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三思科学网站谈起之科学篇 -- shibaozhong

共:💬32 🌺8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三思科学网站谈起之科学篇

蒙老票版主错爱,将经历篇转到龙门客栈去了。又蒙老票版主谆谆勉励,要控制好帖子的走势。感激涕零之余,当然要照办了。原本打算在科学篇里写一些或慷慨激昂的斥责或尖酸刻薄的讽刺。这么一来,这些文字当然就不好出手了。反复思考和过滤之下,我把我写了大概一多半的内容都删掉了,只剩下我个人对科学论坛(不一定是西西河的)的心得。至于在经历篇里曾经许诺过的对“极毒徒”等名词的解释只好永远跳票了,反正看来大家也不是很感兴趣,而且再怎么解释那实质上还是骂人的话,与河规有所抵触。

那就谈谈科学论坛吧,其实科学论坛这个词就是模糊不清的,而这正是问题所在。网上的科学论坛,一般不可能是正规的学术讨论的场合,基本上只有这样几种活动:

科学知识普及,包括网友之间对一些科学知识的问答和讨论,

关于伪科学、反科学的辩论,包括神创论、反相对论、民科等,

关于科学的价值、功能等的哲学讨论。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科学论坛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科普与辩论之间进行取舍,两者必须分开(至于哲学讨论,还是拿到哲学论坛上去吧),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到底是科普论坛,还是针对科学进行辩论的论坛。否则任何一个科学论坛最后都会蜕化成一个时不时“打摆子”而毫无实质内容的地方。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一个论坛版面经常打嘴仗,进行激烈的辩论,版面也因此而被“快速地更新”,我们还能够静下心来发一些科普的帖子吗?我们又愿意看着自己发的科普帖被那些蜂拥而至的辩论帖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刷”到不知道哪里去吗?

特别地,一个科普论坛,是不应该让民科来发帖子公布其“伟大发现”或“理论”的。这倒不是歧视民科。民科们的“理论创造”无非有三种,错误的,正确的但是别人早已作过的,正确的并且的确是创新的。对于错误的东西,当然不应该让其发表在科普论坛上。但也没必要在科普论坛上与其理论,民科一般都是很偏执的,否则也不成为民科了,与其在论坛上纠缠不休浪费版面,不如让其去正规的学术场合碰壁。对于正确的东西,无论是不是创新的,则应该让其通过正规的渠道去发表。如果不是创新的东西,科学共同体自然会告知,那要比你我这种网友的话权威得多。如果是创新的,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也是要比网络论坛上的给予的承认有价值得多。网上一千次的掌声,不如在正规的核心期刊上的一次发表。所以为人为己,不要让任何人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什么“新理论”、“新发现”,那不是帮别人,那是又害了别人又给自己惹麻烦。

所以我最推崇的,是三思网站的科学论坛的模式,一旦发现不对头的帖子,都会被转移到“城隍庙”分版去。所以像我这种只懂吵架不懂写科普的家伙,在那里毫无用武之地,兴趣索然。这样的论坛,让我这种人没什么机会发言的论坛,才是好的科学论坛。

在我看来,其实科普也分三六九等。最上乘的科普,是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逻辑的方法,所谓授之以渔。无论读者的专业是什么,无论科普所谈及的是哪个专业的哪些人物,都能够让读者明白,怎么样做才叫做科学,而不是迷信或盲从,科学是怎样获得知识和接近真理的,应该怎样做才能科学地解决问题。这种科普极其少见,中央10台的《探索·发现》栏目所播放的考古片子中偶尔能有这样的。

中等的科普,则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所谓授之以鱼,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科普是很多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其直接的使用价值非常大。不足的是,这未必能增进读者的科学素质。对于读者来说,科学仍然是个黑箱,(对于科学素质本来不高的读者来说)抗生素与仙丹的区别,不过一个是科学给的,一个是大仙/师傅给的。

最下等的科普,则是只宣扬科学工作者的勇气、刻苦与成功后的名气的。这种科普对读者的帮助并不大,而往往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会“激发”出一帮民科出来。

最后谈谈我在网络上泡科学论坛的经验,供想在在网络上泡科学论坛的网友借鉴。

综合性论坛(比如西西河)中的科学分版绝大多数是搞不好的。如果是商业网站(比如网易)主办的,则基本上是无望搞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综合性论坛中的科学分版多数是没有我上面所说的明确定位的。这样一来,科学论坛能否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主的素质和权力,取决于版主是否能通过删贴、封ID等手段将“打摆子”扼杀在萌芽中。版主有足够的权力是科学论坛能够搞好的必要条件,注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在综合性论坛中,科学分版的版主往往要受到总版主的制肘,在商业的论坛中更是如此。综合性论坛的总版主一般都要保持民主的作风,因此,搞伪科学和反科学宣传的人很容易通过投诉的方式赶走与其作对的科学分版的版主。如果是商业的论坛,为了吸引和维持人气,则更是会拿“不民主”的版主开刀。

但是,所谓的“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守你发言的权力”这种观点,恰恰是不适于科学论坛的。科学问题上适用的,是“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观点还未被证伪,所以保留你发言的权力”。这其实不是一个民主与否的问题。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神创论不能在学校获得和进化论一样的教学机会?同样的原因罢了。科学是最民主的,科学又是最不民主的。说科学是民主的,是因为即使你是相关专业的权威,你也不能够长时间地压制一个正确的观点或者扶植一个错误的观点。比如爱丁顿之于钱德拉塞卡,固定论学派之于大陆漂移说。反过来,科学又是最不民主的,一个东西正确与否不是靠一群人投票来确认的(如果是那样,地心说永远不会被否定)。科学只承认正确的或者尚未被证伪的东西,不管你是否处于弱势地位,不管你是不是靠卖血来维持研究。

当然了,权力只是一个方面,版主的科学素质是另一个方面,比如我在经历篇中提到的那个在西陆注册论坛宣传“同心圆也是平行线”的老兄,他的论坛的质量可想而知,虽然他在那个论坛里想删谁就删谁。

而且,一个科学论坛知名度越高,就越容易招惹搞伪科学和反科学宣传的人。这些人就好像缠树的藤一样,非把论坛缠得人丁稀少不可。原因很简单,这些人是来搞宣传的(其中民科宣传的是自己),当然奔着最出名的论坛去了。最后的结果,要么是这些人知难而退,这一般很少见,要么是论坛投降或者因为经常“打摆子”而名声变臭,以大部分网友的退出而收场。

科学篇就先写到这里吧。辩论篇还没想好怎么写。

关键词(Tags): #科学元宝推荐:游识猷,海天, 通宝推:李寒秋,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同意

“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观点还未被证伪,所以保留你发言的权力”

家园 已阅

很有一翻见解,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了

家园 写得好
家园 科学版维持不易还有个人气的问题

既然是BBS的一版,总是要考虑人气的问题,毕竟不是封闭的学术研讨会。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章,科学类文章写作不易,那是不能信口开河的,句句要有真凭实据,可那样的话文章就很难保证趣味性,这样写出来能受到的关注肯定远远不比娱乐性文章。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版主的问题,也很是无奈,偌大西西河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是合适的人选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我以前提了一个处理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的方案:就是有一或几名“发起者”在专版开贴,大家在一定期限内尽情辩论,到期后,有“发起者”负责整理,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总结一下,列出一二三。然后,所有辩论告结束。除此之外,类似讨论如果在正常版面内出现就一概删除。这样,就制止了无休止的辩论情况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大家以后集中查阅。很多科技版的辩论都适合如此处理,比如说,关于中医,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关于“伪科学”。

目前就只能靠网友自觉了。对于有些话题,辩论的时候,最好能有理有力有节。

家园 写的好看,花之。

顺便想起一件事情,曾经在新浪追过一个长篇物理学方面的文章《上帝掷骰子吗?》,也是一篇从网络的科普走向纸煤的成功作品。我个人很喜欢看。

这里有篇报道说这件事情的。也谈及网上科学论坛方面的互动问题。

家园 也是我的最爱

西西河也转载过,当时读过后也是大为赞叹,始知科学史竟也可以那样讲。

家园 奇怪,刚才一直贴不上,再试一下

80后大话科学史 专家座谈谁敢这么写科普?

2006年01月06日 07:22 竞报

  80后,神秘客大话科学史

  最近,一部科普作品从网络走到纸媒,成了一本书,取名《上帝掷骰子吗》,一下成了国内著名科学出版人、科普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者曹天元,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80后”。

  此人从2003年开始给物理学里最难懂的量子力学写了部史话,在网络上被网民追捧了一年。有统计说,互联网上转载这部量子力学史话的网站,总数超过了8000家。

  观察人士感叹,科普书,这个一向被看作是“精英中的精英”才可能勉强驾驭的禁地,被一个“80后”突破了。

  科学史原来可以这样写

  “1927年这场华山论剑,爱因斯坦终究输了一招。并非剑术不精,实乃内力不足。”

  ———你能想象,这说的是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结果吗?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进行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学术辩论。在这次辩论中,玻尔所代表的新生量子论学派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而维护经典理论的爱因斯坦则被认为不合时宜,站到了对立面。

  在曹天元的大话之下,科学家们又是个什么形象?他说,这次辩论的胜利者玻尔“看上去沉默驽钝,可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他一生中几乎没有输过哪一场认真的辩论。”爱因斯坦呢?“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容易被打败的人,他逆风而立,一头乱发掩不住眼中的坚决。他身后还站着两位,一个是德布罗意,一个是薛定谔。三人吴带凌风,衣飘飘,在量子时代到来的曙光中,大有长铗寒瑟,易水萧萧,誓与经典理论共存亡的悲壮气概。”

  清华大学著名科学史学者刘兵教授说,这确实是一本有关量子力学历史的科普书,但以前真的从没有人这样写过。

  用“80后语言”叙述科学江湖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作者其实是在用“80后”的镅悦栊纯蒲Ъ颐堑慕

 比如,作者可以把某个著名科学家的理论公式比喻成“冲虚道长的剑”。

  此外,这本书还用了很多年轻人的网络语言,不光有武侠方面的语言,甚至包括了日本动漫的语言,比如说,“牛顿推了推眼镜,说,‘真相只有一个。’这其实是《名侦探柯南》里面很经典的一个动作和语言。于彤认为,正是这两点引来大众的追捧。

  曹天元是谁?

  曹天元是谁?这是所有参加这本书发行仪式的专家学者都在问的问题。可所有人能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许苏葵说,出版社在与这本书作者联系的过程中,作者要求对自己的身份保密。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表示,现在对作者曹天元的身份大概有点谱的信息是:曹天元很年轻,是个80后;出生于上海;曾经游历全国;有不短的美国生活经历,英文很好;大概学计算机或者金融专业;现定居香港,在商界工作。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说,从作者的网名CAPO来看,CAPO代表了双子星座的两颗星,这又可能暗示了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这部网络著作最初发表在新浪论坛频道,论坛主编小浪给这个作者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他说,作者一直不愿公开透露他的身份,但他曾经有一次在电话里无意中说起,他经常能见到国际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这又引起了众人关于“作者是不是杨振宁的某个非专业的私塾弟子”的猜测。

  作为这本书的序言作者,刘兵说,不管这个人是谁,我们现在能够肯定的是,要写出这样一本书并不容易。轻松幽默的语言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写作的天赋,而他还必须有长时间的泡网经历,此外从作品内容的广度看,作者的阅读量特别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松是学物理学出身的,他也说,“我平时很注意阅读物理学著作,我认为我对物理学著作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但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比我的阅读量还要大。要达到这一点,非要对科学有强烈的兴趣不可。”

  曹天元看点一

  “这是一次草根的胜利”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和网民进行了持续的互动

  科普专家们在把书看完后基本一致认定,写作这本书的曹天元,一定不是学习物理学专业的。这本身就颠覆了传统科普创作的定律。因为一直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科学家才可能写出好的科普作品。霍金写作《时间简史》被看成是顶级科普书的最好产生方式———由一流科学家写作一流科普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不是物理学家的人也可以谈科普,这完全冲破了我们的科普观念。

  很多科学家都觉得科学这个东西是有门槛的,科学家一般觉得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是没有资格谈的,如果你们想就科学的事情发表一些意见,他们可以很粗暴地把你们赶走,说“你们懂什么”。而一个没有学过某个科学专业的人,想要从事科普书的创作,更会被正统的科学家们呵斥———你没学过,怎么能写呢?

  江晓原认为,谁可以谈科学,谁有资格谈科学?这本书用它的出现,向我们表明,不是物理学家也可以谈物理学,而且可以谈这么好。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松说,作者不是科学家,他完全是和所有的读者站在一起的。事实上,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读者也一直和作者站在一起。曹天元2003年开始在新浪论坛频道连载自己的大话量子力学史的时候,几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网民跟帖。这些跟帖除了表示对这部著作的肯定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和曹天元一起创作。因为,他们中有不少人看过曹天元发在网上的文字后,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一些具备物理学专业知识的网民还纷纷将在连载中发现的错误指出来。

  曹天元在网络回帖上曾表示,正是这些来自网民的指正,促使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阅读更多的物理书,不断修改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众多不是科学家的网民和曹天元这个不是科学家的科普作者一起写出来的。而这部网络连载终于走入纸媒,成为被人称道的一本另类科普书,闯入科学精英们一直把持的禁地,观察人士认为“可以算作这些草根的一次胜利”。

  曹天元看点二

  “大话”惹恼科学史家

  大量虚拟情节,可能会使读者看不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程

  虽然《上帝掷骰子吗》推出后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但严肃的科学史家却对书中众多虚拟的场景大为恼火。

  他们认为,大量的虚拟情节严重损害了科学史的真实。例如,书中叙述赫兹利用实验装置发现电磁波的故事就采用了大量的小说手法———“赫兹睁大了双眼,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收器突然变得有些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

  一般而言,为了吸引读者而将科学发现的场景用小说的手法加以虚拟,并不会损害科学发现本身的真实。但严肃的科学史家们认为,对那些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场景进行虚拟却极可能误导读者。

  例如,书中描述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过程也使用了小说的方式。而真实的发现过程可能并非如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武夷山就认为,科普书应该写得更加精确一些,大量虚拟的情节,可能会使读者看不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程。

  曹天元看点三

  是否会引领科普娱乐化

  新的问题是,科普作品的娱乐化底线在哪里

  看过这本书的人大都认为这本书写得好玩。清华大学著名科学史学者刘兵说,如此轻松幽默的文字,一定是在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下完成的,网络赋予了他实现这种自由写作的可能。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我推测这个作者自己阅读物理学的一些书之后,感到娱乐了,所以他想把这个娱乐用出来让大家分享,本着这种宗旨做这个书,这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新的科普。”

  然而,娱乐和准确是否会发生冲突呢?

  刘兵说,这本书娱乐性确实很强,比如书中有很多类似武侠小说式的描写,都很有网络娱乐的特点,以前谁敢这么写科普?同时这本书的确又是科普书,又是以科学史的形式写的科普书,所以科普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点,在这本书中都具备了。可以说这本书是以网络的形式,把科普的娱乐性推向一个极端。

  这样极端娱乐化、追求好看与幽默的科普书,还能做到准确、可靠吗?刘兵认为,科普,只要你想“普”,就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只有科学家用行话交流,才能是准确的,所以任何科普作品都不能是严格的准确科学。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科普作品娱乐化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因为这本书已经冲破了以前的底线,在书中,大量掺杂了小说化的情节,一些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场景都是被虚拟出来的,这肯定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故意不准确的,但是阅读起来,效果却非常好。实际上读者未必会在意这个科学家当时有没有说过这个话,有没有做过那个动作,读者通过作者形象的表述知道了那段历史,知道了量子物理的一些关键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兵觉得,过去的科普作品,过多地在准确性上纠缠了。纠缠的代价惨重———看的人少啊!“所以我要说,公众不需要最准确的科学知识,首先还是要让读者觉得好玩、有趣、有意思,这才是真正尊重读者的表现。”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施剑松

家园 同好。

我正在试图把那篇报道贴上来,奇怪啊,为甚么试验了几次,我贴上来的东西都是不全呢?

家园 faint, 一定有害虫,总算贴上去了
家园 谢花及跟帖,再说几句,兼回复不爱吱声

我倾向于认为网上科学论坛主要应该搞科普及具体科技问题的问答。而民科、超自然、科哲之争、科玄论战,最好和科普分开,另立论坛。否则只能造成论坛打摆子而驱逐科普帖。三思的方法最彻底,临时论坛只是权宜之计。

我赞成在基本事实和观点属实的情况下把科普写的更加通俗易懂和有趣。本来科普面对的就是大众吗。底线在哪里?就是基本事实和观点属实。其实演义形式的科普早在网络外面就有——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艺》(明明是大陆作家的作品,google的结果居然是只有台湾的网站才提到,真是悲哀)。更早一点,叶永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写过许多科学小品。再早之前还有高士其、周建人。这些是国内的,国外的还有伽莫夫的《物理世界漫游》,古尔德的《自然沉思录》等等。看了非转的那篇帖子,我更是感到了大众(包括记者等文化人)对科普的漠视,以至于出了个好像是“新”的科普形式,记者们就冲上来欢呼一把——少见多怪,可见这些记者在科普方面是何等孤陋寡闻。

但是我还是觉得,科普缺少好的创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些“超自然”的伪科普货色在挤压真正科普的空间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国内即使是正规的大书店里面,科普的书架上,充斥的也都是“外星人”“水晶骷髅”“大西洲”之类的东西。

回到网络上来,为什么科学论坛搞不好?我觉得,真正科普帖写得不吸引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民科、宣传“超自然”神神怪怪那一套的人,总是会用灌水(转帖)+投诉大法来冲击论坛。西西河不就是这样么?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论坛上到处都是抹黑周总理的“小道消息”帖子,萨苏会到那里挖坑吗?

家园 然。

叶永列,高士其,周建人的作品我都看过一些,之前还有一位数学家出身的,一位物理学家出身的,惭愧,我把他们的名字给忘了,写的科普作品很偶然的看了一下,也觉得很好,文才斐然。

可惜,我觉得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要本身有实力,出版商的经营策略,宣传手法也是很重要的。

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出版商是有些急功近利的,这也导致了为甚么国内的科普书架上比较欠缺真正有意思的图书。

家园 演义形式的科普实际上只适用于科学史类

科学知识类的不太容易演义。

链接出处

上面的联结是给大家推荐科普读物的,你如果知道什么好的科普读物(特别是有电子版的)不妨给大家在那里推荐一下。

家园 非常支持你的观点~花+介绍一套非常喜欢的科普

记得小时候看科普读物就像喝水一样,并不去挑剔口味;中学渐渐有点“审美疲劳”的时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了“第一推动丛书”,让我们这些小破孩第一次由衷地为科学的魅力所折服。现在回头想想,基本上也就是在那时候,潜意识里萌发了做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念头。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书都是国外著名科学家写的科普作品,吸引人的并不是激动人心的文字或名人轶事,而是科学本身的美丽、作者的真才实学和深厚的人文功底。之前有河友问我有没有好的科普读物推荐,一时没有想到这套书,现在补上

刚刚google了一下发现美国著名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上也有对这套书的完整介绍(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8E%A8%E5%8A%A8%E4%B8%9B%E4%B9%A6)

第一推动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书籍,适合有兴趣的青少年看。该系列的书都是从外国科普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已出了3辑。

第一辑包括: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续编》(史蒂芬·霍金)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史蒂芬·霍金)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L·托马斯) (这本书给我影响很大

《可怕的对称——现代物理学中美的探索》(阿·热)

《皇帝新脑——有关电脑、人脑与物理定律》(罗杰·彭罗斯)

《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彼得·柯文尼)

共7本。

第二辑包括:

《时空本性》(史蒂芬·霍金)

《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基普·S·索恩)

《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鲁德夫基彭哈恩)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S·钱德拉塞卡)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克莱恩)

《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盖尔曼)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F·克里克)

《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新科学》(R·M·尼斯)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L·托马斯)

共9本。

第三辑包括:

《宇宙的琴弦》(B·格林)

《时间、空间与万物》(B·K·里德雷)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

《终极理论之梦》(S·温伯格)

《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理查德·菲利浦·费曼)

《宇宙为家》(S·考夫曼)

《未来50年》(J·布洛克曼)

《科学新领域的探案》(S·考夫曼)

《智慧的动力》(约翰·立恩哈德)

共9本。

第四辑最新出版

《果壳里的60年》(S·W·霍金等著)

《时空的未来》(S·W·霍金等著)

《物理天文学前沿》(F·霍伊尔等)

家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