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序) -- 不惜
先起个序,以示为坑。
说实在的,还没试过在河里挖个坑,不知河里地质条件究竟如何,平时单看萨大大部分坑里的剖面,貌似沉积地相;再看员外打的直不统通的马蹄坑,又似一岩生地相;至于其他坑,那就恕我地理名词不多了。
总之一句话,河里地质环境很复杂,乱填坑的后果很严重。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下当时住天津, 有一点记忆, 见此链接: 链接出处
题目是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而不是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那是因为,限于当时年龄所限,我的经历,比懵懂强不到哪里去,后来,有家人提的醒,加上一点点人生最早的记忆,所以,基本上成为我人生最早的经历。
一、经历篇
七五七六年,我家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我的姐姐本来就是放在北京爷爷奶奶家养的,而那阵子,本来就一周一感冒发烧的我终于闹出了一场大病——肾小球肾炎,家里北京的轮番住院,据说有一次是昏迷状态下父母坐了一千多公里的火车抱到北京的。
地震之前,肾炎已经是好的七七八八了,大夫是名医,据说是施今墨的徒弟,治好我没多久就进中南海保健了。保的是不是老毛就不知了,总之老毛是那年五月份见了巴基斯坦的布托后基本上就卧床了,而且营养都靠鼻饲(这会是一坑:地震时的毛泽东)
俺那会儿,就是一懵懂,地震之前我毫无感觉是正常。据俺妈说,她二十七号那天下午蹲在院子里自来水池旁,感觉到地下咕涌咕涌地,直往上给劲儿。
地震来临时,我爸妈都住四合院的前院,我老爸那人灵醒得很,当时就蹦出去了,等出来嚷嚷一阵眼看没事的时候,我妈还在屋里满地划拉鞋呢;家里祖辈都是练武之人,他少时也学了几手,而且按我爸后来的说法,家里那几个老爷子,当年那身体素质与反应的结合,的确是很强的,换言之,轮到他头上,也不少,所以,他一直对我的体育成绩不佳,抱一种奇哉怪也的态度。
当时我跟姐姐,都被爷爷奶奶带着,睡后院里屋坑上。坑上够大,而且那时俺生了水痘。
地震一起,爷爷奶奶全出去了,因为当时貌似后院的老房子非常危险,咯咯作响。我没声音的记忆,我当时就记得自己睁开眼睛,顶上吊着的电灯在一片昏黄之下大幅度的晃动,这算是经历初始吧。
旁边的姐姐,睡得“小死猪”一样。
据说是奶奶先进来,想抱姐姐出去,但她抱不动,姐姐是六岁近七岁的大孩子了,然后她才抱了我出去。她疼姐姐远疼过我,必竟姐姐也是她带大的。
后来是爷爷进来抱走了还在沉睡的姐姐,刚离开里屋,里屋与外屋之间的墙,哗拉一声倒在了坑上我们姐妹俩睡过的地方。
然后当夜就有无数的板车,或其他类似的人力工具拉着伤患进我们胡同,直奔胡同中间的第六医院。
地震后后院的房子成了危房,估计那会儿也没人愿意睡在屋里,院里搭起了防震棚,我至今还记得滴嗒的雨声,没有处在隔离状态的我把家里院里所有的小孩子都染上了水痘。
这就是我在一九七六年那年夏天的经历。
等回儿会更新.
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有两部,目前是二存一,貌似第一部应该是同名记录片,又或许是部讲开滦矿工逃生的故事片,这个记忆非常混淆;稍记得的那部名字比较特别,叫《蓝光闪过以后》,因为这名字特别,所以应该是看之前或之后特别向父母check in过,得到了正确答案,那是唐山大地震时闪过的地光,所以一直记得。
电影情节就只记得一个了,貌似震后两拨儿采购人员,一男一女了,其中一位向另一位当时拥有新鲜蔬菜的强买对方的西红柿,对方说,我给你黄瓜成不,然后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就塞过来了,然后这边这位说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理由),于是对方主动搬出了西红柿。
貌似还记得有几张海报剧照。复查了几遍搜索记录,印象等于零。
至于文字的回忆,钱钢那本《唐山大地震》前我应该还是看过些什么,因为小时候基本上家里有字的东西全部看过翻过,但此书一出,基本上就只剩它了。
钱钢那本是八六年出的,新华文摘全文刊载,但貌似我看的是一十六开的节选本,看了很多遍,基本上在后来大学时重读前的回忆是,地震前的异常现象,飞车报警,几个苦撑数日意外逃生的经历尤其是那几个撑了半个月的矿工。由此可以看出小孩儿喜欢关注些什么,显然那时候我比较喜欢阅读那种极具场面感的文字。
大学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全本,这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宾馆援救外宾那段,原来节本里一字儿未提阿。这个,实在是不应该,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显然有外宾存在哦。八六年出的节选本删了外宾这段作甚?
小时最经典的一句名言,现在都这把岁数了还经常被老爸提起的,就是有关外宾的。那就是抱在我爸怀里的我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说的:
为什么那些黑人都变白了呢。
俺老爸言下之意,夸张解释是:
第一,才这么点,就认识到不管是黑人白人,皆非我族类;
第二,才这么点,就有很明确的比较回忆,记得以前来北京的外国人都是黑人;
第三,才这么点,就很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国家对外政策在那几年的变化。
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曾被我列为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以后,也一定是。因为,这是一本能够伴着我成长的书。
基本上上网以后,每年盛夏,我都要找出来读一遍,重新复习那些情节。几乎每一次,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都会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今年更加不同,因为三十周年的缘故,媒体比我早行动,按钱钢前两天的采访说:那些记者,几乎找遍了他那本书里提到的每一个人。
而我在翻遍了网上的专题后,难免会发现些以前自己没曾记下的东西,于是我重新捡回钱钢的那本书。
然后发现,这仍然是一本记录得非常完整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好书。正如我最喜欢的拼图记忆,它是一块绝好的底版,大部分版面均已拼出,我所要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些版子,把它们嵌合到记忆中。
即使是今年网上专题媒体报道中最令我震撼的两个故事,书里全都有,我相信,这两个故事,不应该是因为什么篇幅所限而不能写在这本书里。
一是今年媒体屡次提到,甚至有点爆炒的青龙奇迹。这点东西,钱钢的书里大约给了三四行字的篇幅,基本情节,全由媒体在今年的纪念专题中加以补充。
一个河北青龙县科委的小青年,七月中在唐山参加了一个防震的会议后,回去后就在县里大张旗鼓地搞了起来,于是,在二十七号那个炎热的夜里,全青龙县四十万人,安安全全地几乎都撤了出来,唯一一例死亡,是死于地震时突发的心脏病。
而从地图上看,青龙在唐山东北,基本上和唐山、天津之间,以唐山为中心点,两边的直线距离近乎对等,而天津的伤亡数字,是青龙的多少倍呢?
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天津市死亡人数为24296人,重伤21568人。当然,天津的房子、人口都比青龙多,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边数字相去这么远,让人更加痛感预防和不预防之间的巨大差距,那就更不用提处于震中的唐山了,(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章:预防报警和异常现象中再说。)
关于青龙奇迹在地震十周年的时候为何仍不能大为报道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这一次预报胜利,在整个唐山大地震的满目惨怛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那时候如果大为公布出来,不知道会给遇难者家属以及众多伤员、孤儿多么大的打击。
另一件事,则是贵州铜仁地区大寨参观团几乎在地震中全军覆没的消息,钱钢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震后大批难民涌向军用机场,其中就有那几十个幸存贵州人的哭喊,也不过一百来个字。相信这个故事不能细加描述,那实在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
所以由今天的媒体记者加以还原:
整个参观团267人,由地委副书纪带头,包括相关部季、4人县区领导,村支书,优秀知青代表,在参观了大寨之后,准备赶往遵化的途中,在唐山歇了一天,就遭此惨祸。除去到北京、遵化分别联系住宿的9个人之外,整个参观团就有232人遇难。
文中部分专题链接:
青龙奇迹:
232铜仁干部命断唐山之旅
第一,我不是在北京长的和老一辈关系真是非常淡;
第二,我爷爷已经去世,虽然我二爷爷还在,而且听说故事不少,但一来隔着大半个城,平时事又尽忙,二来每回去,我那耳聋的二奶奶必然上来打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