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兵数略考(转) -- q42474112

共:💬14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兵数略考(转)

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兵数略考

文/Capo

www.sonicbbs.com

论坛上讨论袁崇焕也已经好几次了,不过每次说到后金兵力的数目,总是模糊不清,有一些考证的,也基本没有史料依据或者引用错误。这非但是网络上的毛病,甚至许多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也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如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的人数,明清双方正史均不载,与袁部战于广渠门的兵力自然更没有说明了。于是金庸大笔一挥曰“十万”(《袁评传》),他似乎不知道袁对阵的只是金兵一翼,甚至没有遇上皇太极。汤纲、樊树志等则把整个后金入寇的人数定为“十万”(《新版明史》,《晚明史》),阎崇年论及此事,蒙混过关曰“数万”(《袁督师保卫北京之战》),更多人如孟森、李光涛等均略去不谈。本人觉得以上诸位都只是凭感觉说话,但其实这个数字不难考证,虽不能精确也当可略求大概,于是短文略考之,以求抛砖引玉。

www.sonicbbs.com

首先看此次入关金兵的部队番号情况。按基本的史料如《满文老档》、《太宗实录》等,可知八旗都出动了,另有蒙古二旗,共十旗人马。例如“我等十旗行营兵列阵,呼喊齐进”(《老档》第20册),“大军……至永平,十旗兵环城立营”(《实录》天聪四年正月壬午)等等。当时并没有汉军旗,也没有见到汉民编军出战的记录。

www.sonicbbs.com

先考证满洲八旗的情况。八旗兵是否全数出动了呢?显然远非如此。按《太宗实录》,皇太极班师后对诸臣说:“前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国坚固边墙,长驱直入”(天聪四年五月壬寅)。可见,此次入寇,后金方面八旗的每个牛录出兵15-20人不等,清楚明白不过。

www.sonicbbs.com

现在的问题,就是考察一下满洲八旗的制度和人数。按通常的说法,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将四旗扩展为八旗时,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每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有八旗(见于基本史料如《满洲实录》,《八旗通志》等)。这样计算的话,每旗共有25个牛录,也就是五五制。每牛录300人,则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

www.sonicbbs.com

当然,这个数字略微有些疑问。因为《八旗通志》接下去就写道:“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这样加起来一共就有400牛录。如果按五五制,那么八旗应该只有25×8=200个牛录,《通志》记载牛录的数量一下子就多了一倍。但史料有时候互相矛盾,比如《满文老档》天命六年(1621)闰二月做过一次统计,八旗加起来共有231个牛录,与《八旗通志》不符。我们暂时不理会争论,以《老档》为准,毕竟后者更符合五五制的描述,大约接近于真实情况。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便持这一观点。

www.sonicbbs.com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没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所谓的蒙古牛录和汉军牛录都是满八旗的一部分。而满人牛录其实也是满人、蒙古人和汉人的混合。满八旗不是纯粹满人组成的。毕竟到了入关前夕,满八旗也只有牛录318个,初创时不可能有400个,要不就是这400个其实都是半牛录。

www.sonicbbs.com

那么,按照《老档》,我们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努尔哈赤在1621年有300×231=6万9千人呢?显然也不行,因为虽然一个牛录定额是300人,但实际上大部分的牛录都是不满额的。按《历代八旗杂档》,可以见到牛录的编成其人员数量浮动相当之大。如尼玛禅部下只有55人,就编成半个牛录。伊勒慎只有25户,编成一个牛录。雅瑚和恩格图都只有18户,分别编成一个牛录。法都带领50余户,编成半个牛录等等。按通常的情况下,每户平均二至三人不等(这里的“人”是“丁”的意思),最多也不过几十人,则18户就可以成为一个牛录,其至多只有一半的定额。从资料来看,大部分的牛录都是不满额的。

www.sonicbbs.com

那么,平均一个牛录到底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不过皇太极继位后,把每个牛录的定额改成了200人,大概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字。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时代的牛录平均人数实际上约是定额的2/3。这样来看,八旗初创之时,约有总人数200×200=4万人。

www.sonicbbs.com

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数不是总人口,而是“丁”的意思,也就是16至60岁的男子。按通常的一丁对五口的比例,这说明那时后金有总人口20万左右。

www.sonicbbs.com

更要强调的是,这4万人并不都是兵士,不知道为什么许多文章简单地把八旗的总丁数当作八旗的总军力。虽然后金是全民皆兵的部族,也决不可能国内所有16-60岁的男人都同时当兵出战。实际上,后金的兵与丁之比例是史有明载的。皇太极曾经向抱怨差役繁重的汉官说,你们抱怨差役苦过满洲人,但“满人出兵,三丁抽一”。要是让你们也三丁抽一去打仗,你们以为如何?(《太宗实录》天聪八年正月)当时对没有编入旗的汉人是实行二十丁抽一兵役的,已是极为劳苦,而八旗三丁即有一人当兵,则是典型的不分兵民的表现。但绝不能认为所有的旗人都是士兵。

www.sonicbbs.com

事实上,当兵的旗人叫做“披甲人”,暂不当兵的旗人叫做“余丁”或者“闲散”。虽然理论上每个旗人都有当兵的义务,但实际上披甲的比例最多也不过是努尔哈赤时代的二丁抽一,已是极限。天命年间有时每牛录披甲一百多,到了皇太极手里定额为每牛录六十甲。

www.sonicbbs.com

“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其中或多或少,务于三人中选一人。他牛录甲虽有余,亦不许补不足。”(《太宗实录》崇德六年三月甲子)

www.sonicbbs.com

因此,在皇太极时代,每牛录丁数200,其中披甲人60。披甲的比例是60/200=30%。大约来说是三丁披一甲。

www.sonicbbs.com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时究竟动用多少兵力了。按前面的讨论,入寇时每牛录出兵15-20人左右,而一个牛录的总兵额是60人。所以,皇太极入寇时的兵力是当时八旗总兵力的1/4到1/3左右。而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倾巢出动,大本营一个不留。事实上,后金出动1/3试探性地迂回深入已是相当多的兵力,到甲申年山海关大战这种一赌国运的时刻,多尔衮也只有出动了总兵力的2/3而已。

www.sonicbbs.com

但我们还是不清楚后金的兵力总数。这就涉及到后金总兵力是多少,或者说,后金当时一共有多少个牛录的问题。

www.sonicbbs.com

我暂时没有天聪三年的数字,不过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八旗初创时总共有200个牛录,按《老档》,到了天命六年增长到231个。天聪八年,皇太极宣布把每旗的牛录数定为30个,总共240-260个牛录。再按光绪《事例》卷1111,统计皇太极末年,也就是崇祯十六年时,满八旗共有牛录(佐领)318个。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天聪三年入寇时,满洲八旗的总牛录数在240-250左右,应该不会差太远。按照太宗朝一牛录(佐领)200人的定制,则当时共有壮丁5万左右。再按照每牛录60披甲人,共有作战士兵1万5千人。

www.sonicbbs.com

1万5千这个数字,从另一些材料中也能得到验证。例如《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载,崇德二年,八旗共有纳官粮丁31,889人。所谓的纳官粮丁,就是不披甲的余丁,他们并不出战而是负责耕种,所以有纳粮的义务。按三丁抽一的比例,可知兵数与余丁数应是1:2,即兵数是纳粮丁数的一半,即16,000左右。这是崇德二年的数字,天聪二年自然较此数更少,因此1万5千兵数的估计是非常合理的。

www.sonicbbs.com

那么,八旗总共有1万5千兵,其中约1/3随皇太极入关,即实际入关的士兵只有5000左右!

www.sonicbbs.com

5000人,和大家平时想象的人数似乎颇有差距。不过5000人是实际打仗的披甲人,应该还有不披甲的余丁随行作为劳役、民工、差夫之用。这个比例应当小于平时的60:140,不过我们姑且仍按此计算,则皇太极的军队总数在16000人左右。

www.sonicbbs.com

以上只是满八旗的兵数,事实上如前所述,这次入寇还有若干蒙古兵。以下再试论蒙古兵之数量。

www.sonicbbs.com

在崇祯二年入寇之时,蒙古八旗根本没有正式成立。之前投奔后金的蒙古部落,编为牛录的,大部分归于满八旗之下。这就是为何八旗下有近20%蒙古牛录的原因。比如喀尔喀部,按《满洲实录》卷7,天命六年时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来投,努尔哈赤赐其一满洲牛录,另编蒙古一牛录,归其名下。因此,和后金联盟有些日子的蒙古部落如喀尔喀,本来就是属于满八旗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已经包括在之前的估算中。

www.sonicbbs.com

我们这里要计算的蒙古兵数量,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当时已经编成的独 立的蒙古二旗,其二是科尔沁部外藩蒙古,其三是奈曼、敖汉等新归附的各零星蒙古部落,其四是作为向导的喀喇沁部。按《老档》,《实录》等史料记载,皇太极大军于十月初二于盛京起行。初四,扎鲁特部来会。初五,奈曼、敖汉、扎鲁特部等来会。初六,巴林部来会。十五日,科尔沁大部共二十三贝勒领兵来会,扎赖特部本来要来,走了一半又回去了。二十日,驻喀喇城,会合喀喇沁诸部。二十七日,前锋开始攻打龙井关。

www.sonicbbs.com

先说蒙古二旗。八旗中本无蒙古旗,天命七年,科尔沁、兀鲁特诸部率三千余户人口来投,于是有了另设蒙古旗的必要。《满文老档》40册,努尔哈赤说:“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这就是蒙古二旗。这二旗共三千余户,按每户平均一兵计,即3千兵。到了天聪二年,人数略有增长,姑且算为4千兵。这些兵是否全数入关,史书不载,若和满兵同例,按1/3入关,则才1千余。这里我们按极宽松的计算,且当有2千兵。

www.sonicbbs.com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讨厌的字数限制

科尔沁部的小部分被编入蒙古旗,但大部分仍然保持独 立外藩的地位。这些部落后来被正式收编,编成牛录,隶属于旗下户口。按《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一月条,皇太极派人前往科尔沁部会盟并统计人口,查得科尔沁诸部共有甲兵6,539人,22,308家,共编成448牛录。

www.sonicbbs.com

除了科尔沁部,另率兵来会的还有奈曼、敖汉、扎鲁特、巴林等零星部落。同样按《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一月条,皇太极之前也曾派人编定整个外藩蒙古的牛录数,共有甲兵5,456人,19,580家,编成384牛录。奈曼等部均包括在其中。

www.sonicbbs.com

这样,把以上两个数字加起来,共有11,995兵。但上面两个数字是存在重叠的,比如“班迪额驸”,“索诺木”,“达尔汉卓里克图”等名字在两个统计里面都有出现。我们姑且认为科尔沁加上所有其他的外藩部落总甲兵1万人,但这个数字的统计范围还包括茂明安部、翁牛特部、乌喇特部等似乎未在崇祯二年随皇太极入关的部落,而且这个统计是在5年之后。其时蒙古被征服已久,各个部族基本全数归附。推回到天聪三年,先不考虑人口滋生的因素,当年喀尔喀五部、敖汉、奈曼等刚刚被征服,并没来得及完全消化,因此总兵数显然更少。

www.sonicbbs.com

试举数例:此次入关科尔沁蒙古的总统率“土谢特额驸”,他5年后已是亲王,手下不过有甲兵总数936人。在23贝勒中,如卓里克图,他5年后也是亲王,不过有兵587人。大、小桑阿尔寨加起来有671人,穆寨才有240人,索诺木更仅有130甲兵。这还都是5年后的数字。我认为在这次入关中,如果亲后金的各漠北蒙古手下能有总数8千甲兵,应该已经不算低估。这些兵假设有一半随皇太极入关,则最多4千左右。

www.sonicbbs.com

再举一例:巴林部来合兵时,因为迟到,再加上战马瘦弱,给皇太极责骂了一顿。众贝勒郑重其事地会审,处罚却只是战马“十匹”,可见这些小部落来的人数决不会很多。

www.sonicbbs.com

最后,不要忘记还有作为引导的漠南蒙古喀喇沁部,人数不详。不过到了7年以后,皇太极编审整个喀喇沁部落(还包括察哈尔),总计共有16,953名壮丁,分为十一旗。其中9,113名分配给喀喇沁和土默特左、右翼部,剩余的7,830丁和旧蒙古牛录合并,形成新的蒙古八旗(以上见《八旗通志》)。要注意的是,这16,953个壮丁中有大部分是皇太极把林丹汗打得逃往青海,死于途中,完全获得了对漠南蒙古的宗主权之后才来投奔的,因此把他们分为新收编的外喀喇沁和旧投降的内喀喇沁,其中外喀喇沁占了大多数。天聪二年作为向导的,只能是内喀喇沁,或旧喀喇沁的一部分。按赵德贵《清前期蒙古旗分佐领研究》(《满学研究》第七辑)统计,在《八旗通志》里这些牛录前后达30多个。如果简单估计,旧喀喇沁占编制时全部丁数的30%,那应该共有5千丁左右,即约2千兵。

www.sonicbbs.com

这样说,完全是宽松的估计。事实上天聪二年入关之时,皇太极刚刚和林丹汗一场大战,打得火花四溅,还远远没有征服整个漠南蒙古。喀喇沁几个月之前还在跟明朝做生意,向袁崇焕买米,首鼠两端。事实上,只有到了天聪五年,把林丹汗打得逃往青海,死在途中,彻底消灭了他的势力之后,皇太极才完全获得对漠南蒙古的宗主权。这样,天聪二年蒙古联军的总数,如前所述,蒙古二旗2千加上科尔沁、奈曼、敖汉各部4千,加上喀喇沁部2千,总数当在8千左右。这已经是按宽松标准的计算,我想应该不会低估。事实上后来《太宗实录》说莽古尔泰等率左翼蒙古骑兵共2千攻击袁崇焕部,证明蒙古军的总数也就是数千左右,我们的估计并不离谱。

www.sonicbbs.com

有一个地方需要澄清。可能一些人会见到《太宗实录》天聪三年十月庚申有“大军次纳里特河,是日,察哈尔国五千人来归”的记录,认为蒙古人为数众多。《清史稿?太宗本纪》后来照抄了这段文字。但按《满文老档》:“初九日,驻纳里特。是日,有五名逃人骑马由察哈尔来归。”可见《实录》或是翻译错误,或是手抄错误,把5人记做了5千人!事实上,察哈尔当时还是林丹汗控制之下,哪可能有5千人来投!就算来投,也是平民为主啊。

www.sonicbbs.com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把蒙古军总数计为8千。

www.sonicbbs.com

最后,还有人提到包衣家奴的问题。包衣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户下”人,即户下奴仆壮丁。这些人不算入户籍,是私人的家奴。按照通常情况,户下人不准作官应试,也不准披甲当兵。曾有人让家奴代披甲而论罪的例子,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家奴才得以随军出战。这种包衣是名副其实的奴隶,想要获得披甲的资格必须“开户”,正式登入牛录额丁的户口。就算出战,这些人也最多做做后勤管理杂务之类的工作,实际打仗极少,我们也没有看到这次入寇有相关的记录。而且“户下人”总数也不多,天聪七年,以所有的户下汉人中每十人披一绵甲,充实汉军,共得1,580人(《实录》天聪七年七月)。可知当时户下人总数共有1万5千人左右。天聪二年就算有人随军,其数量决不能超过1千,而且不会起到什么实质作用。

www.sonicbbs.com

另外还有一种包衣,即所谓的“旗鼓人”。简单来说,这是皇帝的直属包衣奴仆,但在法律权利上和户下人不同,享有和后来汉军旗人同等的权利。他们不但在旗籍,可以作官、应试,也同样负有披甲,纳粮的义务。严格来说,不算“包衣”的一种,而可视之为皇帝的私人侍卫队。曹雪芹的先人曹寅,就是旗鼓包衣,看他的权势,哪像是个奴仆!这在赵凯《清代旗鼓佐领考辨》一文中已经论述清楚。

www.sonicbbs.com

当时旗鼓佐领究竟有多少个,我还没有找到资料,不过应该不多。从其“旗鼓”的名称上看,大致是掌旗擂鼓一类的职责。而且他们应该是皇帝的亲兵,和我们论述袁崇焕广渠门之战没有影响。

www.sonicbbs.com

按以上讨论,把总数加在一起。满军作战甲兵5千加上蒙古军8千,披甲兵数当在1万3千左右,加上后勤、杂役、差夫、包衣、民工等等,我估计皇太极入关的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2万5千人。

www.sonicbbs.com

比较史料的记载,这个估计也是合情合理的。比方说,金兵打下遵化这样的大城市,这是退出长城的咽喉要道,为了不被明军重占,掐断退路,理应留重兵把守。事实上皇太极也的确很重视,他派了军师范文程留守这里。但所留的兵力只有“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一共800人守这样一个要地(见《满文老档》19册)。可见金兵总数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www.sonicbbs.com

稍作简单的估计,金兵如果总数2万5千人入关,留一些守遵化,留一些守道路和交通要点,一些作为侦探,加上一些战斗损失。到北京城下恐怕最多有2万人,其中实际作战1万人。皇太极再次分兵,自己留两黄两红旗加上蒙古一旗为右翼,在德胜门和满桂交战,而莽古尔泰等率剩下的左翼军在广渠门和袁崇焕部交战(以上同见《满文老档》19册)。这样的话,恐怕袁部面对的至多有1万人,其中披甲兵至多5千人。

www.sonicbbs.com

如此看来,《太宗实录》说:“莽古尔泰等……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应该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离谱!莽古尔泰对袁部三个阵地实行骑兵冲击,于是率蒙古部2000左右的骑兵出击,似乎是完全在我们的估计范围之内的!

www.sonicbbs.com

以上若有异议,极欢迎各位引史料反驳,以便修正我的观点。

www.sonicbbs.com

家园 【江湖诧异】玩笑开大了,开到火星上去了……

事实上,当兵的旗人叫做“披甲人”,暂不当兵的旗人叫做“余丁”或者“闲散”。虽然理论上每个旗人都有当兵的义务,但实际上披甲的比例最多也不过是努尔哈赤时代的二丁抽一,已是极限。天命年间有时每牛录披甲一百多,到了皇太极手里定额为每牛录六十甲。

“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其中或多或少,务于三人中选一人。他牛录甲虽有余,亦不许补不足。”(《太宗实录》崇德六年三月甲子)

因此,在皇太极时代,每牛录丁数200,其中披甲人60。披甲的比例是60/200=30%。大约来说是三丁披一甲。

???

“披甲人”是什么意思?

看见“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这条记载,就说“当兵的旗人叫做‘披甲人’,暂不当兵的旗人叫做‘余丁’或者‘闲散’”?

明清史的名词常识,八旗人丁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等,阿哈就是被抓来的奴隶,大多是汉人、朝鲜人,也就是包衣奴隶;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略高于阿哈;旗丁才是女真人。

“披甲”和“披甲人”完全是两回事,望文生义也太……了点吧,凭这么一个名词错误就一下把300人一牛录缩水到200人一牛录,搞掉了1/3八旗军?

真厉害。

再说牛录,满洲时期的牛录人员,由组成的性质不同分三种,第一种是旧牛录,也就是最起始的满洲牛录,都是在努尔哈赤创业初期就来归附,基本属于开国功臣的纯粹女真部落牛录,佐领为子孙世袭;第二种为世管牛录,是因战功提拔起来或者主动归降人员组编成的牛录,牛录额真由汗委派,但也世袭;第三种叫公中牛录,是牛录当中人员成分最杂的,是因政治原因和各种人丁,包括披甲人在内所组成的牛录,牛录额真由汗指派,不世袭。

这三种牛录编制不一,皇太极时期所谓“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不过是指各牛录中的女真人三丁出一丁披甲,这是说的旗丁。这个命令的实质是为了保护本族女真人不在战斗中消耗太多,所以禁止一牛录出动过多的女真人,其他出战的战士就是披甲人之类的,不然的话,还难道出战全是满洲人?其他人就都休息去了?这也太玩笑了点吧。

比如《满文老档》天命六年(1621)闰二月做过一次统计,八旗加起来共有231个牛录,与《八旗通志》不符。我们暂时不理会争论,以《老档》为准,毕竟后者更符合五五制的描述,大约接近于真实情况。

看过《老档》原文就应该知道,这一段很明确的是在统计当时八旗驻扎在外的牛录统计,除驻扎各地的整牛录外,尚有某某旗下在某处还驻扎零散甲兵几百人等等,努尔哈赤所在汗城驻扎的兵力一字未提。倘若按照这个算法搞出个231牛录,那就是说汗城所在没有一兵驻扎,努尔哈赤带十几个儿子们以一抵千就可以守汗城?

努尔哈赤时期的308牛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缩水到231牛录的。光是这两项错误,就把出战八旗军缩水了近50%,嘿嘿……

后边的我没看,先不说了吧,先把这些算清楚了再谈其他的。

又看了些,继续。

如此看来,《太宗实录》说:“莽古尔泰等……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应该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离谱!莽古尔泰对袁部三个阵地实行骑兵冲击,于是率蒙古部2000左右的骑兵出击,似乎是完全在我们的估计范围之内的!

清人自己大吹牛皮的话也信?

什么“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嘿嘿,为什么这里就采用《实录》不用《老档》?是因为这里多了个“”字吧?

《老档》记载说,当时皇太极“率右翼诸贝勒,领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进攻德胜门满桂的部队;左翼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率“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

好,照这么说起来,八旗军都上那去了?去太空旅行了?就剩白旗护军和蒙古兵了?

只不过后边却马上说了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四部为前锋进攻时,“时明伏兵四起,前进之四贝勒兵,即行反击追杀”。

请问这“四贝勒兵”那来的?

皇太极那路,前面可也没说有八旗军的哦,不过马上后面又冒出“令我礮手近前发炮火”,那冒出来的炮兵部队?看了一下,又补充几句。这个时期八旗军中操炮的是汉军,作者说“当时并没有汉军旗,也没有见到汉民编军出战的记录。”,那么这些操炮部队是不是汉军出战记录?《老档》记载12月1日派石廷柱前去招降房山明军,随后攻击永平时明确列出命令炮兵部队如何如何,这些又怎么说?

再看,“红旗护军由西面进击,黄旗护军由侧面冲入”,这两旗护军又是从那空降来的?

原来明明白白的事情,可为了把清军人数说少点就非要去掉八旗军,这也太能搞了。

护军——八旗军中的精锐,满语叫“巴牙喇”,又作巴雅喇、摆牙喇、摆呀喇、摆押拉,汉语意思就是“精锐内兵”,后来正式定汉字译名为“护军”。

天命六年三月的辽阳大战,《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我兵遂出战车外,渡濠水呐喊而进,两军酣战不退。有红号摆押拉二百杀入,又二白旗兵一千亦杀入,大明骑兵遂走。各王部下白号摆押拉俱杀入夹攻之,其步兵亦败。”

各王部下白号摆押拉俱杀入夹攻之”,说的够清楚了,将最精锐的护军在战斗时分入各贝勒所部进行战斗是个惯例,努尔哈赤时期就是这么干的。如果按照这位作者的理解,只怕又要说辽阳大战此场战斗各王就只率白旗护军作战了吧?

皇太极北京之战,多尔衮兄弟尚年幼,但他们的“白旗护军”却是最精锐的。

为什么说他们兄弟的“白旗护军”是最精锐的?因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就是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最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最精锐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他部下的白旗护军就是原来的努尔哈赤的近卫军。

《老档》这段话只是为了交代最精锐的“白旗护军”以及蒙古兵的分配,并不是说全军兵力部署,不然的话,八旗军上那去了?炮兵上那去了?八旗军出战,一贯是各旗主率所部兵马作战,这还需要交代吗?

哦,原来说清军人多就是谎话,明军人多就是实话,清人夸大明军人数就略过不谈了,甚至连前面已经出动的八旗军一到与袁督师作战的时候也上外太空旅行瞬间时空转移不见了,这叫什么事?

家园 献花,并问一个问题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就是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

那皇太极的正黄和镶黄旗原来是什么?感觉有点迷惑。

家园 记得以前听CCTV百家论坛里讲过,记不大清了

最开始努尔哈赤管的两个旗都是黄旗,正黄旗,镶黄旗,他的儿子皇太极管的是正白旗,后来皇太极的儿子管了镶白旗。这样总体来说两个白旗,正白和镶白这两个旗,在努尔哈赤时代是归皇太极管的,那么他继汗位以后就变了.原来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原来的两白旗就变成了两黄旗.而多尔衮当时是哪个旗的旗主呢?是镶白旗的旗主,而不是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晚年为了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就把他管的两个旗,分给了他的三个小儿子.多铎是一个正旗三十六路,是正白旗旗主.阿济格跟多尔衮管镶白旗,开始是阿济格旗主,后来因为他犯了过错以后,就把这个旗主挪回来交给多尔衮了.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当时他们兄弟三人都才十几岁,没能顶住皇太极。再一个旗的变化就是顺治继位以后,多尔衮是摄政王,那么利用特权又跟他弟弟换了旗,等于是多铎的正白旗变成了镶白旗,多尔衮的镶白旗又变成了正白旗.等到后来多尔衮死了以后,正白旗又还回皇上执掌,则成了上三旗了.

八旗里最倒霉的是两红旗,两黄跟两白斗争的时候,都拉他,结果两红想捞便宜,甚至想自己上位,结果最后不管哪边得势,回头就对付两红旗,人马是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小。

家园 这么复杂呀!

感情八旗也总换番号,搞得跟间谍活动似的。

家园 主要是黄旗,这个是清朝的制度

哪个旗主上台,他那个旗就成了黄旗。黄旗比其他旗待遇又好的多。当年皇太极登位,就是靠了黄旗的支持,是他的老底。要是多尔衮上台,那就两白变两黄,两黄变两白了。两黄旗谁愿意啊。

家园 好象主要原因是满洲人认为黄色是皇帝的颜色

去年广州出了个多尔衮的后代,整天人模狗样的穿着绣龙的黄马褂,家里还布置的金碧辉煌。也就是大清朝完了,让这种妖孽横行,不然早满门抄斩了

家园 那个人应该不是多尔衮的后代

具体记不清了,但有人论证过,他不可能是清朝皇室后代。

至于,多尔衮的后代。嘿嘿,人家多尔衮根本无后呀!

家园 为老大献花 为老大喝彩

这篇文章的要害就在于 从皇太极的一句话 得出了后金出兵的比例

然后按照这个比例推算

怎么算数量

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皇太极带领的是一个无敌超人军团

现在翻案之风盛行

毛文龙差不多成了海上岳飞

袁崇焕成了千古罪人

为了论证这些 夸大毛文龙的功劳与贬低袁崇焕的能力是并行不悖的两个必然

甚至可以创造出很多类似

毛文龙是唯一能与后金野战的部队

袁崇焕一年军饷是其他部队几十倍的的神话

这篇文章和那个所谓的“破神”就是典型

兄弟才疏学浅 虽知其不然而难以说出其何以不然

老大好文章 顶礼

家园 好文!

又见汗青兄功底深厚的好文,送花!

不知汗青兄能否对金/清各时期兵力做些考证?

家园 【江湖诧异】

看到汗青回帖,本来颇感欣慰,只是粗略一看,实在讶不自禁。阁下是否能好好把全文看完再来说话?

明清史的名词常识,八旗人丁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等,阿哈就是被抓来的奴隶,大多是汉人、朝鲜人,也就是包衣奴隶;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略高于阿哈;旗丁才是女真人。

天哪,以你的水平,抄网文不觉得丢价么?

明清史常识:阿哈就是包衣,不隶旗籍,不属旗丁,何来分等?

从未听说过披甲人是降人,旗丁是女真人的说法。请给出出处。不要是网文哦。

《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八月壬辰:“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讷密陈四事:一曰均田以为披甲人恒产。……我国家初定中原,凡官属兵丁俱计丁授田……满洲披甲人或止父子、或止兄弟、或止一身,得田不过数晌,征役甚烦,授出甚少,殊为可悯!今当有事之秋,应勿论人丁多少,概视差等,均授以田。”

这段话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就不会说出“披甲人”是降人,另外还有什么“旗丁”的搞笑说法了。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2.2:“从佐领壮丁中产生组成八旗军队的甲兵(俗称“披甲”)。拣选甲兵俱验以骑射,合格者入选,至60岁而免。没有被选充“披甲”的则称“余丁”。”

戴逸《简明清史》4.2:“天聪年间开始实行“三丁抽一”,就是说三丁中一人披甲出征,二人留家生产,称为余丁。披甲人余丁的关系是:余丁专事农业生产,供给披甲人的生计,而披甲人所得战利品也分给余丁。”

请你举出你的依据,多谢。

凭这么一个名词错误就一下把300人一牛录缩水到200人一牛录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2.2:“八旗的基层单位佐领是按人丁编设的,清代佐领丁额屡有变化。努尔哈齐定每牛录(佐领)壮丁300人,皇太极时改为200人,入关初沿用此制。康熙时满洲佐领总数增加,但每佐领的标准丁额却缩减为100人,乾、嘉年间又改为150人。”

请你举出你的依据,多谢。

皇太极时期所谓“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不过是指各牛录中的女真人三丁出一丁披甲,这是说的旗丁。

以上已经使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不攻自破。我再问你一句,就算按你的分法,那“旗丁”三丁抽一就有60甲?那必然旗丁总数有180人罗。再加上你说的“披甲人”和“阿哈”,似乎比“旗丁”要多好几倍(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是来降的,而是一开始就跟着太祖闹革命的),请问你认为一个牛录多少人?如果你认为三种人总数加起来一牛录60甲,那跟我说的毫无分别。

除驻扎各地的整牛录外,尚有某某旗下在某处还驻扎零散甲兵几百人等等,努尔哈赤所在汗城驻扎的兵力一字未提。

我从来没有用过这里的甲兵数啊。那你说你认为当时有多少牛录?“努尔哈赤时期的308牛录”是从何而来的?不是《八旗通志》吧?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看懂《通志》说的是啥啊,再去琢磨一遍吧。牛录数是用来计算丁数的,皇太极时期有约5万丁,你承认不?这个有明确的人口统计为证。只要大家承认总丁数就无所谓了。天聪八年皇太极把每旗定为30牛录,“如一旗于三十牛录之外余者即行裁去”,你如何解释?回到根本问题上,五五制你如何解释?你用《通志》否定《通志》自己么?

什么“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嘿嘿,为什么这里就采用《实录》不用《老档》?是因为这里多了个“止”字吧?

天哪,我从来没有采用过这段话,废话,要采用了我还写那么多考证个头啊,不就直接用2千这个数了?我只是用来比较一下估计的规模而已。我从来没有说八旗军没有参战啊,不然我考证八旗兵数吃饱了?我最后的估计说袁部面对1万人,其中战兵5千人,从来都是满兵加蒙古兵合起来算的啊。不知你反对个啥。

这个时期八旗军中操炮的是汉军

无语。请问:

1.后金的第一门红夷大炮是何时建成的?

2.乌真超哈是何年成立的?

3.汉军旗是何年成立的?

4.孔、耿等人是何时来归的?

5.当时皇太极有多少炮兵?汉军从何来?

6.面对袁部的有炮兵么?

哦,原来说清军人多就是谎话,明军人多就是实话,清人夸大明军人数就略过不谈了,甚至连前面已经出动的八旗军一到与袁督师作战的时候也上外太空旅行瞬间时空转移不见了,这叫什么事?

请问:

1.我文中何时“说清军人多就是谎话”了?明方资料里根本就没有清军人数的说法。

2.我文中何时“清人夸大明军人数就略过不谈了”?我对明军人数压根就一字未提。

3.我文中何时“出动的八旗军……时空转移不见了”?我的估计里难道不包括八旗?

是否可以仔细读过全文后再讨论?

家园 挖坟,到底来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好象结论有争议嘛
家园 俺对那个努想传位给多尔衮的推理怎么也理解不了

现在一说都是这个观点,但当时明显多铎继承遗产最多嘛,怎么从来没听人提出想传位给多铎的观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