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新西行漫记--甘肃(一) -- 瘦形胖子
这帖子是转自OCEF的虹桥论坛,记录了OCEF的协调监督员周忠明还有“来来”的2005年OCEF基金会例行探访活动的全程。
3月18日早,我们离开宁夏同心县前往甘肃静宁县,中途经过六盘山
这里还是一片白色,很担心由于根据去年的经验(去年是3月22日从甘肃金昌出发的)在出发前脱掉了冬衣而受冻(我只穿了几件单衣,但车里的温度还可以)
下面就是静宁县的县城了,看到这里已经没有了白雪,对受冻的担心才放了下来。
同心县是没有直接发往静宁的客车的,我们是乘坐同心发往平凉的客车离开同心的,当时准备到固原换固原发往静宁的车(每天两班,早九点一趟,中午12点一趟),或者坐固原发往窿德的车再在那里搭过路车去静宁,但无论怎样,到静宁都在下午3点左右了。但幸好我有个同长途车司乘人员聊一聊的习惯,我会很快同他们熟起来,他们都是当地的消息灵通人士,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当地的很多有用信息,在他们指点下,我们中途换乘了遇到的银川直接发往静宁的客车,不用再到窿德换车,中午刚过12点就到了静宁,并且没有进县城就下车坐当地的三轮机动车直接到了我们的资助点——八里中学。
这里就是八里中学了。这里离开静宁县城4公里,位于交通干道312国道旁,这个学校目前有学生666人,十三个班级,教职工不到40人,我们在这里建立资助点已经三年,每年资助这里的三十个贫困学生。
……
该学校今年的收费公告
大家很关心甘肃省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我在这里介绍一下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相关情况。
在八里中学,本学期申报了225个享受“两免”的名额,超过该学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同时享受“一补”的名额有22人——除享受“两免”外还每人每学期补助生活费用119.50元,但上面拨来的款项目前尚未落实到学校。我们了解了具体名额的分配情况,了解到毕业班分配名额较少,初中一、二年级覆盖面达50%以上。在这里还有个情况需要注意,该学校以照顾更多学生的名义,把得到OCEF资助的学生排除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名额之外,对此我们向学校提出了意见:“两免一补政策”是国家政策,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国家行为同民间资助无关,我们所资助的孩子都是属于国家这个政策范围的,不应该以得到了我们的资助为由而剥夺这些孩子享受国家政策的权利
从这个学校的情况看,甘肃对“两免一补政策”没有象宁夏那样覆盖到所有农民的孩子,而是覆盖到一定的比例——但我们认为,从这个学校的情况大概还不能推断整个甘肃省各地的实际落实情况,毕竟甘肃有43个“国定贫困县”,要实行全免有一定的困难,区域面积也太大,恐怕各地也不一定平衡。就拿静宁来说,我们目前只了解了一个学校,并且这个学校是在该县的富裕地区,县里很可能更偏重那些更贫困的地域——同宁夏西海固地区比邻的山区。我们在到这里后就用电话同县教育局沟通了一下,希望直接接触,但赶上双休日,教育局没有来同我们接触。我们还没有能够掌握该县实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完整情况。
明天我们就要到会宁县去了,我们随后会在会宁、定西、古浪、榆中、临夏等地的探访中继续多方了解相关情况,力求能够有个较完整的报告提供给大家。
我们同受到资助的毕业班学生座谈,你们可以看到,受到资助的学生几乎都是女孩子,我们鼓励她们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在这里的家访全部是靠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进行的,没有本学校教师参加,是学生带我们去自己的家的。
我们行进在公路上。
到这里一个孩子的家需要翻越一座大山,由于带我们去的孩子不熟悉情况,我们推自行车翻山用了一个半小时,真累得够戗。照片就反映了上山时的惨状。
但来来毕竟是来来,她没有打退堂鼓,在我们多次休息后终于坚持到达了山顶。
我们回头望去山下的公路已经成为一条白线,我们爬上来用了50多分钟……
向前望去,远处山坡下的村庄才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开始上山到到达目的地,我们总共用了一个半小时……
到山下了,对面的村落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这里百多户人家是吃这口井里的水……
她们摇了数十圈才能够拉上来这样一筒水……
春天确实来了,农民已经开始春天的活计,这是一个老农民在杨肥料,准备在这块地里种扁豆——每亩可以收获200来斤
地里的麦子已经是这样了——这里能够浇上水的地块可以收获五、六百斤,山坡上浇不上水的地块只能望天吃饭,收获百多斤就已经不错了……
3月20日早8点半,我们离开静宁县前往定西市,同在那里支教的天津扶贫接力志愿者王彬会合,他是我们在网络上刚熟悉的一个热心助学的新朋友,我们希望他能够成为我们的 监察员,同在宝鸡的新监察员王艳组成在这一带的监察小组。
本来是计划20日到会宁的,但由于提前没有联系到在会宁的协调员,20日早联系上他已经安排了这天的活动,无法配合我们的工作了,我们就改变计划,先到定西,完成在定西的 探访后再返回会宁完成那里的探访。
照片是我们会合后拍的。
3月21日,我们开始对《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在定西的资助点进行家访。早上,我和来来到了内官镇的湾儿川小学,访问了那里的六个孩子。
那里的孩子在上课。
湾儿川小学的收费公示
学校里的钟……
学校里的篮球架子……
教室的后墙……
湾儿川小学教室里的图书角。
湾儿川小学是我们的图书资助点,我们帮助他们建立了图书室,他们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在教室里设立图书角的办法来管理和使用图书。
这是图书角管理制度
这是图书角借阅制度
图书角管理网络
孩子们在看书
管理图书的老师带我们看他们的藏书
图书借阅登记
孩子们的墙报
这里的农民已经在忙着种地了
教师在学生家里家访
监察员探访受助学生
家访时需要过的一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午后两点,我们完成了在湾儿川的家访,随后请湾儿川的老师用摩托车把我们赶到苻川镇的兰星小学开始访问那里的孩子。我们在宝鸡的新监察员赶到苻川镇同我们会合。
宝鸡的新监察员又是个女将,叫王艳,她早上从宝鸡出发,午间一点到达定西王彬处,没有歇脚就又赶到苻川镇同我们会合
这就是兰星小学
这是兰星小学关于基金会资助的公告,本学期基金会资助金已经到位,我们来这里正好赶上他们准备召开发款大会。我们到这个学校后立即开始了对这里学生的家访,天黑前,我们分两组出发访问了八户,黑天后又访问了4户,已经完成了探访任务的大半,明天需要访问的只剩下6户了。
没有想到,夜里竟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清晨已经是漫天皆白了.
早上6点,上初中的孩子就踏学摸黑上学了,7点,小学生也走向学校……最辛苦的是孩子们呀。
我们也从学校给我们安排的住处赶往学校,想尽快完成剩余受助学生的探访工作。路上,王说要为我们留下在雪地中的“倩影”,结果她自己到滑倒到路上,被我抢到了这样的镜头……
今天要家访的学生住的都较远,原来是准备由老师用摩托车带我们下去的,但坡陡雪滑,这样的山路上是很难骑摩托车的了,康老师小心翼翼地把摩托车推到学校去。
学校里,孩子们已经在扫雪了
这是住得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孩子,他的家就在前面的大山后面。我准备到他家去,较近的几家由来来和王艳去……
我们出发了,学校就在后面……
积雪的山路上只有上学的孩子的脚印
也时而看到山鸡的印记
我们已经爬到了在学校那里所能够看到的最高处,但孩子指着前面的山头告诉我:“过了那里,还有很远……”
可以看到下面的小水库
我问孩子:“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孩子低下了头:“……”
总算爬到最高处了,孩子指着远处说:“还要在那后面……”
“我的家就在下面那个窝窝里”
“这就是我的家……”
孩子终于到家了
他的母亲由于腿病,在炕上坐着……
他的父亲无奈的说:“到医院去给她看腿病,几天就花了四百多元,我们没有钱治疗下去,只好回来……”
我们该赶回学校去了,发款会要在中午举行。
孩子急急地走着,前面山下就是他的学校,那里有他的希望、有他的梦……
中午,发款会召开了……
孩子们在领取资助款
3月23日一早,我们又赶到这里我们的另一个资助点——香泉小学
香泉小学本学期收费公告
香泉小学留存的发放资助金的资料
“中欧项目”也资助了那里一批学生。
在这里,我们资助了28个学生,好在我们这次来的监察员多,可以在学校的配合下分成两组进行探访了。
来来和王艳由校长和马晓丽老师带领去较近的孩子家,我则和马老师走较远的孩子家。
这是来来和王艳及马晓丽老师在探访路上。
山高坡陡雪滑,我们的监察员在小心翼翼地前进……
我和马老师在访问5个孩子家庭后到了山顶上,发现来来、王艳那组的路线同我们的路线交叉了。她们正从山下爬上来……
她们在艰难行进……
她们终于上来了……
她们的鞋子……
会师后,大家又按照各自的路线前进了……
我们来到了一座堡子……
我们所资助的一个学生家庭居然是这座堡子的主人。
这个家庭在这里已经居住了近70年了,这里原来是用来防匪的,建筑在高高的山顶上。后来就没有人住了,这个家庭就住了进来……
从堡子的缺口俯视下面的交通要道和香泉镇……
希望这个历经沧桑堡子不会遭到人为的破坏,长久地保存下去……
现在该谈谈我们所了解到的这里实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情况了。
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份实施文件。
文件的第二页
文件的第三页。
根据我们在其他几个学校了解到的情况(静宁八里中学、定西内官营镇湾儿川小学、定西符川镇兰星小学、定西香泉镇香泉中心小学)以及从家访中了解到的更多学校的情况,可以看到甘肃省实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大致是35%,但具体学校实施情况有些差别,对政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比如湾儿川小学把“两免”分拆成两个“一免”,分别放到不同的学生身上,说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大部分学校则把“两免”放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后者才符合国家明确的意图。
但各学校普遍把我们所资助的学生排除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这明显违背了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是国家行为,同民间资助无关”的意图,剥夺了受到我们资助的贫困学生所应该享受的国家所给予的利益——各学校的理由都是要扩大受助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我建议:基金会尽快研究我们在甘肃的助学策略,逐步中止在小学和初中的资助(可以继续以助学金的名义资助原资助学校的为数不多的特别困难的学生),把重点转移到资助高中贫困学生(由于各地高中收费差距很大,应该具体调查研究各地不同的情况确定我们的资助数额,并且可以采用部分资助的方式,不要全额资助)及其他项目上。建议研究资助目前收入微薄的代课教师(有的地方叫“民请教师”等,他们的收入在数十元到200元范围内,比普通打工者都低)。
……
根据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在体制内的学校实施国家“两免一补”基本上是无差别的,这比如在定西,我们所知道的镇上的学校和村上的学校所给的指标是一样的;在宁夏,那里甚至把城市低保人口都包括了进去……
但,体制外学校的学生能否享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我们在走访中还没有得到直接的信息。我现在也担心,类似广西凌云县杨光华老师的岩陇小学那样的学校,即完全靠民间老师所支撑的偏僻山村的小教学点(还有安徽殷永存的那个复新学校那样的学校),由于他们的学生没有在正式的统计范围内,当地恐怕不会把国家“两免一补”的资金拨给他们的,这将会严重影响这样学校的生存。但具体情况怎么样我还不清楚,我准备通过在那里的朋友做个了解。但是这样的学校毕竟是很特别的例子,不影响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大局,也不应该在我们基金会资助策略的考虑范围内。
宝鸡的监察员王艳谈到了另一类学校,即各地都有的民办学校、私营学校,一般这样的学校收费是很高的,也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可能进去的,那样的学校可能也不会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的资金。
关于大家所担心的在县城上学的农村孩子,我所了解到的信息是,省一级是要求城镇学校把他们涵盖在国家“两免一补”范围内的,但具体学校的实施情况就很难说了,本来就有很多地方出现过对他们收取“择校费”、“赞助费”等各种名堂的歧视现象,现在也会出现把他们排除在“两免一补”之外的情况,但这恐怕是我们这样的助学组织所无能为力也不宜介入的事情。
第一人家不见的缺教师,第二他不见得能坚持下来.而且如果他不去,他能有更大的力量来支持西部的教育事业,他每月的收入拿一部分出来,或者请一两个教师,或者支持几个学生的学费,都比他本人过去要好的多.
那位不怎么理解,坚持要去,说不要薪水还不行啊.我说那你也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去呆几天就回来的话,还不如不去.一辈子在那边不要薪水是不可能的.
这里哪位朋友知道如何支持西部的几个学生读书?能不能提供些门路?希望工程就算了,那个项目是干什么的我都知道.
可是现在就感觉大不一样了。国家真的失职啊。腐败到处都是。没有人去管草根阶层的生活。谢谢有人来关心他们。
我的母亲把我的旧衣服都给了他们。说是替我积德。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咱们西西河的友情网站里有OCEF的链接地址。那里有相关的助学介绍。其实,这个系列帖子,就是打OCEF的论坛转来的,这系列照片,就是OCEF的协调监督员周忠明还有“来来”的2005年OCEF基金会例行探访活动的全程。
这里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坡1
这里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坡2
老汉告诉我们,这是在50年代合作社时期干部群众用几年时间修成的输水管道,把远处山里的甘泉引到这里,水质非常好。已经几十年了,这条沟里群众的吃水都靠这里流出的甘泉……
天已经黑下来了,监察员还在抓紧探访……
这一天,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完成了这个学校28个学生家庭的探访工作,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定西原有三个资助点的探访任务,今天我们将停止下去一天,整理好探访资料,做出监察报告,准备前往下一站……
两位女将都实在太累了,他们都是坐办公室的城市人呀,能够同我一样在偏僻的山沟里这样跑,实在是难为她们了……
还要向大家介绍的是,2003年10月,在甘肃金昌的OCEF成员高增林曾经以监察员的身份探访这里的几个县的资助点学校,给这里的老师和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老师是大企业大机关的工作人员,他眼睛不好,天稍暗些就看不清楚东西了。他没有走过山路,在湾儿川时探访时又赶上下雨,在泥泞的山路上总是摔跤,但他还是坚持着走访分布在山上、沟里的受助学生家庭。他的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孩子们的真挚感情,至今受到这里的老师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监察员的工作确实是很重要的,受助学校的学生、老师和群众就是从监察员的工作中认识我们OCEF的……
湾儿川的老师们说:“你们给学生送来了资助金,给我们老师送来了精神上的资助……”
香泉中心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说:“从你们身上,我们懂得了该怎样对待孩子、对待工作……”这里的教师已经有人希望能够加入我们。
定西职业中专的书记说:“我要在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宣传你们志愿者,让大家都知道……”学校主动为我们无偿提供了住宿和上网的便利条件。
香泉镇这里是回族群众的聚集地,这里80%以上的人口都是穆斯林。照片是夜幕下的清真寺。
这里的又一座清真寺
在操场上活动的孩子大都戴着小白帽
一天的交往已经使我们成为相见恨晚的朋友,完成了探访任务,我们准备连夜返回20多公里外的定西市,校长找来他自己亲戚的车送我们。
照片是我们临行前的合影
3月25日早,我和来来从定西赴会宁探访我们在那里资助的学生。去我们资助点——平头川乡的交通很不方便,离县城有60多公里,每天仅有一趟车清晨从那里发出来,下午返回去,此外就再没有车了。那里有我们资助的50个学生,分布在一所初中和四所小学里,如果我们乘坐公交车去,在两天内完成探访并返回定西是不可能的。
我们提前用电话同那里的协调员进行了联系,协调员当时不在县城,但他是县人大的副主任、佛教协会的会长,对我们的探访非常支持,当即安排了车子送我们去平头川乡,乡长也亲自安排当地干部配合我们的探访,结果我和来来分头工作,在今天(26日)完成了对这里全部受助学生的探访任务,现在已经返回了定西市职业中专的住处
照片即我们同当地协调员贾忠的合影
当地学校的收费公示
正在专心看书的两个孩子,竟没有发现我给他们拍照
这里的孩子们
为向我们推荐受助学生,平头川中心小学很认真地准备了130个学生的资料,然后进行筛选
……
这是有我们资助学生的一个小学——新化小学,这里本来是完全小学,由于教室垮塌,有两个年级转到了附近的另一所学校——青龙村中心小学。
正在上课的孩子
正在地上练习作算术题的孩子
“你们是……”
这里居然有先进的卫星接收设备……
这个乡有十二所小学和一所初中,这样的设备居然有9套……
尽管目前作用发挥还很有限,但毕竟这些学校的教师可以接触计算机和远程教学了,国家确实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推行远程教育……
……
节目还真不少
这里的山村
这里的井
……
农民自己发明的运粪车
在地上练字的孩子
会宁这里是闻名的“状元县”,重视教育是出了名的,有流传很广的“三苦”传统,即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供,据说现在又发展到了“六苦”,这里年年都有考进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
这里还是当年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看看那些纪念性建筑……
这里北临宁夏的西吉县(穷冠天下的“西海固”),是典型的农业县,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工业,60万人口的大县,财政收入仅一千多万,为了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甘肃省一次就给这里下达了“退耕还林”四十万亩的指标,可惜树苗、树种没有选好,成活率不高……
原来这里是属于定西地区的,后划归工业城市白银市。我们本来以为这里会率先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但实际调查看到的却是,各学校还没有一点动静……
我们已经向这里提出,在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时,不要把我们所资助的孩子排除在外……
3月27日晚,我和来来回到了定西市,3月28日早我同王彬对职业中专的部分贫困高中生家访,来来留下来整理在会宁探访的资料。
28日,定西市安定区团委派车支持我们的活动,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居住很分散的7个高中学生,汽车里程表显示,我们竟走了300多公里。
发一组28日在探访路上的照片,以便让大家了解监察员的工作以及这里的山川风貌
探访路上2
探访路上3
探访路上4
探访路上5
探访路上6
探访路上7
探访路上8
探访路上9
探访路上10
探访路上11
探访路上12
探访路上13
3月28日,我们完成了在定西的任务,在离开那里之前,我们拜访了一直支持我们在那里工作的市、区两级侨办和区团委郭书记。
我们在定西设点最初是通过侨办做的,设点后,侨办一直很关心几个资助点的情况,我们在探访湾儿川、兰星和香泉小学时,他们都说,侨办每年要下来检查一到两次。侨办的朋友说,虽然资助款不通过我们,但我们还是要去看一看,保证海外的捐款能够确实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们代表基金会对侨办的朋友表示了我们的谢意,同时委托他们对这里高中收费及高中学生实际生活费用等问题做些调查了解,以便为基金会今后资助高中学生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还委托他们在这里最贫困的两个县——漳县和岷县做开设新点的工作。
侨办听说我们要马上离开定西赶在29日下午一点前到达临夏县漫路乡参加那里的发款会,主动安排了车子送我们去临夏县(300多公里呢)。
下午两点,我和来来离开了定西,这是临行前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便条件的职业中学的书记及在那里的志愿者王彬的合影
在去临夏县的路上,我们经过甘肃省会兰州,车子在母亲河黄河的南岸行进,大都市的靓丽景色象长长的卷轴画在我们眼前展开,真是美不胜收呀,这里发几幅照片请大家分享。
号称黄河第一桥的黄河铁桥
雁滩黄河桥
又一座黄河桥
兰州风光
兰州风光2
又一座黄河上的桥
兰州风光3
临夏州《民族报》上关于“两免一补”的报道
从这个报道中可以了解到:甘肃省教育厅已经下达了2005年春季免费教科书预算控制数6664万元,43个国贫县免杂费资金1538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494万元。2005年春季开学后近150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近102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杂费。
具体到临夏州,今年春季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标准为:小学35元,初中70元,特殊教育35元;免杂费的标准依据“一费制”标准制定;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参考标准为每年按照259天计算,每生每天1元。
我们资助点学校所在的漫路乡,在2290名小学生中有1340人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待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覆盖面约达58%。
文件第一页
文件第二页
文件第三页
文件第四页
文件第五页
这就是我们在这里的资助点——穆家河小学
这个学校的收费公示
这个学校我去年10月份来过,当时在这里看到了大量的失学的孩子。这次到这里来,即感觉兴奋又感到有些遗憾。
兴奋的是,由于我们的资助,很多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到学校上学了,我看了我们资助的学生名单,这里的三十个受助学生中只有四个是原来的在校生,有四个是重新返回学校的原来辍学的学生,有二十一个是从没有上过学的新生,其中有好几个我很熟悉的名字:马索索、马扎雷叶、马努海等,他们都在一年级……
遗憾的是,还有我在去年来这里时印象很深的一些孩子,如放羊的女孩马乃白、马苏米等还是没有来上学,那个趴在墙头上的辍学的孩子马虎成也没有重新回到学校,虽然协调员和学校都做了很多工作动员这些孩子来上学,但她们还是没有来……
据了解,这个学校“两免一补”覆盖面达70%,但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来上学,这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原因来解释了……
下午近一点半,穆家河小学召开了发款大会
乡长和乡党委书记在会上
团县委书记在会上
家长的代表在发言
来来在会上发言
孩子和家长在领取资助金
家长向学校交纳应交费用
我们同受助学生合影
高兴的孩子们
同榆中县那里支教的志愿者合影
3月29日我们离开临夏县,当晚到达榆中县,到达位于夏官营的榆中二中,同在那里支教的兰州大学的志愿者范晓亮、田孝京、仇婷婷等朋友会面,商讨OCEF在榆中设立新点和开展《心守家园》助学活动的事情,3月30早我们离开榆中县回到兰州,到农业大学会见OCEF的成员耿斌,4月1日早,我们离开兰州到达古浪县,当天下午完成探访黑松驿小学20名受助学生的任务;4月2日,我们又赶到横梁乡,完成了探访横梁初中20名受助学生的任务;当晚我们回到古浪县城,由于当地不能够提供上网条件,我和来来即乘火车离开古浪前往宝鸡。在宝鸡监察员王艳那里停留一日后于4月4日晚离开宝鸡前往四川成都,5日上午到达成都同四川朋友会面,晚上参加了OCEF在四川部分成员的聚会,并于今天完成了甘肃所有资料的整理工作,准备今天晚上离开成都去西昌,考察建立那里的新点,探访在雷波、马边等地的资助点。
离开临夏时拥挤的汽车,可怜的来来被挤在后面还要帮助老乡抱个孩子——没有照到她。
同在兰州农业大学的OCEF成员耿斌合影——1.88米的大个子,其实性格很温柔……
古浪县典型的村落
古浪县典型的村落2
看到对面山坡上的小洞洞了吗?那是当地农民挖煤的洞,横着挖进去,然后斜着向下,几十米,甚至一二百米,没有任何支撑,人钻进去,到薄薄的劣质煤层上挖一点煤,背上背一袋,胸前再挂一小筐,爬出来时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了。挖出来的煤是自己用来取暖、做饭的——当地山光秃秃的,没有柴烧呀——很可能要搭上性命,这里已经出过把人闷在里面的悲剧了。
看到远处积雪的高山了吗?那就是祁连山,这里叫酸茨沟,海拔近3000米呢,生产条件相当恶劣,这里的贫困是普遍的,有我们所资助的6个初中学生。
这里的孩子读书很刻苦,梦想着能够“考出去”几乎是他们摆脱父辈苦日子的唯一出路了……
这是这里一个残疾孩子的奖状,我们是在访问她的弟弟的时候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的,她叫俞中霞,已经上高中一年级了,她11岁时做过“脊柱侧弯手术”,但效果很不理想,有残疾证。但她身残志不残,学校刻苦,成绩优异,简陋的家里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我们去访问时没有能够见到她,她回来一次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希望能够为她申请我们给高中学生的资助。
这是她的弟弟和母亲
这是横梁初中学生宿舍了,小小的屋子竟住26个学生,每三个学生所占的宽度还不到一米——很难想象她们是怎样睡觉的……
这又是一间宿舍,也是26人,你从被子的数量就年可以大致数出来住的人数了……
这是当地的一个很快就要退休的老教师(小学,是多年前从代课教师转正的),身体很好,他非常愿意以义工身份做OCEF的在横梁的协调员,在黑松驿,我们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老教师。当地还准备找到更多的热心人加入进来,组成义工小组,共同做好帮助贫困学生的工作……
中国真的是没钱投到教育里么?就不说上学收不收学费,早餐午餐该不该提供牛奶马奶了,连一小部分穷学生的上学问题都解决不了.
还有那个希望工程,简直就是中国的耻辱.
如同Samsung朋友说的,当初我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也是类似的心情,一种压抑而且无助的感觉。很多话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能说出什么来,这些就是现实,不管这些是光辉着的还是丑陋着的,这些就是现实。在那个我们叫做祖国的地方的某个角落,他们每天进行着的生活……大家都是平头百姓,管不得庙堂之高,也许只好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情,也算是安慰一下自己的良心吧。毕竟,不欺心,人才能活得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