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 忘情

共:💬84 🌺342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作者:忘情

众所周知,1948年3月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之后,所属4个纵队由挺进大别山前的12万人减至5.6万人左右,哪怕是算上留在大别山创建军区的3.3万地方部队,刘邓大军人数也较先前有明显下降。人员净损耗3万余人倒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该部重武器基本丢光,以致于攻击力锐减。许多人据此认为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有误,当初若是去豫皖苏的话,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这种观点正确吗?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谈谈1947年8月初,刘邓下定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跃进大别山这个战略决心前,刘邓所部面临的形势及其可能的战略选择。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计13旅突然渡过黄河南下,在鲁西南大杀四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歼灭敌军4个整编师(军)、9个半整编旅(师),约5.6万人的辉煌胜利。蒋军统帅部为之震动,蒋氏展望从洛阳、豫北、山东、汉口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另2个整编旅驰援鲁西南,这等于是一举打乱了蒋氏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战略部署。

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6月底的刘邓大军虽然因连续胜仗而士气高昂,但部队粮食、弹药已消耗得差不离了,而且自身也伤亡了约1.3万人,若无一个时期休整并补充粮弹,实际已无力连续作战。

而蒋氏从各个战场上抽调回援鲁西南的部队越来越多,仅冲在一线的就有第5军、第7军,整编第3、40、48、58、68、84、85师及整编骑兵第1旅,共计9个整编师(军)、26个整编旅(师)的兵力。位于二线的还有整编第20、28、46、57、65、75、88师,共计7个整编师的兵力。如果有必要的话,整编第10、11、15、38、41、47、52、56师和青年军第206师也可以加入鲁西南战场。

也就是说,久战疲惫的刘邓大军4个纵队约12万人,如果继续留在鲁西南,则必须要直面背靠黄河,迎战蒋军至少16个整编师零1个整旅,最多可能多达25个整编师的庞大兵力。那么,刘邓可能得到多少友军增援呢?

刚结束晋南攻势,准备出击外线的陈庚、谢富治集团辖4纵、9纵和38军,共计8万人。这个战斗力颇强的生力军若投入鲁西南战场,自可给予刘邓大军很大帮助。此外,华野第1、3、4、8、10纵也于7月底、8月初渡过运河,集结在郓城附近。不过,华野7月分兵,上述5个纵队分别兵出鲁中、鲁南,均遭遇严重损折。其中1、4纵队分别减员万人以上,部队疲惫之极,已基本丧失战斗力。3纵损失约5000人,减员较少的10纵也折损了约2000人。上述华野5个纵队中,只有8纵、10纵还能保持原有战斗力,3纵战斗力则有明显削弱。

鲁西南地区是夹在黄河、运河及陇海铁路之间的一个面积不大的三角形区域,敌我重兵云集于此,机动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不利于我军发挥大踏步进退,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特长。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急调陈谢集团8万生力军加入鲁西南战场,也不大可能像刘邓7月末设想的那样,在鲁西南继续歼敌7至8个旅。

7月底、8月初,鲁西南地区暴雨连绵,黄河水大涨。一旦蒋军重兵完成合围部署,我军很可能被迫在背水的情况下与强敌决战。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以当时鲁西南我方力量,在外线与敌决战,毫无胜算。

既然不能贸然与敌决战,刘邓就只剩下三个战略选择。

第一,全军渡河北上,返回豫北。这实际是被敌军逼回了内线,且与中央军委跳到外线,开辟新区,引敌回援,让老根据地得以喘息的战略决策背道而驰。这么做正中蒋军下怀,意味着我军战略反攻的失败,故万万不可取。

第二,像刘邓在7月底设想的那样,全军先挺进豫皖苏地区,获得后方接济后再适时转往大别山。这也是后世垢病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人们通常所持观点。但是,1947年8月的豫皖苏地区,只是个游击区,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况且集结在郓城附近的华野5个纵队战斗力大减,难以有效地牵制蒋军。蒋军大部队必然紧随刘邓大军进入豫皖苏地区。如此一来,刘邓所部4个纵队既没有机会得到休整,也没有战略空间得以展开。反观蒋军,却可凭借控制周边交通线的有利地位,在豫皖苏周边迅速集结优势兵力,将刘邓大军合围在此狭窄地域内,迫使我军与之决战。因此,这个战略选择实际上也行不通。

第三,打烂一切坛坛罐罐,轻装疾进,以半月行程挺进大别山。蒋军统帅部此前估计,在其重兵合围鲁西南的情况下,刘邓所部或“就地决战”、或“渡河北窜”,唯独没想过刘邓大军可能以猛虎掏心之势,直插其战略部署上的“软腹部”-----大别山区。在蒋军毫无战略预判和相应兵力部署的情况下,采纳这个战略选择,可以出敌不意,脱困而出。由于大别山区毗邻平汉铁路,直接威胁武汉,一旦发现刘邓大军意在大别山区,蒋军除派兵尾追外,还必须抽调大量兵力加强平汉铁路沿线、汉水及长江一线的防务,由此将更好地扯散蒋军重兵集团,为我寻隙各自击破创造战机。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之所以提前结束休整,决策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当时敌情、民情、地形、水情情况下,所能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

通宝推:阴霾信仰,寒冷未必在冬天,翼德,网海,桥上,
家园 刘邓做不到,但是不该吹牛皮

他们确实能力做不到,很失误。

实际上就是一路南逃了。

毛主席是要他们在中原辗转来回的。复制昆仑纵队。这个要求的确高。

通宝推:hwd99,网海,
家园 有,最好的打法是穿梭运动战

先声明我不是来怼忘情的,也不是恶意唱反调的,我们都不是军事家,是个素人。我个人观点写出来评论几句。

忘情说的武器弹药不足,不是出大别山的理由,难道大别山有工厂能生产吗?只有共军根据地能生产,依靠根据地补充是对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挺进大别山损兵折将,让中野战斗力下降的如同地方游击队,怎么也不能说是胜仗。刘邓大军出发时有62门榴弹炮和山野炮,包括缴获打刘广信的8门美10榴和大量美式卡车。在鲁西南战役中打整66师2周打不下,最后拉来了这8门美10榴才轰开了66师,鲁西南战役又缴获了64门山野炮,合计126门炮,结果都丢掉了。中野丢掉的重武器超过了莱芜战役国民党的损失(5门野炮、40门山炮、9门步兵炮、5门战防炮)。但是出大别山是毛主席的政治正确。

有没有其他打法,当然有,就是解放战争偶尔一次峥嵘的穿梭运动战。

具体战例就是打洛阳,华野陈唐兵团从鲁西南赶来,华野特纵用汽车拉着美10榴从渤海区跨越千里而来,陈赓从豫西赶来,中野在路上打阻击防止国民党救援。这场战斗成果很大缴获很多。

刘邓不要去大别山,而是奔豫西晋南,陈赓的方向,陈赓出晋南和跨越陇海奔淮北折返晋冀鲁豫,打成交叉型,国民党必然跟踪而来。刘邓穿梭进入陈赓的根据地得到补充后再次出击,陈赓穿梭进入晋冀鲁豫根据地,得到补充后再次出击。

这样依靠晋南,晋冀鲁豫, 鲁西南这3个根据地,2支大军反复穿梭,加上华野分兵而来的,忽而休整,忽而进攻,忽而开辟新根据地,纵横中原,想打谁打谁。尤其是反复破坏和插断陇海线,这样国民党军的调动也不方便了。

这种穿梭是运动战的一种。国民党的王耀武很熟悉这种打法。打通胶济线的时候,济南放一个73军,青岛放一个8军,来回穿梭,许世友被迫退出了胶济线。

莱芜战役的时候,王耀武要撤退进入莱芜新泰的李仙洲兵团,主力撤到胶济铁路的明水,淄博博山,然后控制莱芜袋形地带的的关键点口子镇,这三个点形成三角地带,这样可以随时进出莱芜,然后反复扫荡三角地带,肃清后方共军,让共军的地方政权催促共军主力来决战。然后李仙洲以逸待劳,依仗坚城用铁路转运兵力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李仙洲还能得到青岛的8军和54军的支援,这样共军哪怕20万人一起来攻也不怕。王耀武死后被中共评为军事家不是浪得虚名。

1947年的时候共产党的军事领导是不熟悉这种打发的,不会有意而为之。蒋介石和陈诚当然也不会,也不会同意这种运动战的打法,所以王的计划并没有实施。解放军的战术是打歼灭战,等到1948年下半年毛主席也不是这种打发,还催促粟裕过江南呢。这种穿梭战术也没在抗美援朝中见到过。

家园 好不好都是后话,在当时是别无选择,原因就是7月底那封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

其实,刘邓并不是在7月底才设想“全军先挺进豫皖苏地区”的,这其实是毛泽东在5月初为刘邓指定的任务(见《刘邓陈粟晋南陕北各部队的作战任务(一九七四年五月四日》):

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这封电报背后的意图是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在这个任务设想中,出击大别山仅是视情而待的一种可能,整个图景已经能看到后来淮海战役的雏形,如果按照正常演进,后来的淮海战役是势所必行。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淮海战役是一场迟到的战役,它的自然发育被突发事件打断了,在突发事件平息后才重新发育。是什么突发事件呢?

就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困难到什么地步?困难到毛泽东贵为党政军第一人,连大米都没得吃,只能天天吃黑豆。

那大别山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刘邓在豫皖苏做不了只能到大别山做的?

就是从大别山可以威逼武汉、合肥,进而进取南京。这一点此处不展开,可以参看知乎用户“汉唐天”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

你对我“黑虎掏心”,我便对你“猴子偷桃”。

也就是说,这是“攻敌所必救”的救驾之举,政治意义是首要的,军事意义是其次的。刘邓在对全军的政治工作中也曾指出,跃进大别山,即便牺牲中野全军也是在所不惜的。毛泽东事后也表示,做好了牺牲掉中野的心理准备。有什么是值得牺牲两位上将军及其全军来达到的战略目的?

当然是保卫领袖。

通宝推:翼德,网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昆仑纵队能呆在陕北有几个要素刘邓不具备

昆仑纵队在呆在陕北,有这几个优势

1. 胡宗南战斗力低下需要3倍的兵力才能打平彭德怀。刘邓正相反.这条是关键。

2. 毛主席是有后方的,依仗贺龙保证前线供应。刘邓的补给线不安全。

3. 毛主席在自己的根据地里,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三战三捷后,胡宗南开始破坏根据地,毛主席的困难很大,比如打榆林之后就吃不上饭了。所以毛就转出根据地,到河北去了。

家园 牺牲全军保卫领袖,不是共产党所为吧

领袖的安全固然重要,但教员完全可以东渡黄河获得安全,有必要牺牲一支劲旅来保证安全吗?教员不惜自身涉险留在陕北,就是将自己也当做能调动敌军的棋子来用,何来需要刘邓挺进大别山保卫自己一说?

挺进中原的构思,是想汲取苏区反围剿的教训,不能让敌人围着根据地打,那样根据地会越打越小、长期经济承受不起。邱会作回忆长征前的苏区,不仅军事失利。经济上也已经竭泽而渔、坚持不下去了。这才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的忧虑所在。

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虽然西北野战军分别在三、四、五月分别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胜利,唯有蟠龙战役缴获粮食相对较多(面粉1万两千袋),缓解了粮荒,原来虽贺龙在晋绥全力接济,粮食一直是困扰陕北的大问题。

如刘邓能调开陕北的部分敌人,两三万人的西北野战军才有可能有机会再打一两个歼灭战,从缴获中获得补给。事实上,挺进中原战役之后,四七年八月,西北野战军打下了沙家店,用教员的话讲:陕北的战事“过拗了”。

说句马后炮的话,刘邓在计划中就应该考虑到过黄泛区的困难,把大炮留在鲁西南。陈赓过黄河前就把重炮都移交兄弟部队了。

通宝推:落木千山,ccceee,潜望镜,桥上,网海,
家园 你要看历史,显然你没看全文

毛主席是收复了延安,造成了战略任务去的河北,同时准备城南庄会议,东北局势也变好了。

后勤比长征困难么?

你看看地图,就能看到刘邓的路线,实际上,战略攻早就有了,只不过晋冀鲁豫也就是刘邓没有真正进行操作。

这种反攻是后方不太多,不太够,但是也不是你说的那么困难,因为都是根据地地区,只有到了快到大别山的时候才是更加困难,因为那是新解放区,一直是桂系控制!!抗战时期把我们挤压了出去!大别山地区和大别山以北地区。

这点也是大别山尤其困难最后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最后是刘邓付出了代价一年后出来的根本原因。

如果按照你的思路和说法,毛主席因为困难而出走河北,那之前不是更困难?

贺龙的后勤明显是负责西北野的,从历次危难来看,抢救毛主席的是王震而不是贺龙。这说明不是贺龙负责毛主席的后勤。

你这个说法说明不了啥。刘邓直到鄂豫皖大别山,后勤是问题不大的,同时,粟裕跃进,也是谈了这个问题,因而拒绝南下而要留在中原解决中原大战的力量对比的。

这个实际上就是刘邓流动部队需要处理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屡屡出现的现象。

当然刘邓没这个能力,这没问题,但是不该吹牛皮!!!

这个事确实有难度,因为需要解决后方后勤问题,但是也不是没有方案,尤其是并不是在这块地区打仗就必然没有后勤,是刘邓自己没有控制好,而粟裕也谈了这个困难,只是最后还是克服了,华东饶漱石充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里也要稍微批判一下李先念,他们的操作不足导致了困难加大。

但是不管怎么说,粟裕克服了这个困难,这点可以从几次大中原的设置看出来。

这就是1946年大中原军区设置的思路。结果当然是刘邓用行动拒绝了,至少因为所谓陕北困难,刘邓需要到大别山才能分担陕北的军事压力,这个逻辑不对啊!

根本没有关系,至于你说胡宗南势力不强,我说打默契球,都改变不了是不到一千人对几万人几十万人。你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那需要极度的灵活性和战斗力(还不能利用进攻手段缓解自己)。对于这点你只能从四渡赤水理解吧,恐怕你还不在线上。

胡宗南随便一出兵都会弄死昆仑纵队。你太牛了。

家园 陕北战事主要是胡宗南的自留地,并无其他部队一说

从来都是胡宗南的任务,所谓刘邓调动陕北国军部队,根本没有的事情。

一直就是区域防守,我军需要解决在晋冀鲁豫地区如何合理歼灭国民党军的问题。

这个的确有外线作战的意图,但是也不是那么离谱(缺少后勤),没那么夸张。只是,因为刘邓的能力严重不足,判断失误,导致了刘邓这支机动部队在中原没有掀起风浪。

所谓陕北尤其困难也是事实,但是未必就必然是需要刘邓南逃解决兵力问题,而是告诫刘邓不必想回到陕北解决安全问题。

当然,晋冀鲁豫刘邓是呆不下去了。

通宝推:ccceee,
家园 毛说事后做好了牺牲刘邓部的准备是怎么说的?

这点也得看清楚,如果是代价说,那么不是这个意思。

是说三种结果,具体毛主席指导不了。

你所说几种选择,大别山只是其中之一,精英中原才符合毛主席本意,刘邓为何只选大别山,这个才是关键。

陕北尤为困难,刘邓去了就能解决毛主席吃喝的问题?就能解决西北野吃喝的问题吗?

这两个说法逻辑上不通,况且,很显然,刘邓自身也是困难重重。

其实,粟裕部在中原边上靠近山东老根据地,陈士榘部可是一直在中原晃悠,是他们通过不断的成功和失败改善了中原的态势。

刘邓不仅一直在大别山困难着,而且在出来以后也一直是辅助作用。

豫东战役刘邓挡了胡琏,但是没挡住!!这才是事实。有啥说啥依据事实,不能吹!!

通宝推:ccceee,
家园 大别山的问题是很明显的,没有把大别山建立成可以生产武器的

根据地,这个才是根本,这也是导致大别山刘邓的继续损兵折将的最根本原因。

刘邓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是失败的!!所以不得不离开去了陈唐经营的中原。

也就是说,大别山刘邓面对的困难和在南逃路途中其实也差不多。

根据地建设是个很重要的能力,刘邓部在大别山一年确实时间少,但是没能依靠大军解决根据地建设问题,实在是实力不行。

对比陈唐在河南一带的游历,差距就有点大了。陈谢部就成功了。陈谢也是依托中原突围的结果,并不容易。

通宝推:网海,
家园 是你自己在那里编历史

要说吹牛,毛时代吹牛的事情少吗。

家园 1948年3月21日毛过黄河离开陕北,而收复延安是这之后

1948年春荒,没粮食了。彭德怀去打洛川,打僵住了。

1948年3月21日毛过黄河离开陕北。

彭德怀发起西府陇东战役,打胡宗南的后勤基地。

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是西府陇东战役期间。

家园 不要苛责。刘邓的能力很强了,尤其是政治能力。

看看陈赓是如何支援刘邓的。刘邓出大别山的时候,比叫花子还叫花子。周希汉一看中野的情况,吓得急忙脱下新作的军服,换上旧衣服装穷。

这种情况下,还能维持住部队不散架,还能打仗刘邓的政治能力很强了。邓的经济能力在建国后已经有证明。

就在这时,大别山的五个纵队到了宛东和豫西,一见面,旅长周希汉立即下令收缴全部新军衣换上原粗布灰军装。

原来,这支部队在大别山被困半年,狼狈得比叫花子还要差三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战士们脚上穿着草鞋,下身是破旧的单裤,上身是破旧的蚊帐布裹着稻草取暖,头发很长,差不多有几个月没有洗脸了。武器虽然是美式的,但是缺乏弹药,仅有迫击炮60门。不要说和华野部队比,就是和陈赓的第四纵队比,他们也不能比。

旅长兼党委书记周希汉召开旅党委全会宣布:一切缴获要归公。从漯河运到后方的全部武器弹药、车辆马匹、被服布料如数上交,山炮大队准备拿出三个连队,各团直属炮兵连也准备调到兄弟部队!

周希汉把缴获的物资,包括炮兵全部给了刘邓。打黄维的时候,邓小平把10年没升的周希汉从旅长直升军长。是不是也考虑到这段感情,就只有邓小平才能知道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我看到了资料,你的意思是毛主席321感觉自己困难,离开了陕北

然后彭德怀厉害,422收复了延安,全在陇东战役么?

你是不是这个逻辑?

然后迎接城南庄会议和新时代的到来?毛主席并没有想到形势会发展这么快?对不对?

中央书记处于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召开扩大会议(即城南庄会议)。

你是这个意思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较为出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你觉得这个和你说的能对的上吗?毛主席走一步是一步吗?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离开工作生活长达13年之久的陕北,率领中央机关从米脂杨家沟出发,前往吴堡川口圈子塔渡口,东渡黄河,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程。1948年3月23日1时许,东渡开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机关工作人员分别乘船,穿行在波涛汹涌的秦晋大峡谷。船至中流,毛泽东傲立船头,若有所思, 回望苍茫的陕北大地,无限深情。

转战陕北历来是重大题材,也是艺术家们取材的重点事件之一,例如石鲁于1959年创作的《转战陕北》,以一个侧面眺望远山的造型,将毛泽东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今天,让我们来看看高民生、胡明军两位艺术家绘就的“转战陕北”。△《东渡》高民生 中国画 2000年作品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的情景。画面尺幅巨大,气势浩瀚,虚实安排巧妙,人物众多,刻画饱满、生动传神,特别是将毛泽东气定神闲,指点江山的伟人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作者借史抒怀,寓意深沉,主题宏大,视野苍阔,在自身凝重雄健的画风之下,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更透射出了画家本人所饱含的爱国主义热忱与责任。作者在揭示特定环境中特殊人物的性格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在形象的外貌上追求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根据丰富的传记材料,努力挖掘出人物的个性魅力,将这组肩负着民族重任,整装待发的将领们的风采,展现得气度非凡、各具神韵。背景浑厚而平静的黄河与水中满载士兵的木船,有一种沉寂的紧张感。作品坚实的造型、大刀阔斧的用笔、单纯有力的色彩,产生了犹如雕塑般的力度和视觉感染力。

作者简介:高民生,陕西长安人,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中国画院顾问专家,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北是个好地方》胡明军 248cmx124cm 中国画 2007年《陕北是个好地方》是胡明军所创作的代表性画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宏阔的立意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转战陕北过程中毛泽东等人东渡黄河的场景。画面中,核心人物毛泽东形象自然高大伟岸,神态生动,刻画细腻,在船侧骇浪袭涌的黄河水的映衬下,历史伟人开阔豪迈的气宇胸襟和镇定沉静的宏韬伟略更显现出一种人格的光芒,成为画作的传神所在。毛泽东巍然矗立于渡河的船头,胸廓饱满、双手插腰,尽显革命气度与飒飒风姿。对于即将离开的陕北热土,深情凝望,表现了对于陕北这片革命母土深深的眷恋之情;但为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他毅然做出了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东渡黄河的历史抉择,眷恋的神情中更有一番凛然豪迈之气。

作者描画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屹立船头指引革命方向的主席毛泽东,描绘了主席引领下的一群奋勇向前的革命战士和奋力拼搏帮助东渡黄河的当地船工,整幅画作将毛泽东乃至整个革命战士坚毅勇敢的革命情怀、“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气概慨然地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胡明军该画作中的一个鲜明特色。这条载着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穿越黄河激流的航船正是以毛泽东为舵手的中国革命航船的象征。这条航船在滚滚奔涌的黄河浪涛中,进入了一轴既饱含无限瞩望又寄喻希望的浩浩历史画卷中,画面隐喻着在伟大舵手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将翻开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篇章。苍凉的黄土高原和奔腾的黄河激流所构成的西北风貌是整个画面的背景,画家胡明军运用山水画中的散点和平行透视进行进行布局,使画面主题和重点突出。向纵深展开,使人的视角在轻松中感到了历史的厚重,展现了中国革命宏阔的场景;陕北高原纵横的丘壑、滚滚的黄河水都是中国革命艰难征途的象征;刚毅肃穆的将士们和欣悦奋力的船工的团结协作,也隐喻着工农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表达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广大工农群众的奋力支持密不可分这一核心思想。

【字幕】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扩大会议

【同期】胜利以后,党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小河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对当时的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战略部署:向国民党中原地区军事力量比较空虚的地方前进。

【字幕】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歼敌6000余人。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的转折点。

【同期】毛泽东在沙家店战役打下来以后,已经预感到我们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所以沙家店战役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役。这个战役的战绩应该说是老区人民创造的,西北野战军就两万多人撤在沙家店这样一个小地方,隐蔽集结,待命4天4夜,而且在这个期间动员了两万多支前民工这么重大的动作,国民党军队竟然没有丝毫的察觉,说明军民团结如一,老百姓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1947年6月16日,党中央由靖边县天赐湾转移到靖边县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45天。7月21日至23日,在小河村农家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会议。

会议依据一年来的战况和各战场的形势,着重讨论了战略进攻的部署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财政金融工作等问题。

会上,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同时指出:“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家园 我也不是对刘邓苛责,而是毛主席在抗战后有个整体思路

结果因为周总理的盲目相信谈判解决问题而崩溃了。

崩溃了也没有办法,实际上由于应对比较完善,倒是也比较好调整。这才有了小河口会议的畅想,这个畅想也不仅仅是畅想,而是毛主席在各种快速转移过程中,被胡宗南追赶中,各种调整各地战场的过程。

大别山当然很困难,你的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实际上毛主席不是更困难嘛?那么毛主席调整的思路是啥呢,是依据东北显然的优势而控制全国的战争思路。

当然,我们知道毛主席是控制相当成功的,就此,我们观察大别山根据地,就可以看出差距了。

有差距能力不够,都没啥问题,但是还吹牛皮就没意思了,这导致人们不知道对错,黑白颠倒,这是不合适的。

毛主席过黄河是比收复要早,但是,基本上没有离开我的说法和思路。

1946年12月17日,国民党军向临江地区发动首次进攻。1947年1月5日,北满民主联军第一次渡过松花江,迫使国民党军北援,北满民主联军遂撤回江北休整。1月30日,国民党军第二次进犯,南满民主联军发起反击,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进攻。2月13日,国民党军第三次发动进攻。2月21日,北满民主联军第二次越过松花江。在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第三次进攻失败。随即,北满民主联军撤回江北,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大举北犯。3月8日,北满民主联军第三次越过松花江反击,国民党军被迫调兵北援,北满民主联军遂撤回江北休整。3月27日,国民党军第四次进攻,南满民主联军经过几天激战将其挫败。

从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进行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共歼敌约5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南满解放区的进攻,并迫使东北国民党军队全面转为守势。

我们当然知道东北的任务更重,要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共产党模范政府,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共的稳固的根据地,最重要的而是你得活着。就这点而言,我们知道,东北局已经成功了。

东北的节奏也确实和内地不一样,但是是内地的底气。迅速的建立起这么一个红军基地,是高岗的功劳,也是我共的本事,东北本来国党基础更好,可惜他们没抓住,腐败去了。

所以毛主席这些操作,自然得心应手,我能够想到他的气定神闲。至于你说的延安困难,毛主席能在乎嘛?不可能的,那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只是给刘邓逃跑找借口而已。我个人觉得,其实当时毛主席部队和延安部队也是不同的,所谓吃食差距也没那么离谱,毛主席整个转战期间,物资困难没那么大,虽然确实不太好,毕竟队伍太小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5714/answer/2176800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73235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