(人民公社好)。

司家庄变成鱼米乡,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长江。

司家庄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峰乡政府所在地西1.5公里处,西至各姓固村,东至后北峰村,南至和固村。

拾柴禾的市委书记,洗厕所的中央委员!

除了开会时作为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并且她是个不带薪的市委副书记,生活在当时依然十分拮据,甚至经常和丈夫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

1964年12月26号,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宴请了三桌客人,这其中就有知青代表邢燕子。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名年仅23岁的姑娘,在大会后台等待着,她是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这次会议的。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等待着大会开幕时,毛主席与几位领导人走了过来。

  

这时候有的目前同志就向我们,给毛主席介绍,向我们介绍,跟毛主席说,说这是邢燕子,毛主席说你是邢燕子,我说是啊,跟我握了手,握了手以后,刘少奇跟朱委员长他们也握了手,握完手以后,这时候呢,毛主席就说要开会了,就领着走上了主席台。

  邢燕子被毛主席牵着手走上主席台,正在这时,周总理又从主席台另一侧走了过来。

  周总理说你是燕子吗?我说是的,他说你的名字很熟悉,我早就知道你。

这样然后总理跟我说了话以后,毛主席领着我,把我领到我的座位上,他让我坐下来以后,他才走开。

他坐在了他的座位上,我就感到我这个人怎么这么命好呢,让这么多的领导人,都对我非常关怀,非常什么。我说我做了什么呢?我感觉到我没有做什么,我是特别特别高兴,我说我这辈子不用别的,我说对我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在其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先后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成长的人们的记忆中,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她是全国上山下乡运动的模范人物,是全体知识青年的“老大姐”,是被称为“毛泽东时代好姑娘”的邢燕子。

10年前邢燕子的选择正式成为了国家指示,随着形势的变化,她的职务也发生了改变。上到中央委员,下至公社副书记,大大小小16个职务全都落到了邢燕子头上,“邢十六”也成为她另一个“称号”。

  邢燕子:16个职务,职务太多了,职务太多了将来也都是脱离了群众,是啊,今天走了,明天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夜间就叫出来以后,出去了以后就走了,那个什么也甭干了,是吧?这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对我们来说非常关心,他就把我们的职务,中间的那啥一律取消,就给我留了上一职,下一职。上至那个市委书记,下是党支部副书记。

  

他们就给我说了什么呢,邢燕子是一个拾柴火的市委书记,洗厕所的中央委员,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那时候我们搞秸秆还田的时候,那什么嘛,发酵的秸秆的时候都得洗厕所,是洗厕所,完了是铡草,完了发酵,早晨6点什么时候,黑不隆冬的我就去搂树枝。

这是我在拾柴火的市委书记,洗厕所的中央委员,我回来以后,这个活必须群众干的,谁干的,大家伙干的,我就应该干。(对比不愿意扫厕所的高知和高干们,哈哈哈哈)

  “因为在农村生活,我才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回顾我这一生,值!”

邢燕子的故事,不仅仅曾经感动了一代人,此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动,将来,或许会继续感染后來人。

家园 按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功劳,按业绩授薪,很公平。同时也在

贯彻不分职业高低,人人都是主人翁和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理念。

家园 印象中茅台象房价一样2000年以后涨起来的,股价也大涨。

之前还百元以内低过洋酒,又随洋酒涨到到一百多一瓶,而进口洋酒曾一路大涨。

家园 主观性太多,客观性太少的选拔方式,最终都是灾难

主席要尝试的方向其实不错的,但是使用的方式,还是缺乏客观性的硬指标,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效果恐怕也不是很理想。

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机器,如何选拔人才,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难题。非常难,革命时期选拔其实就是生与死的考验,选拔指标杠杠的好用。建设时期呢?如果我们保持继续革命,直到全世界都实现无产阶级统治之后的建设时期,该如何选拔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这个还是缺乏共识,缺乏经验啊。

通宝推:青青的蓝,
家园 关键就是某些人在混淆业绩,比如王思聪们的功劳

呵呵呵呵,这里面有的是歧视和等级制度,嘿嘿嘿。

另外补充一下,大寨精神,不是大家都修建梯田,而是根据实际战天斗地,比如华西村没有修建梯田,比如上旺村作为南方农村也没有盲目复制大寨梯田。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和特殊性,只有抓住了这种因地制宜本质的大队书记才是好样的人才。

某些人就是在内心瞧不起陈永贵们,嘿嘿嘿。

点看全图

家园 以群众路线之名脱离群众

所有这些都是提拔,而不是选举或推举,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而不是群众的共同意志。

家园 这种做法在松散的部落联盟做得到

这种做法在松散的部落联盟做得到,要一致对外,就大家拿起武器一致对外,谁厉害就听谁的,没有对外战争,大家就放下武器,自己务农去!谁也不服谁,感觉欧洲中世纪的电影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起码领导人没有脱离基础,变成肉食者鄙的一类。

不过随着大一统,管理变得更专业,或者说分工的需要,这种始终保持底层的做法,好像真的不太现实。

如果非要说接地气,那么美帝的旋转门,好像靠谱点,但是另外的问题就是资本的围猎,扶持自己的代言人,怎么办!

最后结局一样是脱离人民!

问题的本身就是人类自己的问题,自己打败自己,自己革命自己,几无可能!

必须经历外来力量血与火的洗礼,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如果看动物世界,看植物的生存之战,那么对社会的事情,一点都不必要悲伤,人终归还是一种动物,一种生物!

家园 是吕玉兰,不是吕凤兰。

司家庄离邯郸十万八千里呢,不是邢燕子那个村子,应该是邯郸同名的一个村。

家园 你是否认为王金友的建设上旺村不是高级技能?

但是使用的方式,还是缺乏客观性的硬指标,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效果恐怕也不是很理想。

如何从陈永贵王金友们的上位理解你这个标准?

在绍兴南部山区

连绵起伏的山峦间

有一个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小山村

它是当年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曾有86个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踏足过这片土地

它就是“江南大寨”——红山公社上旺大队

正是如今的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

1958年

当时还是贫困村的上旺村村民们

在老支书王金友的带领下

创造了“八把山锄创大业”的奇迹:

在人均只有2分2厘水田的穷山沟里

兴水利,造粮田,开荒坡

建茶园,育山林,办工厂

把荒山丘陵改造成“层层梯茶绕山转”的优质茶园

逐步走上

以茶叶生产为主,农、林、牧、工

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成为当时全省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享誉大江南北

在亿万农民还在为温饱困扰的岁月里

上旺大队实现了

户户住上集体新楼房、免费使用自来水、免费入学

集体存款达到72万元

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那段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如今,在绍兴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上旺精神”

仍然激励着一代代人

https://travel.sohu.com/a/462609960_100188361有视频

今天上旺村怎么样不好说,但是上旺村肯定是毛时代的新农村,而且是今天的宣传不得不承认的新农村榜样。

上旺,以前叫上王。曾有:“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打油诗形容上旺。封建社会被当地称为过路凉亭苦上王。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期,在当地村民王金友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勤劳致富,终于把穷山恶水改造成“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新农村,当时村民想把这个兴旺的事业长留,就把“王”字改成了“旺”,寓意兴旺!

五十年代后期,上旺村民在王金友的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村庄发生巨变,经济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个“日”字,意使其更加兴旺。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移房造田,植树造林,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多次受省委、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茶叶精制厂等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渐向工业之路发展,受到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王金友,这个传奇性的人物只是上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曾以村(当年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先后出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前后担任了省、地、县的不少职务。

虽然官做大了,但他参加劳动的传统却始终不丢。

当年在参加完“中共九大”回来,下车后,走了20多里路,没有休息,就同社员们一起干活,边劳动边宣传“九大”精神。

这真是工作开会,开会工作,两不耽误。

据说到现在白发苍苍了,还在田间山头转。他不但勤劳还节俭,他总是戴着乌毡帽,身穿对襟袄,一副农民相。

在1969年要去参加“九大”,还是这副打扮。有人曾提醒他说:“你是去北京开会,怎么还是这副农民打扮?”他却笑笑说:“我是个农民,就得像个农民嘛!”后来村里条件好了,有些人想摆阔气,讲排场,曾对他说:“现在上旺名气大了,参观的人多啦,大队得造个漂亮的大礼堂、招待所才行!” 而他却说:“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还得勤俭节约,否则就会败家!”

他在这些虚面上不舍得花钱,但是在为人们的生活上却又无比的慷慨。在1968年到1970年的三年中,上旺大队统一规划,集体出资,先后共建二层楼房13幢,每幢10间,按人口多少分配给社员免费居住。

至1972年,新建社员住房达到200多间,有80户社员率先住进新楼房。

1979年,上旺村率先实行老年社员退休制度,对60岁以上男社员每月发养老金12元,55岁以上女社员每月发10元,并随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养老金数额。那个年代那是不得了的事。

1981年6月,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当年王金友带着15个人,而且这15个人中,最老有72岁,最小只有13岁,还有8把破锄头,让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当时富有美丽的模范村!让村民在当时都住上排屋!让近百万名省内外干部群众到上旺参观学习,让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莅临上旺考察访问!这样的事迹与国与民都是有贡献的,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尤其是当年开始的时候,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牢牢在当地村民的心里扎根,觉得上旺自古这样,穷了几百几千年了,怎么可能改变,于是没有多少人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金友一马当先,立誓一定要改改这个陈旧顽固的思想!在现在有多少人其实还是这样,话说得超前,事办得落后,懦夫懒汉思想还是存在!有句话说的好:苦不苦,想想革命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位老前辈的带领上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想想当年15个人只要8把锄头开始,后来带领村民,用三年时间硬生生的开出荒地560亩。这样的意志与决心,真是个传奇了!《愚公移山》只是神话,南泥湾是当时革命需要,可以说是屯田制的延续,说白了,就是命令式的执行。而王金友却基本上是一人之力,说服村民,以小成大,慢慢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完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业!这对我们现在创业人士是一种鞭策与鼓舞。

现在在绍兴只要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尤其是当年的知识青年,基本都知道上旺。想想当年,上旺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荣耀。时过境迁的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上旺”这个名字。这是谁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1958年,在贯彻总路线的同时,毛主席又作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全国人民奋起响应,也为上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1958年至1963年,是上旺艰苦创业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创业的主题是开荒种茶。

勤劳勇敢的上旺人,用“八把山锄闹革命”的精神,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征服了11座山头,把原来岩石裸露、乱石成堆、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片片绿色茶园

人们把这一阶段上旺的可喜变化概述为“八把山锄创大业”。

上旺人的艰苦创业“癞头山上摘新茶,苦上旺变了样”的事迹,一下子轰动了当时整个绍兴县,人们奔走相告,小山村顿时热闹非凡。后来上旺村,又走出了绍兴县,在全国也有了很大的影响,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从此,“农业学大寨,江南学上旺”的口号也响彻了整个中国。华国锋、陈永贵都来上旺参观考察。陈永贵称赞它是“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如今上旺的代表性景点是梯田、“十三排”和地下水库等。梯田是当年上旺人战天斗地的产物,村中有一块碑记,写着:上旺原属贫困山村,从1958年起,上旺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带领群众用“八把锄头创大业”的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穷山恶水、贫荒之地发展成为“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富裕之地,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八把山锄”是上旺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

家园 是郭老赞颂努力的村庄,楼下有先生说以群众路线之名脱离群众

1941年,邢燕子出生于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父亲由于能力强,被分配到天津陶瓷厂担任副厂长,母亲亦随同前往,被安排到纺织厂工作。

不过,此时的国家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甩开膀子搞建设的时候,因此邢燕子的父母以厂为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女儿,只能把她送到宝坻县大钟庄镇司家庄村的爷爷家。

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里,邢燕子不光陪着爷爷,还渐渐对司家庄村有了感情。直到父母来接她回城读书,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爷爷和司家庄村。

一晃,邢燕子就上了中学,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在那个年代,学校并没有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还教他们一些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知识,没想到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邢燕子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邢燕子在学农的过程中,她就希望能用所学的知识建设贫穷的司家庄村。

司家庄村紧挨蓟运河,由于地势低洼,历年饱受洪灾所害,再加上土地多是盐碱滩,因此年年欠收。所以司家庄村也是当时名声在外的贫困村,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到那个村里去。

在邢燕子对农业产生兴趣的时候,农村也正处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阶段,尽管农民的生计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民的文化普遍很低,一个村里就算有一两个会识文写字的人,但不是地主就是富农,成分不好,所以就算村干部想起用他们做些记账或记工分的活,也会遭到农民的反对。

对于农村暴露的问题,国家号召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都应该参加农业合作化生产。邢燕子在中学毕业后,原本按父母的想法,是希望她能到工厂做工,毕竟一个女孩子留在城里当个工人,就很不错了。但邢燕子却拒绝了父母的安排,而是选择了回司家庄村去务农。

好在邢燕子的父母都很开明,甚至她的父亲听说她要去建设新农村,还很支持她,所以一心想当“中国第一代知识农民”的邢燕子,高高兴兴地到司家庄村去报到了。

不过,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邢燕子没有正儿八经干过农活,她干什么都显得笨手笨脚,常常惹得大家笑出了眼泪。不过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小姑娘有股韧劲,做事情踏实肯干,而且还特别虚心好学。因此大家慢慢地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都愿意和她一起干活。

当时,司家庄村的劳动情况确实不好。由于地里产不了多少粮食,不少精壮劳力都跑到外面去寻活干去了,而妇女们又因为要忙着照顾孩子,抽不出空来参加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就成了老人们的任务。

邢燕子觉得,必须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让村子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先是联合了几个村民办了一个幼儿园,这一下子让20多个妇女们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劳动生产力。

当时正处于3年自然灾害,庄稼欠收,很多社员都吃不饱饭,为了不让大家饿肚子,邢燕子又组织女社员成立了一支妇女突击队(也就是后来名声在外的燕子突击队)搞副业创收。

时逢严冬,河里的冰足有2英尺厚,邢燕子和女社员们在冰上挖洞,再把渔网沉到冰下捕鱼。据女社员说,天气寒冷,每次把网从冰下拖上来的时候,网上就结了碎冰,手抓着网,冻得生疼。

不过,女社员们在邢燕子的带领下,仍干得热火朝天。她们不仅白天捕鱼,晚上还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用芦苇打草鞋,编草帽,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

仅用了3个月,妇女突击队就靠着副业赚到了3900块钱。在那个还是“元角分”的年代,3900块钱可是一笔巨款,也正是靠着这笔钱,社员们终于渡过了饥荒难关。

打那以后,社员们都对这个18岁的小姑娘刮目相看,特别支持她的工作。而她组建的妇女突击队也是从那时起,被大家亲热地称为“燕子突击队”。

邢燕子认为,自然灾害虽然严重,但要想吃饱,还是得多开垦荒地。为了改善盐碱地的状态,邢燕子在农业专家那里找到了抬田治盐碱的办法。

所谓“抬田”,就是把田抬高,让水渗透到沟里去,这样田里就不会起碱了。不过抬田是个非常辛苦的活。一方面费地,另一方面费人力。但邢燕子决心很大,她组织社员们先是拉沙治田,后来发现用秸秆更合适。因为秸秆通过秋耕冬灌,就沤在田里成了肥料,可以改良土壤,促进庄稼生长。但秸秆换田要比拉沙治田更费力,因为怕秸秆沤不烂,得把它们碾成一小节一节,再把每天早晨收集回来的尿倒在一口大锅里,根据尿的比例掺水后,再把秸秆倒在里面浸泡,再把浸泡好的秸秆堆在田里发酵。

为了能赶在开春后多种麦子,在那个冬天,邢燕子和社员们硬是一鼓作气开垦了560亩荒地。并用秸秆造田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良性改造,还撒上化肥,把冻得板结的田地犁了8遍,让土地不仅肥沃而且非常蓬松。

次年秋天,靠着那些开垦的荒地,收成竟破天荒地多收了4万多公斤粮食。这在当时成了一件爆炸性的新闻,而邢燕子的事迹因为很契合当时国家的政策,再加上农村正逢天灾人祸,因此中央把她树立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知识青年典型人物。她的先进事迹经过媒体和报刊铺天盖地的报道,立刻在全国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郭沫若还特意写了《邢燕子歌》称颂她的劳动事迹。她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人物,同时还成为知识青年争相学习的榜样。

所有这些都是提拔,而不是选举或推举,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而不是群众的共同意志。

笑死我了,难道改开的领导和纪委就是群众选的吗?我的天啊,难道想美国模式吗?我的天啊,这得什么智商能说出这种话啊。

唉,我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我假设这位绅士是真好心,意思是让群众自由选举,但是我个人以为毛主席是敏锐的他选定的就是群众要选的。而之后的领导人,就呵呵了。

哪怕是周总理也不行。

这位先生的质疑让人感到疑惑!!!难道今天习总的群众运动才是代表群众?或者邓小平的群众才是代表群众吗?这位绅士敢于正面回应吗?

嘿嘿嘿。

所谓管理专业性更强,这个也是个借口吧,还是因为陈永贵没有在玉泉山雄起,说明陈永贵政治能力就是不行呢?

最后结局一样是脱离人民!

问题的本身就是人类自己的问题,自己打败自己,自己革命自己,几无可能!

必须经历外来力量血与火的洗礼,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难道精英会给陈永贵提供力量?邓小平会给陈永贵提供力量吗?邓习甚至不敢提高人大和党代会中基层的发言机会!!!嘿嘿嘿。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资格嘲笑文革时期的陈永贵们呢?

以为普选什么成色大家这不知道吗?美国的二人转好?呵呵呵!

家园 黄金家族还是要讲的,蒙古兀良哈部速不台

毕竟蒙古还是走向了近亲提拔,最终百多年就被灭了。

速不台(传统蒙文:ᠰᠥᠪᠡᠭᠡᠳᠡᠢ,西里尔蒙古文:Сүбээдэй,英文:Subedei [36]或Subebedei [35],意为“有翅膀” [43];1176年-1248年),又译雪不台、速别台、速别额台等,蒙古兀良哈部人,大蒙古国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朵儿边·那孩思(即四獒)”之一 [24]。

速不台早年投靠铁木真,辅佐其统一诸部,常任先锋,以骁勇善战著称,享有“把阿秃儿(意为勇士巴图尔巴特尔)”的称号 [26]。蒙古建国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元太祖六年(1211年)起随军进攻金朝。太祖十四年(1219年),参与蒙古第一次西征。后奉命与哲别穷追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横扫波斯、高加索地区,并在迦勒迦河之战中击溃罗斯、钦察(前)联军。后随征西夏。元太宗二年(1230年)起参与灭金战争,率军破汴京。

太宗六年(1235年)至太宗十三年(1242年),在宗王拔都的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中担任前锋,于赛约河之战大破匈牙利军。此次西征令大蒙古国版图扩展至俄罗斯一带(后成立金帐汗国的后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死后与西征军返回蒙古。贵由汗即位后回驻秃剌河,于元定宗三年(1248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获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河南王,谥号“忠定”(一作“忠武”) [8-9]。

速不台一生征战数十年,其足迹所及,西达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汴京,被认为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 [23]。他与其子兀良合台、孙阿术均为蒙古(元朝)的重要将领。

家园 你这属于为了解读而解读

通篇下来其实你就是一个逻辑:因为这些人没有加薪,所以这是用人方式的伟大尝试

而没有加薪的依据,就是:邢燕子是不带薪的市委副书记,吴桂贤工资62,陈永贵妻子保持农籍,自己不要待遇,退休后还是农民。

但你拿这些当依据的时候,恰恰忘了当年不是按职务开工资,而是按行政级别开,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比例,约为21:1,同是局长或县长,其行政级别和工资待遇往往存在不小差别,因此出现很多官大职小、职大官小或有官无职的现象。如当时中央局不少11、12级干部,职务只是干事。军队各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中,10级、11级、12级的干事、参谋、助理和教员也很常见。如作家孙犁,行政9级,职务只是天津日报的副刊编辑。而当时以行政13级划线,13级以上享受高级干部待遇。所以分析这些人的工资收入时不能单纯看职务,而是要看行政级别的。

所以诸如邢燕子、陈永贵、 吴桂贤、王洪文等人职务很高,但行政级别低,所以工资收入少,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说明不了没给他们加薪。事实上直接给陈永贵提到13级,已经是高干了,而且按规定配备了警卫员、秘书、炊事员等好几个工作人员,每月山西省开支100多元。吴的62元工资其实也是不低了,企业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最低14最高104。当时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而65年后绝大多数人的级别其实都没调整过的。甚至陈的待遇很多是他本人拒绝的,而并非没有给他。

所以你哪怕引用了一大堆,也根本否认不了这些人的待遇其实是并非你解读的那样只当官不加薪,只不过没有像改开后按职务开支那样加薪罢了。

陈永贵成为了副总理。当时,中央给他配备了警卫员、秘书、炊事员等好几个工作人员。周总理甚至要将其户口迁到北京来,但陈永贵却拒绝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要做好群众的榜样,不能因为当上了副总理就脱离群众,搞特殊。

他拒绝了中央给他的工资,只领了山西省下发的一百多元工资,后来中央给了他一部分工资补助。他也多次拒绝政府要将其户口迁移到北京。

我之所以说选拔这些人,没有跳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维来,不是单纯你理解的加薪。其一,这些人的选拔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基本都是临时性、按领导人指示办理的。所以被提拔的人不明所以,执行的人也不明所以,这种缺乏制度依据的破格提拔其实还不如现在的考核晋升。毕竟人为操控感太强了,所以王洪文的坐直升机、陈永贵成副总理,其实当时也是被人诟病的。

其二,邢、陈、吴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进入国家领导层其实是不合适的。当然不是说只有文化高的人才能进,但有无文化的区别还是有的。而且老人家专门讲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国家领导团队也是愚蠢的团队,愚蠢的国家领导团队也是不能带领国家前进的?

其三,最终给这些人是国家、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职务。他们是模范的知情、农民、工人,但未必就是模范的领导人吧,毕竟两者的工作性质、能力需求、成长路径都不同,跨越式地突击提拔这些人到领导岗位,合适吗?他们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是模范,并不等于他们具备当国家领导的能力素质。

文革时代的这种用人方式,是对如何从劳动人民群众中发现、考察、举荐优秀人才的一种积极探索,更是对如何进一步培养、监督(即不脱离劳动从而不脱离群众)、从而能上能下的一种大胆尝试。

所以你这种解读,其实是太牵强的。

家园 去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卷)吗?
家园 请问,是这版吗? 2023年12月,《毛泽东年谱》(1-9
家园 网上有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