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通鉴评说》:古有郑国渠,今须大西线 -- 唵啊吽
以前知道爱迪生坚持直流传输方法被抛弃,还当作大发明家也有守旧的例子。我以前了解到的都是说交流比直流减少损失等优点。
现在是不是直流技术发展起来了?
问两个傻问题:你说的“直流只要一根”,是不是说不要回路,直接接地啊?面对“趋肤效应”是不是用细导线可以节省材料(可是会烧断)?
这里有一篇
另外,我前面的那个帖子里的说法要补充一下:一根电缆传输的时候是以大地或者海水为回路的(比如海底/地底电缆送电)。一般架空线还是要两根。对于电缆,由于绝缘介质的直流强度远高于交流强度。据有文章介绍,通常的油浸纸电缆,直流的允许工作电压约为交流的 3倍,因此直流电缆的投资少得多。
现在直流送电技术发展起来是因为交直流转换技术的突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民用的汽车电源逆变器,就是一例。
在爱迪生时代,受限制于当时的技术,如果用直流送电,那么每一户人家都要和发电厂直接连接,构成回路,这个就已经不可想象了。再者,电缆上的损耗决定于电流的平方。那么传送同样的功率(P=VI),自然是电压越高越好。对于交流,我们可以方便的使用变压器,但是直流就不行了,增压降压都是麻烦。爱迪生很清楚直流的优点,也知道高压的好处,但是当时的技术决定了其大面积使用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经济上绝不可行。
是一个政协的学习参考资料上面的,看的我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啊。
上面说的更主要和直接的好处是,直接引藏水入黄河上游,使黄河主干道的过水量大大增加,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现在由于主干道水量稀缺,华北大量的引黄水利工程都没有发挥作用,要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各地引黄水量。
google卫星图看特明显,青藏高原山脉东西走向,引得水往东南流,北边就黄秃秃的了。
先考虑用水的方式,然后才能决定用水量,要调多少水,和修什么工程。不然,不管调多少水来,只会恶性循环。
这条线不光能供黄河,按高程可以引到新疆。
将水引入塔里木盆地,恢复罗布泊湖生态。只有这样,我国北部的沙漠治理、沙尘暴治理、黄土高原以及黄河的生态治理,才能摆脱治标不治本的困境,摆脱我国北方生态治理的无米之炊的窘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开发一以至京津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
多少的水都能用掉,但是高原上的水也是有限的,所以才需要仔细全面调查用水。我认为是先要“节流”,用水精细化,而不是现在的粗放型,用水模式改变后,再来谈水的调度和配置(开源),不然只是无谓的浪费,无限的开发和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就始终摆不平。罗布泊的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入黄水量增加了,从甘肃到山东的分布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都会有效缓解。
我觉得大西线工程不会减少高原可用的水资源,因为这些水本来就是白白流出国境去南亚了,给当地造成巨大的洪涝灾难,特别是贫穷的孟加拉国。
节流和开源是并行不悖的,节流是下游当地的义务,开源是上游的建设项目,如果能够通过向下游收取一定水资源开发费用,还可以使高原的经济更加宽裕。
我觉得国家建设青铁,就有使这个项目工程上成为可能的意义在里头。
这方面的调研不细。总量缺水,缺多少,什么方面用水大户,采取何手段节水后用水总量等等的数据如何,未来30-50年内的用水模型如何,有一系列问题要仔细研究。都没搞清楚,就在构想,太早了点。
想把那几的荒漠全改造成良田也是不够的。
所以我认为大西线不需要考虑需要多少水,只要考虑与印度和孟加拉国协议能分多少水就行了。
使中亚地区的气候变得更湿润,从而改善环境的立论本身就缺乏基础。
我们国境内,截流点水怎么了,他们热带又不缺水。
俺从大西北来,那儿真是干旱阿。有一条引黄大渠从俺们村边过,可几乎没多大用处。据说当初投资过亿。到了鬼子这儿一看,羡慕死了,恨不得把这五大湖搬到俺们家乡去。按不同意把雅鲁臧布江的水拉过去也不够的说法。现在引水,会恢复那儿的环境。等哪儿也水草丰美了,降水自然就会增加。这是一个正循环。看了西藏之水救中国之后,深为感动。就如佛兄所言,困难很多,当务之急是立项。这等惠及万世之业,不做愧对列祖列宗啊。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西藏之水流经家乡。不过最近似乎又不怎末热了,最怕这样的运动风,过去了就忘了。这事需要持之以恒。好帖顶上去。令,佛兄你真是历史学牛人啊。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水量是远远不够的,每年水资源分配的时候各省市都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的一点不稀奇。
对于黄河的引水,如果放开引得话,黄河早就从中游开始就断了。
什么叫母亲河?光听历史是不行的,那没感觉。到黄河下游两岸的省市看一看,没有黄河的水量,基本上城市供水就要瘫一半,只要停水时间稍长一点,谁都挺不过。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之后还在为他保驾护航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