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记念 柯棣华和白求恩 -- 大红罗卜
在网上不经意看到白求恩的名字,思绪奔涌,当看到“富人故意多收费、对穷人少收费甚至免费治疗的方法”,想起了我最尊敬的老教授-王老说得:对达官富人要多收费、你才能对穷人少收费甚至免费。
但科棣华比白求恩影响我更多。我现在还经常想起中学时看得科棣华的记录片里讲的他的学生时代,当时科棣华是全校第一名,但校长却把奖学金给了第二名,科棣华不忿去问校长为什么。那校长说:因为他比你更需要。他们都知道那个第二名家中较贫困而科棣华家族是当地望族。 科棣华也由于这次对话而对人生有了更新的认识。
感谢这些品德高尚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在泥淖里依然仰望星空。
理想不曾远离
柯棣华 印度名医战太行
印度杰出医生
中共优秀党员
辞别天竺地,东游入唐域。
笃信非普渡,共产更高义。
尘染土布服,饥餐食秕粝。
奏刀如疱丁,慈怀伤病济。
异国英才魂,中土长所寄。
朱德总司令,当年有词题:
生长在恒河之滨,
斗争在晋察冀,
国际主义医士之光,
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柯棣华妹妹讲述的故事
印度的柯棣华大夫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5年2月,在中国驻孟买总领事为我和孙玉玺大使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柯棣华的三个妹妹也一起出席了。柯棣华兄弟姐妹共八人,大哥和大妹已去世,弟弟侨居国外,还有四个妹妹都住在孟买,其中三妹没来,来出席招待会的二妹、四妹、五妹虽已是 80多岁高龄的老人,但仍很健谈,给我讲了不少关于柯棣华的故事。
送行时,年迈的父亲泪流满面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柯棣华是他到中国后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柯棣华出生时,他的父亲是一家棉纺厂的经理,后来从政,当选为市政议员,在市政府主管教育和卫生方面的事务。柯棣华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绍拉普尔市度过的。柯棣华的二妹记事时,柯棣华已经上中学了。她说,哥哥放学回家时经常穿着童子军的制服,显得很英俊,是妹妹心中的偶像。柯棣华在学校成绩很好,考试经常第一名。1928 年,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普纳的一所贵族学院。1931年又进了孟买医学院学习。哥哥不仅学习好,而且还喜欢运动,特别是打网球,多次在医学院的网球比赛中获奖,每次回家休假时都教弟弟妹妹们打。
柯棣华于1936年完成了孟买医学院的学业,父母想让他回家结婚,并准备帮助他在家乡开一家诊所。但他计划赴英国学习继续提高医术,由于赴英学医费用很高,他写信想向父亲借一笔钱。但最后他还是改变了主意,决定还是先在孟买行医,攒足够的钱再去留学。
1941年12月,柯棣华(中立者)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时给晋察冀八路军干部作报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德意日法西斯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世界,欧洲、亚洲、非洲大地上迅速燃起了战火。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序幕。柯棣华素有强烈的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曾多次参加印度学生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示威游行,并曾在一次示威活动中被捕过。他得知国大党组织援华医疗队的消息后,毅然放弃了继续学医的理想,报名赴华参加抗战。
柯棣华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这次到中国去,可能要冒生命危险,失去深造机会和职业,但我并不认为这些是损失,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申请,急切地希望被选中。”可怜的母亲早年聋哑,她多么希望儿子留在身边陪伴啊!她带着几个年幼的妹妹来劝阻。柯棣华拉着妈妈的手,比划着说:“妈妈,现在有很多中国母亲和姐妹正在遭受侵略者的凌辱和屠杀,为了更多的母亲和姐妹,我才和您分离,到遥远的中国去。”三个妹妹一起回忆起与哥哥分手时的情景:哥哥出发的前一天,当时中国驻孟买的总领事和许多华人华侨在泰姬陵饭店为印度医疗队饯行。孟买的国大党也组织群众大会为他们送行。人们不停地高唱爱国歌曲,高呼反对侵略的口号,表达他们愿与中国人民一道赶走侵略者的决心。他们先是喊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后来又喊把英国侵略者赶出印度。1938年9月1日,医疗队登上了赴中国的轮船。上船前,几个兄弟姐妹把柯棣华抱在了中间,泣不成声。一声汽笛长鸣,柯棣华挣脱拥抱上了船。他上船后一直站在甲板上,向亲人挥动手帕。兄弟姐妹簇拥在父母周围目送轮船消失在海面上。五妹说,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年迈的父亲泪流满面。
1942年1月28日,柯棣华大夫在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军民誓约运动大会上讲话。
家信里,为延安抗日精神所感动
医疗队共有五位印度医生,为了表达他们同中国人民的情谊和亲密关系,他们每人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并且把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分别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和柯棣华。
医疗队抵达延安后,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并结识了许多著名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设宴招待他们。柯棣华写信告诉家人,他简直不敢相信,毛主席在那么简陋的窑洞里,点着煤油灯写下了那么多关于世界形势分析,制定了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政策和策略,指挥着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毛主席还为印度医生提出三项任务:一是要做好医务工作;二是学习政治;三是宣传抗日和国际主义。后来,柯棣华等人多次见到中国领导人,还为周恩来摔伤的右臂做过手术。他们在延安深受中国军民艰苦奋斗和团结抗日的精神所感染。柯棣华给家人的信中说:“这里,我感到所有的人都像一家人一样对待我们。这里的人们,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士兵,都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按印度的卢比计算,一个士兵的月收入约3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收入最多也不过5卢比。然而,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求得民族解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大搏斗。我在这里看到了新天地,看到了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我深深认识到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解放区,是最伟大、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印度医疗队先是在延安窑洞里协助建立了“模范医院”,主要治疗从前线接回来的重伤员。后来受到白求恩大夫事迹的鼓舞,柯棣华直接向毛主席提出要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到前线去。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亲自为他们饯行。他们在八路军警卫战士的护送下,夜闯日寇封锁线,于1939年12月抵达了由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一个团里做了随军医生。
1939年3月,柯棣华(右)在延安给八路军战士做手术。
1940年,由于生病和其他原因,有三位印度医生陆续回国了,只有巴苏华和柯棣华仍然留在抗日根据地,巴苏华调回延安,柯棣华被调到晋察冀军区,在位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的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任该医院第一任院长兼卫生学校外科教员。在此期间,晋察冀是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扫荡最多的地区,他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战争暴行。他与八路军战士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在给巴苏华的信中说:“1941年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年,我在性格、思想方面经历着显著的转变。作为一个印度人,我也像中国人和每个爱好和平的人一样,责任就是打倒日本法西斯主义。我已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了。”
就是在这一年的11月25日,柯棣华与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成了夫妇。他们诚挚的爱情是在朝夕相处、共同工作中产生的。1942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聂荣臻同志为孩子取名“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幸的是,他在1940年8 月患上了绦虫病,并在1941年6月转成癫痫,但他仍忘我地工作。1942年12月9日,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
当柯棣华逝世的消息传回印度后,印度各界人士纷纷到他的家里来悼念,并寄了许多唁电和唁函给他的母亲与兄妹,分担他们的悲痛,表达对柯棣华大夫的哀悼和敬意。
由于抗战时期通讯困难,柯棣华最后写给家里的一些信件在路上遗失了。他的亲属收到的最后一封信还是1942年1月4日寄出的。他在信中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敌人,最近的离我们只有十几英里,但是我们居然能在这种情况下开办卫生学校、医院、兵工厂等等。遇到敌人大扫荡时,我们就躲起来,背着行李同敌人捉迷藏。”
来悼念柯棣华的人们读了这封信,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在悲痛的同时,他们也为印度人民拥有柯棣华这样一位英勇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作者:马骅)
[来源:参编]
柯棣华 印度名医战太行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代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的陵墓塑像,也同白求恩陵墓塑像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世瞻仰。
■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机会,到中国援华抗战。深入敌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成为那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后继者。癫痫病发作后仍坚持工作,不幸逝世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父亲是纺织厂的办事处主任。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在印度,柯棣华的家庭属于较优越的阶层。不过因母亲残废和家中有八个子女,生活也不很宽裕。他的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曾带着柯棣华参加过抵制英国进口货的运动,再加上目睹殖民统治下广大人民的苦难,柯棣华在青少年时代便在头脑中打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深深烙印。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又担任住院大夫。在行医中,柯棣华看到大量饥寒交迫无法治疗而死的穷人,感到这些社会问题不是医学所能解决。这时,他又读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思考用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
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民大会中的左派特别是印共,大力呼吁援华抗日。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一向赞成反帝的父亲也支持他的决定。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等五人的援华医疗队,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毛泽东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 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 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的《中国革命史》和报刊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并说“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锤镰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是出于援助者的身份,而是把中国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他去世后,毛泽东曾题词:全军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于1942年去世前,曾在信中总结自己的思想发展轨迹说:“我在去年的巨大收获,是性格方面有了显著的转变。”“在没有到延安之前,我在政治上是多么的落后,我的头脑里虽然有些民族意识,但却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而关于革命方法的概念又极模糊。”在印度时,他曾积极参加了反帝民族运动,有初步的革命意识,这是他投身中国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当他进入八路军队伍之后,终于认识到彻底的反帝民族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并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
正由于有了他所说的思想“显著的转变”,从而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这不是出于援助者的身份,而是把中国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柯棣华格外可贵并值得国人永远学习之处。
柯棣华去世后,毛泽东曾题词:“全军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2001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印度时又同柯棣华的家属亲切会面,他的家属也拿出了珍藏的当年毛主席所赠亲笔题词。人们长久地缅怀这位献身于中国革命的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
■受国民党要人款待却痛恶其腐败。在八路军办事处吃了仅8分钱菜金的一餐后,便坚决要求到共产党的队伍中去
■在延安,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柯棣华一行刚到中国时,还不太清楚国共两党的区别,先到国民党的军医院工作。在那里,虽然待遇很高并经常有酒宴,他却通过目睹武汉大溃败的混乱及官员的贪污腐化而万分失望。他在旅途中曾阅读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和他们领导的革命,便决定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看一看。在那里,他们受到董必武、叶剑英的热情接待,共进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在席间他惊讶地知道,这顿饭每人只用了8分钱菜金,而且办事处里从领导到战士都是这一同样的伙食标准,马上表示想去延安。随后,国民党要人孔祥熙、戴季陶都接见并挽留他们,并引据印度发祥的佛教,诬蔑“共产党不知伦理,不要纲常”,还威吓说去延安无法保证安全。柯棣华等人仍不顾一切地前往。到达延安后,在印度时便憎恶巨大的贫富悬殊的柯棣华马上为官兵平等和军民一致所感动。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他在此后的几年间,一直以这种革命平等观自我要求。敌后根据地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经常吃黑豆、野菜。因他是院长和国际友人,同志们经常给予特殊照顾,柯棣华一直不肯接受,坚持同大家吃一样的伙食。领导和部队送来缴获的罐头、滋补品,都被他转送给重伤员。受过他精心治疗的乡亲们经常送来土特产和鸡蛋等,柯棣华却总是谢绝说:“我是八路军,不能接受老乡的礼物。”
■百团大战时,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因皮肤黧黑,被伤员和群众呼为“黑妈妈”
柯棣华到达晋察冀边区不久,便赶上了百团大战。他马上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不能等待伤员前来,而必须去伤员那里”,赶到河北涞源前线。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柯棣华尽管疲惫不堪,却以看到伤病员被治愈为最大快乐。他写信给在延安的好友巴苏华大夫时述说道:“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从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
柯棣华在医院除担负领导工作外,总是自己亲自主刀做手术。日寇“扫荡”时,医院不断转移,他总是随着担架走,还经常亲手给伤病员喂饭。医院周围的群众有了病,他得知后,只要能抽出身便亲自登门去救治。医院里的同志都说院长从来是最忙的人。因他皮肤黧黑,伤病员和周围的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黑妈妈”、“贴心大夫”。别人对他表示感谢时,他却总是表示“不要把我当成外国人”,认为做的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分内的事。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1日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6%B1%82%E6%81%A9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格拉文赫斯特。是一个著名胸外科医生, 1936年至1937年他在西班牙,1938年至1939年,他在中国华北等地进行战地医疗工作,在一次手术中遭到感染,不久因血液中毒在河北省唐县去世。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曾经访问苏联,看到医疗健康福利的优点,在加拿大行医时曾为穷人免费医疗并到处寻找为他们提供服务。1936年,他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西班牙内战反法西斯的队伍,为了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可能是真正实践输血的第一位大夫。
1938年,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又到了中国,加入到抗日队伍,在晋察冀边区前线抢救了大量伤员,同时培训中国医务人员,在根据地各地随部队迁移的过程中,只要见到当地穷苦人民有需要手术的疾病,儿童的“兔唇”,他都要立即免费治疗。工作量极大。
他去世后葬在唐县,1949年迁葬到石家庄的华北烈士陵园。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柯棣华大夫立的。并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
毛泽东为了悼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
他在家乡本来默默无闻,但由于他在中国是人人皆知,逐渐也在家乡成为知名人士。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白求恩医学院,安大略省他家乡斯卡区的中学也以他命名。1964年中国以他的事迹拍了一部电影1977年加拿大也拍了一部电影;1990年中、加、法又合拍了一部《白求恩:英雄的历程》。
1990年3月,为庆祝白求恩大夫诞辰100周年,中国和加拿大分别发行了纪念邮票。
1998年他被正式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评选“加拿大名人”,他被评选为第26位名人。
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
理想不曾远离
[IMGA][/IMGA]
[IMGA][/IMGA]
假如 白求恩 (Bethune) 还在
http://cn.netor.com/m/box200105/m6092.asp?BoardID=6092
姓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珍贵图片)
别名:Dr. Henry Norman Bethune
生辰:1890.3.3
祭日:1939.11.12
籍贯:安大略省
地区:Gravenhurst
国家:加拿大
职业:医生
寒衣
一位同样是被病人感染逝世的伟大医务工作者!
-- 共同悼念白求恩大夫及在SARS(非典型性肺炎)斗争中牺牲的全世界医务工作者。
呜呼,伯琴以天赋之英才,造医学之极峰;抱高尚远大之理想,献身革命。高爵不足羁其鸿志,厚禄不足系其雄心……日劳病榻之间,夜书膏火之房,行遇路人之疾,止予治疗之方,医术精于华佗,精神比于墨翟。非热爱乎人类,谁曾至于此极,革命未竟,英雄先亡。噩耗传来,云胡不伤。为君执绋,送葬军城。临穴涕泣,不知所云。
白求恩,这个名字多少年来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虽然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却工作战斗并最后牺牲在中国革命队伍中,并成为每个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学习的光辉榜样。毛泽东的一篇《纪念白求恩》连同这位名医的英雄事迹,曾教育了几代人。
生平
■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都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与毛泽东一番通宵达旦谈话后,便在日记上写道:“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圈椅从窗户里扔出
■为了在火线进行手术,他一度化装成农民进入日寇后方
诺尔曼·白求恩(Dr.Norman Bethune),1890年诞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父亲为牧师,母亲也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他从小喜欢达尔文的进化论,冲破母亲要他看宗教书的束缚。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多伦多大学。由于家庭难于供给他足够的学费,白求恩在校当过侍者和轮船上的锅炉工、尝过生活的艰辛,也广泛推触了劳苦群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求恩参军到欧洲前线,在医疗队当过担架员、副医官,曾负过伤。战争结束后,他花了五年时间在英国医院实习外科,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都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他所挚爱的妻子对这种情形感到难以忍受,加上他患上了当时还难治愈的肺结核,夫妻离婚。经过刻苦钻研,白求恩享誉欧美,成为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
白求恩当时发现,易患重病的穷人看不起病,生活优裕的富人们却是诊所常客。他气愤之下采取了对富人故意多收费、对穷人少收费甚至免费治疗的方法,但仍解决不了社会问题。1935年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参观了苏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决心不仅医治病人也要医治社会。
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在那里工作了半年。随后他回加拿大讲演募捐,准备再返西班牙时突然看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和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白求恩看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钦佩,于是认为到中国会更有意义。加共当时因经费不足,向美国共产党要到一笔钱,确定由两国共产党共同派遣援华医疗队。白求恩一行三人于1938年1月带着大量医疗器材来到中国,先到武汉会见了周恩来,便北上山西前线,在临汾差点与日军遭遇,在八路军掩护下才脱险西去延安。在那里,白求恩会见了毛泽东,一番通宵达旦谈话后便为那精辟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所感染,当天便在日记上写道:“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白求恩对延安有很好的印象,却提出“军医的岗位是在前线”。有的领导人说要“照顾”他留在这里,去敌后前线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拿起一把圈椅向窑洞的窗户砸去,直飞落到院外,并大喊:“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他去前线的事马上得到批准。事后他说:“我可以向大家道歉。但是,你们也应该向那些残废的同志道歉。”
1938年5月白求恩来到晋绥边区,一路上检查了各个医院,诸如放茶杯盖时口要朝上之类防菌的小事也—一吩咐。6月间他进入五台山区,担任了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他主持建立了医院,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经常在火线进行手术,还一度化装成农民进入日寇后方的腹心地区冀中。在敌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的工作量远超出常人的想象,却过着与八路军官兵一样艰苦的生活。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感到最为兴奋的一件事,便是应邀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党代会,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把自己视为革命队伍内的一分子而无比自豪。1939年秋,他在准备动身回国筹款前,因日寇开始冬季“扫荡”,战斗趋于激烈,便推迟行程投入抢救伤员,不幸在手术中自身感染,于11月25日逝世。
(白求恩:火线手术创记录)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⑴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⑵。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注释:
〔1〕白求恩即诺尔曼·白求恩(一八九○——一九三九),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一九三七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一九三八年初来中国,三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由于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2〕 参见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166、229—234页)。[IMGA][/IMGA][IMGA][/IMGA]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危难时刻舍命帮助过我们的人,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俺还没有经历,俺估计也要经历了之后才明白……
回头看看,那是多美丽,纯洁的梦啊
http://www.wikilib.com/wiki/%E6%9F%AF%E6%A3%A3%E5%8D%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