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河北特色农家饭 - 苦累 (发音) -- 燕人

共:💬40 🌺13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显然没有喂过鸡

89后你是😜。

家园 拌上野菜,就是高档绿水食品了

吃自助餐的时候,主食吃了很多类似的东西。

白面+玉米面+野菜,混合后压成短面条(或类似的样子,没有特别注意),上屉蒸熟。

我觉得又健康又好吃,没想到被归类成鸡食了。

家园 你同学的说法是对的,小麦传入中国后就是这么吃的

后来掌握了磨面技术之后就没人吃麦饭了,都吃面粉了,记得河里前两年有帖子提到过这个历史。不知道你同学那个地方怎么这么复古,麦饭应该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不流行了吧,如果不是完全消失了的话,那会儿连面条都有了,谁还吃麦粒呢?

家园 离文明中心越远就越原始呗,伯力那个地方比宁古塔还远!

越靠近北方冻土带,小麦产量越低,多半是舍不得吃面粉!

小麦要磨成面粉就会损失一部分粮食,知道八二粉、七三粉吧。

家园 是不是应该叫"粒食"?
家园 看来在吃上不是很讲究的,买菜做饭这种家务只会累与享受美食无关
家园 小麦与石磨,伪史论

我在观网看到关于小麦与石磨的讨论。

小麦的颖果麦皮和内胚种皮愈合难以脱离,只有磨成粉过筛一种途径才能彻底剥离,而磨粉在古代消耗体力过大,所以当时小麦一直竞争不过小米、糜子等北方传统主食

小麦脱皮困难,如果像大米一样蒸煮小麦饭,由于麦皮残留,小麦饭根本难以下咽。恐怕只有牲口才会吃小麦。如果要磨粉,搓板式磨粉效率太差,无法与其他粮食竞争。除非有石磨,可以转动的石磨。

但是石磨的出现非常晚。转动石磨需要对石材雕琢。如果要石磨耐用,石材的硬度又需要非常高。古代石磨常用花岗岩,这硬度需要用钢制工具才能制造。中国出现石磨大概在战国事情,而大规模普及石磨已经到钢铁普及的汉代。之后中华美食中才大量出现小麦面粉。而西方最早的石转磨出现在罗马时期。之后东西方石磨在丝绸之路上对进普及。

那么没有石磨的的埃及两河希腊文明他们是怎么制造面包的?难道是原始的石头往返搓小麦?还是像牲口一样吃没有脱皮的小麦饭?这点引出了又一个伪史论观点。

其实中国地区大麦非常早出现。大概公元前4000年在福建发现了古人食用大麦的遗迹。但小麦出现则晚了整整2000年,在公元前2000年在山东出现。大麦的来源非常有争议。一种说法是青藏高原有野生大麦演化种群。在青藏高原边沿地区人民分别各自用野生大麦驯化成自己的大麦。另一种说法是在公元4000年前没有青铜的情况下,人类就拥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从中东把大麦运到福建。这说法看上去非常不靠谱。

而小麦在中国出现则是个迷,大体上考古界认为小麦是外来品。问题小麦传播路径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山东,而非丝绸之路上或者在北方草原上。在甲骨文中,麦是指大麦,而小麦是来字。

家园 网上的散装江苏是个梗

论物质条件,山西散装程度更高。山西就是山地和山地之间的一连串盆地平原河谷,大概靠古时候的“河东”形成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大山的阻隔似乎比大河来的更加明显。老话里面形容内部的“南路、北路、中路”,晋剧梆子戏也曾这么做划分,后来中路棒子篡夺了晋剧的称呼,南路的称蒲剧,北路梆子没有改名、另外还有上党棒子,上党这大山中的小盆地,和纵贯山西的一串平原显得格格不入(似乎对几乎纯粹山地的吕梁有所忽略);对于外省人叫“外路家”。

大约30年前,在山地最平缓的太原到阳泉方向死乞白赖修了条4车道的太旧高速路,胡富国挥着拳头讲体现着山西人民的精神。那是我印象里最后的领导人讲话有语气和动作的例子。很多年前自行车旅行,地图上山西的高速路、国道呈现一个大字。现在则像是某些低等动物的神经节一样,一个个的格子形态。

网上另一个迷因“吃剩饭”,那是相当尴尬,地域有色眼镜可谓得到了机遇,指向山西人的,山西人内部指向某些地方的。想起当年工作时一个哥们儿,晋城的,整天说晋城各个地方哪里的人怎样不好,各自坏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土豆蒸熟了,不见得面就不好,不见得多面,也有比较正面的口感反馈。应该是外层的干面粉起到了主要作用,微量水分条件下受热蛋白质变形,其实相当于微型烙饼。火力要大,不要让水在食物上凝结形成游离水,不然就糟糕了。糟糕的口感,我这里土话形容为“脓”

通宝推:燕人,
家园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就有面条了

喇家变成遗址推测是因为遇到了地质灾害,泥石流涌沙

去年甘肃积石山地震,青海那边也是地下往上涌沙

真的是文明不绝如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