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钢铁产量同样说明邓时代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是并不高 -- wolfgan

共:💬280 🌺487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伟大的八十年代,最大的发展是那些“软性”的地方。

最大的发展,是从十年浩劫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挣脱了政治枷锁的文学、艺术、体育和教育事业等的蓬勃发展!

这个,比什么钢铁产量的意义更加伟大和重大!

一,文学

文学,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当时,每个省份都办了一个中型的文学刊物,比如《延河》、《萌芽》等。也有大型的文学期刊,号称四大期刊《花城》、《收获》、《十月》、《当代》。也有行业文学期刊比如《解放军文艺》等。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很多人业余时间消磨时间和交流思想的方法。

那个时期,外国文艺大行其道。在文革十年,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基本被一律禁止,除了几本苏联早期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作品,以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外,连描写苏联青少年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青年近卫军》都被禁了。 文革以前的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的一些俄国文学作品,比如普希金的诗歌,文革期间是被禁止发行的。

而 西方的文艺作品,哪怕是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都被禁止。20世纪以来的西方当代文学作品那更是严禁,比如描写纽约黑帮的美国著名小说《教父》(1969年首次出版),我是1985年看的。

八十年代开始后,西方文学作品开始流行,《基督山伯爵》等作品开始被人熟知。连带着西方哲学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开始流行起来。最有名的就是弗洛伊德、康德和尼采等。

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在文革期间是不可能发行的,那是洪水猛兽,八十年代因为改革开放,也被介绍给国内读者了,也没见翻天。现在你就是出钱给青年人,只怕都没人看,太枯燥了。哪有刷抖音开心。

八十年代,我曾经买过两本哲学著作,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老实说,真的看不明白。现在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二,艺术

现代 艺术的最重要形式,是电影。

八十年代,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大批电影,主要是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让中国人民大大的开了眼界。我印象深刻的欧洲电影,主要是警匪片如《无声的行动》、《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犯罪片如《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进入八十年代,电视开始进入家庭,国外的电视剧也开始在电视上放映了,比如当时轰动一时的《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 对中国大陆居民有重大影响的香港电影进入大陆,我记得是从1984年开始的。

总之,西方的电影和电视剧(包括香港影视剧)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是中国人民开始对西方人民的生活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哦,美国人是这样生活的啊,他们到哪里去都开汽车啊。香港警察是这样办案子的啊,抓捕嫌疑犯的时候,一定要说:你现在可以不说话,但你说的话,都会作为呈堂证供。我们开始知道了,这就叫所谓的“法制社会”。

大陆老百姓以前哪里知道这个啊。1966年底,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时年68岁)被红卫兵从成都抓到北京,没有哪个给他出示逮捕证,一帮红卫兵也不是政法机关的人执行的逮捕,关到1974年11月去世,也没有一个说法(判了几年?),这是法制社会吗?

显然不是,这是土匪社会。

中国要扩大开放、加强和世界特别是和西方世界的经贸往来,必然要和西方互相交流经济、文化、法制、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个必然的、不能回避的过程。

法制问题也要交流? 当然要交流。

偷税漏税、观看儿童色情照片,在美国都是重罪! 在中国就不是重罪。美国企业在美国很少敢偷税,在中国胆子就大些。所以两国执法机关要互相交流和沟通。

三,体育

八十年代,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接连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创造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连冠”的队伍。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一次夺得15枚金牌。1981年3月20日晚,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中国男排以3∶2反败为胜,战胜韩国队男子排球队,代表亚洲参加在日本举行的排球世界杯赛。祖国为他们的胜利沸腾了。那天半夜,北京大学的同学们走出校门举行欢庆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喊出了当时举国上下奋发图强的豪迈心情,激发了亿万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形成一股激励人们上进、奋斗报效祖国的滚滚热流。

刚刚从十年浩劫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被点燃,就是从这些令人激动的事例中不断被激发的,一直到现在。

四,教育

文革十年,我国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知识分子被严厉管制。1977年,在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督促下,中国大陆恢复了高考,中国教育事业开始走向正轨。中国人民学习的劲头迅速高涨,数理化的教科书和辅导书籍经常脱销,有能力为别人讲解数理化题目的“文化人”备受尊敬。各种学习和教育方式比如电大、夜大、函授、自学等方式百花齐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十分浓厚。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逐步放开了留学业务。国家开始向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大批派遣公费留学生。同时,家庭经济有条件的中国学生,也被允许自费出国留学,只要所在国(去美国的最多)愿意接受。这在文革期间是不可能的。

其实,和书本上的知道相比,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年代和以前相比,进步巨大。

补充两个事情:

一是,八十年代开始,武侠小说和电影,从广东开始,逐步进入内地,开始在青少年中流行。这个是以前没有的。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剧,其实在华人世界十分流行,中国大陆以前不允许存在而已。

二是,八十年代,各地电台开始以长篇连播的方式播出《岳飞传》这样的长篇故事,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在这些人民群众喜欢的节目中,大量的插播商业广告。比如,我现在还记得“三角牌电饭锅”的广告。

以上这些,文革时期都是没有的,或者被严格禁止的。

八十年代,这些“软性”的、但是又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十分重大的东西,和那些逐步进入人民群众生活的“硬性”的东西比如电视机、冰箱等相比,都同样的重要,甚至更重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民,心情舒畅,大批的冤假错案被平反,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写了一本小说(比如《第二次握手》)而被捕,也不会因为看外国小说被告发,也不会被人检举打成“反革命”。像文革时期因为政治因素而获罪甚至家破人亡的事情绝迹了。

总而言之,文革十年,中国人民生活得十分痛苦。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生活得十分舒畅。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八十年代比起黑暗的文革十年,那个进步根本没办法说,怎么去赞扬伟大的八十年代都不为过。一点钢铁产量算个屁啊。

通宝推:胡一刀,和平共处,
家园 军品有目标,民用目标不明显

军品明摆着要更快,高,强,射程更远。。。

卫星,空间站的用处也是明摆着。。。

民品“ 创新”实际更类似试错,最终活下来的就包括创新了。。。所以就得有大量开发者竞争,养盅。。。

更象拉马克进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一个用进废退,一个适者生存。。。

家园 呵呵呵。

创新:创造新的;革新。懒厨兄你确定?

民品又是怎么定义呢?

家园 他们搞的就是那一套,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解决人,然后上来这

批啥也不是。

这是逆向淘汰,把一群对西方唯命是从的人提拔上来,这群人在世界大势下,糊里糊涂的搞资本主义,那能有啥好?

如果不是中国江上台,大概也就这样了,江应该还是有点社会主义,中国传统社会主义还有实力,比如邓力群一类,陈云一类。所以邓让步了,因为邓感到不可控,同时,南巡双方进行了妥协。

所以中国没走东欧的道路,东欧由于历史自身愚蠢,强行脱离苏联,或者说强行追随戈尔巴乔夫。所以就走了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可想而知。

然后美国西方又强行资本主义,在经过惨痛损失后逐渐恢复。

这些都是历史常识,东欧人均寿命民生都有下降,但是在东欧研究上反倒歌颂积极活跃起来。

所以结果自然是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研究也不研究了,这类书籍全被收进了历史垃圾堆,留着的是几本总结性发言。

完全罔顾事实,所以自己看着也难受吧!!

我的苏东数据几乎全来自类似资料。

模式都是一样,社会主义僵化,改革了,活力起来了,一片形势大好,然后巨变了。

有点挫折,不敢深写,然后剧变了,西方进来了,太好了。

完全不说随之的各种数据下降。就都不说了。

然后就到两千年了。开始好转,就这?这叫做研究。

当年很多资料指责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外债多,比如罗马尼亚,那么罗马尼亚剧变后外债是多还是少了呢?不说了。

事后看别的资料,外债更多了直到今天。

家园 这个可以杠一下

我承认存在不是事实的可能性,但你可不可以把你认为是事实的数据摆出来呢?例如,苏联计委到底要管多少个价格呢?

家园 找到一篇趣文,有关小岗村的,真希望演个电影啊,哈哈哈

为什么小岗村在大包干后一举摆脱了贫困,得到了飞速发展? - 春过雪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3474250/answer/3630934719

就看看1979年,小岗村大包干后第一年,最辉煌的“一年打了五年粮”的1979年情况:

一、资料

1、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流变:从小岗村出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流变:从小岗村出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提到: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当时还叫生产队,只有20户人家,115人,517亩土地。……大包干实行头一年,小岗村便实现了人均产粮575公斤,等于1966年~1970年五年的总和……”

2、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提及:

“1978年,小岗村全村只有500亩耕地,再加上300亩待开垦土地。……(1979年)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斤,是之前十多年产量的总和。……”

3、来自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图片:

显示:

1966年~1976年粮食总产为337000斤,平均每年30636斤(15318公斤)。

4、凌志军著:《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第一章,第一节:

“小岗实在太小,在1978年12月,只有十八户农家,一百一十口人。……共同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

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

……”

二、计算

综合这些资料,很容易就能算出:

1、小岗村1978年时有18户,115人,517亩耕地;1979年粮食总产为115人*575公斤/人=66125公斤(超过13万斤);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单产为128公斤/亩。

2、15318公斤/517亩,1966年~1976年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单产为29.6公斤/亩.年。

3、“大包干实行头一年,……等于1966年~1970年五年的总和”(即曾广为宣传的“一年打了五年粮”),66125公斤/517亩/5年=25.6公斤/亩.年。

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图片数据看,1966年~1970年五年的总产为73500公斤(14.7万斤),以这个数据和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平均单产为28.4公斤/亩.年。

4、凌志军的数据有点问题:1966年到1978年“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13年中,小岗村自己生产的粮食为11.4万公斤*0.75=8.55万公斤。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平均单产为12.7公斤/亩.年。

这个数据完全无法直视,但又与《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文中1979年产量“是之前十多年产量的总和”的说法吻合。

5、同样是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全国粮食平均单产(公斤/亩):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123.2 | 124.6 | 119.4 | 120.0 | 135.7 | 141.1 | 135.2 | 147.7 | 153.0 | 157.9 | 158.3 | 155.9 | 166.6 | 181.1 | 174.6

对比一下同年全国平均单产……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小岗数据时,我是大受震撼,反复验算了好几遍才确定没算错。

小岗村的农业自然条件在全国肯定能排中等之上,按《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比它差的耕地有一半以上。然而,1979年这个“震惊全国”的“一年打了五年粮”,其单产(128公斤/亩)仅和同年西南陡瘠瘦山田、西北风沙盐碱地的单产相当。还不及包括各类劣质耕地在内的1970年同口径全国均产(135.7公斤/亩),而1979年全国均产为181.1公斤/亩,比他要高近一半……

而小岗村“辉煌”之前的亩产是什么水平呢?

这么说吧,大凉山里面的彝胞“刀耕火种”如果年成好运气好,也能收到每亩30公斤……看了小岗事迹才知道,世上是真有父子兄弟也不能合作,“佛系”极致到了没有救济粮就宁愿饿死、也不给团队出一丁点力的人……

……

请教一下为小岗辩护者:

小岗村的农业自然条件在全国肯定能排中等之上,如果全国农业情况与小岗村相同——无论是大包干之前、还是之后——能否如历史上一样解决吃饭问题?

在小岗村积极性高涨“一年打了五年粮”达到128公斤/亩时,同年全国均产——包括陡瘠瘦山田、风沙盐碱地等各类劣质耕地在内的全国均产为181公斤/亩。为什么全国均产仍比小岗高近一半?

在之前的公社时期小岗村错失了什么,会导致这个“积极性”无法弥补的差距?

这就是河里一堆先生推崇的小岗村的成功,哈哈哈。可笑之极啊。

家园 之前有人提前送了一个枕头过来

要不桥上老师看看这篇文章: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294026&s=fwzxhfbt

我承认我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不了解,请桥上老师尽情批判那篇文章。😉😉😉

家园 这么夸张的数据,

还是一个对苏联敌视的人写的,有什么可杠的。

我是不能拿到苏联的数据,可两千万种,那时又没有计算机,可能吗?这还要杠?

家园 那篇文章有什么好批判的,垃圾

难道我还能把所有诬蔑中国的东西一一批判一遍?这个和现在诬蔑中国的东西一样,无非是拾了当初诬蔑苏联那帮人的牙慧而已。

而且这和新经济政策本身毫无关系,新经济政策是从原来的计划体制转向某种市场体制,当初中国讨论转型时,是有人提出来过的。

通宝推:审度,
家园 词典的定义而已,没啥特别的

民品就是民用产品的缩写,我猜你会问民用的定义与产品的定义,我就勤劳一点,提前把词典的定义给你:

民用的定义:https://www.zdic.net/hans/%E6%B0%91%E7%94%A8

产品的定义:https://www.zdic.net/hans/%E4%BA%A7%E5%93%81

家园 为了你这句话,我还花了点功夫去查一下数据来源

还是一个对苏联敌视的人写的,有什么可杠的。

Thomas Sowell只是一个经济学家,我不知道他是否敌视苏联,但是,他在书里提到的数据来源,是这本书:

点看全图

作者是两位苏联的经济学家,在1989年的时候,从俄文翻译成英文,那时苏联尚未解体,如果你认为这两位苏联经济学家造谣,我确实没法继续杠。

家园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切换过来吧?

可以类比的是建国初期那几年,邓小平做的是从计划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

家园 还真就搞不定

还记得上世纪中国民间充斥的made in japan,made in usa吗?那些电视、音响、随时听、箱包鞋帽等等是国内不会生产吗?能生产,但是没人买!

改开后,国营工厂陷入全面亏损,越生产越亏,就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要,那时候是国外产品物美价廉,功能碾压。就算国营工厂大规模军转民,结果仍旧竞争不过,往往是国营厂刚攻克一个型号,国外已经迭代2-3代以后的产品又出现了。就算国家控制市场,包销国产,也挡不住老百姓宁可去买走私货也不买国产。

消费品市场确实和军品不一样,军品哪怕相比国外落后几代,军方捏着鼻子也只能认,而消费品哪怕只贵一分,功能质量只弱一丝,老百姓也会用脚投票。前苏和前三十年的国营工厂所生产的民品,对比美日欧的同类产品,又岂止贵一分,差一丝。

家园 那我举个例子吧

比如苏联原因櫈子是就脚的苏联工人加了脚,是不是创新?布匹棉花白糖是军品还是民品?这些都是重要军用物资。原来俄罗斯会生产腌黄瓜苏联腌出来了算不算创新?

简单的说自己从无到有搞出来是不是创新?平民能用的是不是民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那我就逐个回答

苏联原因櫈子是就脚的苏联工人加了脚,是不是创新?

如果这个凳子因为这个新加的脚,有了新的功能,那就是创新。

布匹棉花白糖是军品还是民品

这些产品,民用的时候就是民品,军用的时候就是军品,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同一个产品,既有可能是民品,也有可能是军品。其二,只有新的布匹棉花白糖跟之前不一样,有心的功能才算是创新,例如防水的布匹,更长纤维的棉花,卡路里更低的减肥白糖等等。

原来俄罗斯会生产腌黄瓜苏联腌出来了算不算创新

不算创新,因为腌黄瓜不是苏联发明的,是俄罗斯发明的。

简单的说自己从无到有搞出来是不是创新?

不一定算,如果从无到有是首创,就是创新,某个产品里至少有一部分功能特点是前人没有的,这一部分算是创新。

平民能用的是不是民品

一般而言是民品,但是也有特例,美国的平民可以用枪,在这里,枪就同时是军品,也是民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