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发布 -- 思想

共:💬93 🌺836 🌵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发布

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

方法: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统计城镇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内。

采取企业端统计,工资总额除以雇用人员的办法。领取劳务费而不是工资的不纳入统计,第三方的劳务派遣不纳入统计。

数字是税前工资支出,包括社保部分。

看点:

1. 虽然增长率在下降,但是各种所有制企业,城镇的工资依然在上涨。

2. 从地域分布看,不出意外整体上东部地区工资最高,但是中部地区工资竟然最低,低于西部和东北。

3. 行业分布看,IT依然是最高收入行业,高出平均两倍还多。餐饮等服务业最低。

4. 所有制分布看,外资企业依然显著高于内资,特别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和一点五倍左右。内资中,国有单位薪酬远高于私营单位,前者接近后者两倍。

btw:图表请看链接内原文,不知道怎么复制。

发现发文限制不能发第二个主题,干脆合在一起吧。

方法:

这个是入户调查

看点:

1. 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是农民工总量依然继续增加。

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

2. 农民工在本地和跨省流动比例都降低,省内外地比例增加。

3. 虽然中西部向东部输出的模式没有变,但是跟前一年比,这种流动量在减小,特别是向西部回流明显。

4. 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提高。

5. 农民工整体学历提高。

6. 农民工年龄分布趋于老龄化。其中五十岁以上组成为占比最高人群(30%+)。这个或许是整个数据最大的新闻点。16-20岁群体仅约1%,21-30岁15%左右,是五十岁以上组的一半。这两个年轻的组别近些年占比一直在下降。一方面可以说人口红利在降低,另一方面显示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无须再做苦活。

7. 农民工工资和待遇上涨,这个新闻联播常播不多说了。一个亮点是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在就业城市公立学校入学比例提高到90%以上。但是没有提及子女随迁比例 - 如果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子女大概率不会随迁而不是去上昂贵私立学校或失学。

通宝推:投枪,脱口秀,审度,普鲁托,桥上,卡路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光是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教育水平提高

农民工年龄分布趋于老龄化。其中五十岁以上组成为占比最高人群(30%+)。这个或许是整个数据最大的新闻点。16-20岁群体仅约1%,21-30岁15%左右,是五十岁以上组的一半。这两个年轻的组别近些年占比一直在下降。一方面可以说人口红利在降低,另一方面显示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无须再做苦活。

老一辈吃苦,就是为了子孙不吃苦。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即16-30岁群体,有很多在上大学,读研或者考研。这些人即使就业,很多也不是以农民工身份就业的。所以相对于前辈,年轻农民工比例大大降低。感谢时代进步,城乡差别正在肉眼可见地逐渐缩小。现在农村老人确实爱摇头叹气年轻人吃不得苦,但是这背后他们(年轻人)所倚仗的不仅仅是父母辈的爱,更多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效果初现,我们应该为之鼓掌而不是叹气。发展红利终将替代人口红利,而农民工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词汇,和知青、盲流一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通宝推:方平,
家园 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自豪

看了你下面这句,感慨很多。

老一辈吃苦,就是为了子孙不吃苦。

当我们翻开人类的工业化历史,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杀戮史、掠夺史,每一页都写满吃人两个字。每一艘英国轮船内,都住有非洲黑奴的冤魂;每一根美国铁轨下,都埋着爱尔兰或中国劳工的白骨;...; 众多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而这一切只有在我们中国,才得到彻底的改变。我们中国的工业化,依靠的是我们父祖两代人自己的辛勤汗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我们父祖勒紧的是自己的裤带,没有欺负别人!甚至于,我们的发展过程中,还帮助了其他的亚非拉国家。当我们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或许我们一样发达,但是我们比你们更高尚。我们没有掌握那些喋喋不休的国际媒体自媒体平台,但是我们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心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词汇,和知青、盲流一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感谢我们父祖两代人,他们超出其他国家,也超出中国其他时代的艰辛付出,让我们今天可以从容自信。这一段奋斗历史,应该被中华民族史册永远铭记。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感到自豪!我们会努力地幸福,这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回报。

通宝推:老王,黄序,zwx650,时间的影子,方平,方恨少,不远攸高,
家园 花赞你的坦诚,但依然略有不爽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没少写小作文,感谢前辈烈士的鲜血,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啥的。但是,最后起码落实到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四化之类。享受完,总要付出点啥吧?!

你这倒好:

我们会努力地幸福,这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回报。

父祖辈都那么辛苦了,你们难道不该努力工作多挣钱孝敬一下父祖辈么?我倒不是针对你,就是感觉你们这代人,怎么就享受起来那么心安理得呢?

家园 我补充点

感觉,只是感觉,肯定有偏差或错误,当不得准。

本地非户籍学生:

小学:省内的基本都能解决公立学位问题。积分入学兜底,基本上有五年社保就行;非本省户籍缺口还是很大,公立小学省外户籍(不含有附合要求的房产的),我观察到的应该1,2,3%以内。这个问题是长期问题,应该说在逐步改善,还远远不够。但是10年前,省内户籍都还没能大多保证。看到问题也看到进步吧。

初中:省内的都保证不了。

高中:原则上无限制,能考上就有得读,但几间重点原则上普通招生不招非本市户籍,但拿出一定比例特招非本市户人年源,但可以想象竟争多激烈,能尖到刺破袋子那种才行。区重点以下不限,一视同仁。

职校:一视同仁,只要参加中考,无诊什么学校户籍的学生,实际上都能读。基本学费都是3000/年左右。特殊专业比如艺术类就贵了,可以理解。

这是大致情况。

@思想 河友这句话不准确。1,私立学习多(近年慢慢收归公),有便宜有贵的。市限定最高不超20000左右/学期(不同学校间有差异),农民工子弟学校目前8000多点/学期。贵族学校就很多花样搞钱,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跟公校差不多运作。2,家长愿意为孩子读书付出很大代价。身边认识的,只有少部分人孩子回家乡读书。

这是我观察到的情况。我这里应该说算富裕地区,本地民风对外来人口友善(当初选工作这是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也较务实,不排除我跟其他地方比是做得较好的。

但是,最络解决问题,我还是认为改变搞各种“大”城市的做法,改变全国填沿海的做法,加强内陆建设,减少跨省务工,大家一起安居乐业,共同富裕。习近平(又来了)似乎是听了我劝(跟着某些蒙对的自媒体吹牛),所以思想河友的贴子中监测数据3,7就出现了。

继续看。希望吧,希望很大。

通宝推:思想,
家园 一方面,另一方面。。。

一方面,生在这个时代,目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目睹咱中华民族鲲鹏直上九万里,势不可挡;

另一方面,这世上的 现状 被搅得处处裂缝,就要崩塌。

所有人,都得面对这巨变。 都不想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前辈们的血汗,造就了当下升腾的国势;

前方的挑战,决不会小。

生在这个时代,何其有兴。

“世界,是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

年轻人,咱的教员早就说过了。

家园 在这个激情澎湃的时代,有些海华心态是很微妙的

我读书所在的课题组,和国外某高校课题组有几十年的长期的合作。这种合作也是中国迅猛发展的缩影。

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内缺钱,缺设备,更缺学术。连外国期刊(纸的那种)都是珍贵的资源,有人出国复印一点带回来都是秘不示人的珍宝。在这个合作的阶段,基本上相当于外方扶贫,包括经济上和学术上。说实话,对方单位非常够意思,手把手教,对我们导师的导师A那代人,非常友好。当时A在国外访学期间,国家给的钱少,窘迫到每周去一个外国老太太家猛吃顿慈善免费饭,回来饿一天的地步,因为要攒点钱买几件电器带回来。

随着这个合作的发展,中国开始逐渐有钱,从星火、火炬计划,到863、973,再到重大专项,国家大项目从几十万、几百万到几千万。而各种学校院系、重点实验室的固定拨款,乃至横向的钱也都多起来,A开始大量购置高级的设备。到奥运前,设备基本已经追上国外同行了(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但是当时人还是跟不上设备发展。我们老师B这代人,优秀的还是会选择出国,而里面更优秀的,会选择留在国外不回来。

B是一个不如现在学校优秀的其他学校本科毕业,通过考A的研来的。和他年龄相当或者稍微大点的,还有很多老师是其他学校硕士来读博毕业留校的。这批老师,本校本科很罕见。B硕士毕业后通过这个合作项目,读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后还是赶在奥运那年回来了。他回来的时候国内对海归的要求已经上来了,如果没有这个本校硕士出身+联合培养的关系,凭他的文章甚至都进不来。

随着国家投资从设备转向人,待遇飞速提升导致B后面回来很多优秀的人才,一代强过一代。他们不仅带动了整个院系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带来了友好的庞大学术审稿网络。各种走亲戚把我们系带进了学术界上流社会。如果说前面是设备飞跃,这次就是人才飞跃。到我读研的时候,我们系可以自豪地说,科研水平已经是世界领先了。而相对于这个我们组国外长期合作单位,反而变得可有可无。也就是因为历史和金主的原因,还有合作。但我们已经从被帮扶对象,变成了引领者。除了针对一些特定细分行业,他们有一点经验优势,在整体上我们已经遥遥领先。

而这个时候,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却有了变化,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亲热。对方大老板C有的时候说话就酸酸的了。比如有次指桑骂槐说他的哥哥D在的某大外企,有中国人参与一些高级项目后神秘辞职回国等等。虽然是非正式场合酒酣耳热的玩笑口吻,但是我们听了很不舒服。而一个我们本校本科毕业就过去在对方那里读博士,然后留下做博后、研究科学家至今的一个中国老师E,对我们态度更是有点别扭。E在国外虽然也买了房,但是不在他们学校所在大城市,在外州郊区,去大城市上班也不大方便。跟我们导师B这种顶级学区房没法比。而且他似乎也没混到教授,没有招生权,寄人篱下。而B已经是独当一面,在这个合作项目上如今替代A是中方负责人,而外方负责人是C,E只是外方参与人员,虽然事情基本都是他做的。甚至他因为没有自己学生,署名的文章也不比B多。一次出国活动,见过他老婆,都不如我们前任的师母年轻漂亮,更不要说跟我们岁数相仿,艺术院校毕业的新师母了。

不知道是不是嫉妒,感觉有的时候E讨论问题,他说话都怪怪的,有点敌人的意思。他是那种特别负能量的人,总是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明明是好结果,他非说成错的结果。讨论完安排一堆事做,而且是那种做完结果好也不增光彩,结果坏就要推倒重来的事情,鬼才肯干。他还喋喋不休教训我们不能去赌审稿人知识盲点,要对得起学术良心啥的。有时候甚至还提高嗓门瞪眼睛,爹味非常重,讨嫌得很。我们导师B乃至他的导师A对我们都从不这样的。况且,他的水平也并没有高到要我们去受他气的程度,所以我们后来干脆也不和他讨论了。最后做的结果也不差,最多换几次杂志文章总能发出去,有时候影响因子还不错。大家署名也都不带他,他于是更气了。他的文章都是自己吭哧吭哧做的,还必须署B、C的名。每年的两次固定交流,本来是他难得的免费回国机会,有时候都不来。据说一把年纪了,在国外还要亲自熬夜做实验。

反而是他同组一个美国人F,五十多岁的老年博士后,每次都来,插科打诨逗我们的师姐师妹,高兴得飞起,经常领着她们去三里屯玩通宵。对我们男生也总是花样夸赞,找到刁钻角度把每个人夸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夸多了总会有人会顺手帮他干点事情,他就可以拿回去交差。虽然未必够发表的量,但是他从中美合作的角度吹嘘,能把项目金主哄开心。在和中国合作的这么多年里,F不仅拿项目钱去学汉语到了能讲出我都不知道的唐朝若干节度使宗教信仰是啥的地步,而且除了新疆西藏,几乎玩遍了中国所有出名的景点。还谈过至少三个中国女朋友。他自己多次说,将来如果结婚,一定要当中国女婿。

上次组会后吃饭,我们导师B不经意提起,说这个国外合作的组里经费遭到削减。特别是中美关系不好,合作项目的金主生意可能出问题撑不下去了。几十年的长期合作明后年有可能要彻底黄。E也奔五十的人了,有可能要马上面临重新找工作。F科研水平差得多,反而走其他项目留下了。人家老外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保自己人。我们于是都忘了E的各种不好,为他的前途一阵唏嘘。据B说E当初是高考山东第二来我们学校读的本科。毕业绩点也是全系头几名。当时已经评上院士的A请他吃饭,试图说服他留下读研他都不干,执意要去国外追求科学真理的。如今竟落到了如此地步。他的本科同级同学,留在国内发展的,资产上亿的已经有两位数了。也有搞学术的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海归回国,如今培养的博士生都毕业当上了名校教授博导,自己也在跑关系筹备评院士的。而他们那些当年自恃成绩好一直留在国外学术圈的,竟然一半以上是他这种不是真教授的研究科学家,研究副教授什么的(相当于各种名目的老年博士后),每天都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错过中国的飞速发展的这些人,其实是当初相当优秀的一个群体,如今也真是挺可怜的。但是这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要指望他们打心眼里爱国,盼着国家好,怕是不容易。人在逆境时间长了,总会跟E一样有那么点阴暗。

通宝推:史料推理,时间的影子,呆头呆脑,死扛着,独立寒秋HK,方平,潜望镜,卡路里,onlookor,方恨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当前是中国农民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没有之一

我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农村低城市一等,农民更是低城里人一等。我大舅是县一中初中毕业,长得也帅气,人高马大,人品也好。所以作为60年代当时的最优秀的农村青年,被招工进城。后来还娶了市郊的舅妈。从那以后他就是全家族的骄傲。

我很小时候去过大舅在城里的家,当时非常震撼。我第一次坐不像拖拉机那样图图响还颠屁股的大汽车,第一次看到大夏天跑满小朋友却没有一个光屁股的“生活区”,第一次见到并且真的走进高楼,无数个第一次。有一件我不大记得,但后来我二姐拿来取笑我十多年,甚至讲给我女朋友的一个笑话。因为大舅家住的是那种单元楼房,每层是相同布局的三户人。在上楼的时候,我因为走楼梯看到场景在不断重复,就拒绝继续走了,坐在楼梯拐角地上哭闹。说是大人在耍我,领我在一个地方不停转圈。因为农村每家房子不一样,幼年的我被这种“重复”场景完全迷惑了。总之,就是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小时候非常土和蠢。

后来我成长过程中,我家没少受我大舅家的帮忙。比如表哥穿完的旧衣服,常常是姐姐们挨个穿,若干年后最后给我。姐姐们穿衣服很爱惜,但等我穿完往往已经破的不像样子了,还会被妈妈做成抹布和拖把。再稍大一点我就能隐隐能感到我舅妈对我妈的那种被掩饰,却又没有完全掩饰住的优越感。我妈也有股劲,再苦再难也要逼着我们姐弟用功读书,不让我们干家里农活,没少被同村人数落。好在后来我的几个姐姐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都考上了大学。并且在习主席开始管理中国的时候,除了三姐读研,都陆续参加工作。她们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收入都很不错,大姐家在县城买房,比大舅家房子更大更好还有电梯。二姐在市区高铁站附近的新区买房,不仅更大更好有电梯,地段也更优越还是学区房。三姐研究生毕业后,在省城安家买房。到了我,则在姐姐们协助下,和父母一起搬进了北京。大舅的儿子学习比我们姐弟都好得多,小时候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他考上了顶级名校,不过跟前贴说的E差不多,大学毕业去了外国。估计经济上并不怎么宽裕,因为今天我大舅和舅妈还住在他们五十年前就住进去的那个老旧小区,还在近四十年前盖起来的,那个我小时候坐在地上大哭旧楼里。经常因为屋顶渗水,下水不通或者暖气不热而发愁。舅妈在我妈面前,再也没有了那种隐隐显摆的神气。反而是还在老家市里的我二姐、二姐夫经常开车去帮他们家忙。报了那些旧衣服的恩情。

我并不是炫耀什么,我们全家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我们就是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农村人有了一个能和城里人平等竞争的机会。我们要得真的不多,就这么一个平等的机会。我们能更勤奋,更节俭,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是中国农民自古就有的美德,可是只有遇到了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换来实打实的美好生活。这不是我们一家人的特例,是全国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共同幸福。我们村里几百户人家,除了极个别我奶奶那辈的老人恋旧,非在村里住,哪怕没有大学生,年轻人纯粹干体力活的家庭,也都住进了县城的电梯楼房。

我们中国的农民,在几千年历史上,腰杆从来没有这样直过,说话也从来没有这样畅快过。当初小时候,在城里人面前那种恨不得四肢加脖子都短上三分的畏缩心态再也没有了。说起小时候的苦,现在也满是从容而自信的心态。

如果有外国的侵略者敢觊觎我们的幸福生活搞破坏,我们就是最坚决的国家保卫者。我们这代年轻人,比任何人都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诚然,疫情后国家遇上一些暂时的困难,跟我们小时候父母的苦比,这不算什么。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努力下,一切困难都将克服。再难不过我们吃一遍父母的苦,我们这代人又差在哪里了?大不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宝推:史料推理,伪叔叔,向前向前,黄序,跨海峡的大伊万,普鲁托,方恨少,
家园 你有没有想过,你家生活条件不够好是因为孩子多呀?

看描述是五个?或者更多?

家园 感谢时代,也感谢父母,我们家生活很好

我前文说的很清楚了。主要是父母的努力,加上我们这代人一点点努力,背靠腾飞的中国,让我们全家如今生活很美好。对习主席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我们只有感恩。

其他个人细节,我没必要在这里讨论。

家园 真的假的

一次出国活动,见过他老婆,都不如我们前任的师母年轻漂亮,更不要说跟我们岁数相仿,艺术院校毕业的新师母了。

这个作为成功与否的指标,有点不合适吧。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七天,
家园 作为单位乃至国家对人的评价标准,当然不合适

但是,人非完人。在社会生活中,很多男人都喜欢自己老婆年轻漂亮。于是能不能娶到年轻漂亮的女人,成了现实世界对一个男人的打分。虽然不是唯一的打分。隔行如隔山,他的科研搞得怎么样,亲戚朋友甚至同学都可能看不懂,但是老婆一带出来,大家都懂。

我们工科的老师们,他们不管工作做的多好,只要发在本专业期刊,理科同事也鼻孔朝天:那个期刊影响因子如何如何。但是你要发个nature,他们就懂了。年轻漂亮的老婆,就类似这种。确实有人不在乎,有人在乎,没有的未必是能力不够。但心里在乎却得不到的,看了人家有,就会特别气。

家园 以踢教授在美国的咖位,当年如果海归,估计已经换过三茬太太了,

而且越换越年轻、越换越漂亮。开始换自己的女研究生😄,后来直接换艺术院校毕业生了😄😄----你后悔不后悔?😂😂😂

突然想起一个乐事。

有个朋友,乒乓球打得很好,疫情前有一年回北京参加母校的联谊赛(他家在北京,父亲退休前是化工部的一个处长)。第一天打完球凑在一起聊天,有个年轻姑娘一听说是国外回来的,立马凑上来,直接小手就拉上了。吓得他赶忙说“我太太正在外边等我“,落荒而逃(其实他是自己回去的)。第二天再碰到这位姑娘,直接不理他了。

----以上场景由他太太友情描述。

他太太和他大学同学,是一个秒人。父亲是东北大国企总工、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她也是学霸一枚。据她讲,高三那年她父亲去日本出差期间,恰好学校来了一批保送名额,她担心高考发挥、选了报送。她父亲回来后气得够呛。

这位姐姐个子不高(不到160)、比较瘦小,但是顶着一对F+Cup的大胸。用”人没到胸先到了“描述她绝不是夸张,而是事实描述。

她先生非常保守、她则非常爱冒险。他俩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出去压马路,走到了中华民族园旁边,当时已经比较晚,园子早关门了,她看见墙上有个缺口,就提出翻墙到园子里压。

他先生后来跟我说,他当时惊呆了,心想这女孩啥路子呀。但是当时刚开始谈恋爱,不能在女孩面前输了阵,硬着头皮陪她翻墙进去,结果刚落地就被保安抓住了(估计那个地方专门有人看着)。好在人家一看是大学生情侣,就没难为他们。他先生跟我说,要搁现在,谁陪你翻墙?要翻自己翻去。

这位太太非常Drama,有点大惊小怪。和身边女友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女孩这么厉害,咱们要是不出国,老公早就别人抢走了😨😨。

通宝推:卡路里,Swell,
家园 哪有这种好事

而且越换越年轻、越换越漂亮。

老七别取笑我哈,我短暂海龟生涯,就没有遇到过一个暗示明示的,很loser。

我盘算一下,有七八个原来时不时喝酒打球的算是很熟悉的朋友,有全家回有两地的,多数都平平淡淡,只有一个换了夫人。这位还是另类,原配是大学同学,新夫人是高中同学,据他说是同学聚会后发现新夫人才是人生真爱,貌美与否不知道,年轻肯定不沾边。

可能和掌握的资源有关系吧,我的专业属于可有可无的,做的好但做不到最顶尖也没啥大资源。年轻貌美的图啥啊,总不能拿着几篇自然文章去艺术院校把妹吧。我一篇也没有,更没有资格了。

通宝推:七天,
家园 不知真假,但花题目中的“有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