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一 西庇阿:比汉尼拔更伟大? -- 顾剑
当然不能和对方骑兵比跑步了,那是用我之短击敌之长。
战象在扎马会战中可能有以下几个用法:
作为超级骑兵使用,配合骑兵对敌方骑兵作战(至少能够起到延缓迦太基骑兵崩溃的作用);
作为步兵的开路先锋使用,造成对方混乱(实战中的用法,也是最正常的战术,没想到被西庇阿破了);
作为王牌打击力量,不到三线步兵对决的关键时刻不用,最后关头用于冲击对方侧翼,甚至绕过对方侧背攻击主帅(此时西庇阿就用不了实战中的对付战象的那一套了,因为就要拼命了,阵形不能再搞成空心带过道的,这样一来效果肯定会好于实战)。
汉尼拔直截了当的选择了战象先行独立突击,结果不仅没有冲垮敌人,反而搅乱了自己的骑兵,真是各种可能性中最坏的一个了。曾经带着战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战神啊,可知在最后一战中对手比你更了解你的长鼻大猪!
等双方骑兵混战到一起,八十几头大象压过去,说不定自己的骑兵死的还多些呢?
要配合己方骑兵,就又回到了机动性那个问题上了。
把大象放到最后使用,投入步兵决战,同样有无法分清敌我的问题,大象的践踏对敌人和自己有同样可怕的杀伤力。
汉尼拔此人在西方军事历史上属于一个谜一样的任务,就军队数量而言,汉尼拔实际上不足以灭亡罗马,而且劳师远征,实际没有后方,常年在敌国领土上作战,明眼看就是犯兵家大忌。虽然汉尼拔赢得了不少次胜利,但局部战役的胜利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局趋势。这就好像项羽,虽然可以创造名垂青史的光辉战例,但是不能改变历史最后给他的结局。有如汉尼拔部下如此评价他,“这是一个真理----上帝不会赐人以全能,他不会让同一个人拥有一切天才。汉尼拔呀,你知道如何获得一次胜利,但你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胜利。”
坎纳战例的经典在于合围,关键在中央的暂时退却和两翼的合围这个时机上,罗马军团致命的问题也出在这个地方,在两翼骑兵失利的情况下还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虽然军阵有层次有纵深,但是攻击正面的狭窄造成人数优势无法体现。
扎马战役很多人觉得汉尼拔使用战象的失误,但是我看汉尼拔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他当时的骑兵没有坎纳战役时的优势,而且整体兵力上弱于对手,可以依靠的优势兵力太少。就整个战斗过程看,他已经尽力而为。战斗最后双方都筋疲力尽,如果罗马骑兵没有及时回击,恐怕战斗最后胜利也许还是汉尼拔的。
比如正面骑兵对冲,很快就会形成一个混战局面,双方的机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这时让战象从侧翼包抄上去,比如把八十头战象排成两排,每排四十头,在五百米的宽度上,冲击对方骑兵的侧后,配合正面己方骑兵的战斗,这样就不容易踩到自己的人马。
问题是当年有这方面的实践吗?好像没有在历史书中看到过这种战术,可能是我孤陋寡闻。骑兵除了投枪,还有什么能比较有效的对付战象?马也是动物,见到骆驼都会厌战(有人说是因为骆驼的气味),如果能给战象披些狮子皮毛(汉尼拔时代的非洲很好弄),造成对方的战马大批受惊失控的效果就好了!当然西庇阿可能也给骑兵配了对付战象用的号角,但是一旦双方骑兵纠缠起来,指挥官可能就没办法下令整齐划一的同时吹响号角了,让大象受惊的效果肯定下降。而且,骑兵无法像步兵一样让出过道给大象,近距离接触马肯定会惊的。
总之,战象一定不能打头阵,因为这有利于对方用种种手段干扰和恐吓它。战象必须在双方已经接触之后,对方腾不出手来的时候,作为一支独立打击力量进行侧击或者背击,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最后罗马军队战死才一千五百余人——分给战象来踩每头才分不到二十人。运用得好的话,光是战象独立大队就不止这个战果。可惜了,可惜了……
英国BBC电视节目有一个专门模拟战争的节目,请一对人扮演当时的指挥官指挥战斗,结束以后还由主持人讲解历史上真实的过程。所用的演示软件就是Total War这个游戏软件。
让迦太基的冲角战术失败了
可是 那是一次战争的事情了
那么多年后 二次战争 迦太基的海军战术居然没有任何改进以对抗 真是无语
没有海军支持 10个汉尼拔也注定失败的命运
就是说,也开始东拉西扯,什么借东风,连环计,哈哈。今天刚刚把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文章写完,又是一个5万字。中间有一章讲耐克暴动,题目居然叫做“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只是怎么也想不到声波武器,你别说,这么写是好看多了,自己写着也不觉得闷。不过你讲故事的天才,大概半是天生,学是学不来的。
短期之内恐怕还不会帖出来,因为还要在小隐的内部版征求一段时间修改意见,文章写长了语多必失,可能有错。这篇西庇阿是7月份写完的。下一步的马略和苏拉很快可以开笔了,参考书已经看完。我想春节以前这两篇应该可以公开了。
又有故事看了.苏拉也是不世出的大牛人.
乌鸦战术是个创举不假,但罗马就凭这个赢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海战?存疑。
我看罗马人的坚忍不拔和抗打击能力占的“权重”更大-------好几次海军几乎全军覆灭,但在短时间内又都站了起来。
苏拉这人有一点,我觉得比四大伟人还要牛得多:汉尼拔拿破仑再牛,毕竟是失败的英雄;亚历山大凯撒再牛,还是英年早逝。
看出来了吗,不管多牛的牛人,还有时势和别人制着他(汉尼拔拿破仑),最少还有天命制着他(亚历山大凯撒)。唯独这个苏拉,坏事做绝,为所欲为,就是没受过任何惩罚,牛,实在是牛。
要说坚忍不拔和抗打击能力 商业海运起家的迦太基应该更加强才是 第二次战争时的时候 海军居然没有任何改善 太那个了
在河里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扔过包子,是在汗颜的很,前一阵子讨论中西语言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感觉意犹未尽,后再在小说里加了一段现在看到顾大侠的文章就引申出来这么一段,博大家一笑吧。
这里只对西庇阿家族的称谓做一个探讨,顾剑云:史书上一般称“大西庇阿” ,以便跟他的父亲“老西庇阿” ,他的弟弟小西庇阿,和他的继孙西庇阿相区分,这个家族是古罗马历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将。这不禁让我想起咱们历史上的一些有名的将种,当然这里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杨家将了,咱们的史书上可从来没有称他们“老杨”、“大杨”和“小杨”,要是真这样叫的话好好的一出尽忠爱报国的悲剧就给彻底毁了,实际上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也知道老杨叫杨继业,后面是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抱歉,十好几年没听杨家将了,实在不记得其他六个儿子叫什么),为什么西方人不用全称来称呼西庇阿家族呢,从文章里看,老大小的分发显然没有囊括西庇阿的所有著名人员,继孙就不说了,毕竟年头差了不少,可是老西庇阿的弟弟为什么也没有被列入排列,似乎这位西庇阿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好像出场的次数比小西庇阿还多些,所以要我说按年龄顺序排列应该这么称呼:老大西庇阿、老小西庇阿、小大西庇阿、小小西庇阿,上帝保佑他们家在这段时间没有其他名人了,要不然下面的西庇阿该怎么办。
中国人有没有这样说话的呢?当然也有,韦爵爷就这么说,不过爵爷缺少文化,描述起复杂的关系可能是有些困难。
我们看一看全称: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即便是西方人想要记住这么一长串恐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人与称谓又必须一一对应,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被人看懂,于是排行就被搬了出来,实际上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数字,可惜那是国王们的专利,咱们呢,不但称谓与人一一对应,甚至还有闲暇去了解一下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增加一点冗余,别的不说在治史这个方面汉语的优势倒是颇为明显。
西庇阿比汉尼拔的最大优势是在于他是多线作战,因此补给一直不用担心,尽管罗马在汉尼拔攻击下损失很大,但是主要的同盟没有分裂,因此能够给军队有不断的人力和物力补给。而汉尼拔的部队主要都是雇佣兵,没有什么本土的士兵,而且从攻入亚平宁以后补给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当地。要把这么多士兵笼合起来是需要相当强的人格魅力。看看后来拿破仑从莫斯科兵败逃回巴黎的时候,他原来的部队还有多少?而汉尼拔在罗马境内驰骋长达十余年却没有大败,他的兵力是在费边等的蘑菇战术下被逐步消耗掉的,他最后的扎马之败不是因为他战术上有什么错误,而是在于他没有足够的努米底亚骑兵可以对付西庇阿,他的援兵直到扎马作战后几天才到达战场,结果被全歼。仔细观察西庇阿的战绩,不难发现他的战略手法完全师承汉尼拔,以完美地再现汉尼拔的坎尼模式的扎马战役为最高成就。扎马战役中,针对汉尼拔的每个战略构思,西庇阿都以相应的措施一一化解,使汉尼拔的计划完全落空,一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因此,坎尼战役的规模以及创造性高于扎马战役,打个比方,就好像足球中的XXX战术,可能在公布后能想出破解的办法,但是它的创造者却是功劳最大的。在汉尼拔之前欧洲的作战更多的是阵型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兵种的配合,但汉尼拔却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思想,引入了兵行诡道的思想,对于欧洲军事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即使不算此前的诸多战役,单是坎尼作战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正面作战方式实现的完全合围的战例,而且是在他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我认为将汉尼拔跟西庇阿放在同样的标准上来分析是不公平的,不能仅仅因为扎马作战的失利就认为汉尼拔不如西庇阿,打个比方就可以看出,假设西庇阿突然战死,罗马并不见得就会投降,还可以再制造出第二个第三个,但是汉尼拔对于整个迦太基却是无法替代的人物。罗马在二次布匿战争后如此地惧怕汉尼拔乃至最后逼死他正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无法用公平的手段战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