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个有意思暴论: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 划水的鱼
- 共: 💬 84 🌺 569 🌵 12
- 新: 💬 2 🌺 1
美国最常见的品种就是Bing cherry,挂果期最久,入夏就能产果,一直到入秋,不像别的品种只能生产一两个月,又很硬方便运输,因此市面上最常见。这个品种是19世纪晚期一位叫Abing(阿冰或者阿炳)的广东人培育的,后来回国探亲期间正好碰上排华法案,就再也没能回美国。。。
所有说汉语优越性的,都喜欢举生活中的,相对比较古老那一部分语言的例子。尽量回避现代的,学术的例子。因为越往那里走,优越性就不存在了。
阿斯海默症状,布洛芬,这不是片假名?有些都不装了,DNA,多少人说它的汉语准确翻译?欧姆定律你还可以改名字,因为毕竟很多年了。Eshelby 解你也给改一个中文名字?
中国毕竟只有14亿人。中国之外还有快50亿人。按照概率来水,大概75%的新知识是中国以外的人创造的。你要是想快速吸收这些新知识,除了片假名化,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直接引入读音是最简单最容易的。这个阶段你并不知道什么有用什么没用。新知识无穷无尽。等到一个东西有用了,它的叫法已经约定俗成了。你再改反而是引起混乱了。
mrna疫苗技术,本来就是非常小众的一个东西。全世界大概几千个人懂,几万几十万人知道听说过。结果一有新冠,成热门了。你这时候再给一个新名字?晚了。
仓颉造字,是把远古文明中的符号字母笔划进行了总结规范。
各地口音不同,可能同音不同意 也可能同意不同音,就用通假字表达。哪吒过去按文音读拿扎、白音读哪扎,内地后归音哪吒。文音又称读书音、文言音,白音又称说话音、白话音。
做个比喻 拿吒这里拿通假哪吒,并用字母注音(既台湾仍使用的汉字注音符号)。
或许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这种注音符号把象形字演化成了表音字(如日文,蒙文),又进一步将象形字母演化成了拼音字母。
汉字表音也表意,例如古琴琴谱。有祖先们造的许多字现今很少能用到,也许有一天AI能用上又组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按你这说法,任何中国人或中国事物,都不能赞美,道理很简单,哪有人或物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瑕的。粉中国,就是实黑中国,这是正常人类的思维吗?
老年痴呆这么明白的病症名,谁给改的奥尔茨海默症?这人老年痴呆了么?
老年痴呆(Dementia)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指的是一组以认知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包括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语言障碍、行为改变等。老年痴呆是一个统称,涵盖多种类型,例如: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如帕金森病痴呆、酒精性痴呆等)
老年痴呆的病因多样,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病变、脑血管疾病、代谢异常、感染、中毒等有关。
老年痴呆是一个症状群,而不是单一的疾病。
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本身几十个字母,再掺进几十个字母,就给洗了。
中文几千常用字,掺进26个英文字母,当没有。
对于欧洲这些拼音语言来说,希腊语是爹,拉丁语是妈。自己家里添点爹妈的东西天经地义。人家那叫文化下乡,跟让广东人学普通话是一样的。你还说广东话里70%是普通话,所以它太乱了?
现在是知识是谁创造的,语言是载体。如果知识一直是别的语言创造的,你载体不变形是不可能的。其实变形才是好事情。属于务实的做法。
同样的,中国人创造了好东西,外国人也必须片假名化。福原爱在日本有个节目。她在讲乒乓球技术的时候,说这个技术叫做拔,日语里没有这个词。这是介于拉球和推球之间的一种技术。她教日本的选手打球也只能告诉她们这个拔。
如果数理化大量存在这种现象,英语就继续补充汉语拼音的词。
广东不产樱桃,桃李杏一类的东西也没有。
这个阿炳(广东人起名常用炳字)去米国谋生,见到了樱桃,他大概率不知道中国有这东西,也就是不知道这东西在中国叫樱桃,他恐怕当时就叫它车厘或车厘子,就算他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樱桃,他回乡了,最多告诉家人,乡亲,他在米国种樱桃,然后呢?那时又没网络,照片也不普及,那些新会台山乡下人能知道樱桃是啥吗?
第一次见到进口樱桃的香港老广怎么办?他们选择了“车厘子”这个名字。
英语毛病的重灾区是医学法律等封建行会把持的行业(现在也是如此)
新型的IT没有封建那一套,却多了一些共产主义的情怀
举几个例子
1) IT行业很少在词语复杂化上面装B, 很少用拉丁文,尽量用简单的英语,很多时候甚至借用了最简单的日常用词(memory, cash, hardware, mouse, flash.......), 装B也主要是概念上而不是词语上(例如cloud computing....)
2) 知识共享,体现在开源软硬件和网上无穷无尽的共享知识,经验。 搞知识封闭和为了利润不择手段的大公司容易被行业内骂。 作为对比,同样是敲骨吸髓搞垄断的制药业大公司很少听到被业内人士骂(当然也可能是IT人士喜欢上网)
3) 准入门槛低,英雄不问出处(只问code). 和医学法律这种也是鲜明的对比。
未来随着本土科研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这些终究会慢慢消散的。可以预测的是,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中的名词会被再次提及,但不是用来做忽悠人的幌子,是用来总结“新的”规律。
“老年痴呆”,相对于“阿尔茨海默症”传播起来就更加有效。无论是在医患之间的交流还是在学术界、工程界的交流。“阿尔茨海默症”被淘汰是早晚得事情。不然的话,那么多种马的写法,现在也应该是汉语必会词语。“阿尔茨海默症”未来唯一的现实用途,可能是避讳。即便如此,需要避讳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
据说英语里,最新的科技词汇用分析语,比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美国的华人工程师带起来的。
美国的华人工程师没有拉丁语/希腊语的基础,只能用中文的分析语进行定义。
希望未来,美国赶走华人工程师,引用印度工程师后,可以终止英语向分析语转换的发展趋势。
外贸行业太卷了,我总结,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懂英语的人太多了。
我个人非常支持,要严厉打击中国学习英语的地位。
懂英语的人少了,外贸行业也就不会这么卷了。
不光是懂英语的人会未来会越来越多,懂好几门外语的人未来也会越来越多。
我上学时,学英语麻烦啊,不光是没什么资料,连外语电影都找不着几部,现在呢?要学英语太简单了,资料多不说,还可以用AI来辅助学习。
日本“重金”招揽印度理工科留学生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16A055UC00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2月15日报道,为确保人工智能(AI)等尖端领域人才储备,日本文部科学省和东京大学等机构将加强吸引印度留学生力度。除了对近300名印度研究生提供留学费用支持外,它们还在印度积极开展招生活动,目标是到2028年度使在日印度留学生人数翻番。从在理工科方面实力较强的印度引进人才,将有助于提高日本研究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文部科学省从2025年度开始,以印度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中约270名学习AI等专业的研究生为对象,向每人提供300万日元(约合1.97万美元)的资助,作为他们在日本的生活费以及在接收大学的活动费用。
据文部科学省介绍,包括旅费在内,300万日元足以确保他们毫无经济负担地在日本生活一年。印度货币卢比对美元汇率呈下跌趋势,从经济角度考虑,比起到欧美高校留学,到日本高校留学难度更小。
数据显示,在印度工作的IT工程师平均年薪约为127万日元。而日本提供的资助金额约为这一数字的2.3倍,资助条件十分优厚。
文科省向印度留学生提供的资助为期一年,以助力他们在日本长期发展。文科省还鼓励他们参加企业实习项目。接收留学生的日本大学在同一年度进行公开招生,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进行审查。
东京大学和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等日本国内高校,以及大使馆、民间企业等超过50个机构在2024年度成立合作组织,旨在增加印度留学生数量。
除了在社交平台发布日本大学和奖学金相关信息外,印度留学中介还会走访当地大学,宣传日本高校。
印度有14亿人口,在传统上擅长培养理工科人才。在被引用次数位于前10%的“高关注度论文”数量方面,日本排第13位,而印度排在第4位。为了争夺IT等领域的印度人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
另一方面,印度学生对日本关注度不高。印度外交部数据显示,2022年赴日留学生数量约为1300人,而赴美留学生数量为46.5万人,赴加拿大和英国留学生数量分别为18.3万人和5.5万人。相比之下,显然差距较大。
关于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东京大学教育学教授北村友人解释道:“印度学生擅长英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用英语授课的欧美大学。”东京大学等机构计划,到2028年度使在日印度留学生数量达到3000人,是现有水平的两倍以上。(编译/马晓云)
-------------------------------
“五胡乱华”这一课,白皮还有他们的跟班们,迟早要补
一,张雪峰答家长问,我看不懂什么是低空经济。
二,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说金字塔模式的社会里,不能让太多人进入中产阶级,金字塔没了底座那哪能成?
三,套期保值,某央企差点因为套期保值赔掉了裤子。
四,现金价值,保险客户没几个人搞得清现金价值是什么东西。
哲学社科
五,形而上学,Metaphysics,听不懂。
六,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譬如我要去天津开个武馆,要想开门做生意就得接受各方人士来踢馆,打赢了经受住了挑战我才能在天津卫立得住脚站得稳,这也很好理解。可偏偏有一群高华说打输了才算站稳脚跟了,愚弄得一众河友懵圈圈。原来,可证伪性=不可证伪性,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