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曹操的老爹曹嵩买官究竟花了多少钱? -- gb2312
据《后汉书》记载:
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意思是曹操的老爹曹嵩,花了钱“一亿万”买官,才当了太尉。
这里面的“一亿万”究竟是多少钱呢?
有些人认为“一亿万”里面的“万”是衍文,直接把“一亿万”当做“一亿”。
这显然是错误的。
据《汉书 食货志》: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可见,“亿万”是汉朝一个常用计数单位,并不是衍文。
那《汉书》,《后汉书》中的“亿”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万万”呢?
据《汉书 王嘉传》:
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
这里直接使用了“万万”这个单位,所以说《汉书》里面的“亿”不是“万万”。
据《礼·内则·降德于众兆民疏》:
算法,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小数以十为等,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也。大数以万为等,万至万,是万万为亿也。
意思是“亿”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十万”为亿,一种是“万万”为亿。
在《汉书》,《后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千万”,“万万”,“亿万”的计数单位。所以在这里用的算法是十进制的“小数”,也就是“十万”为“亿”。
所以说曹操的老爹曹嵩,所花的“一亿万”这个数字是现在的“十亿”。
那问题又来了,汉灵帝西邸卖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标价只有区区一千万,曹嵩花了十亿,岂不是花了一百倍的冤枉钱?
我们回来再看这句话:
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曹嵩花的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给“中官”,也就是给太监的。
还有一部分是给“西园”,也就是给汉灵帝的。
这个钱不仅仅包括“太尉”的购买费用,应该还包括曹嵩官至太尉以前的其他支出。
举个例子《三国志》转引《曹瞒传》: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了洛阳北部尉,运作这个职务难道不用花钱吗?
当时汉灵帝最宠信的太监蹇硕的叔父,夜行犯了宵禁的法令,直接被曹操杀了。
蹇硕真的能对此一声不吭吗?
汉末的太监可不是吃素的,别说一个小小的顿丘令。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得罪了太监都被杀了。
蔡邕,海内名士,只不过说了几句太监的坏话,就被一路发配,从朔方到江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差点就死在路上。
这曹嵩得花多少钱让蹇硕一声不吭啊,至少几个亿吧。
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汉灵帝的近臣都说曹操的坏话,但是都没有效果。
这究竟是汉灵帝本人英明神武呢,还是曹嵩又花了几个亿呢?
反正最后是这些人共同保举曹操当了顿丘令。
后来汉灵帝组建西园军,蹇硕任上军校尉,是这支军队的实际统帅。
曹操任典军校尉,运作这个职位花钱也不会少。
汉灵帝卖官有个特点,并不是按职位的高低要价,而是按这个职位的实际权力和预期收益要价。
比如三公要价一千万,而群刺史(太守),根据本郡的富裕程度,某些大郡要价两千万到三千万不等。
这就造成了大郡郡守要价比三公高,大县县令要价比九卿高的情形。
这很符合经济学原理!
曹操这个典军校尉属于实权职位,要价不会低。另外,这也说明了曹操在就职前已经得到蹇硕的谅解,不然当这个典军校尉就是去送死。
还有,汉灵帝卖官还可以根据“德”和“次”打折。
“德”就是买官人的声望,“次”就是买官人的资历。
比如崔烈买司徒这个职位就只花了五百万,因为他是“冀州名士”,又“历位卿守”,在“德”,和“次”这两方面都符合打折的要求。
曹嵩这样的,估计就没有优惠了。
实际上,曹嵩也只当了半年太尉,就借故去职,让汉灵帝能再卖一次太尉。
由此可见,曹嵩买太尉这个官职的花费,应该只占他总体花费的很小一部分。花费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为曹操运作实权职位,并且赢得“清名”,能借此向“名士”集团靠拢,同时还取得了太监集团的谅解,没有受到打击报复。
但汉代的一钱指一枚五铢钱,一万钱换算成贯也就十贯,万万钱也就十万贯,看上去也就没那么多的吓人了。
唐朝杜牧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见十万贯尽管多,但还是中等财富都可以拥有的。
三公为太尉、司马、司空。在秦时,太尉时最高军事长官,类似国防部长或军委主席,后来虚化了。
在三国时更是虚化得厉害,有钱就可以买。但虚位还是挺高的,估计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还是排得上。
汉初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时候,太尉是第二名。但是丞相改叫司徒后排位下降了。
按曹嵩当时的排序,是皇帝以下第一名。太尉、司徒、司空。是实权官员,不是荣誉称号。
三公不仅仅负责职责范围,而是像现在政治局常委一样,在大事上有发言权。军队以外的事情,太尉说话也有份量。
但不正常排序,就没谱了。有以大将军身份辅佐(替)皇帝处理朝政的。又曹丕以五官中郎将(比两千石,比太守的两千石还低)身份处理日常事务。这都算文革领导小组之类的,凌驾在体制上的单位。再比如太师虽然是个无实权的荣誉称号,但这个荣誉称号几乎就是篡位的预备役。
有以大将军身份辅佐(替)皇帝处理朝政的。
《后汉书 百官志》记载: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东汉的将军不是常设职位。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位是和三公相当的职位。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从卫青开始,汉武帝为了尊宠他,才封他为大将军,大司马。
同样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的还有霍光,这个职位主要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辅政。
丞相(或者三公)是外朝的领袖,而大将军,大司马是内朝的领袖,一般都是外戚。比如何进,也是汉灵帝死后被封为大将军辅政。
一般来说,由于大将军“辅政”是代表皇帝的,比丞相(三公)的权力大。
易中天说赵云是杂号将军。严格来说,除了上面这四位位比三公的将军,其他将军都是杂号将军。
所以会有“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的说法。
就算是人民币,几十年间的价值也是天壤之别了,梁生宝当初吃一碗汤面也才五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