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追昔】国产相机六十年的风雨足迹 -- 大卫
此文是我从一个常去的论坛转过来的,可惜原文出处已不可知。
转此文的目的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多了解一点国产相机的发展简史,并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更多些的关注。而对于原作者最后的结论也是不敢苟同的。就像曾经有些偏颇的一个观点:战后中日两国都是在废墟上开始的重建,中国只是由于外部封锁,内部争斗才至今日落后许多的。
其实战后日本虽然在物质上可谓损失殆尽,但他们的主要技术力量还在,那就是几十年积累的强大的工业基础、敬业的技术人员、熟练的操作工人大多还在,只要注入资金,产业链会很快地得到恢复。而朝鲜战争恰好就给予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对比之下,中国可谓真正的一穷二白,即使战前的工业基础与战后的日本比,也未必及得上。虽然我们有无比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负担(也许在不短的时期内还将如是),而非资源。即使在后来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的状况下,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并在某些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我们依旧没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发展现实。
当我们由于日本“失去的十年”开始俾倪他们的时候,当我们因为遍地工地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不要忘记,现在的中日经济差距比之战后重建时期,是更大而非更小了。所以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与日本一较高下的技术能力了呢?而日本的再次发力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也许,只有到了我们从“世界车间”转变为“世界工厂”,当我们为有多少亿的同胞感到骄傲而非担忧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高兴的。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时间表,想好下一步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和别人竞争,别人在干什么,我们怎么去竞争,靠什么把人家的市场夺过来,建立技术上的连续性,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技术高峰,面向市场,而不是片面地“争光”,不要想着我只要按我的想法“攻克”技术难关,“上级”自会帮我卖出去。
相比之下,中国做过太多的“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攻关工程,一逆向设计为主,不考虑技术的继承性,瞄准的也只是现在上市的产品,并不是真正的先进水平。比如说,78-81年仿造的那些机型,都是已经在市场曲线尾巴上的东西,没有生命力了。
不过这个红旗和东方,如果今天有人把他们重新拾起来,专门作为纪念版少量生产,真正突出手工精制的特点,甚至配以不同的中国特色的图案、花纹设计,可以为厂家作为旗舰和形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有不错的销路的。
配几张近年的纪念版或特别版旁轴式机械相机
2005年Nikon SP
Leica M6 Royal Foto Austria
Leica M6 Benelux
纪念German Leica Historica Society的专版
纪念丹麦王子婚礼的专版
纪念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的专版
纪念Leica在95年再次进入中国市场的金龙专版
龙年专版
纪念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专版
纪念泰王执政50周年专版
纪念奥斯卡·巴纳克(35毫米照相机发明人,Leica的老祖宗)专版
纪念照相术150周年、Leica75周年专版
想起来,红旗至少可以做以下专版:
- 生肖
- 四大名著
- 孔孟生辰
- 秦皇汉武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抗战胜利
- 建国/建党/建军xx周年
- 粉碎四人帮
- 航空/汽车/照相/电脑/...xx周年
有些已经已经错过,肯定还有没有错过的。
看到满篇的“仿自”、“改进自”,我产生不出一点自豪感。
一台海鸥IV能卖上几十年,从最初的4A到现在的4A-107/109(后者在许多商场都能见到,标价一千二至两千多不等),这中间的改进屈指可数:换个增亮裂像对焦屏、镜头加个镀膜、快门速度提升到1/500,还有啥?凤凰的DF系列加个小手柄也能算一款新型号,我都没话说了……205倒算是个好东西(虽然也是仿的),不过这几年做工直线下降(无忌有个帖子,新买的205内构是铁皮的),纪念版倒是接连不断的出,凤凰以为自己是Rollei 35么…… 再说当年的东风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一时间大有震惊业界的势头,结果那是通过强行提高快门机簧拉力实现的,于是到现在快门组件还能正常工作的寥寥无几。
中国从来都不缺机械加工的人才,然而却缺乏足够的管理与设计能力……
PS:听闻近年国产的大幅技术相机倒是很不错,不过小弟不玩这个,哪位懂行的DX说说?
铁皮内构也能算纪念版吗?真是的。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照相机老是走技术上的死路。双反光有很多优越性,机械设计简单,光学设计也简单,但parallax的问题不可能解决,而且不能换镜头(只有Yashica做过可换镜头的双反光,不成功),于是就一直守着这根鸡肋。另一个鸡肋是35毫米相机的帘布快门。Leica用帘布不错,帘布的振动小,重量轻,动作平稳,但是帘布容易老化,容易破损,对可靠性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中国相机时致命的。多少58-I、58-II就是“死”在帘布的手里,DF还不接受教训,搞金属快门。
中国如果可以把红旗重新拾起来,就做全机械的,精工细作,上优材质,和Leica M的卡口镜圈兼容,1000美刀左右,不要超过1500美刀,国际市场上还是会有销路。
大幅机的技术要求更低,但是市场太窄,除非将scan back和大幅机结合起来,走数字的道路,那样的话,在广告摄影里还是有销路的。
当年我有一个老朋友曾在江西光学仪器厂。他是被在北影厂工作的老爸逼着学光学的,先上北京光学仪器专科(中技)学校,后来去了江西光学仪器厂。他老爸深感中国的光学仪器落后,愤不过,于是相让儿子打翻身仗。小伙子聪敏、英俊,还有一个好嗓子,不知他现况如何。
一开始中国相机的优势只能是仿照,在性价比上下工夫。
支持国货原则上当然是没错的, 但首先国货自己要争气。人民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 不是一句空谈支持国货就可以随随便便让你弄过来,如果不说骗过来的话,比如80年代买个冰箱、彩电对绝大多数家庭还是一笔重大投资,你能让很多人把几个月的血汗钱扔到一个比较次的国货上吗?
“一定不能忘了性这一头”,怎么写着那么别扭呢?
只有低价,没有优质,这是没有出路的。二战前的日本货,80年代的韩国货,都是这样得到一个恶名。现代汽车用了多少年在擦Pony和Stella那摊烂屎?现在美国汽车杂志和网上评比结果认为,现代Sonata已经比Accord和Camry好了,不光便宜,还就是好,但是现代还是卖不出价钱,还是在市场上像后娘养的。中国产品一定不要重走这条路。
可以有不同的出路。日本、南韩、东南亚小国的经济都是依赖于美国的市场,没有周旋余地。而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想不被美国市场左右,还是可能的。就看中国政府有没有头脑,有没有眼光,有没有办法了。
OT 太远!
这尼康SP实在是不能也不敢多看
说起来红旗如果进入国外市场的话,专利上会不会有问题?Bessa R仅仅兼容M卡口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不过红旗似乎是从外形到内构整个照搬吧……
我至今还有一台上海相机,想想那真是古董一级的。其实中国相机产业和很多产业一样,一穷二白,从基础到技术水平。和飞机发动机一样,引进了斯贝和AF-31就不要发展自己的发动机了。别害怕外来技术会冲垮旧有的,会毁灭国产民族的企业。拿来主义,我相信中国人消化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能大胆充分吸收任何外来文化和技术,最终成为我们自己的。
现在相机制造业还是日本人占优的时代,单凭价格优势是不能适应是市场发展趋势的。其实中国光学品,如镜头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我们应该先从这里入手。数码相机也是不错的起点,不过相机制造是精密制造,这点要看国家加工制造业的精密程度了。这点,我们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
大概合两三百RMB一台吧,和国内的价格差不多,很多还带皮套什么的,品相相当不错,平均每周都能出现个一两台的,晨兄不弄一台玩玩?
ebay不能去,诱惑太多了。我最想的是Contax G1或G2,带45/1.8的蔡斯镜头。其次是Voigtlander Bessa R2,带50/1.5的镜头。那里很多,太诱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