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读《苏联兴亡史纲》有感 -- Ace

共:💬28 🌺261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莫洛托夫对斯大林的评价

“最杰出的平庸人物”。

斯大林个人的才具和创造性比毛泽东差得很远。但是他有自己的原则,而且把这些原则贯彻在政策中执行下去,哪怕是生硬粗暴地执行下去,最后也能战胜大多数犹疑不定的对手。但是如果对手更狠,更顽强,或者占据了巨大优势,他也会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之中。比如,苏德战争开始的头几天,他完全被打蒙了,最后是一群副手一起来找他,保证依然支持他,他才振作起来。而战后,他凡是可能和美国正面对抗的时候,几乎是无一例外选择退让。毛泽东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家园 列宁斯大林面临的矛盾史无前例

到赫鲁晓夫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没那么大的压力了,还那么穷兵黩武真是脑子进水。仅仅重型轰炸机的发动机就整出来这么多种:am3,rd7,rd36,nk6,nk12,nk22,nk25,而且基本只能军用,美国只有jt3和f101两种,而且这两款的民用型号一个给707用一个给737用。。。

家园 俄国人真有这个毛病,难改

跟南斯拉夫闹翻,跟中国闹翻,我觉得人家不是有意的,说不定心里还委屈,你怎么就翻脸了呢?

我跟俄国人合作的经验,毛子就是不爱沟通,不爱事先说明,事到临头指手画脚,一副领导派头,说不定人家还挺自得,觉得自己大将风度,你们别叽叽歪歪的。

所以跟俄国人交朋友不好受,北极熊不是吹的,人家把你家里砸个乱七八糟,说不定还觉得是跟你友好。有点像《雷神1》刚开始时候的索尔。可能寒带人比较多这样子的。

家园 这个矛盾是不死不休的

我是指分配方式的矛盾,两种制度是不可调和的。

几十年全球范围冷战是以苏联解体落幕的。

至于将生产能力集中于军事还是民生,这不是两种制度本质的区别,两次世界大战起源都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战争的结果也并非是改变社会制度,战后开合会重新调整利益互相妥协,仍然和和气气做生意。

这些还只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内部矛盾,也就是精英也平民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人类历史的矛盾,就以目前来看,工业化的生产力巨大增长的背景之下,这个矛盾依然尖锐,并不会随着消费品的丰富而缓解。

这些精英占据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依赖自身的才智与能力,谋求远超平民的利益,成为人上之人,以为这是理所当然。平等如何定义,见仁见智。

通宝推:青青的蓝,潜望镜,薄荷糖家族,
家园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现在都是混合制经济

中俄在原有国有化的基础上通过私有化、引进外资,形成混合制经济;

美欧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倒逼下也增加了国有化和社会福利,虽然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后国有化比例下降,但仍然是混合制经济。

殊途同归。

就像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推翻君主专制后成立共和制不成,退化为拿破仑的开明君主专制;反法联盟的国家的君主因为多少也受了法国革命的影响,努力变得开明一些,进化为开明君主专制。也是殊途同归。

家园 斯大林能力是高手

毛可没有这么好手下,如此放心的接棒人。偏偏是列宁得之。

很好理解的,中国史书积累数据厚度丰富。开国帝王,有刘邦这号的,有李世民此等,更有朱元璋类型的。性格各异,能力方向也不同。更别说,多尔衮、朱棣、赵光义,类型差异好大的。斯大林功业比后三位强多了去。

那些说他“最杰出的平庸人物”,有无凭本事坐顶尖人并承担压力,面对博弈中如履薄冰。确实“平庸”,平庸得只搞出一个计划经济摆脱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并努力完成大战前军事准备,只配别人跟着搞搞罗斯福新政、日本40体制......等等。

举一国之力打破周边所有国家敌对,以弱打强走向两极阵营。

与美正面对抗?在欧洲打围绕柏林的高强度摊牌局部战争。二战估计消耗三千万人口左右(目前苏联死亡依旧没有得到准确统计),伤亡看到有估计是6000多万,苏联三分之一人口呀。没算苏芬、苏波战争、苏联内战肃反、一战损失的苏俄人口损失。苏俄可谓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人口损失最大国家,对苏联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影响深远。大多数人都知道吧。苏联到解体前,人口才恢复元气。

别说苏联,整个欧洲都打烂了。财产损失无数,工农业设施破坏严重,国家财富严重失血。

反观美国。二战结束时,美国GDP占到了世界的60%,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的近50%,黄金储备更是占到了世界的75%,钢铁产值占64%,石油产量占70%。制造业占美国GDP比例是40%。人口损失小到可忽悠不计,移民人口源源不断,两厢一减,不要太美好。

硬面碰撞是长期消耗战(不断局部代理人战争),正常人都看得出来,谁最开心吧。搞不好,直接正面对抗爆发局部战争,后面升级成世界大战。大陆岛西边能经受得了刚结束不到5年内打一场世界大战风险。毕竟,一旦局部战争开启容易,结束不由任何一方说算。

世界是物质,不能脱离物理。

美国太精明,乘你病让别人消耗你。战略意图直白得天下共知。唯我有核弹的美国,真的优势在我。

记住:1949年09月23日苏联研制成功原子弹。

此前,差不多一个月前,北约成立。优势依然在我,核蛋蛋有美国多嘛,何况多了军事集团。

到此刻,柏林危机刚过去没到半年,解放军抓住柏林危机抢渡长江收复南边。东边中共的破局,让美苏暂停半年,继续摩擦。美方步步紧逼,局势升温到要打一架,哪个热点爆?东边的朝鲜半岛热点让斯大林摆上台面。

不然说美国人非常精明,也知道双方矛盾冲突骑虎难下,非PK一场高烈度局部战争不可;必须保住:可控范围。英帝国霸主王位争夺产生二次世界大战惨烈后果,美国也怕怕。傻子才不吸取教训,当冤大头英国佬、法国佬、德国佬等西欧老列强。两霸既要一决眼下高低,又不决生死(霸位不动)。西欧更怕,刚打成啥样了,再来破屋迎接街道砖飞瓶滚。白皮P民选票要不要啦。

弱归弱,一旦核大棒在手,说刚你就刚你。什么正面对抗,直接开打。斯大林让金大胖代表东方阵营硬了一把,一箭多雕,算计深也。选点,有利于偶,不利于人,利逼得别人消耗美国。什么叫胜败皆利于苏。

你让小罗斯福来接手都难破此局。

委员只是破自个的局,坐上东方桌子。斯大林意外,没想到东方两小弟超常发挥,大力消耗美国及严重打击西方阵营士气。

斯大林突然去世,留下遗产让后来人吃到苏联解体,惠及如今普京。俄罗斯躺在苏联尸体上,不知吃不吃到下个世纪,反正未来吃50年不掉落5强。71年了,苏联区域那块地界仍未见望其项背者。

委员也如此,活过返回式卫星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10月“东风五号”试射成功。朝堂没见有谁比肩司马衷,遗产够挥霍。

话说回来,斯大林可没自许如列宁,坚定当列宁迷弟。

冷静如机器般把俄罗斯民族带上历史的巅峰。

唯一失误,犯了秦始皇错误。

家园 对老百姓来说分配结果其实区别不大

现在的俄国钱都给富人赚了,老百姓没钱,苏联时代是钱都花在武器上了,老百姓还是没钱。。。

最大的区别是,现在的俄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一块金砖嘛,过苦日子是理所当然的。苏联当年牛皮吹上天,天天宣传自己世界第二,几十年后实现共产主义,老百姓的心里落差太大。。。

家园 逃跑或是战斗

自人类有社会以来,面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归根结底,客观上无非是选择逃避或战斗,主观上则表现为主动或被动应对困难。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本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谁能生存下来。这个矛盾也本身倒没啥,就像出门先迈了左脚,就不能先迈右脚,吃了东家的饭,就上不了西家的床。

在选择逃避、被动接受困难时,例如应对大洪水,人们需要迁徙,从而不得不决定谁留下、谁走,这实质上是一种筛选机制,从而推动社会演化出各种区分“优劣”的标准。然而,这种“优劣”在自然选择面前并无绝对意义,因为人类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预测谁最终能获利或受损。但是这种筛选,是贯穿在这一类社会中的思想钢印,有危机时要筛选,没有危机时也要筛选。

而在选择战斗、主动应对困难时,例如治水(无论采取堵或疏的方式),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统一行动和指挥。这种选择会促使社会演化出追求“大一统”的机制。东亚地区尤其深受“农业文明”传统的影响,这一深刻的文化印记体现在现代生活中,如庭院中的菜园或空间站的温室。这一思想经过代代相传,被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中,但同时也牺牲了资本主义萌芽、创新技术和百家争鸣等带来多样性的可能性。

如果选择前一种路径,精英和平民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因为这种路径本质上是在创造社会差异。而选择后一种路径,从长远的时间尺度上看,精英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则较不明显,甚至不会出现持续的世代精英。我暗自揣测,东亚的精英可能比世界其他地方的精英更为焦虑,因为历史上黄巢消灭了血统精英,李自成消灭了文化精英,毛泽东更是主动献祭了能力精英。当今的精英又如何能时代长存,LGBT新型精英吗?

家园 对也不对。我推荐看《伊尔传》

在伊尔写的《伊尔传》这本自传里,从伊尔的角度观察斯大林是一个很厉害的决策者。

我喜欢这种了解历史的方式——从当时人物的另外一个角度审核历史人物。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军事与民生不是天然对立

分配制度才是根本。

苏联解体后军事投入巨减,核武器都大量销毁。然而民生是否好转?俄罗斯目前仍然贫富差距尖锐,这是分配制度的问题。

军事投入与经济发展不是必然对立,军备竞赛伴随资本主义的诞生及之后的全球扩张,殖民地依赖巨大的军事投入,两次世界大战看的很清楚,同时殖民支撑资本主义快速的发展。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军事投入上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回报,支撑了内部的稳定。苏联没能支撑下来,我认为还是内部精英阶层的倒戈。

中国改开后同样大裁军,消减军事能力。只从资源节省角度看,得不出积极的结论,要对比我们因军力消减让渡给美国的利益,从工业能力被低价收购,工业原料及产品失去定价权,综合来看,损失巨大。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
家园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中国1956年是不到6平米,80年是7平米,20年基本没增长,然后88年已经到了13平米,军工不投钱了,钱花哪了一目了然。

苏联1950年是7平米,80年是13平米,苏联住房困难线是10平米,搞了60年社会主义,就比困难线高出那么一点点,还总吹自己是世界老二。不投入民生,就那么丁点住房,怎么公平分配也是只比困难线高一点。。。

中国这么个穷国8年就完成了苏联30年的住宅建设成果,中国1980年的钢产量只相当于苏联50年代初期水平,苏联完全有条件大建住宅,不就是预制板单元房吗,有什么难的?

家园 储蓄还是消费

我能理解你的观点了。

消费还是投资?

不同的人和国家,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以及历史经验,各不相同,选择不同,也是正常。

国家层面看,美苏中,工业化进程相差很大,不可能有相同的投资消费安排。

个人层面,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还是初中肄业进工厂赚钱。

这些不过是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

消费很难么?当然不难。最难的是投资,尤其是见效慢的长期投资。

家园 省吃俭用几年十几年没问题

几十年连续省吃俭用必定出问题,哪怕是供孩子读书,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孩子大学毕业却不想工作赚钱,而是要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上去,还得让家里继续出钱养着,有几个家长能乐意?正常人的朴素想法是,供孩子上学最终是让他赚钱养家,发展基础工业最终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短期省吃俭用可以,但不能总不兑现。

跟新冠的战斗就是最新的例子,一开始大家都支持,三年以后一半人不想继续坚持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