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工厂参观经历 -- Swell
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就几步,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命也是运。
不管是国家,还是浙江,对温州的支持很少。我完全不能认同你提出的浙江对这些出名的乡镇有什么特殊的支持。当年温州的机场和铁路都是自筹资金建设的,哪里有国家支持轮到下面的乡镇了。
再次重申,我从来没有说那么多人带资进入。这些地方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发展起来的。比如乐清柳市的南存辉就是十几岁出去当修鞋匠,跑供销,挣了一点钱自己办厂发达的,王均瑶的情况类似。
再说说村镇这些问题。我从来没说过发展一定要从村开始。当年温州的镇并不是城市,而是地位比较重要的乡级单位,其主要人口还是农业人口,估计全国的情况也类似。
就以我最熟悉的温州永嘉县瓯北镇为例子我说明一下。瓯北镇由原来清水埠镇,江北乡,黄田乡和三江乡的一部分组成。这几个乡原来几乎完全是农村,只有乡干部和公办教师是城镇户口,江北乡比较特别,它是原永嘉县罗浮区公所所在地,区中学和区医院也在那里,所以吃公家饭的有一些,但是工业没有。再重点说清水埠镇,它直接归永嘉县管辖,1982年建镇,人口一万左右。由于它下辖还有好几个村,所以它的大部分人口还是农民,我手头没有资料,但是我估计它的城镇人口不超过2000。清水埠镇有几家工厂,其中最大的是永嘉化工厂,也是永嘉当年最大的利税大户。可以说当年的清水埠镇是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小镇,其他几个乡几乎完全是农业人口。我刚刚还查看了一下我高一同学录,来自上述几个乡镇的同学,总共八人来自现在属于瓯北的乡镇,6人农村户口,2人乡镇户口,一个的父亲在永嘉化工厂工作,一个的父亲是转业军人。
再看看现在的瓯北,根据百度百科的信息。
区域面积5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7平方公里,下辖27个社区,户籍人口8.9万,常住人口约22万。
瓯北街道有着以泵阀、服装、鞋革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平台支撑优势。现有工业企业4500余家,规上企业312家,拥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上市企业4家,境外上市2家,新三板2家,上市企业为全市最多的镇街之一。
2021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81亿元,同比增加26.9%;规上工业总产值209.39亿元,同比增长5.87%;
首先明确一点:我说的是我当年高考的90年代及以后一些年。现在情况肯定改进了。
拿武汉市与湖北省其它地区为例,有一年的数据是:
湖北省一本率15.8% , 武汉市一本率38.2%。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武汉市当年有共建的录取名额。
湖北省高考中录取中,有个武汉市共建生计划, 就是在汉八所部属高校专门拿出一千多名额招收武汉考生,
首先共建生明面名额接近2000,占了湖北985211约1成名额。我湖北07年高考的,当时可是人口顶峰,考生50多万,考生远远倾向于理科的时代,而最后一批211还没评,湖北211名额2万左右,我是理科595,6000多名。武大华科定的线是600和599,我们这些现武汉人原下面县城的人,不到这个分100%上不了,但由于共建生的关系,看到的资料武大华科实际录取分未知,除开医学甚至不少专业平均分580多。当年这政策就武汉敢公开挑衅国家高考,明着走后门被万人唾骂,最后取消
武汉市应该不是当年全国唯一推行“共建生”的地区。除了地区,有的企业应该也有类似情况。
华为能走到今天,早期发展史上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当年50多岁的任老板,自己扛着机箱跑到我系找到了当时只是副教授的郑老师,请教程控交换机的技术问题。从此郑老师成为了华为的2号。
李一男是我校少年班的翘楚。他与任老板的恩爱情仇,可以写一本书了。
我不是少年班的。我提及的那位当年在华为HR当兼职领导的老师,是负责少年班的老师。
当年华工有少年班,还有提高班(每年入校2000多学生,不分专业,通过考试择优选取约70人,集中上公共基础课。当然,也有考取了不愿意去的。)。
那个年代通信大火,所以他们高年级(大三)自由选择专业时,很多到了我们系。
多说一句:当年的中国通信,除了四大家:“巨大中华之”之外,我们系与五十四所,还合伙搞了一个“金”。我大学同班同学,现在已经是负责人了。
请问这些钱是多少,哪里来的,和当地其他村民啥关系呢?
是利税的关系吗?
我知道当地大部分人是村民,但是,你想证明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是王均瑶们个体的成功还是地方的共同富裕呢?
王均瑶们的个体成功,我觉得不需要说,你只需要告诉大家,当地获得了什么,利税大户吗?
华西村第一企业和当地村民的关联不用我说了吧?
我不是说,你说了带资进入,我说的是资料暗示是带资进入。
比例也是太大了,唉。
确实不公平。
我可没说这些镇82年就人口20,30万,工业产值几百亿。我想说的很简单,82年的时候这些镇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本上是农村。现在这些地方都实现了城市化,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生活水平远高于全国农村水平,达到城市中等水平。而这一切的发生,国家几乎没有投资,外资和港澳台的投资也很少,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
华西村或者南街村的发展道路更符合实际,你说不,你认可这些地区,没问题。
那就比较道路,结果你的话题就飞了。
华西村不说,江苏浙江没啥区别,那么南街村的发展和浙江没差别么?
就算你说普通人发展,作为南街村的普通人和你说的这些地区的普通人的不同,你是真没感觉吗?话说,你说的这些地方的普通人个个都是别野存款很多了么?
无论王均瑶还是南存辉的富裕发达和普通人可有啥关系吗?
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百亿富豪,这个地区的产值或者说价值是你们说的平均值啊。
好吧,我知道王均瑶不在当地了。
我也知道当地确实有一些村子,确实相对平均一些的,比如有一些公司的股份走的是小股份模式。
这个可能也是习近平要搞浙江先导区的初衷吧,他不知道炒房团才是这些人的本质,甚至地下钱庄资金外逃才是浙江的共富的本质。
当然社会是一步步发展的,我们探讨的是你说的路线和华西村的路线谁更容易复制,而且对本地村友好,对吧。
至少作为他们的邻居的你们村,大多数人选择离开了板寸,不是吗?这不就是不可复制的表现吗?
说了这么多年,十几年了吧,你所说的你父母的福利基本就是较少的本村福利和房子拆迁,没有龙港之路啊。
你父母得到的回报也不过是这个房子和你姐、你的孝顺罢了。因为你们的出走是你父母大价钱支持的结果。或者说还有你父亲当医生的成果,我说你爹当时挣得多,也被你自己给否了,为了强调农民辛苦,你也不承认你爹当医生挣得多。
这说明你们村当地的产业没有回馈当地的村民。
龙港不是任何一个普通农村的正常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显然的常识。而是一个聚集了资源扶持少数企业家成长的道路,这些企业的成长除了政绩,利税,对于当地并无多少贡献,真正的贡献确实还是个体努力的机会,结果自然会导致一些你认为的平庸者生活很一般。
而华西村并不这样,甚至带动了临近村子的村民的生活的水平的大提高(虽然是耕地和宅基地入股),或者说不用担心养老。
这点,是最明显最明显的不同。
我92年高考的时候,教委直属的高校如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大在上海招生比例还比较低。90年代中后期,这几所大学和上海市共建并且合并了一些上海的学校后,上海生源比例提高不少。当然和武汉的区别是,这些大学是和上海这个直辖市共建,整个上海受惠,而武汉仅仅是湖北的省会,只惠及武汉,吃相更难看一点而已。
华西村一直在扶持临近村子,根本没揩油,揩油的恰恰是临近村子,还不知足,因为他们知道华西村要兼并他们,吴仁宝老早就有这个社会主义理想,挺恶心的,临近村子的垃圾是民间诋毁华西村名誉的主力。
在华西村努力的时候,他们没跟着干,事后华西村兼并的时候给了临近村不错的待遇,他们还要华西村中心村的待遇,十分恶心。
华西村临近村是中国最恶劣的农民的典型特征,坏的程度直逼小岗村了。
当年骂华西村做煞大队,傻逼的时候,他们不努力,事后装天真,最恶心了。
记得97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深圳的户口好像还很难得,这家不知名的公司声称有5000个指标,而且工资也几乎是最高的,来到我们学校(方总的邻校)招人。据说要求很高,我们系的一个同学,成绩,编程能力,政治面貌都是最好的之一都被拒了,还是系领导出面才要了他。但是,最终在我们系还是招了不少人。
后来几年,在南方的同学,很多人都陆续去了华为,也走了很多。1999年,一个离开的同学说,华为的工资是别处的1.5倍,但工作量是2.5倍。
后来有人出国留学或者工作去了;有些人在二零零几年全员重新申请时离开了;有些人可能财富自由了,早早退休了;有人通过华为获得了财富和一些人脉,转换赛道创业去了;也有少数人还在拼搏。
华为作为一个公司的确很成功,作为个人来说,如果在那里工作足够长的时间,再加上深圳的房地产红利,财富自由应该不难。但有几个人可以一直走到最后,而且在那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呢?
符合法律要求房东为租客提供的室内温度。
低于16度则为违法。
女老师。兼华为HR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