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双方都背叛了工农 -- 审度
人大代表农村比例是八比一还是多少,所以人大档案无法表示农民的需求了,呵呵呵。
这不是农民自己愿意的。
“同票同权”: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2023-10-01 10:19 湖北
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到1995年之前,我国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1。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化率在2009年已接近50%。
然后子啊对比一下上山下乡,结果自然就出来了,嘿嘿嘿。
我国城乡代表权的差异化配置的历史发展过程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02日
http://www.sass.cn/109000/4616.aspx
1949年后,中国一直实行分城乡按不同比例配置选举权的制度。
1953年2月11日,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一法律明确规定,城乡人大代表可以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
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在选举省、县人大代表时,则分别是5倍和4倍。
也就是说,农村每一选民的实际选举权是城市每一选民的八分之一;在选举省、县人大代表时,农村每一选民的选举权则分别是城市每一选民选举权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1979年7月1日,我国第二部选举法即现行选举法,由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有关人大代表选举中城乡不同比例的规定,在这一法律中没有变化。
在分配全国人大代表和省级、县级人大代表名额时,要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来分配,按此规定,农村人口在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中的被代表权只有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例如,2002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规定:“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农村按人口每96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人口每24万人选代表1人。”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顾昂然,在作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草案说明时指出,平等是选举的一条重要原则。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做了不同的规定。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人口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应当根据新的情况,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
一组数字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变化: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农村人口每88万人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城市按每22万人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在1995年选举法修改以前,农村是每104万人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城市是每13万人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
农民工人都喝了些汤水享受些福利,当时农村分田单干短时富裕以及工人涨级奖金这个是事实吧。一个人短视影像一生或是家庭,一个阶层短视影像无数人
我不是让别人帮我找证据,而是要别人推翻我找的证据,告诉大伙,我提供的证据,那点是假的。
习惯性是不分,我昨天的资料是可以证明这个情绪点的,所谓的抵抗国家压力,就是小岗村吹牛逼,这么一个狗屁村子有单对抗国家政策吗?不可能的啊。
完完全全是万里安排小岗村作为典型的吹牛逼,一点不带真实的。
复 那你先证据证明是真的啊
2024-06-13 03:33:43 2
真离 正九品上🐳316
🙂小岗村的血手印是万里叫补的,之前就根本没有实物证据,正常也不
划成了8个组,大家才发现,这些作业组就成了“父子组”、“兄弟组”或是“邻居组”。大家都认为这是“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不可能再发生什么问题了。
可是,首先感到仍然有问题的,就是严宏昌。
严宏昌和严付昌划在一组,严付昌是他亲弟弟,两家一向和和气气,从未红过脸。
但两家人现在划成一个作业组,在如何出勤、如何记工的问题上,弟弟严付昌和他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
因为他家是2个劳动力,6口人,弟弟严付昌家有4个劳动力,8口人,如果按照生产队原先记工的办法,分配时实行“劳三人七”,即工分占三成、人口占七成,严付昌家的劳动力多,分配上就吃了亏,严付昌就提出要凭工分不按人口搞分配,这样一来,严宏昌一家人又接受不了。
再说严宏昌毕竟当了队长,队上的事就不能不问,弟弟又是个急性子,看到农活缠手,进度太慢,便发了脾气,吵着要分开。
这些材料啊,简直都是神奇,就这居然也能掺和到一起证明小岗村牛逼,改开几十年都是靠这种造假文字来证明分田到户的好处,这不是越描越黑吗?
就这种家族的人品,你能相信他们有胆抗上么?
他们也好,各方也好,基于分田的反应才是真实的,所谓的抗上而搞分田,如何如何,都是作者(或者记者)典型的混淆时间的编瞎话而已。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91088
刚记事时,我们村里有肥皂作坊,毛毡纸厂,还有砖厂,香油作坊,地址鲁西南,贫困县,76年-78年左右,农田里有井,村里有水泵用于灌溉,这些是能记得的,好像还有集体的地窖(好像是育苗用的,不确定了)。当时大部分人家还是土坯房,我家的房是红砖土坯结合的,当时算比较好的了。村里小学是全红砖建造的,全村最好的建筑。
我的意思是农田是集体所有,村办企业也是集体所有,农民除了种地,还参与村办企业的运行,管理可能混乱,但只要给于一定的时间,肯定会涌现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管理者,出现一批优秀的集体企业。
保产到户后,大家都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了,村办企业不记得怎么没的,就记得农田里的水井荒了。上小学后去县城上学,几年后全家搬到县城离开了农村,8年后暑假回老家,帮奶奶给庄稼浇水,变成了用水桶从河里挑水。再5年后暑假帮奶奶干农活,浇水和5年前一样。这是你们推崇的农村模式吗?
对啊,按照改开党路线,大家一致拥护。啥通钢事件,啥东北大下岗各种惨绝人寰事件,还有很恐怖的农村妇女自杀率飙升。这些底层被坑一族,都已经不算人了,他们用命来抗争对改开党来说,一个屁响都不如。
所谓的自由,不就是坑蒙拐骗自由吗?攒第一桶金,然后走初级资本主义阶段嘛。配合上上层推墙党,然后农村妇女自杀率飙升了;大学生们暴走了,通钢为代表的东北工人被教育要重头再来了。
任何一个政策都有收益方,只不过这个受益方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两说了。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就是错误的,或者是反人类的。
所谓知识分子,被狭义的划定靠依附统治阶级而生存的知识分子,主要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
你看大面积的所谓知识分子,十分的反动,对权贵资本各种美化跪舔,对劳动人民极尽所能的丑化,尽最大可能的麻痹。这时候,毋庸置疑,这个阶段的文人依附的阶级就是很反动的。
你看理工科的,也没少读书嘛,很多也做到学贯中西了。大多数三观还是蛮正的,不会像文人公知那种胡说八道,反常识反人类。
心里有数就可以。
正反都有吧。
咋还是贫困县?是你记事后的贫困县?
曹县一带吗?
拼命的命是响当当的筹码,躲角落自杀的命就是垃圾
真的敢豁出去,还不伤害他人,天安门去不了,下面广场也去不了?而且很多自杀方式极其痛苦,不亚于自烧
有责任自杀是不负责,把命都搭上了不能给对手制造大麻烦是无能
你自己说的,80年代农村分田单干是中央响应农民的呼声的改革,我要你提供"中央响应农民呼声"的依据,你拿出来的杜润生资料作为证据,那好啊,麻烦你说说:在这本书里那一章那一节那一页说到80年代分田单干是响应了那些农民的呼声?这些发出单干呼声的农民有多少人?那些农民是怎么呼的?向谁呼的?又是谁将这些呼声转到中央的?中央又是怎么决策响应农民的呼声的?
你不是说你提供了证据吗?请提供吧!在你提供的书里有吗?
规模小,印象里肥皂厂需要的劳力多些,很多人在那里忙碌的样子。
那个时候太小,6岁就去县城上小学了,不记得后来怎么没的了。
不是曹县,是鄄城。我们村挺大的,应该有1000-1500人口。
一九七五年,全囯己有百分之九十的公社、百分之六十的大队共办了八十多万个企业。
河友 @陈王奋起 对村社企业有类似文中的表述。河友 @七天 探讨过村社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乡镇企业是怎么没掉的。
先说说改开前的, 56年就开始有了
这个是广西61年的
这个是甘肃62年的
这个是60年的统计
这个是61年的统计
这个是79年安徽省领导的说法
这个是79年底安徽的数字
这里有81年苏南地区的数字
这里说的很清楚了,根本就不是中央硬推
这里有贵州的数字,还有纠偏的故事
这里有广东的数字,而且更好玩
杜润生的证据真是应有尽有,这里只是随意挑了几个出来,就看你有没有本事去推翻他的证据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