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周末看了一个黄奇帆的讲话 -- 思想
你就说,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监督农民的劳动?上文提到那三招顶不顶用?
没有数据,说个der啊
1,我这贴最后一段的问题。懒厨兄能说说吗?倒不是拍脑袋,而是既定结论。
2,工作当然有人积极点有人消极点。分不分田都一样,理由反正现编。
然后下一贴懒厨兄会转到哪?
你要是不服,完全可以自己做实验检查一下,用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公社制度对比一下,马上就知道结果了。
如果是仅仅从我老家的国有农场和分田单干农户的对比来看,从效率来看国有农场完胜
我要强调的是,现有的国有农场,与改开前的公社制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理由是现有农场的人员可以自由迁移,产出可以自主定价,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的资源就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
在同一个市场,这种国有农场比农户单干更有竞争力毫不出奇,这个类似于工业上的大厂与小厂的竞争。
至于农户单干的就业问题,我不了解情况,无法在这个话题继续杠了。
1949年之前的2000年,不考虑所有权,仅是便于计算,不都是分田单干么?这还没考虑公社有统一调度,兴修小水利等的便利。
然后一只脑细胞都能想到一单干就增产那特么就是矮子为合理化政变,宣传用的胡扯。真实原因就是76年前引进的化肥生产装置那时候差不多投产,被摘果子了。
苏联公社是机器生产,但是吸纳人口也是杠杠的哦。
远没有达到美国的程度,原因就是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化人口还没有完全分离出去。
我国则是农技站,农机站等都算公社人口。
当年的农技站农机站基层还是很吸纳人口的啊。
有点大锅饭的意思。
化肥积极性提高当作自己大包干的成果。
难道不是大队处理的么?唉。
工农比例大家一直在争论,不说了。
水利比例就看安徽和河南,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虽然残酷,但是河南和安徽的水利对于中国是有益的。
他们有功有过。
安徽河南农业出现问题,不只是操作失误,也有水利和农业比例不平衡的原因。
这点也是很明显的。
不是说,上帝说,有水便有了水,有路便有了路,有化肥就有了化肥的。
你说的化肥生产倒不是耽误农业人力,但是占用农村建设资金。尤其是五小工业只能县级想办法。
是刚解放就有了,它们成立的时候中国的农村公社还没有成立。成立它们的目的是为了上海农副产品的供应,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分田单干不合理,只不过这个道理并不是公开宣传的那种,也很难在当时说出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随着这批农民的老去,也就自然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所以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
苏联时期需要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才能满足国民需要,而现在的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这个对比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我给出的那张图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并不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不是工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按照我的标准,看过决议跟是否细看决议是两回事,所以,如果你问我是否看过决议,我的答案就是“是”,如果你问我是否细看过决议,答案就是”否“,因为我毕竟是记错了内容,把中央决议与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混为一谈。
作为补偿,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把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链接放这:https://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04.htm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面说完,可以接着杠第二点:
分不分田都一样,
当然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是责任,责任轻重大了。
你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洗脑呢?
1949年之前的2000年,不考虑所有权,仅是便于计算,不都是分田单干么?
很对,但是你想对比前两千年的时候,必须要控制变量,仅剩一个分田不分田的变量,最重要的是,还要把天灾人祸都排除掉,这种对比才有意义。
但是农场的制度,跟公社的制度又不一样。从逻辑推断来讲,如果农场产出高,为何不全国推广,反而要农业学大寨?
我没有具体材料,但是猜测国营农场的制度,更接近国营工厂,而非公社。也许你可以再研究一下,农场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劳动监督与收入的制度是怎么样的?
国营农场其实是小型国有企业,其人员构成和农村公社是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两者之间是没有办法平滑转变的。
为什么要农业学大寨?因为大寨的人也是农民,不是企业化的工人。国营农场和农村公社的中间形态其实是华西村,华西村除了少数人继续搞农业外,其他人都去搞工业了。中国也确实也掀起过搞乡镇企业的高潮。当然最后除了极少部分升级成功,其他都衰败了,连华西村也衰败了。而且我告诉你,那些农场也普遍搞过工厂,最后全赔光了,不得不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