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科学院传奇 --王元买西瓜 -- 萨苏
徐迟先生的一篇精彩报告文学,让中国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在我的印象里,在科学界,这当时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情。这件事我回忆起来一度感到有些困惑,一部报告文学把这么多老学者弄得激动不已,是怎么回事?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醒悟到这是多年来官方媒体对赛先生的第一声久违的呼唤,久经考验成了“老运动员”的老知识分子们,敏感的意识到了这个信号 – 国家需要科学。
象萨爹这种逍遥派就没有这样敏感,所以他得出的结论也与众不同 – 宣传歌德巴赫猜想,大概表示国家要重视基础研究了。他当时还大发感慨 – 这才是正路子,那么大的国家,总要有些搞基础理论的,整个研究才有后劲,这些年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太少了。
别说,他这个思路放在今天还满有道理的。
不过,那个时候对陈景润的宣传,显然没有这样具体的目的。至少在老百姓心目中,对歌德巴赫猜想的狂热,更多的是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朴素崇拜,其结果就是带动了一代小儿女,信誓旦旦的要当科学家 – 相信萨的同龄人,在少年时代决心作“科学家”的不在少数。
万事有利必有弊,对陈先生以及随后的杨乐张广厚等学者的宣传固然精彩,但也许是出于突出他们在科研上的专注,便有不少描述围绕着陈景润先生走路撞树,或者张广厚先生吃馒头蘸墨水之类的逸闻做文章,一时,对科学家们的崇拜之余,便是老百姓善意的把心目中的科学家反串成了不分五谷,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夫子。
这其实就有点儿我们习惯的宣传问题了,比如说某人尽忠职守,必然要他爸爸妈妈老婆孩子统统患上要命的疾病,或者撞上没谱的汽车,然后再让他洒泪而绝不离开岗位。。。真真假假之中不免有被宣传的典型大打喷嚏,心中忐忑 – “谁背后骂我呢?”
其实从事数学研究的也是普通人,工作时候专注过火是有的,但离开数学他们都和大伙儿一样个性鲜明,有不识时务的冬烘先生,也有精明过人的小诸葛。我所接触过的科学院一些老大就颇有些生活能力超越常人的家伙,比如搞信息论的杨耀武先生,分筋错骨手内外兼修,等闲武打影星未必是他对手;人称中国硬件大王的万加雷先生,火车上一副扑克玩的几个骗子几乎乌江上吊。。。
就连买西瓜都能有特殊的表现。
中关村每到盛夏,八十二楼门口总有个大号的西瓜摊,摊主是个歪脖子大兴人,姓魏,挑西瓜不用敲,用耳朵贴上听,十拿九稳 – 有一个不稳是生瓜太多他故意搭着卖的。因为这个绝活儿,这位在中关村的小摊贩里位列八大怪。八大怪其余几位师傅也是各有故事,比如海中市场卖牛肉的的海回子师傅,看您踅摸肉就赶着问您 – 要哪块儿?脖子?胸脯?还是屁股蛋?一边说一边用切肉刀往自己身上相应的部位比划,特别形象。兄弟有一次故意跟他开玩笑—有牛尾巴么?
海师傅 ¥¥#··!!·#%……%…………
那位说了,跑题了嗨。哦,的确,赶紧拉回来,那次大概是八七或者八八年,萨爹让萨去买西瓜,萨骑上车,直奔魏歪脖的瓜棚子 – 毕竟他的瓜好。一看买的人不少,正要往里挤,忽然看到有两位熟悉的人物,也在挑西瓜呢。谁呢?王元先生和王太太,两位一边挑一边算价钱呢。。
王元先生很容易辨认,他有一副特别精神的脸孔,两只眼睛秀气有神,个头虽然不高,在人群中却如鹤立鸡群。我想他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属于美男子。
后来我将这个想法问之萨爹,萨爹没有正面回答,说数学界确实有几个美男子,他印象最深的,却不是王元先生,而是他们系的一位老师。当时北大数学力学系男学生眼镜众多,感情问题上往往入不敷出,但这位老师出乎寻常的一表人材,轻易把化学系一位校花追到了手,夫唱妇随,羡煞鸳鸯。化学系同仁吃不到葡萄,又不好说葡萄酸,于是见到这位老师就不怀好意的称他“化学系的女婿”,好歹占些口头便宜。
这位老师叫做丁石孙,后来当了北大的校长。
说完,萨爹叹口气 – 去年校庆,丁先生已经要坐轮椅来了。
言归正传。
王元挤在瓜棚子里挑西瓜好像有点儿不可思议,堂堂所长大人,科学院院士,审查陈景润论文的数学家陪着夫人挑西瓜 -- 那年好像还没有院士的说法,但王元已经被称为“元老”了,这份资历大家心里都明白的。莫非王先生在作秀?
那年头还没有作秀一说呢。王先生来挑西瓜很自然,第一,此人是学数学的,做事自然带了数的原则。数有什么原则?一半是“素”,一半是“和”么。萨爹告诉我前几天在中关村街上看到王元先生,穿一身朴素的干部服,七十多奔八十的人了,还是那么精神;另有一位记者采访他,到了中午,王院士拉上记者就去了附近一个不起眼的饺子馆,吃的宾主尽欢,才十几块钱。王先生告诉记者,这儿周围的小馆子我都吃遍了,自然知道哪个好,哪个便宜。看着饺子,记者的题目都有了 –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干部服的朴素,吃饺子的随和,王先生去买西瓜有什么奇怪?第二,王先生的腰包也并不鼓。知识分子作了官,很多人学不会权钱交易那一套,甚至还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世风,虽然貌似螳臂挡车,但自古总是少不了这样脑子不转弯的人。和王先生同级别的一位所长与萨爹交往甚多,他的太太是中学老师,退休后给人补习,讲课费收入甚丰,遇到萨娘叹气曰:我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所长大人挣不出退休中学老师的讲课费来,王先生对着西瓜多核计核计显然也是经济基础所要求的。
魏歪脖的西瓜卖得好,不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不再称重,分大瓜小瓜而卖,大瓜三块一个,小瓜一块一个。
看着大瓜小瓜尺寸差别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的往小瓜那边挤。
王太太好像也是这样,却听见王元先生说 – “买那个大的。”
“大的贵三倍呢。。。”太太犹豫。
“大的比小的值。”王先生说。
王太太挑了两个大瓜,交了钱,看看别人都在抢小瓜,似乎又有些犹豫。
王先生看出她犹豫,笑笑说: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积,不是面积。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稍弱,容积可是按三倍立方算地。小的容积不到大的30%,当然买大的赚。
王太太点点头,又摇摇头 – 你算的不对,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还皮薄呢,算容积,恐怕还是大的吃亏。
我就在他们身后,没好意思叫,却听王太太说得有意思,心想王先生到底是搞数学的,这生活上的事儿啊,说到底还是和理论不太一样。
却见王先生胸有成竹,点点头道:嘿嘿,你别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却是三个瓜的,大西瓜只有一个,哪个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积看。
王太太说:头疼,我不算了。。。
两个人抱了西瓜回家,留下魏歪脖看的目瞪口呆,还有一个萨。
听说山东大学修校门,请了驻锡该校的易经研究会的刘大钧先生起卦
刘先生卜校门,王先生买西瓜,子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或者一心三用,世界杯,包子,小小魔女...
要是我,就问他,有牛鞭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应该是半径的立方么?“三倍平方”是什么意思?
如果真的算容积,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的话,体积就是大瓜的二十七分之八,呵呵,比三分之一小一点点。小瓜一块,大瓜三块还真是开价开得很准呢。
而且也不用这么麻烦,上秤约约不就得了。跟爱迪生算灯泡容积一个道理。
【文摘】王晓东的母校情缘 by 林楚玉
美国科学院近日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消息传来,他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一片沸腾,王晓东院士曾经学习过的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在第一时间起草了给他的贺电,并打出了“热烈祝贺我院八四届本科毕业生王晓东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大横幅,北师大师生长久地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今年41岁的王晓东,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期间,他学习刻苦,勤奋踏实,曾经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当年考取北师大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后于1985年赴美国留学。
王晓东到美国后,于1991年获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现任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并在著名的霍华德·休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王晓东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王晓东院士以自己扎实的研究作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曾为北师大学子的王晓东一直心念母校,经常回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998年,经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薛绍白教授的邀请,王晓东又来到母校进行讲学,他以其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讲演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听讲,在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聘他为学校长期的客座教授,并为其颁发了证书。
从此,他与母校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据他的同班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旺教授介绍,2003年,他接受科技部的聘请,担任国家生物研究所所长,回国期间,还与大学同学欢聚在母校,共同畅谈同学情谊、母校情缘。
王晓东院士时刻关心母校的发展,关注师弟、师妹们的学术研究,很多母校的学子赴美后,都曾在他主持的实验室工作过。北师大生物系87届本科毕业生李鹏博士在他实验室工作期间,就曾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方敏博士目前也正在他的实验室工作。
今年是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八四届毕业生毕业20周年,同学们还约定在夏季相聚母校。张正旺教授深情地回忆起同学们在校学习和生活时的情景,他说:“我们同学都期待着在母校的重逢。”
其中有人编了个顺口溜,具体忘了,大意是:
近看是个门,远看当成坟。。。。。。
那时俺已经离开好多年了。
这儿校友挺多,谁给介绍一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