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试试冒泡】说说宰相 -- 雪个

共:💬19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试试冒泡】说说宰相

萨苏真是个精细人,每次称温相都是“丞相”。我平时概念里好象只有孔明是称诸葛丞相的,其他都是叫宰相,比方《宰相刘罗锅》什么的。这一留心,便去查了查书,才发现这里面有点意思。

顾名思义,宰,即主宰的意思;相,即辅佐,合称宰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

宰相应该算是我国君主制下最高执政官的通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盗跖篇》和《韩非子。显学篇》。

奇怪的是,在历代正式颁布的职官表中,好象从未见过这个官称。

各朝宰相的称谓,名目繁多。夏代据说有“四邻”、“三正”。商代设师保,多由巫吏担任,掌管朝政。他们作为神权代表,极有权威。周代置“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由宗族长老担任。他们的话,周王一般都得敬从。齐桓公任用非贵族的管仲为相,标志着官僚化的宰相制开始取代世袭制。

秦设丞相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则为副丞相。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最高政务官。

两晋以后逐步形成“三省制”,到唐代正式定型。尚书省为行政节制中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三省长官尚书(后为左仆射、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是宰相。唐初开始,宰相多加以“参预朝政”、“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称号。

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南宋孝宗以后,则设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仍为副相。元代与南宋相似。宋代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直属皇帝,宰相被夺去了兵权。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干脆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改用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国事,内阁名义上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并非最高政务机关。

到了清代,内阁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最高荣誉称号,少有实权。重大军政事务,先后由“南书房”、“军机处”处理。

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进程,皇权在不断上升,相权却在逐渐下降。如果说,皇帝是世袭的,代表一种僵化;那么宰相是遴选的,象征一种自由和灵活。如果说,皇权往往是非理性、非责任的,相权则应是理性的、责任的话,那么,中国社会赐予臣民的自由度和理性因素,是越来越少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朱元璋废相始末

作者:MP4

丞相作为帝王之辅佐,由来久远,基本上可以说,中国自有帝王始,就有辅佐朝政,处理实际事物,掌握次高权力的丞相这一可称“天下第二人”的职务。

到了明初,宰相制最终终结于朱元璋。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才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疑虑。早在他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设立起了丞相的职位。从吴至明,丞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是徐达,丞相任所称中书省。明曾出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时间只有十三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党案”撤销中书省,在胡唯庸以谋反罪被诛以后,权力由六部分摊,军队设立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一切权力由皇帝直接掌握,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

首先要说的应是李善长。李是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部将之时便与他在军中共事的旧人和朋友,那时朱元璋才27岁,而李善长则已41岁,但他们相交极厚,彼此非常相得。李善长其人,史称“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从指挥作战和组织供应,他都兼管。建国之初,一切有关政、经等项的法规和制度,也都是由李参与制定,或者由其牵头的。所以被封为为开国六国公之首。

然而,建国之后,朱李开始逐步相离了。当时中书省综掌全国军、政大权,对一切庶务都有专决的权力。李善长任相期间自作主张,当机立断的惯例并未有所收敛。而对于在已经身处皇位,成为开国之君而又疑心极重的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做法,却是太过目中无人。次数一多起来,更觉忍无可忍。他对李的不满,便是由此开始,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到洪武四年,机会恰好到来。恰好李善长患病在家,自觉多日未能前往中书省治事,心有未安,便上疏恳请致仕(退休)。他这样做一则是略示未能任事心有末安;二则也是籍此以为试,看看皇帝对他究竟如何看待,这是历代大臣所惯用的一招。朱元璋得奏之后,并没有如他想的那样下旨慰留,而是顺其所谓,立即钦批准其致仕。当然,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些歉意的,所以对李善长的家人也特加恩礼,到洪武九年更将自己幼女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长子李棋为妻。

当时徐达北伐未归,中书省无人,朱元璋就提拔了追随多年的旧人汪广洋。汪为人谨慎小心,廉明持重,与李的专断截然不同,可以令朱元璋放心。但汪却没有丞相之才,办事乏力,事事请示,又令他日渐失望。所以李善长将同乡胡惟庸荐入了中书省,汪则例升左相。胡惟庸很早便以精明干练受知于李善长,曾多次受其推荐和提拔,后来更成了亲戚,胡惟庸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胡得李的指点和旧部配合,使汪更加相形见绌,终被朱元璋以“无所建白”贬去了广东。

朱元璋对胡惟庸虽基本满意,但并不放心,始终暗地里察访着胡的言行。而胡在挤走汪之后,也不由无所顾忌,趾高气扬起来了。这并未瞒住朱元璋。于是洪武十年又将汪广洋再次调回中书省,以钳制胡惟庸。不过这一着失败了,汪本庸才,重任后更是小心翼翼,不敢得罪胡唯庸,反使胡更加恣纵起来了。后来重臣刘基(伯温)暴卒,出现了一些不利胡唯庸的说法,朱元璋本想借此利用汪广洋整倒胡惟庸,而汪在被朱元璋问及胡毒杀刘基一事的时候,竟然回答“非也”。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再次贬谪,后余怒未息,又下诏书,遣专使前往宣诏,汪被赐死于途中。

处置了汪广洋,给胡惟庸的震动很大,他本就有很多隐瞒了朱元璋的独断行为,又有贪欲敛财的经济问题,所以也联络亲信,开始有所动作了。同时朱元璋已经怀疑他有异心,当有人上告胡的结党谋反之后,立即就予以审究,并迅速将胡惟庸连同告发人一起处决,中书省也被撤销,丞相一职从此成为了历史。

上告谋反原属非常大事,所告的又是在职的左相,更同小可。但这件事却竞做得如此草率,而且,李善长也并未受到丝毫波及,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和传言。不过,胡的罪证却一直在查证之中,并时有所得,比如通倭,通元,谋害皇帝等等,愈来愈添油加醋。洪武二十三年,最终波及李家被抄满门并诛族,李善长自缢,仅驸马李琪及其子连同临安公主得以恩免并流放外地。这一场大屠杀 “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明史 列传196卷》)

最后,还要提及另外一个始终小心低调的前任丞相徐达。按野史说法,徐达亦非善终,乃是被朱元璋以一只蒸鹅赐死。但徐达死后,据《明史 列传15》所载,“帝为缀朝,临丧悲痛不弓。追封中山王。缢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他的子孙一直赐封,封公者也有两人,在洪武诸功臣中极为罕见。

胡惟庸死而中书省废,相权和皇权合一。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立下遗嘱说:“朕罢公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就整个历史说,胡惟庸是最后一个承相。

明以来,君权越发增重,君主专政至此发展到了顶端。在明代十六帝中,正因为缺乏督促和助力,二祖以后的明代皇帝没有几个在国事上可以称许的,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或坐视国是日非而治理乏术,或醉心享乐而毫无居安思危意识,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这又是一心增重帝权,使其后人可以稳坐江山的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家园 好像曹操也被称为丞相,天知道老萨到底什么用心?
家园 宰相、宰相,就是专宰丞相啊

一部中国史也可以说是帝相之间的斗争史啊

家园 如果中国史也可以说是帝相之间的斗争史, 那么

只有两个推论:

皇帝昏庸或宰相想篡权

家园 包括这两种情况:

但是,封建王朝及其理论强调的是最多可以废除昏庸的皇帝而不能取而代之,否则就是篡夺

家园 武则天算篡夺吗?
家园 武则天的事情比较复杂:

而且,放回到唐朝特有的政治特点下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即使在唐朝,对武则天的

评论一般也不都说是篡位。

家园 嘿嘿,诸葛亮也是丞相啊
家园 哈哈,各位都是细心人啊

宰相是不是专门“宰”相姑且不论,兄弟当年到千岛湖一游,路上说到此地有一个故典,名曰“三猿宰象”,一时非常好奇,心想倒要看看三只猴子怎样宰大象。等到了地方,一条长长的状元桥,后面有介绍,才知道是明英宗时拜相的名臣商辂,因为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而被称为“三元宰相”,这里是他的故乡。。。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

家园 哈哈,看到千岛湖, 这脑袋没转过弯,以为

指加拿大KINGSTON的那个, 觉得俺也去过怎么没听说过. 后来琢磨了一下,FT,差了十万八千里.

家园 西西草创之初的文章,那时还不兴送花

这次俺送第一朵花。

雪太傅在西西的第一个考据类的原创,奠定了三年老大的强力贴。

太傅回国两个月,希望她玩好。

家园 这种“三元宰相”应该很少, 纵观历史, 不会超过3个吧?
家园 三元宰相”来送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没注意过太傅还有这么一篇

温相最近不怎么来,要不然要他投桃报李地去考证一下子“太傅”的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