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2024冬春看雨之一 -- 夜如何其
又下雪了。
河里说好市多,第一个得是F兄。
要大伙亮会员卡,省得你人在长沙武汉,冒充湖南湖北。
第二是忙总。
忙总是从经营超市的角度,夸奖了好市多。
就是一句话,单位面积销售惊人。
国内一般人,大概是雷军。
我说的这些是以加拿大的事,地区不同可能略有区别。
第一,不是到处都有好市多的。整个加拿大才一百多家店。
但是每家店平均对应约八万个家庭,10到15万人。
这个意思就是只做这个八万个家庭的生意。
这些家庭大约30%到50%的灵活开支消费都在这家店里。
没有比价这回事,大家互相信任。
第二,会员费是它们主要利润,卖东西利润只占30-40%。
除去基本费,多交会员费,可以按比例退钱。
大致花5000-6000刀,就能把钱退回了。
你想想,要是一半会员这么花,每家店营业额就能保证4亿刀了。
会员费的另一个作用,是挑选顾客。
第三,加拿大会员去美国,会员有效,但是有时候结账会有点麻烦。不过大家都好几张卡,一般不是问题。
第四,加油站不是每个好市多都有的。他们加油站像流水线,便宜好几分钱,竞争力太强。
第五,好市多线下价格比线上便宜。这点我不敢保证,因为我这里地方小,我们线上定,都是本地没有的。不过可以在本地退货。
我们没有退过网购的东西。线下,我退过的东西可多了。
但生鲜食品,必须24小时内,有收据才退。
有的时候,你买完东西,过几天他就打折了,你可以把差价要回来。
也不需要收据,扫一下卡,就可以。
第六,服务态度都是一样的,国外没功夫给你扯嘴皮子,又不是自己生意,符合条件,说退就退。要说把你当上帝,那你也是自作多情了。不过好市多对普通店员而言,福利相对比较好,人的精气神不错。
第七,进门看卡,店员手拿计数器。出门看小票。据说是怕多收了你钱。
你要偷东西,据说一般金额不大,看见了人也不会多说。主要是人家怕麻烦。
贵重物品都是拿个商品纸板,交钱后,才去收银台边上的小仓库拿出来,给你实物。
这个和沃尔玛不同,底特律的沃尔玛开不下去,就是偷盗实在太严重,开店十几年做慈善,从不盈利。
好市多做中产阶级的生意,顾客是能挑选出来的人最多,也最有购买力的目标人群。
真正的富人倒真不一定去好市多。没必要,不省那点钱。
就算去了,他们也比普通人也多花了不了多少钱。
牛人不走马路,富人不多穿内裤。
---
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怪雷军。
他非学习好市多的经营秘诀。
搞得大家有点误解。
著名的尾货打折,现在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提了。
代购这个问题,好市多应该不是个主要渠道。
大城市特别是多伦多的朋友更有发言权,因为那几个能操作的路子都在哪里。
我只是偶闻,没有依据,不好乱说。
按民国旧闻,爷叔这个称呼来自青帮。
青帮的起源出于野史。
大致有三个源头。
第一个是罗教。
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是一家。
第二是少林寺,青帮的组织制度借鉴了禅宗宗教管理方式和理念。
这个不太确定。
这个说法,有点类似苏共(以及其他)的组织体系是借鉴了东正教教会的制度一样。
第三是天地会。这个认可比较多,但反而说不太清楚源流。
青帮最初两个创始人都是山东人,而且还是鲁北聊城人。
第三位潘祖是南方人。
由于他是建立于漕运基础上的,很多最重要的帮规都是漕运制度。
比如说不许开闸放水(会翻船的),不许放水行船代替拉纤(给纤夫一条活路)。
后来山东色彩就越来越淡。
最兴旺的时候,有128帮半。
山东只有十帮。直隶一帮也无。
漕运停了后,青帮一度只剩下有六帮。
山东更是完的快,民国好多青帮内的笑话主角都是山东人。
也主要是我们山东人的确有点傻。
青帮的主力是安徽人,苏北苏中(加上皖北人,就是上海瞧不上的苏北人,这就没山东人的事了)和浙江北部人。
回到主题,爷叔这个称呼来自青帮第一代的第三位祖师潘祖。
第一种说法是他的一个小仆人。从未正式加入过青帮。
大家敬重他,称他为小爷叔。
爷是敬称,叔是辈分,小是他的年龄。
第二种是说来自第五代弟子。
人很好,入帮仪式完成了一半(分阶段的),师父去世了。
这种情况被称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青帮非常重视大徒弟和关门弟子。
这个中国传统有关,类似的说法有:保长房,留幼房。
中间的最吃亏。
这个人特别好,师兄弟决定代替师父替他完成入帮仪式。
这个先例是青帮的一传统。
但是代师收徒,是大逆不道。
武侠小说写的这些情节都是胡扯。
因为小爷叔有塑像,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有可能。
毕竟五代弟子有点远了,更有可能是做过很大的功劳。
不过爷叔后来就成对帮助青帮,又不在帮的人的敬称了。
漕运垮掉后,大批青帮转入上海求存,所以上海保留了更多的青帮特点。
爷叔这个称呼也是其一。
在帮的人是不能被称为爷叔的。
后来就泛用了。
《胡雪岩》当初求助于青帮,挪用漕粮。人家要敬称他为“小爷叔”,甚至要给他磕头。
就是说是一家人了,你别用我们一把,就两清了。
这就是电视剧爷叔说的,人情贵的不得了。
不过电视剧上的宝总爷叔这个相处方式,倒是又符合传统,又不符合传统。
宝总是阿宝时,是个维修工,这个小说设定,非常好。
老金是有原始真实人物的。
加拿大的经济情况有点不太好。
这几天天气突降,我们赶紧给儿子去送装备---被子!
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吃了顿川菜,量有点少,但挺好吃。
吃饭时就问问他的情况,问问他实习如何,有熟悉的同学没有。
他说他们实习公司,已经不愿意训练啥也不会的学生,就招了他和另外一个有两次实习经验的学生。
他认识的那些人,七八个校友,一个都没回来,也没有学弟学妹进来。
他本来还踌躇满志,打算带个小弟呢。
我有点吃惊,前几天和朋友聊天。
大家还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需要聪明的年轻人形成梯队的。
不可能不原意接受新学生的。
儿子说他们头也这么说,所以他们不要人了。
真不要脸。
这几年大学生日子也不好过,本来还是可以打打零工的。
不过这三年,印度留学生狂涌。
加上印度移民,人数接近百万。
这些拿的是学生签证,可以合法打工20小时一周。
人数众多,印度社区留学产业链价值几十亿刀的规模。
本来实事求是说,印度人算是好移民。
他们很多人都背着债务来的,绝不闹事,一门心思挣钱。
年轻有活力,语言也基本过关。
但是人数太多了,来的时间太集中了。
而且他们都去大专,学费低。
以至于每个城市都自称本地大专是加拿大咖喱味最重的学校。
大学没啥反应,除了野鸡大学。
这个情景20多年前,华人社区有发生过,但规模极小。
这些印度鲶鱼活力极强。无处不在。
一条鲶鱼能激发活力,一大群的话,本地沙丁鱼彻底完蛋了。
以至于失业率上升,特别是低端就业,灵活就业,变得很困难。
政府压力也大。
毕竟又快到选举了。
这篇就是戏说,肯定不会有人这么干的。
本文是立足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特殊情况不考虑。
比如容易抬杠问题,先消除一个。
国外是新法不管旧事。
以前遗留的问题,就算违反了后来的法规,也不是违建,因为你一直交税了。
咱们把问题缩小为,你建一个独立的小房子(house)。
第一,按照法规,私人住宅,房子最小17.5平方米,188尺。
一英尺为30.48厘米。
以后用英尺取整数表述,多一点算墙体面积了。
地下室,不算面积。
地下室是必须的,因为你得挖透冻土层做地基,也可以暖通等管道。
你要是建一层,14 X14英尺,196尺。加上地下室392.
两层楼,10X10, 200英尺。加上地下室300.
很多人都想过集装箱,马斯克也有的这个产品。
不过这个主意不这么样,我们这里是寒带,保温隔热难做。
你真要这么干,冬夏你都舒服不了。
而且尺寸也不合适,20尺高箱子只有160尺,40尺高柜就320尺了。
乡下很多人家都有一两个大柜子存放工具杂物。
但真动手改装的,用来住人的,极其罕见。
我们这里有个爱好者,自己干了一半,后悔想卖掉,也没人买。
第二就是宅基地问题。
宅基地属于私人,大小无所谓。
但是法规要求,你家屋前空地,必须在你地界线后10英尺,屋后空地也是如此。
两侧至少4英尺。也就说两个房子空隙最少8英尺。
这就是为啥联排房省地了。
咱们还是加上房子。
一层楼你需要22 X34的宅基地。
两层楼你需要18X30的宅基地。
按照法律,70尺的房间才算一个卧室,而且最窄处不得小于7尺。楼梯尺寸斜度都是有要求的。
所以就别再抬杠,盖3层了。
最后说地价问题。
地价取决于地段。
现在很多人住老房子,地界大,干脆切一部分出来,卖地。
沿街长的地界,比如转角房,价值就增加了。
这个事对于有钱,懂行的人,很有投资价值。
没钱的外行干瞪眼。
按一般说法,加拿大的房产泡沫极高。
房价高的解释大体上有几个原因。
一是人口增长。
二是供应不足。
三是金融因素。
四是外国买家。
房产泡沫高,和住房不足,实际上两个问题。
但是容易被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能看到空置住宅的时候。
政府政客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明知道原因,但也乐于接受各种糊弄事的理由。
选举政治,就是幺蛾子刷了一遍又一遍。
受利率影响,一般认为买家贷款困难,卖家锁定低利率快要到期时,可能会崩盘。回吐涨幅。
这个似曾相识。
但加拿大央行不背锅:利率高低,和住房紧张的关系相关性不大。
不关心房价,你啥意思啊?
这两年本地房产中介很清闲。
卖家,买家都没有。
不过毕竟是跌了不少,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必须出手了,见底了。
再等的话,价格有可能还会跌,但可能会抢不到房。
这大概就是现金多的主吧。
且走且看。
从科学角度上看,科学怀疑论者不应该受到压制。
但气候变暖怀疑论者受到的污名化,是不多见的。
甚至为了贬损他们,直接把他们上升为否定者。
怀疑和否定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非理性的衍生推论,CO2浓度上升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化石燃料必须死,油车不许卖。
但这个东西,在简中语境里,却出现了让人掉眼球操作,中国人不怀疑它。
更加惊人的现实主义操作,更是吓坏了欧美。
这个操作是,
一方面发展电动车,太阳能风力能源,为全世界做贡献。
另外一方面,煤炭发电年年增长,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说句难听的话,这就是那个----
别想歪了。
是做到了:既要---又要--还要----
回归主题。
温室气体除去CO2,甲烷和水蒸气的影响更大。
水蒸气没法控制。
甲烷控制比较难,如果烧掉的话,反而对气候有利。
这玩意虽然是---,但却是环保燃料。
所以一般就不宣传了。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甲烷浓度降低,CO2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冷。
对于南极万年寒冰的分析发现,CO2浓度高低变化,和当时气候温度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相关性。
气候变暖另有原因。
根据中国古代史的记载,现在的温度,也就是三千年来的平均数或者更低而已。
而且尽管还在上升,从数据上看,这轮上升的斜率比较缓和。
一百年里能否追上汉唐,都难说。
而且这气候这玩意,不确定性太大了。
中国东晋时期,大约四十年内,平均气温上蹿下跳,冷热变化锯齿幅度高达三度多。
碳排放问题,怀疑一下,有合理性。
但控制碳排放的操作,也没有什么错。
第一:万一是真的呢?
第二:就算人的活动不是气候变暖主因,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应该的。
第三:世界和平的需要。科技突破需要时间,生产力难以大发展,矛盾激烈。
为了避免热战提前发生,使用上层建筑调整生产关系,主动抑制全球生产力。
发展不是硬道理。要看语境。
电动车新能源,走走弓背路,来几个大发卡弯,浪费点时间。
也算善莫大焉。
------
这就是理中客不受欢迎的原因。
就你啥都懂!
你真懂吗?
你又不是川普?
当初刚来的时候,啥都不懂。
问人家,几年换一辆车啊?
人家笑着说:要是不差钱,五年换一辆,最省心。
但实际上,普通加拿大人用车还是很长久的。
由于技术进步,老年人常抱怨的今不如旧,在车辆上没有出现。
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平均寿命,还在增加。
20几年里,增加到快11年了。
在比较广泛的车辆定义里,现存车辆的中位年龄达到了15年。
这个数字,和刚才那个平均数字差距有点大。
如果查看二手车交易的话,70%以上二手车都少于十年。
这和平均数字数字差距又有点大。
只能理解为老车卖不出价,又能开,就继续开呗。
超过15年后,死的就快了,不再凑合了。
那这个三个数,就不矛盾,很合理了。
汽车行业是个大产业。
也不是很大,从美国的汽车信贷余额看,真的挺小的。
实际的意义,更多是个一条龙产业。
新车旧车配件维修,养活很多人。
电动车和油车相比,这个链条要短得多。
除去环保,从全社会的层面看,算是个破坏性的创新。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个人觉得不是因为他们身在国外。
两个人比较,假日兄更冤枉一点。
假日兄是很坦诚的人,他几乎把自己的真名,家乡,毕业学校,专业,时间都说了。
也就只差没有报身份证号了。
我估计他招人恨,主要是有贴必回。
给人以一种挫败的感觉:
“我就是逗你玩。” 碰上了 “太好了,我有空!“
七天吧!
就是变形版的”北极鲶鱼!“
没有道德包袱,就主打一个”炸歪!“
说实话,七天主要是触动一个敏感点:阶层跃升!
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
人人都想。
但是从国外情况来看,不要说上升到统治阶级了。
普通阶层跃升难度也加大了。
简化成一个数据。
以普通人的天花板,中上阶层为例。
这种所谓高薪阶层在三十年里,萎缩了60%
无论在哪里,所谓创造大量的高薪岗位,都是句谎言。
真的,不是天赋异禀,祖上给力,运气爆棚,躺平和及时行乐无可非议。
劝人上进,灌鸡汤,反倒值得怀疑。
张雪峰的言论吧,一半是对的,再过些时间,还是对的。
另一半可能有点危险。
不过公开说话,要夺人眼球,能对一半,也算不错了。
可能收钱给出的私下建议,会更靠谱点。
回到主题,拿这两位下手,实在是让人摇头啊。
@ 七天
@ 假日归客
首先电动车的全产业链不比油车短,当然我说的电纯电。油车要的东西,电车也要,比如机械加工,不能认为油车有个机械的马达要机械加工,电车没个机械的马达就不需要机械加工。而油车没有的,电车也有,比如各式所谓自动驾驶软件,雷达,电控。都是从矿来的,怎么会产业链短?
刚好 @wolfgun河友提出一个不同一般认识的观察结论:这又涉及到一个流传很广但实际上并不正确的说法了。。由他这个结论,可推出以中国为典型的的第三世界的工业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工业产品。电动车的推广,同样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上车。二三轮电动车是快速让中国农村几乎家家都进入出有车状态,这是油二三轮所无法办到的。而四轮电动车,必然也会让全球机动车的拥有量增加。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售后维修二手车单车比相对油车下降,总量则未必,说不定更多。第二个,汽车做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使用效益高于油车,使用成本低于油车,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道理上肯定比油车高。
故而电车对人类而言,绝对不是破坏性创新,而是重大进步。
我说一个跟很多人不同的认知:福利院的孤儿,跟计生的相关性关不很大,当然也有关。
我说过当初不入党,是觉得思想觉悟不够高,其中一个是我肯定自己不会只生一个的。我不赞成80年以来的只生一胎的计生方法,我亲人就能掬出好多捧血泪。我支持计生。
为什么说孤儿院的孩子跟计生的关系没那么大?因为超生的孩子,基本上不是自己想法带着,也是找关系找个好人家带着,一些是一直有联系的,一些是要求不联系的。
孤儿园的,很多是有疾病的。弃养这些孩子,主因还是因为疾病,其他原因有没有。肯定有。所以说这些孩子并不是一胎计生负主责。跟一胎计生有没有关系?有的。一胎计生增加了弃养率和减少了收养率。
我去过多次儿童福利院和一些特殊抚育都育园校。坦率说,我觉得很多家长很伟大,很多从业人员很伟大,同时,不免也觉得他们太傻太执着,最终的结论就是此事古难存。
首先感谢你的回应。求仁得仁,12点的认可的确有用。
难得你不嫌弃。
落魄海外,上网也就是消解情绪。
你要是给我讲现状,人间烟火,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你要是给我讲历史,讲规律,有些就是互联网普及前的事了,那就有话说了。
第一部分:电动车的历史。
要从2008年开始说,大环境是经济衰退。
特斯拉第一台电动车。
第二年,比亚迪第一台电动车。巴菲特入股持有。
特斯拉的背景是创新体系,在这个时候,马斯克只是个有成功经历的跳跃形的创新协调
比亚迪的基础是电池,开发电动车,是产业链延伸。
比亚迪的电池产业是打败了松下的。这个还是企管培训中,生产管理的范例。
所以说比亚迪是中国电动车和锂电池历史的抗把子主角。
其余都是小配角。
到现在的2024,巴菲特已经退出比亚迪,特斯拉在美国七姐妹中开始掉队。
这个产业从开始,可以说已经度过了指数增长期,进入平台期发展。
这有两个结果,一是股票估值下降。二是增长市场变小,淘汰赛开始。
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型参与众多的产业,能在十几年里,走出这种曲线,是十分诡异的。
第二,你说的低端用车部分,从历史开始。
1985年,武汉方面从残疾人谋生考虑,生产出了油麻木。
汪海林当初中戏毕业,雇佣了一个残疾人打字员。
两个编剧老板经常坐在人家的残疾车后面,去赴宴。
《渴望》里面刘慧芳的残疾女儿学打字,这个是有事实基础的。
如果信主,主必赐福与这些武汉厚道人!
如果信佛,菩萨慈航普渡他们!
如果为公,永远都是战士!
90年代,北方农村的“蹦蹦蹦”,也是烧油的。
国企小员工50CC的小摩托,也普及了,大约自行车比例10%。
济南轻骑,嘉陵摩托,都厉害的很。
农用车一块,国企企管案例,山东某县明星企业垮台经历。
这破企业垮台的原因,让人无话说:
一厂子贼!被从厂长到工人,偷垮了。
这些都是电动车之前,很早的事。
化工企业全区消防,电动转运车倒是很早就使用了。
插十六小时电,都没法保证白天使用。
最快速度不超过20公里/小时。
有个坡,他就敢爬不过去。
民用电动自行车,和电麻木出现的很晚,这个过程值得商量。
结尾:
我个人认为车辆行业发展,主要受到了时代政策调整的需要,并非市场的选择。
是个扭曲操作。
至于全世界为什么要做这种扭曲操作?
我们不是从业人员,看热闹而已。
我不一定对,你不一定错。
但说出来肯定讨人厌。
我懒,这个是一向的,所以数据没你详细。
据说电动机动车是先于石化机动车出现的,不知王城兄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先从电动和燃油说起吧。王兄城举了个例子,化工企业的电动转运车。我也举点例子。
一个是电动叉车。我接触电动叉车是20多年前。大约2012年,朋友厂增换叉车,我力主电动叉车。为什么?首先够用,铅酸电池的电动叉车足够连续运行8小时,然后干净,然后安静,然后维护方便。当时主要纠结电池贵,换电得一万多。我给计算,一万多换电还省了近万油钱。
第二个电动自行车。我用的第一辆电动自行车是06年,那时候市面己经有不少电动自行车了,其中有二手日本进口的电动自行车,就跟普通自行车差不多,还能卖2000。一般28大杠款的电动自行车2300左右,时速能去到30公里左右,骑一个人能走40多50公里。有小踏板车状的,时可以去到40,能走40公里差不多的。有普通踏板车一样的,时速能去到60公里。还有普通24自行车样的,这个慢点,近点,1700左右。很受欢迎,维修工,送水工,快递员,都喜欢。为什么?这些人很多上不了摩托牌,而电动车解决了他们的出行需求,还便宜,但是缺陷还是续航问题:对于维修,快递,送水工,不够用。快递和送水还好点,维修有时要跑到2,30公里外,而且通常还是一圈绕下来。我其时就觉得电动二轮应该取代摩托车,差不多二十年前。
电动观光内部通勤车。高尔夫球场,旅游景区,酒店内部接送,反正我是90年代就见电动观光观勤车在使用。
电动公交车。没记错的话,比亚迪06,07年已经是电动公交车的王者,并且外销比内销还多。
上述例子,其实(除了比亚迪的电动公交有点政府推动的因素,)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说明电动车子相对于燃油车子,有其客观存在的优越性,并受到相应的市场接受。
我们回到四轮的电动汽车。汽车这个玩意是特种机械,我国对其生产,销售,使用是有管控的。那么电动汽车在我国的生产使用,必然是受到政府管制的。如上所述,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有客观存在的优越性,那么政府推广电动车,应当理解成政府推动先进生产力,而不应该说政府扭曲市场。类似的例子是因特网,因特网的出现,大面积取代了旧有通讯方式,那么说美国政府扭曲了市场,还是该说美国政府推动了生产力?
喝了点酒,脑子不清楚,不条理。放发散弹。
第一高尔夫车。这玩意最早是人力车。然后美国装发动机,大伙嫌弃吵闹,宁愿腿着,把它赶出去。然后才有电池车。十分不实用。
这里就要引入另外一种了,燃气车。
第二,叉车,我比你年纪大,90年代中国就进口德国高层叉车了,电池驱动的。一台120万人民币。比厂长的座驾都贵。
第三,最初的电动车使用,主要是两点:安静和速度慢(你想开飞车,赛跑也跑不过人。)这样比较安全。
未来吧,电动车一块,主要优点是电驱动。但是电呢,不一定来自电池储备。
毕竟电的来源,有绿电,有黑电。
别把政府架的那么高,你要摔死领导吗?
走个回头路,也不丢人,实事求是吗。
实话说,电驱动的优势呢,就是控制方便。
这个事呢,我承认。
我承认现实,毕竟就是工程师,数学稀烂的家伙也是大多数。
而我过去也是推崇机器的简单暴力就是美。
不能双标。
那么说美国政府扭曲了市场,还是该说美国政府推动了生产力?
看政府是否扭曲市场,就看他们有没有扭曲市场价格。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或许可以认为是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投资了一种通讯技术,事前并不知道这种技术的诞生,对世界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既不是美国政府主动去推动生产力,也不算扭曲市场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就我所知,过去有些河友是做留学中介或者和中介是朋友的。
但河里却很少讨论这些问题。
主要原因是,无论以伪君子或者真君子的身份,谈这个问题,都不太好说。
首先分贫富,要是真有钱,留学就是个小事。投入不值一提时,考虑是其他问题。
中产一块,让人头疼,娃娃高考又不行,送他出来花费太大,大概率还学不到什么东西。
穷人这一块,正常留学,真的不是好选择。
就不该选择。
有个大家都不愿说的因素:------妄想!
以为换个环境,
第一能打入比自己高的圈子,最后通过社会关系,攀龙附凤。
第二换条跑道,会跑得快。
这真的是小概率事件。
母弱出商贾,
父强做侍郎。
族望留原籍,
家贫走他乡。
普通人家孩子出头。
现在靠死读书已经不行了。
做生意那很难,创业也难。
走他乡是条出路,选择很重要。
城市烟火和山水如画都是他乡。
出来留学之前,预备选择的时候:
A,特别想学的专业
B,特别不想学的专业
甲,容易上的专业
乙,很难申请到的专业
一,特别难学的专业
二,好学的专业
子,体面的专业
丑,不体面的专业。
如果能想得通这套组合问题,放下“就不能既要--,又要--,还要--”的执念,放下先出来骑驴找马的心态,普通人家才值得考虑,花钱送出来。
难道就真的没有“既要-还要--又要--”吗?
说实话,真的有。
所以这个小概率的东西才能变成了“执念”。
当然有些特殊情况不在其中,已经提前放弃高考,没有在国内上大学的打算的,没退路了,那就没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