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dreamflyer
动作咋这么快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可惜这沙发没地主家的板凳值钱呀
纠正一个小错,《说岳》中周三畏是冒认的五代的周德威做祖宗,不是汉代的周亚夫。
献花。
不过李唐一开始不是认老子做祖宗,而是先认五胡时期的李嵩做祖宗,然后上溯到汉代的李广家族,再往上上溯到秦朝的李信,这一支跟老子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合着蜀山派从这来的!
再闹出个李逍遥来才好玩呢!!
《说岳》这本书是初中时看的,写的时候托大没有去查证,故而有此之失!
至于唐朝李氏的宗族渊源,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扯开来说很麻烦。此处,为了不太节外生枝,只是抓住了他们混有胡气和乱认李耳这两点敷衍开来写。也就是说,在大致不损文章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展文章的趣味性。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目标。
毕竟,后人大多只是推测。李氏渊源的问题,以及和道教的关系问题,在我看的资料中,似乎并没有定论。
真刀真枪的交投名状才够诚意。
仅仅是给李耳的封号里面体现,好象是"祖皇帝"什么的。这有很大的优点,一则李耳是人而神的人物,道教的精神领袖,再者,李耳的归宿是出函谷,去西北,可以最大限度的解释李家的胡人血统疑惑,李家后人追随祖先去过胡人地方很多年,当然有胡人血统,这是道士说的.要是别人再有疑问,让道士诅咒之.道士呢,要是有有钱有势的人物跑来说他是你过世的终身独身导师的私生子,非得给你捐钱捐物,你怎么办?顺便说一下,李唐攀附的另几位也都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这只能说头回做假脸皮不厚.
那奥卡姆的格言就可改为:“你用剑保护我,我用剑保护你。”尚方剑&桃木剑,绝配
汉初的萧规曹随,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说到底就是皇上清心寡欲,少从老百姓那要东西,少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修养生息,让生产充分的发展.说起来不难,难就难在皇上能真不管.
古代有个故事说明的很形象:有个人种树很出名,成活律高,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我种树深挖坑,埋完了多浇水,每一步都很认真.种完了就把这棵树完全忘了.别人不是,他们种完了过几天就晃晃,看看长没长跟,牢不牢,所以死的树多.进而引申到政令繁重对人民的不利.
唐太宗实行的无为而治也是这套办法,效果不错,有了贞观之治.年景好了他还很吹嘘了一把"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这个世界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融会贯通,搏采众长.只有一个声音,太单调了.
后人看到这里,都为道士的眼光所折服。人家不愧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看得就是要比和尚们准。和尚们一定是整天看梵文经书,以致看花了眼。你看看这位岐晖师父,这个宝押得真是没得话说!如果不当道士,改行去赌博,岂不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赌神?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者的微笑,却没有听到失败者的哭声。当时天下大乱,有本事的人便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拉杆子上阵逐鹿中原。没有本事的,如我等之类的庸人,只好胡乱押宝。押对了在人间吃香喝辣,押错了就到坟墓里吃纸钱喝蜡油。光这道教之中,就有不少押错了宝的,如东都道士桓法嗣,此人坚决认为,王世充将“代隋为天子”;泰山道士徐洪客,此人惑于当时的童谣,认为姓李的一定会夺得天下,于是到处去找姓李的押宝。不幸的是,如前文所述,姓李的实在是太多了。他一押,不幸便押到瓦岗寨李密的身上!
也有机灵的家伙中途换宝的,例如著名的忠臣魏征,当时他的身份也是道士。一开始,他押的也是李密(当时瓦岗寨是太过风光了!)。魏征这个人,写信提意见,喜欢凑个整数,十条十条地写,比如后来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当年遇到李密,也是如此,一出手就是“进十策以干密”。可惜李密这个人妒贤嫉能,“虽奇之而不能用”。等李密失败后,魏征重新押宝,因为是孤注一掷,干脆连道士的衣服都脱了。这次他押的是李世民,托太上老君最后的保佑,这一次他终于押对了。
岐晖的楼观派抢到了第一炷香,上清派的王远知便赶紧去抢了第二炷。所以,有唐以来三百年,楼观派和上清派辉煌无比。这位王远知道长和魏征先生一样,也是中途换的宝。他刚开始是和隋炀帝套近乎,隋炀帝一度“亲执弟子礼”。不过,王远知是个聪明人,不像儒家的笨蛋那么死忠。后来,他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妙,赶紧跑去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获得了李渊的金缕冠、紫丝霞帔 ,还封了一个朝散大夫的官儿。道士和和尚不同,一般朝廷封了什么官,道士们都心安理得地笑纳。和尚则大多不识抬举。十三棍僧救唐王那一次,除了昙宗和尚一人被封为“大将军僧”以外,其他人都不愿受封赏,每人赐了紫罗袈裟一件了事。
王远知道长是个不世的奇人,眼光如炬。搞定了李渊之后,他并不满足,眼睛继续不停地搜索。紧接着,他发现了下一个目标——秦王李世民。这一点比较了不起,因为当时李世民只是一个王爵,太子是李建成。王远知亲自跑到李世民的府上,恭维他是“圣人”,将成为“太平天子”。结果李世民一登基,王远知立刻深受器重。
相比之下,和尚们在干什么呢?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时候,著名的和尚法琳,坚决地站在了李建成的那一边!
同样是这个法琳和尚,当李世民下旨崇道抑佛的时候,居然还敢纠集众人,上表坚决抗议!世间不知趣的人,莫过于此。还好唐太宗是个仁慈的明君,一次又一次放过了他。但天下的道士们可咽不下这口气!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唐太宗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走到一半,这位不识时务的法琳和尚,便魂归西天了。
除了严惩法琳等人,替道教徒出口恶气之外,唐朝的天子们还明确地下诏书,确定了道教的地位。李渊首先颁布诏书:“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居然把道教放在 儒家之上。儒生们怕丢官,一个个没有吭声。到了李世民,再一次下诏强调:“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和尚们不服,李世民便流放的流放,打屁股的打屁股。
除此之外,唐高宗李治下令,尊老子李耳先生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以《老子》为上经,不仅王公贵族们要加强学习,还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到了那位半截圣明半截昏庸的唐玄宗,更是把道教推崇得不得了!他也不嫌辛苦,天宝二年,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高宗皇帝不是说要考《道德经》么?咱不能输给前人呀!天宝二十九年正月,玄宗皇帝下旨:各地 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何谓“四子真经”呢?《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后人考证,除了前两本之外,《列子》和《文子》都很有伪书的嫌疑。但皇上喜欢,有什么办法? 你想的当官呀,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
至于那些大做法事,大修道观,大封道士之类的事就不胜枚举了。唐太宗甚至组织创作道教歌曲,以壮道教的声势。他对臣下的音乐才华很不满意,还亲自操刀谱了一曲,这就是天下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上有好焉,下必趋焉”。中国历代都是这样,皇上喜欢玩斗鸡,天下每家每户都一片鸡飞狗跳!皇上喜欢玩蟋蟀,大家晚上就提着灯笼,到墓地里、墙角边乱翻砖头。唐朝的皇帝喜欢道教,臣下们不赶赶这个时髦,如何说得过去?
杨贵妃曾经被度为女道士,奸相李林甫上书请求把自己的住宅舍为道观,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干脆出家为道士。就连千古闻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正式地加入过道教。说起来比较有趣,唐代三大诗人,李、杜、白,正好分别身属道、儒、佛。
顺便多说一句,当这三人还在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诗作评价如何?
最幸运的是白居易,当时的诗名不仅传遍全国,而且还享誉整个东北亚。最倒霉的是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诗歌正眼都不瞧一瞧。不好不坏的是李白,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天下之人也都认为他的诗非常厉害!——不过好像还不是顶尖的,推荐他的那个道士吴筠,才是真正的诗坛“猛人”!
这也是当时的崇道风气所致,大家都沉迷于道士们的神仙故事之中,一个个云里雾里,向往不已。当然喜欢诗风飘逸,谈玄论理的道家诗。杜甫一生的目标是“致君尧舜上”,人长得一副苦瓜脸,写的诗也是一挤就往外冒苦水,谁没事干愿意去遭这份洋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