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谈两栖作战 -- 博扬
平面媒体约稿
从“欧洲野牛”说开了去
先来简单的聊聊这头“牛”。所谓“欧洲野牛”,正式的工程代号为1232.2。由于特殊的航行方式,气垫船可以在全球78℅的海岸线上实施登陆,而普通的登陆艇仅可登上17℅的海岸,一直以来在前苏联红海军中气垫登陆艇都十分受推崇。自1955年起,当时位于列宁格勒的“阿尔马兹(Almaz)”(或可翻译为金刚石)中央设计局即开始设计并建造1232系列小型气垫登陆艇。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海军决定在1232.1“海鳝”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基础上设计运载能力更为强大的登陆艇,设计任务仍交于“阿尔马兹”设计局,需要注意的是,当时1232.1工程也仍还处在开发状态。1978年,“阿尔马兹”设计局正式开始了1232.2工程的研发,设计师为——济莫夫、莫霍夫和谢苗诺夫。1983年设计工作完成,首批四艘1232.2登陆艇分别由位于列宁格勒的“金刚石”造船厂、乌克兰费奥多西亚市的“大海”造船厂、远东哈巴罗夫斯克造船厂建造,之后的建造则主要集中于前两家。由于工艺上的问题,首艘1232.2的交付时间由原定的1985年延至1986年,当年首艇МДК-95号建造完成,随即进入测试,1988年正式加入红海军战斗序列。截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232.2登陆艇共交付8艘,分别服役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分得了其中的三艘,剩余五艘则由俄罗斯海军继承。之后,已经属于乌克兰的“大海”造船厂又完成了第九与第十艘的建造,目前,俄、乌两国各有4艘在役,剩余两艘被卖给了希腊海军。
关于“欧洲野牛”的这个称谓非常有意思,因为除此之外1232.2还有个“贼鸥”的名号,由于翻译上的问题也有被译为“鹤”的。对此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所谓的欧洲野牛,英文名称是Bison bonasus,1996年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濒临灭绝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波兰和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每头重达800-1000公斤,是该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再想想看,西方人从来也没给苏制武器起过什么顺耳的名字——农夫(米格-17)、鱼窝(米格-21)、狗窝(AS-1导弹)……,要么是极具贬损,要么就根本不靠普。对比一下,“贼鸥”肯定没有“野牛”那种骠悍的感觉,在考虑这种动物原本就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想来“欧洲野牛”才应该是俄国人对1232.2的称谓,至于“贼鸥”,很可能又是出自西方人之口,从个人欣赏的角度考虑,这里还是用“欧洲野牛”来称呼这篇文章的主角。
从具体参数看,“欧洲野牛”绝对对得起这个“骠悍”的名字——迄今为止最大的气垫登陆艇:从2005年俄罗斯国际海军防务展(IMDS-2005)透露的数据看,“欧洲野牛”标准排水量480吨,满载排水量555吨,全长57.3米,最宽处达25.6米,最高21.9米,吃水1.6米,最大航速60节,巡航速度55节,航程300海里,续航时间达5天,满载時续航力为1天,成员27-31人(4名军官,7名准尉),能在浪高2米、风速12米/秒的海況下平稳航行,可突破1.6米高的垂直障碍。船体所采用的方形浮筒结构为其提供一个坚固的、稳定的和适于航海的设计。浮筒上部结构被两个纵向隔壁分开成三个功能区。中间功能区用于装甲车辆登陆,使用滑行轨道和装卸工作坡道。两个外部的功能区一个是主要的和辅助动力室,另一个是载送两栖部队舱、船员生活舱和生活维持舱,具备NBC(核、生、化)防护能力,其中船员生活舱占四分之一。为了适应北冰洋的寒冷环境,在载送部队舱和船员生活舱中安装通风、空气调节和采暖装置,同时各功能区还采用了隔热、噪音隔离层和隔振结构。
此外,船体外部还覆设了轻装甲船壳板,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能力。同时,“欧洲野牛”一如既往的继承了苏制舰艇强大到近乎“变态”的武器配置——2套AK-630速射炮、4套“针-1”防空导弹以及2座可以降入艇内的122毫米火箭炮。“欧洲野牛”最大运载负荷达130吨——三辆中型作战坦克,如T-80B坦克;或八辆BMP-2步兵战车;或十辆BTR-70装甲运兵车;或360名全副装备的两栖登陆部队——如此之大的兵力特别是重装备投送能力,是伞降和直升机降所无法比拟的。船首和船尾各有一个坡道板用于卸载快速登陆部队和作战物资。
在前苏联海军的作战想定中,气垫登陆艇是作为一种“一次性”工具来使用的——与美军的战术思想不同,苏军并未准备在具备绝对空中优势的环境下作战,这就意味着“欧洲野牛”们将要在对方猛烈的火力下进行抢滩登陆,在这种环境下只要能把首批部队运上岸,“欧洲野牛”就算是完成了使命,至于之后的事情,苏联人似乎并没太多加考虑,想来如果“野牛”还能全身而退的话,那多半就应该算是赚了。在这种战术思想下,“欧洲野牛”的设计和制造实际上都并没有多复杂,所以笔者估计,前苏联海军原定计划建造的“欧洲野牛”肯定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当然,这里所谓的“一次性”是相对而言的,这种玩法在基于大规模战争考虑的冷战时期没谁会在乎。但放到现在,谁也不太会舍得在局部战争中拿这种六千万美金一艘的大宝贝玩“一次性”。而除用于登陆作战外,“欧洲野牛”还可用于布设水雷,不过这应该仅是副业而已。
除气垫登陆艇外,前苏联还曾开发过一种十分独特也更加前卫的登陆载具——地效飞行器,由于其速度远高于气垫船,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更适合于登陆作战。但就笔者看来与气垫登陆艇相比,地效飞行器并非一型合适的登陆工具。首先如果直接冲滩的话,可能适宜使用地效飞行器的海岸比能叫普通登陆舰艇登陆的海岸还要少——必须要有纵向距离达几百米且十分平缓的沙滩,才能满足它的着陆条件,满足这样条件的海岸比能教普通登陆舰冲滩的海岸还要少;那如果降落于海上再换乘其他工具呢?问题是这样和一般的登陆舰比也就没多少区别了。此外,即使是目前最大的地效飞行器,也无法大量运输像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而且地效飞行器在结构上更接近于航空器,在坚固性上自然无法和作为船舶的气垫船相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当时前苏联“一次性使用”的作战想定,而且即使是现在,对于在远程火力上未必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队而言,首轮登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较大的损失概率,而地效飞行器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传统登陆工具,从效费比上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说说两栖作战
海军的作战任务如果具体到战术层面上说,抽象起来其实只有两个——存在、火力投送。这个很好理解,所谓“存在”就是要自己的海上力量能相对长期的立于大洋之上,但要注意的是,海军除了作战任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非战争时期的威慑力量,所以这里的“存在”其含义要广于传统意义上的“防御”;至于“火力投送”就更简单——就是使对手无法“存在”。现代两栖作战,理论上说它的作战模式远比多数人的映像中的夺占滩头,为后续陆军部队开辟登陆场要复杂。
同更为惹人注意的海军航空兵、舰艇部队相同,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火力投送的具体形式之一,而且从战术层面讲海军陆战队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海上力量更加具有攻击性——它不会像航空兵一样被用于截击作战,对其作战模式最为贴切的概括应该是“进攻、进攻、进攻……”。如果具体加以描述,就笔者看来海军两栖作战根据作战目的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对陆攻击
我们所看到的海军以海军飞机、攻陆巡航导弹以及舰炮实施的对陆攻击,严格意义上界定,也涵盖于两栖作战的范畴。除了这种非接触的作战模式,在很都条件下,海军陆战队同样需要上岸进行这类袭击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非接触战”在较低了伤亡的同时也较低了攻击效费比——比如一架藏身于掩体之中的战斗机,如果想干掉它,你需要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下使用一枚至多枚巡航导弹,而这对于一名单兵而言,所需的则只是一颗手雷或者一小包炸药而已。此外,在这个空军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对于一支空中力量未必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军队而言,还必须考虑在双方战机全力以赴投入空战的情况下,出现海、陆、空在第一时间里同时投入战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样的情形。除此之外,由于保密或是军事意外的政治因素,大规模的空袭或导弹打击无法施行,而此时,海军的对陆攻击就势必要考虑把手段从空中降至地面。这种情形下,海军陆战队通常会使用小规模的精锐来执行任务,而战术目的主要是对特定目标的破坏,通常是打了便走,不存在占领和防守的问题。
两栖夺占
夺取指定的海滩或港口等区域,并取得控制,为后续的地面力量进入打开通道。而当所要夺占的目标地域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例如像彭湖这样的不大的岛屿,最好的作战方式就是由海军陆战队单独完成全部的陆上作战。相对于使用陆军进行跨军种联合作战而言,这显然更易于协调,也更易于提高各部门的反应速度。
两栖截断
在濒海地区作战,如果敌方地面部队延海岸线运动,特别是在较为狭窄的地区出现这一情况。此时进攻一方的海军陆战队就可在敌侧翼展开登陆作战,进而对敌方加以阻滞,甚至与处于敌正面的我方地面部队配合对敌实施包抄、围歼。在实质上说,两栖截断于我军传统上的迂回、穿插是同一性质,但是显然,前者由于是依托海上来实现,所以具有更高的保险系数。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便是一场经典的两栖截断作战。
此外还有两栖侦察,两栖试探等作战模式。
武器装备是战争中永恒的一个主题——所谓战争,就是一种达到政治利益的方式,而其具体手段就是由谋略与武器交织而成。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武器的有无或技术上的高低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思维来弥补,而有些则很难加以弥补,相反如果在这些无法用其他途径弥补的技术一旦出现了突破,就会让作战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类武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键性“技术节点”。这类武器未必会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例如马镫,但会对战场态势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装备体系上说,两栖作战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登陆载具的选用:除了简单的为后续陆军部队开辟登陆场之外,大部分两栖作战任务,如两栖进攻、两栖截断及两栖侦察等在登陆地点的选择上更加具有随机性,这是由战场随机出现的情况而定,进攻方对登陆位置的选择会面临很多限制。如果要使两栖作战力量得到充分的使用,首先就需要你的登陆工具能登上尽可能多的海滩。而从这个角度加以考虑,大型气垫登陆艇的确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技术节点”。
从具体战术使用来说,以大规模的登岛作战为例:通常情况下,那种平缓且质地合适的海滩的数量是非常稀少的,且其中的很多在正面宽度上都无法使大规模部队展开,如果使用普通的登陆舰、水路两栖坦克进行冲滩,适于登陆的海岸实际只是很有限的几块,而且首批上岸部队会受地域宽度的限制而不可能保持太多的数量。而防守一方则可以将有限的兵力重点部署于这几个地区,在局部形成对解放军的兵力优势。由于大型气垫登陆艇的装备,登陆一方的登陆行动将有可能发生在对岸漫长的海岸线上的任何一点上,敌军就必须将有限的力量平均分配在沿海一线,之前在战术上防御方的局部兵力优势将被漫长的海岸所稀释掉,而进攻方由于可以在较宽的正面上岸,兵力展开的速度也会加快。另外,大型气垫登陆艇完全可以在首批部队登陆时实现“由舰至岸”或“由岸至岸”的兵力投送方式,而无需再在台岛近海进行换乘,这意味这首批上岛的将不再是只配备轻型两栖车辆的轻装部队,而是如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突击能力可以得到加强,无需等待后续部队,直接便可进行纵深突击。如“欧洲野牛”这样的登陆艇平均航速55节,远高于现在人民海军所装备的大型坦克登陆舰21节的最高航速,这就把渡海所需的时间压缩到不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增加了攻击突然性。上述这两条将大大减轻空中掩护和火力压制的负担,从而又减少对相关力量的调动,而较少的兵力投入又将大大减轻后勤与指挥调度的压力……。总之,虽然只是一型科技含量不是很高的武器(“一次性”的装备,自然不能指望多复杂),但如果投入使用,整个系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所带来的是系统作战效能的跃变,这便是“技术节点”。
对“欧洲野牛”进入中国的若干设想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中国时报》的那篇报道上来。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比较权威的消息,所以所谓“北京定购欧洲野牛”的消息笔者自然无从考证。一般的说,我国的对外军购大致可分为两类——技术引进和任务性购买,当年购买SU-27战斗机就应该属于两种目的兼而有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航空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外也是为了迅速弥补中国空军和国外的技术差距。气垫船某种程度上和直升机在一点上非常像——是否能够制造主要不是看单纯的科技水平而是看工业和工艺能力,谁能从米-17直升机上找出什么高科技吗?直-9在技术含量上事实上都要超过它。自行研发也好,仿制也好,关键在于工业基础,技术上在米-17上反倒没多少可借鉴。“欧洲野牛”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倘若中国真的要购买,多半应该属于任务性购买。另外,从具体的数据看“欧洲野牛”在远洋型海军中是一个另类,一天的续航力当然不能指望它走多远,而且那么大的块头你也没法像LCAC那样把它塞登陆舰的坞仓里,所以假如购买“欧洲野牛”,这和我军的远海战略应该没什么关系。如果消息属实的话,那购买“欧洲野牛”的目的应该比较明确,就是为了未来可能的近海两栖作战而准备。
大型气垫登陆舰可以极大的今后我军两栖作战的模式,使其对于我方而言更加易于操作,因此假如短期内中国无法制造类似装备的话,购买“欧洲野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这型装备上没有任何过于敏感的技术,在购买中也就不会遇到像SU-30战机那样的阻力,可操作性上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真要采购的话,也不会仅仅只购买两艘,如果报道属实,那最初的两艘很可能是用于相关的测试和战斗力的磨合,要想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中国最终所需的“欧洲野牛”的数量应该在两位数。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欧洲野牛”所适合的只是一、两处特定的作战环境,因此不太可能会像购买SU-27那样购进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至少不会购买全部的技术,有可能会只购买一定数量的成品。而且,由于环境的不同,中国所购买的“欧洲野牛”还可能要进行一些改造。
首先,未来我军的潜在作战地域主要东南沿海,所以当初为北方寒带所设计的饱暖设施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同时需要增加如空调之类的降温设备。其次,现代战争中登陆艇所面临的空中威胁也许比冷战时期苏军所设想的还要恶劣,为应付诸如武装直升机,小型武装无人机这类很难完全清楚干净的空中威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欧洲野牛”的防空火力与装甲防护。而至于这些改装工作是由俄方还是我方来做,这估计就得到时候视情况而定了。
当年当废铁拉回来的.不过设备都在.现在扔在海边当展览品.是条小气垫登陆艇,印象中能运一辆坦克/两辆车~
应该就是这个月的《兵器》或者《坦克装甲车辆》上的新闻报导,中国已经进口了几艘老毛子的这种大型气垫登陆艇了。
回家翻翻书去
贼鸥可是近海滩头的空中霸主,当然人家在地面上也是威风八面,对付起小企鹅信天翁之类的小东西来手到擒来。
野牛么不太符合气垫船的用途。
人家西方可是把贼鸥这名字自己用在导弹上——海猫。只不过翻译的人可能嫌贼鸥这个名字不好所以翻译成了海猫,到了毛子那里就给人家翻译成贼鸥了
总想到JC上出名的某人
1.造价高昂 虽然说确实是填补空白 而且总的来看 敌人要防御他比我们拥有它所要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不过
其价码还是够可观的 我们是不是舍的花这笔钱 还很难说
而且 就算我们要买 整个俄罗斯也没几条
2.航程不够台湾海峡来回
差的虽然不算多 但是也得想点法子
最好是不用换乘 直接门对门的输送 那效率就高得多了
3.要真想发挥其作用 起码得几十条 黑黑
看我们买点米17都缩手缩脚的样子 我真怀疑是不是能舍得
说句题外话 我觉得中国的领导体制
是老人掌权 比较保守 难以接受新生事物
中国军队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很差劲
不要说 无人飞机 之类的未来型武器
就算是直升飞机这一类的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其效力的武器
投入力度也很不够
由此可见老人掌权不利于科技进步的结论确实不是空话
战斗在引导青少年的战线上
不在论坛继续在其他领域为非作歹阿
贼欧大人是在不是一般人,估计到老的时候,贼鸥大人会这样的对他孩子说:
当年你爹也是纵横天下,在网路上所向披靡,曾经舌战群匪.......
1975年,708所就设计中型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艇,天津大沽造船厂于1979年建成首艇722号,1980年初夏交付,用于试验。
722艇排水量65吨,设有首、尾门,全长27.2米,宽13.8米,总高9.6米。载荷15吨,可搭载两辆解放卡车或一个步兵加强连。艇体尾铝制,动力为四台功率1100千瓦的航空汽油活塞发动机,最大航速47.8节(未达到设计中50节的最大航速航速),续航力165海里。
主要是动力不过关,部分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再往后又赶上“国防给经济建设让路”所以就下马了
和那个长征吃鸡的,西南著名杂志南军,真是心心相应啊
关键是气垫船高速这一优势就丧失了,我觉得这点比登陆适应性更重要
除了台海战争的情况外,大型气垫登陆艇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呢?苏联不同。直接从本土基地出发,波罗的海、黑海,都有用武之地。如果对西欧的闪电攻击付诸实施,从在首波战斗中夺取的北欧或南欧前进基地出发,地中海和北海都成为用武之地。中国呢?除了台海,大型气垫船对中国的战略目标有什么用?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