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内航空制造水平的个人经历 -- 老五道口
五道口可是俺在7年里每天去的地方,怀念!
那么当初的运10就应该定位在一型军用运输机上,这种项目对经济对安全性才不会过于敏感。
然而问题是现在的一些观点是想要它来拉动国内的相关行业,可偏偏又把运10定位在了客机,市场首先就是问题,更不要说,这种做法对乘客的生命,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对新闻联播宣传的,心里实在没底。
比如大学,学校机关的都是大爷,教师都是孙子,都不知道谁服务谁。
大学的科研水平就好不了!
一招鲜,吃遍天。
日本,尤其德国就靠这个!
河归:回归西西河是也。
老五道口一定会感慨:西西河换了天地,新一代砸花党成长起来了!
记得看过一美国电影:
老板对一学生说:没有经验,我怎么雇你?
学生说:没有工作,我哪来的经验?
(估计老板想,想在我这长经验值,没门!)
(没想到这一幕现在在中国到处都是了)
想当年我也是航空院校培养出来的,现在就一废柴。
唉......
当年下河可就是冲着您们来的,萨苏,您,京虎子。
您可老没见了。
嘿嘿,您不在了,我才敢露露头。
我在博客上自己自说自话,没想到在这儿被人指上了鼻子,就转了三篇上这儿来了。本来也不想在这儿生什么是非,在博客上我还继续在瞎侃。
工人的态度和素质,我也侃到过。不过我是把这种问题和贪官污吏问题一起归到了文革,先帝爷难辞其咎,他才是罪魁祸首。不过我不想在河里提这个话题,省得打口水仗,没那功夫。
哪儿能看到您的近作?
前面的H2失败率比较高是事实,但改进的H2A可靠性已经比较高了。另外日本的火箭技术并不差,新一代的液氧发动机技术比中国领先大约10到15年, 上个月我们的液氧发动机才宣布研制成功,但推力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中国航天,同样任重而道远。
日本航空工业搞不上去纯粹是美国压着,一个典型的例子F2的机翼一边是日本自己生产,另外一边必须由美国生产。战前日本的航空工业发展的并不差。
加工中的成本分材料和加工部分。但是加工部分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成本和辅助成本。劳动力成本是小时数乘以每小时的劳力成本。由于使用的设备大同小异,小时数大体差不多,差距就在每小时的劳力成本了,也就是开机器的人的费用。相比之下,技术要求越高的加工过程,对劳动力水平的要求越高,其费用也相应更高。在美国,普通机加车间的工人的工资肯定比不上航空工业的机加工人的工资。但在国内,就没那么大差别,这样中美一比较,单从每小时的劳力成本上就拉开了距离。同时,航空业的加工过程要求工时长,这里面包括了检验等烦琐的程序,所以这又使劳动力成本(RATE X HOURS)继续加大。相对而言,中美的差距也继续拉大。
但是这还没完,最大的成本上的差异其实并不真正在劳动力,而是在OVERHEAD(经常开支) 这一项上面。举例,一个小总成美国制造的全部费用越12000美元。其中劳动力成本为1800左右,但是OVERHEAD要大约4200美元。拿到中国做,劳动力上省约400美元,但是OVERHEAD上能省2500到3000美元。假设一套总成能在劳力和经常开支上省3200美元,那10套呢?就是32000,如果我有50个零件号,每个都做10套呢?这只是一个机型。如果我有10个机型呢,每个机型有50个零件号,每个零件号都做10套呢?如果象国内的采购员那样黑心从桌子下面在供货商吃回扣3%,那我要多长时间可以实现我盖个豪宅?我要求不高,有2个密林的水平就够。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