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路军”始末 -- 三言两拍

共:💬22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西路军”始末

“西路军”始末

一、为什么要组建西路军?

1936年10月8日,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三大主力红军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正式结束。但是,红军面临的局面并未根本好转,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当时的陕甘苏区只有九个县,40万人口,而且北面是大沙漠,东面是黄河,南面是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十万红军麇集在这里,经济上根本无法支撑,军事上也无回旋之地,长此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根据这个情况,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作战计划”,目标是夺取宁夏,再占甘西,直至新疆,打通国际路线,从苏联获得军事和经济援助。有了苏联的支援和可靠的后方,对巩固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联盟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计划是,四方面军从甘肃渡过黄河,然后沿河北上,一方面军则从陕北进入宁夏,从宁夏渡河,两军两面夹击,夺取银川,然后西向夺甘,二方面军负责侧翼掩护。

二、西路军遭遇的挫折乃至最终失败的经过

第一个挫折:宁夏作战计划开局就不顺利。中央军委10月11日制定的作战纲领中要求四方面军11月10日前做好渡河准备,但没料到蒋介石提前摆平了“两广事变”,迅速腾出手来,10月21日就对红军发起了总攻,四方面军不得不边渡河边仓促应战,只有30军、9军和5军团过了黄河。4军由于阻击敌人未能赶到,31军本已开到河边,但不知为何彭德怀要求该军留在河东作战。结果四方面军只有一半人马2万2千人到了河西,力量大为削弱。

第二个挫折:西路军过河后,战斗还算顺利。但河东方面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蒋军过于强大,一方面军与之成相持状态,无法过河夹击银川,这样,宁夏战役就无法实施。西路军成了孤旅,而面临的敌人马步芳马步青有正规军3万,民团10万,明显敌强我弱。东渡返回不成,就地等候也不行,徐向前陈昌浩只好决定并报军委批准向西独立作战,争取打开局面。不久,军委又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放弃攻打宁夏,转而向东,组建北路军南路军,东进入晋。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在河西创建根据地。(西路军之名由此而来。)这样重大的战略转变,竟然事前事后都未告知徐陈二人。

第三个挫折:西路军方针确定后,一路往西打,还算顺利,但在古浪却遭到了一次不应有的损失。9军遭到马家军的突袭,军首长麻痹轻敌,没有及时突围,而是和敌人硬拼,结果9军损失三分之一,军师首长也牺牲数名。这是西路军渡河后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损失,对部队士气打击极大。

第四个挫折:西路军独自在河西孤军奋战,无后方补给支援,减员很大无法得到补充,而且河西走廊地瘠民穷,本应尽快西进,争取尽早打通国际路线,以便得到苏联支援。但这时军委却发来电报,要求西路军停止西进,在凉州一带建立根据地。这项决定绝对是不切合实际的。凉州是马步青的老巢,红军如果只是借路,他不会倾全力对付,但如果要把他的地盘全部夺走,他必然要拼命。而西路军当时伤亡惨重,缺兵少将,疲惫不堪,根本没把握战而胜之。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盲目乐观,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建立根据地没问题。气的徐向前和他大吵了一通,最后也只有服从命令。结果打了几天,损失日益惨重,这下陈昌浩也没辙了,只好和徐向前再向中央发电报,提出难以支持。但中央回电,依然要求他们就地坚持,并在打败马敌后准备东进策应河东。徐陈有苦难言,只好勉力抵抗,被动挨打,苦不堪言。

后人评价此事,对中央电报颇多疑问,怀疑此事不知是否与当时延安批判张国焘有关,甚至认为中央是在清除异己。另外,徐陈如果当时采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坚决向西打,个人命运可能以后会受影响,但西路军将士可能就不会象后来那么悲惨了。

第五个挫折:正当西路军与马匪艰苦搏斗时,西安事变爆发了。这件事对中共、对河东红军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对西路军而言,从事后来看,则加速了它的灭亡。西安事变刚爆发时,中央要求西路军继续西进,尽快打通苏联,以获得苏联援助,于是部队动员准备西移。这时时机也不错,马步青早就不想跟红军打了,只有马步芳还一意孤行。但就在这时,何应钦率领的“讨伐”大军开至潼关,准备向张学良进攻,张学良希望西路军能够东返配合河东迎敌,于是军委要求西路军立即东进,徐向前明知不妥,东边马步芳势力强大,但也只能调动部队东进。但这时情况又变了,蒋介石答应了张杨和中共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军委再次改变决定,要西路军继续西进,占领甘西。于是西路军又开始了艰苦的西征,先后占领了高台、倪家营子等处,稍作休整,准备继续西行。这里离西路军渡黄河处已经有千里之遥了。但这时河东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蒋介石回南京后,扣留了张学良,派几十万大军进逼西安,内战一触即发。军委再次要求西路军停止西进,就地集结,建立根据地,随时准备策应河东。这时,数万马家军追了上来,将西路军团团围住。这次,西路军彻底死定了。

第六个挫折:1937年1月12日,马家军以部分兵力钳制倪家营子等处的西路军主力,以重兵进攻孤居高台的5军团,关键时刻,原收编的部分民团叛变,打开城门,迎敌进城,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以军团长董振堂为首的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支宁都暴动参加红军的光荣部队被彻底消灭了。由于该军团唯一一部电台不在身边,徐陈知道此噩耗时为时已晚,西路军又失一股肱。

徐陈曾要求中央派4军、31军渡河西进支援西路军,两面夹击马匪,并提出如果西进不成,要东出青海大通西宁一带活动,但遭到中央拒绝,并以严厉的口吻批评西路军领导人对过去所犯的政治错误缺乏认识,这对陈徐无疑是又一沉重打击,尤其是陈昌浩,过去追随张国焘反对中央一事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第七个挫折(彻底覆灭):西路军东进不得,西出不能,南下也不被允许,只好被围困在倪家营子与马家军血战。经过一月血战,西路军损失惨重,只剩下数千兵力,徐向前坚决主张突围,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陈昌浩怕违背中央决定,犹豫再三,最后勉强同意。2月21日,西路军突出倪家营子,进至威狄堡,遭到敌人堵截,这时陈昌浩突然提出重返倪家营子,建立甘北根据地,认为突围是右倾逃跑。徐向前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部队只好重新回到倪家营子。经过七昼夜的血战,部队越打越少,又待援无望(,中央此时虽组建了援西军,但相隔千里,又有敌人阻击,根本不可能起作用。)陈昌浩这才认识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决定再次突围,西进祁连山。但此时敌人已不给机会了,部队被彻底打垮了。陈昌浩在石窝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决定部队分散打游击,陈徐离开部队返回陕北向中央汇报。至此,西路军彻底失败。

总结西路军失败原因:第一,中央指挥严重失误,很多指示让人不可思议,别的不说,对西路军缺乏感情是肯定的。第二,陈昌浩指挥失当,有时刚愎自用,这跟他背有沉重思想包袱有关。第三,敌强我弱,马家军人多势众,加之地形有利于敌骑兵发挥。第四,一些偶然因素,如9军的意外失利。第五,命运,正碰上西安事变。

三、尾声 西路军主要领导人的命运

徐向前:石窝会议召开时,徐向前正在指挥作战。知道陈昌浩的决定后,他很不情愿,不愿离开部队,要和大家同生死、共患难。我估计他当时连死的心情都有。亲手带出来的部队垮了,中央又不信任他们,回去干吗?但徐向前是个党性很强的人,陈昌浩是以组织的名义,他只好服从,结果抱憾终身(有临阵逃跑的嫌疑)。徐向前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回到河东,见到了援西军,一路上虽然也要过饭,吃了不少苦,但基本上还算顺利。

陈昌浩:在石窝时,徐向前曾拉着陈昌浩的手,恳请他不要走,不要脱离部队,但陈昌浩激动的说要回陕北与中央作斗争,徐向前只好同意,两人一起出发。但在半路上,陈得了一场大病,两人遂分开,徐向前先走了。陈昌浩运气不是很好,病好后,赶到兰州、西安都没能找到党组织,于是回湖北老家住了一段,想在当地恢复鄂豫皖根据地,但根本行不通,才又重新回到延安。到延安后,他的地位已经不能和中央作斗争了,只能和张国焘一起挨批判。不久,他到苏联治病,直到1952年才回国,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967年文革开始后自杀(和李立三情况相仿)。陈昌浩精明强干,作战勇敢,不怕死,少年气盛,甚至张国焘有时也让他三分,但他早期跟张国焘太紧,犯过不少错误,尤其在肃反方面。

李先念:李先念当时任30军政委。石窝会议上决定,徐陈走后,西路军残余部队政治上由李卓然负责,军事上由李先念负责。然后又分两部分,一部分由王树声率领,一部分由李先念率领,各自为战打游击。李先念运气很好,没多久就意外收到中央电台的呼号,于是按中央指令北折新疆,陈云在星星峡迎接到了他们。后来李一直运气很好。抗战结束后,蒋介石30万大军包围中原军区,李先念只有6万部队,中央为了让蒋介石先打第一枪,准备牺牲中原部队,但没想到李先念又一次安全突围,给了中央意外的惊喜。文革时李先念虽参与了“二月逆流”,但没受多大影响,一直受重用。粉碎四人帮后,李还是不倒,并高升至国家主席。真是好运伴一生。 王树声:王树声当时虽是西路军副总指挥,但在党内并不算三号人物。他率领的残余部队没几天就打散了,大家各奔东西。王树声也吃了不少苦。但他在逃跑时有时不太地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10年后,他担任鄂西军区司令时,又一次在形势严峻时,丢下部队,和一些领导跑了。王树声虽然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但主要是出于照顾山头的需要,按他当时的职务,顶多是个上将。而且他的战绩也并不突出,军事造诣一般,独当一面时指挥的几次战斗不是击溃战就是败仗。

李卓然: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原红5军团政委,参加过遵义会议。和李先念一起突围。由于支持张国焘,解放后仅任中宣部副部长。

曾传六:四方面军和西路军政治保卫局长(和政治部主任平级)。张国焘肃反时杀人都是通过他的手。解放后任商业部副部长。

李特:四方面军和西路军参谋长,曾留学苏联。张国焘与中央闹分裂时,是张的亲信。与李先念一同突围到新疆,留在那里工作。王明经过新疆时,说他是托派,把他枪毙了。

黄超:四方面军秘书长,西路军时任5军团政委。情况和李特一样,也被王明枪毙 。

附:当初渡过黄河的西路军由五军、九军和三十军组成,总兵力为两万一千八百多人,歼敌两万五千多人,阵亡于战场之上的为七千多人;六千多名病弱、失散的红军干部战士被马家军杀害;三千多名鄂豫皖和宁都暴动及川北的战士颠沛流离,几经磨难,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千五百多名红军经兰州、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援西军零星或成批营救回延安;其余一千多人流落西北。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章:

原创写到这份,真是高手!

家园 黄超、李特是康生杀的:

以后我将写一个党史专刊的文章专门提提这件事,这也是康生送给毛泽东的第一份见面礼。

家园 张国焘在西路军之初:

还是说了几句实话的,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后来的川陕多少学了一些军事上的东西,但是,却被陈昌浩拒绝,张国焘很悲哀,他说:现在昌浩看我不行了,所以,我的意见也是无足轻重了。

家园 陈好像后来死得很惨?
家园 确实如此:

不过也不是很惨,比起他杀其他人来说,还算是比较平常,文革啊,是什么活动,革文化的

命,那么,文化人还能好吗?

家园 没赶上。不过听长辈说起来的比书上看来的好像平静多了。

也许老百姓相对说来就好一些。另外,当时知道的也少,只能局限于自己周围那一小块地方,倒不如现在可以看得多看得广呢。

家园 毛泽东谈徐向前和陈昌浩:

毛泽东说:向前是要饭都要回延安,而陈昌浩则是回了老家,对革命的忠诚与否,判然决矣

家园 一将功成万骨枯,失败的话可就生不如死了

最让我难过的是当年西路军女战士的悲惨遭遇,先是落入匪帮受尽屈辱、后来散入民间一生贫苦。可怜、可悲!

家园 guotao,你在哪里?谈起四方面军的事没有你怎么行?
家园 让班主任点名了,只好头皮发麻地站起来。。。

确实写得很好。同意文中观点,很客观。

“第一,中央指挥严重失误,很多指示让人不可思议,别的不说,对西路军缺乏感情是肯定的。”这个评语兄弟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虽然连张国焘本人都没有说西路军是毛泽东故意陷害,但他的回忆录《我的回忆》里确实说了当他在延安为挽救西路军而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告之时,一些人实际上是持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的。

当时,四方面军有近四万人,超过一、二方面军加陕北红军总和。就是原属一方面军的五军(团),如果的确如“三言两拍”兄在关于何长工的帖子里所说,已经集体站到了国焘这边,那么如果西路军不垮,老毛能不能象后来那样稳坐我党龙头老大的地位就很难说了。在这种情况下,从人性的本能来讲,老毛会对西路军的艰苦处境持什么态度呢?不“落井下石”而仅仅“幸灾乐祸”,已经不错了。还能指望他“急国焘所急,想国焘所想”吗?以毛泽东一代枭雄的品性,革命从来就不是温情脉脉请客吃饭吧?正相反,“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坚决反对”这个斗争哲学才是主席同志的英雄本色啊。

至於张国焘后来投了国民党,这个行为因其违反我传统的士大夫“从一而终”的道德,(靠,张国焘又不是女人,呵呵)已经成为千夫所指,为多数人所不齿。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应“一分为二”。首先,国焘出走是1938年,国共业已开始合作抗日,因此这个出走至少于民族大义无违。据他自己说,红军后期,他眼见激进的苏维埃运动不符合中国国情,搞不下去,已经开始产生怀疑。中央苏区乃至各个苏区之失败,一般归罪于王明路线下的军事失败,但与苏维埃运动整体不合时宜也是分不开的。所以后来再也不提苏维埃了,不光国共合作时不提,抗战胜利后的解放区也不提,政策做法上也很不同了,且一直持续到大约1958年。张国焘这批人的革命,或曰“政治生涯”,始于五四运动,初衷是反帝反封建,为国家民族谋出路。在这点上国民党共产党并无不同。至於国共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是后来政见不合造成的。可惜中国无民主传统,没有和平渠道来解决这个分歧,以至内战打几十年,国家民族遭受浩劫。这很可悲。但说到底,没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认为国民党于中国人民有深仇大恨的。他们的罪过无非是腐败一些,而他们的腐败在抗战胜利前也并非到了不得了的程度。比比现在的台湾政府,数典亡祖,一心分裂,当年抗日的国民党蒋介石实非我中华民族的敌人也。(说实话,为了国家统一,我们现在一定要顶国民党,顶蒋介石,顶,顶,顶!)张国焘在党内斗争失败,且此前已经对苏维埃运动开始怀疑的情形下,投了国民党,在兄弟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家园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 确实强调他参加革命最初主要是受"民族主义"的鼓舞

抗战期间他的出走确实不违背这一点, 至少给了他自己以理由.

家园 嘿嘿,谁叫你发言寥寥,只好点名了
家园 我相信关于受“民族主义”鼓舞一说,因为,

就拿你我兄弟(或大妹子)来说,读了几年圣贤书,谁心里不是自负爱国?这张国焘好歹也是北大学生领袖。想想六四那会儿吧,咱不也曾经“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吗。

家园 Re:【原创】“西路军”始末

但凡是回忆录,免不了对对手口诛笔伐,对自己歌功颂德;张的<<我的回忆>>也是如此,不过,张国焘凭着丰富的经历和大起大落的体验,对革命和政治有着深厚的认识,特别是他把

政客比作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是很生动和耐人寻味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