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最近闲着,聊聊我的照相机吧 -- 大道至简
父亲是远洋海员,我还没出生的时候也是潮流青年,早早买了个Yashika双反相机,我在40年后翻找老照片发现了年轻爸爸的潇洒模样,还有和名古屋城天守阁的合影,和我们的童年影像。
80年代父亲除了彩电音响洗衣机电冰箱,还买了装在金黄盒子里的Nikon F3至今印象深刻。等我上大学这台相机成了我在同学间炫耀的武器,只不过购买和冲洗胶卷太贵,期间并没有留下多少照片。
97年后我去了日本,买过Nikon记不得型号的入门级单反,在北京同学稀罕买走,我现在很后悔随口要价高了不应该。反正还是单身手里有几个小钱,之后购入当时第一个引入视线对焦功能的Canon 3。后来我转职之后新公司的领导看到我的家伙也觉得我真舍得花钱。那个相机在数字相机到来之前,陪我追逐女友知道我们一起奔赴日本生活工作。
随后数字时代,但成家了自己花钱变得小气,松下Lumix初代高级compact之外,给亲属买一些中档卡片机。等到生孩子之后,手头紧但也买了一台Canon Kiss 3,此后只能眼馋单反数字残幅全幅,好在很快就是手机时代随手拍留下刻刻记忆。
爱上跑步被同事的DJI Osmo pocket种草,2代比较勉强,去年出了3代通过副业收入搞了一个Creator套装,记录跑步和行车。在飞机上给邻座介绍这是我们中国最酷的相机。
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挺美好的
PS和lr是常用,可现在有了Al,弄得人更懒了,一键加锐调色,再裁片就完事,我最近把家里那些菲林拿出来翻拍,再用Al后期,箱子里的皮腔镜居然有了第二春。
当然这也是因为是P家(Pentax)的缘故。P家相机中档以上一般都配备超级P档功能,可以根据镜头MTF曲线自动设定一个最优值。而且P家中档以上(包括部分入门级单反)都配有双拨轮,P档下也可以分别调快门和光圈,而且调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也会根据MTF自动设置,确实非常方便。很多时候就是把单反当成傻瓜机用。
可惜的是这个功能一般只支持原厂镜头,而P家原厂镜头一直是短板,数码时代还有很多人用古老的三公主撑门面。好在P家相机对手动头的操作支持也不错。
P家后期处理软件DCU也很良心,即使是老旧相机拍摄的照片(最好是RAW),在DCU里也可以用最新相机才有的处理功能。但这款软件貌似在有的系统里性能奇差。
其实M档的曝光是程序设定的,拍摄者也没多大的自主性。
我不推荐胶片机,菲林冲洗效果并不理想,话说在香港晒片也一样呀,真怀念几十年前跟老师傅在暗房学M6冲洗,拉灯绳那种兴奋感亦是已成追忆啰。
现在会偶尔把玩那台不知经了几多手的伊拉克成色林哈夫,机里装的那一卷120好像有几年没拨动过,可能也再无勇气用它上山观云海了。
楼上的O河友说得很好,小米,0P等都推出一英寸大底拍照手机,数码相机也如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鸟。
还有,别信717那红外,那个只能看到内衣底裤的折痕,没那么神的。要不然领导们在街上会见民众,你拿个717上去一拍,那边《一週刊》《太阳报》会分分钟给你每张几千的片酬哦。
“同性相斥”。
反思了一下,是不是我这些年问路只挑女性来着?肯定不是。我不是那种在岔路口死等的怪叔叔。一定也问过男同志。问题是,都没问女的印象深。。。这背后的道理,再深究,就又是讨论科学和政治的深奥话题啦。。。
严格来说,我不是个靠谱的“摄影爱好者”,连业余水平都算不上。当年,老婆认认真真给我买了一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好像当时挺时髦的,很多人都推荐,乃至后来可以找到免费的影印版下载。
里面讲理论挺专业的,但涉及小白的“易用性”,明显不如后来的“小红书”和B站。譬如,开篇就是很多页的大幅照片,让大家观赏、感受、分析,一个满头银发,穿着“布拉吉”,耷拉着眼角的老太太,似笑非笑的在院子里削苹果。我当时翻了几页就灰心了,虽然美式的教材,娓娓道来、连哄带劝的教学语调已经相当友好,但遇到我这种油盐不进的学渣,谁都没有办法。
现在偶尔回看,觉得真是一本好书。惭愧的是,我仍然没有坚持看完。和初始相比,有些经验之后,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咳咳,今儿先啰嗦这么多。
分明是回忆出现和没出现在相机中的美女。
你是我的眼,带我发现美(女)。
你是我的眼,带我欣赏美(女)。
你是我的眼,带我保存美(女)。
你是我的眼,带我回忆美(女)。
不知道有没有记错,还是河里的 @潜水将军 推荐的,确实好玩,当年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公司团建,新年晚会,帮同事们拍了不少照片,大获好评。
我们家里的第一个相机就是Yashica Electro 35:
记录了青少年时代无数的美好瞬间。
后来家父出国进修,又带回来这个Nikon FG:
我出国又背出来了,当然现在已经不用了。
今年暑假期间儿子自己去了趟日本。其间逛了几家相机大卖场,凭着平时看动画片学的几句日语跟人讨价还价买了几样玩具,其中就有Pocket 3。因为当时的汇率非常香,加上退税,拿到的价钱着实不错。
相机便宜还有个原因是因为买的日文版,英文版要贵一些。小伙子回来琢磨了一番解锁了英文菜单,再用起来就爽了。
娃的Pocket 3买回来后我拿去试了一下:
按错了投草,真是人老眼花了,补宝一个。
宾得它是个老牌单反,有几代目的忠粉呢,我曾用过他家的70年代的单反,在兴坪拍了几卷富士,因为冲洗店的药水问题,效果一般,但我用放大镜看底片,清晰度倒还可以的呢。有空得翻拍出来看看,和数码做个比较先。
感觉在很久以前用过P家的645D的,当时是因为荷包肝硬化吧,买不起牛头,狗头配全幅又不伦不类的,就赶在未过保前出给了同好,之后也再也没用过宾得。
在某次出差时,陪别人在秋叶原蜻蜓点水地四处乱入,那天本想做个不消费的旁观者,可还是忍不住手买了一个小东西,但也只有小众的P家会有这个特别的产品。
我那些光腚露械R级照实在不登大雅之堂呀。
上面说到了我平时最常用的是P档。但P家的M档也很强。
虽然P档大多数情况下够用,但有时确实会遇到失灵或者希望拍点有些特效的照片,这时习惯切换到M档。但这时如果环境变化少还好,调好一次就能用很长时间。但遇到环境变化比较多的情况,又不想每张都单独调,这时P家有个功能很有用,就是那个没名字的小绿键。按一下就可以暂时切换到P档(或者Av档,可以设置更改),这样不用切换到P档也可以利用超级P的MTF曲线匹配功能,很方便。
P家在对焦等很多方面比不上其他家,但在机身功能的方便性上确实是很突出的,对我这样没什么大追求的人来说基本上够用了,所以虽然很羡慕其他家的镜头等等但也一直没换。
兄弟我用的也是宾得,从*ist D,到K 1,看着宾得一次次被卖,从豪雅到理光,最后辉煌就是K 1和645p,然后智能手机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的摄影发烧也终于燃烬了。
用过宾得的都喜欢它的颜色表现,还有它家特有的镜头,无论风光人物,俱往矣,呜呼哀哉!
上一张K mk 2加70-200/2.8的图
当年宾得中画幅数码相机独树一帜,还颇有几个牛头,无奈后续无力。宾得的出品都有这个传统,啥110画幅,啥Q系列,最可惜还是645数码相机系列,本来可以执牛耳,却是被新东家无端放弃,徒留余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