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贵州速度,补无可补 -- 两个名片场 -- 方平

共:💬79 🌺563 🌵19新 💬36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茅台价格飙升离不开几个关键人物

第一个是仁怀县委书记、县长周高廉。茅台酒厂从1961年起连续16年亏损,15年没能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和销售计划,那时候的茅台根本没有现在的地位,盈利都是最大问题。所以77年周高廉从仁怀县委书记、县长被调任茅台酒厂厂长。78年茅台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当年盈利6.5万元。

第二个是季克良,98年任茅台董事长之后,以科学方法总结提炼茅台的10大独特工艺。亲自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还亲自跑国家部委,把茅台酒的工艺定为酱香酒标准。这才打下了茅台窖香酒标准的基础。

第三个就是袁仁国。他才是茅台的营销专家,2000年提出了“国酒茅台”的概念,他上任前茅台半年销售量不足700吨,而他上任后大力推销,半年时间完成70%,2000吨年销售任务,建立强大的营销体系,最终使茅台实现超过了五粮液的目标,茅台品牌/股票/销量齐飞。2007年超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酒类制造商。“国酒茅台”的概念已然深入人心。

第四个就是李保芳,他提出了“文化茅台”概念,茅台的炒作已经脱离了商品,而是从文化内涵角度被推崇。包括什么飞天茅台特有的香气,离开茅台酒厂的酒窖,即使在当地也酿不出茅台酒味的说法,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了解茅台的都知道,这个纯属神话茅台的忽悠而已。前面我已经说了,飞天茅台是解放后新建的酒窖,只有五星茅台是用的解放前的老酒窖。如果真要是这种说法,那解放后新建的酒窖也不会是有茅台的香气。更容易证伪的是,假如真有这种说法,那茅台的产量根本不可能提高多少,无论工艺怎么改进,酒窖的容量都限制了产量。事实上是茅台从开始 的几十吨产量到现在的几万吨,如果不是新建酒窖,哪来的这么大产量。

茅台集团实施蓝线、绿线、白线、紫线、红线发展战略体系,从人、文、物、艺、礼、节、史、哲九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挖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和产品创新,发挥品质、品牌、环境、工法、文化“五大核心竞争力”,从空间、时间、人物、科学、文化展示茅台“五维美学”,并从哲学的高度、时间的长度、空间的绿度、工艺的精度、文化的温度,竞合的气度、生活的美度“七度美学”推进茅台可持续发展,茅台是“酒文化的极致”,茅台人有足够的自信。 (作者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党总支书记 邓兴初)

通宝推:方平,
家园 要是真能贯彻下去,东北人的平均寿命估计还能涨一点

见识太多老一辈倒在酒桌上的了。或者说没有当场倒在酒桌上,但是死因基本上和酒100%相关。

当年老一代几乎所有人,出去办事吃饭必喝倒,都不是喝,是喝倒。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当年算是相当的年轻有为。讲课讲的明白,人长的也精神。好像很快就给提到教委当官,后来又当了某个校长。 就是酒喝的,不钻桌子底下都算成功。50多就没了。当年一个区长,算是认识吧。也是仕途挺强的。后来家人都劝:别往上走了。你看你都快肝硬化了,再往上走,那不得喝死啊。 没往上走好像也没活多久。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白酒差不多成了用来判断你是不是自己人的服从性测试了。这么多年,我个人感觉,啤酒用来解渴还行。红酒呢,多少喝点,品出一些果味来也还可以。白酒我是真不喜欢。 清香型的还好,其他的真接受不了。唯一的好处就是进入状态快。几杯下去就分不出好喝难喝了。

我觉得几件事情拯救了东北的酒桌文化。一个就是酒驾必须坐牢,再一个就是这个类似于白酒不许上公宴。 爱喝的最后喝死这是个人自由,因公喝死确实不值得。

家园 那个ID不值得你回

就是一个搅屎棍。

拉黑就完了。

家园 茅台老大跟遵义市委书记在行政地位上差了两个台阶都不止。

茅台的上级部门是贵州省国资委。

茅台老大的上司是贵州省国资委主任,连副主任都是他的上司。

贵州省国资委主任,跟贵州省省委常委比起来,中间还差至少一个台阶。省国资委主任一般是正厅级。省委常委那都是副部级。这是级别。

从序列上来说,同级别,政府主官比部门主官高一点。除了财政公安等那几个特殊部门。

最重要的差别是,省委常委是省委领导班子成员,他有重要的一票。

茅台老大跟省委常委分庭抗礼?

当然了,有政治攀附那另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