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吃的故事之一 汉 中 凉 皮 -- 妥协

共:💬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吃的故事之一 汉 中 凉 皮

秦汉时期,天下大乱,刘邦称王于汉中,为定国兴邦,命萧何修筑山河

  堰,水利兴旺,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便不断探索研制新的食品。

  他们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后切成条佐以辣酱等凉拌而食,味道很是鲜 美。

   刘邦为体察民情,常微服出访。一日,刘邦来到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以这种新食品来招待刘邦。刘邦不吃则已,一吃便赞口不绝。吃罢竟余兴不绝,便想知道它的名称,而农民们却一时说不出来,刘邦又问了制作方法,

  听罢,刘邦大笑曰:“此乃蒸饼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凉皮的吃法也不断的改进,人们开始使用重叠式蒸笼,

  一次可蒸出许多张,而且探索出了洗出面筋和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再蒸的

  新方法,蒸出的凉皮又大又薄,筋丝柔韧,切成细条,恰象皮条,就逐渐改称为“面皮”(而亦有据原料之不同分称“面皮”与“米皮”者)。

   清康熙年间,汉中有一个姓张的在河南汝阳当县令。有一年,朝廷派钦差 大臣到汝阳巡查,精明的张知县未备酒宴,乃以家乡特味面皮来招待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沿途山珍海味吃多了,早已不堪油腻,而一吃这凉皮,胃口顿时大开, 喜不自胜。便索问其制作方法,张县令一一奉告。钦差大臣回京不久,张县令

  喜获升迁,荣登知府之位。人皆不知其由,后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顿面皮讨

  得了钦差大臣的欢心,而后面告圣上,而得以升迁。

  

   此事传回汉中,成为一代佳话,百姓嬉称为“面皮知府”。只可惜的是,钦差大臣不知是忘了制作方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北京人至今还不会做凉皮。

   汉中人制作凉皮的手艺越来越高,配料、调味也越来越讲究,面皮遂成为

  汉中风味四绝之首。

  

   而今的汉中凉皮,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飘香,它早已飞越了秦岭巴山,在北京、西安、西宁、洛阳、广州等全国众多的城市中,随时都可以看到“汉中凉皮”的身影,从而,“汉中面皮”已不再是只属于汉中人的面皮,而是属于全国人的面皮。

  

   过 桥 米 线   

   从前,在云南的一条河边住着一对年轻夫妇,虽家境清贫,但却恩恩爱爱。

   某年科举,丈夫中了秀才,受了一点赏赐,家境稍有好转,妻子便鼓励丈夫勤学苦读,在去考举人,丈夫一试得中,再加上贤妻的激励,也就信心倍增。

   为了不让丈夫受到干扰,夫妻俩在河的另一面的茂林边修了一间茅草房,让丈夫住那里面攻读,妻子每天将饭做好后给丈夫送去。

   考期越来越近,而家境也越来越糟,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妻子每天省吃俭用,还要给丈夫做他平时最爱吃的米线,还加上一罐鸡汤。

   然而河很宽,桥也很长,每次送取得米线不是糊了就是凉了,远没有刚做好的那样可口了,每当看到丈夫吃这样的米线,妻子心里就隐隐作痛。而丈夫对自家的境况也是心知肚明,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劝阻妻子或者显露出米线的不好吃,都会使妻子更加心痛,于是每次都装着很可口的样子大口的吃了。吃完后又喝鸡汤,为了滋补丈夫,妻子在鸡汤中加了很多油,这样一来,鸡汤的表面就浮了厚 厚一层,形成一个保温层,直到丈夫喝时,仍然很烫,这样妻子更有些过意不去,

  于是便想如何将这两种东西调和到最好。

   这天妻子照例熬好了鸡汤,将鸡汤装进罐里,正准备再做米线时,忽然听见 罐里的鸡汤仍在发出“咕咕”的煮汤声,于是灵机一动,拿了一些生米线提上罐,就出门了。到了桥头,他打开罐盖,看见鸡汤仍在冒气泡,就将生米线放了进去,  稍一调和,便提上罐子过桥了。到了丈夫住的地方,米线刚刚煮好,而鸡汤的温度也降了下来。丈夫端着这罐米线和鸡汤的混合物一吃,可真好吃啊,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米线。丈夫忍不住问这次的米线是怎么做的,妻子看着丈夫那

  感动的神情,流着泪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讲了出来……

  

   以后的日子,妻子每天都这样给丈夫做鸡汤米线,丈夫则更加勤奋学习,直到金榜题名。而这种米线的制作方法也就流传下来,由于那条长长的桥而被称为

  过桥米线。只是现在的过桥米线,制作是已不再需要过桥了。

   太 白 鸭 子

   李白每食必有酒,李白斗酒诗百篇。素有“诗仙”与“酒仙”之称的李白

  一生豪放不羁,在中国文明史上留下了说不完的佳话。

   相传李白一次醉酒上朝,诗戏众臣及皇上,被押送回府,虽未被皇帝怪罪, 但李白醒后却下的叫苦不迭,于是便立誓戒酒。

   李白一餐无酒便无诗,一日无酒便无甚。戒酒不过两天,李白已不再象个诗仙了,更无法忍受这种酒瘾的煎熬。

  

   这天吃饭时,厨子送上的是一只烤鸭,肥肥胖胖,色泽鲜美,颇具诱惑力,

  李白撕下一块来一吃,味道是很美,可惜少点什么,是酒,李白又想念酒了,

  这一想念,李白又没了食欲。忽然李白大怒说:“人戒酒因有错,鸭有何错?

  还不速拿酒与鸭饮?”厨子一听,便知主人酒瘾犯了,想劝又不敢,只好提来少许酒。李白便吩咐厨子,杀一只鸭,剖开掏出内脏,打扫干净,烫好放入沙锅,将酒放入沙锅后密封放入蒸笼蒸上。

   一个多时辰后,厨子送上蒸鸭,酒香浓郁,肉酥可口,李白食欲大增,很快将整个蒸鸭吃个干净,鸭体之酒全进了李白体内,李白乘势假醉,大呼要酒,

  并乘酒势毁去前日之誓……李白一醉方休,诗兴狂涌,出口成章。   

   次日餐时,李白又想起那只鸭子,便吩咐厨子再做给他吃,并加入了一些

  糖和其他的一些调料,味道变得更美了。   

   日后李白常常要厨子做这种鸭子,这种做法在厨子们的一再改造下日益完 善,成为李白每餐必备的下酒菜。这种做法传开后,就被称为“太白鸭子”。   

   事实上,太白鸭子创自四川与贵州边境松坎一带,是西南人民所喜爱的一道食品。而在《随园食谱》中所记载的这种烹调方法,被称为“徐鸭”,因何

  而的其名,不知。

  

   糖 醋 鳜 鱼

   方恒泰“西湖词”云:

   小泊湖边五柳居,

   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最爱银刀鲙,

   河鲤河鲂总不如。

  赞的就是西湖醋溜鱼。

   相传西湖醋溜鱼,是宋五嫂遗制。宋五嫂何许人也,不得知,而当时之 手艺,亦不得知,而自方恒泰诗中领略糖醋鱼之佳处,大有未食为撼之感。

   而清道光年间,梁晋竹于《两般秋雨盦随笔》中写道:“西湖醋溜鱼,

  相传是宋五嫂遗制,近则工料简啬,直不见其佳处,然名留刀匕,四远皆知。”梁晋竹所感叹的西湖醋溜鱼之徒有虚名,“不见其佳处,然名留刀匕”

  与方恒泰之“河鲤河鲂总不如”相比,是否真说明西湖醋溜鱼正一步步走向 末路呢?

   二十世纪初,西湖醋溜鱼之盛况日盛一日,楼外楼之醋溜鱼就曾倾倒过 无数过往客人,据载凡吃过一次的人,每过西湖,必登楼外楼。

   楼外楼建于湖边,窗外就有小船,船边有许多鱼篓,篓中装着许许多多的鱼,所以在此时已不再必要象方恒泰所说的:“当筵举网”了,只需到篓中选。当时普遍选用的是草鱼,亦称青鱼,多为半斤重不过一尺长。宰割后

  收拾好在一煮,熟后捞出,调上汤汁,即可上席。  

   醋溜鱼的汤汁理应加醋,但不宜过多,也可加一点酱油,汁不必太多太浓,清淡为妙,同时上面可略撒姜末。  

   可现在的醋溜鱼与当时的西湖醋溜鱼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食者对食品的

  一次次发掘和创新,醋溜鱼已以一个更让人喜爱的面孔出现在餐桌上。鱼当然要选,但多用了鳜鱼,这样肉会更加酥嫩。而汤汁在以前是不能加油、葱,更不能加糖的,而现在这些都可以加上一些,并可加上料酒、淀粉、蒜等等这一来,便成了皮酥肉嫩、酸甜适口的糖醋鳜鱼,与宋五嫂的西湖醋溜鱼遥遥 呼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