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二、改制 10:印钞制币 -- 1001n

共:💬18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二、改制 10:印钞制币

 

十二、印钞制币
 

  

  在具体介绍这个方面的改革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年奉命出使大金的宋使许亢宗的一段话吧。在大金内地,他老人家发现

  

    无市井,买卖不用钱,唯以物相贸易。

  

  这一年,是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

  

  以1001n个人看法,许亢宗说的“无市井”有点过了;就算是“易物”,总也得有个集散地吧。但是有一点他说对了,那就是“买卖不用钱”——事实上,大金至此已经立国九年,却真的还没有“钱”。

  

  其实,说大金没有“钱”,也确实有点冤枉它。客观地说,大金境内不仅有钱流通,而且还花样繁多:宋钱、辽钱和后来刘豫大齐的钱,都在混合流通着——这怎么能说大金没有“钱”呢?

  

  但是,大金确实没有它自己的“钱”。为什么没有?无非是官方不重视、没想到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再有别的解释了。

  

  用别人的“钱”,好处明摆着:

  

  ——不用自己设立鼓铸及发行机构,节省了铸造、投入流通所需开支;

  ——使用别人的货币,实际上是接受了别人的信用担保,这比自己从头建立要省事的多;

  ——当时的钱是用铜制,而外国的铜进入境内,不相当于自己积累了战略物资么?呵呵……

  

  所以,一个新兴政治力量的发展过程中,铸币绝不是它最优先的任务——从史书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个答案,这里就不展开了。

  

  当然,坏处也很明显:

  

  ——铸币权在人家手里掌握,自己必定只能跟班;

  ——别人的财政金融风险比如通货膨胀之类的,自己肯定要分担;

  ——心理上很不爽。

  

  就这么着,大金就一直痛并快乐着地使用着“别人的钱”,直到“舍我其谁”的完颜亮出场为止。

  

  具体到当时,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别人”陆续出了岔子——大辽已经被灭,大齐已经被废,这二位是不可能再铸造新钱了,旧钱注定是越用越少;而北宋被灭,仅剩南宋偏安,三家钱只剩了一家,用起来如何能凑手、如何能不搓火?

  

  假如当年有“经济战”这个概念,那赵构还真应该考虑一下,用自己铸造的钱去搞垮大金的经济——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他能维持住南宋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这个背景下,原籍大宋、现职大金户部尚书的蔡松年建议“复钞引法”,也即重复大宋的钱钞制度,打造大金自己的“钱”。

  

  锐意改革的完颜亮当即批准了这个提议。很快,第一批钱就印出来了,上面不仅有面值,还有发行机关的名字、字号、料号、警告文字、花纹……

  

  ——等等,铜钱上哪有那么大地方啊?!难道完颜亮同时还发明了显微镜不成?

  

  当然不是。本来这钱就不是“铸”出来,而是“印”出来的;换句话说,它们正是不折不扣的纸币!

  

  一个王朝,不先发行铜钱而直接发行纸币,完颜亮的所做所为,确实空前!

  

  这些大金的“交钞”,仿的是北宋“交子”,就制币国家而言,即便放眼世界,也是排名第二。我们今天都知道,纸币适宜携带,用起来很方便;而在当时,对一个连铜钱都还没造过的大金来说,上来就是纸币,这观念也的确也太太太……太超前了……

  

  当然,世界上没有比“钱”更现实的玩意儿;而完颜亮的交钞不是铜钱,那也绝不是为了玩儿概念。事实上,如果大金铸造铜钱,这些钱就必然有一部分会流出境外;而当时大金铜矿紧缺,要是以此方式流失国有资源,那是根本无法允许的。而铜矿,又能缺到什么程度?它就能缺到大金一度在境外打主意找矿的地步……

  

  ——说到底,巧妇做了一桌全鸭宴,那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养鸡场啊……

  

  为了保证交钞的印刷和发行,完颜亮还专门设立了三个新机构:抄纸房(制作交钞专用纸)、印造钞引库(印刷)、交钞库(存储发行),并设置了专门官员负责管理。

  

点看全图

考考各位眼力:这是什么衙门的印呢?

  

  印出的交钞,其具体技术细节如下:

  

                交钞介绍简表

    ━━━━━━━━━━━━━━━━━━━━━━━━━━━

     特  征          描    述

    ───────────────────────────

     面  额  1、2、3、5、10.5        小钞

           100、200、300、500、750贯    大钞

     发行机构  中都交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

           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

     警告文字  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

     更换期限  以七年为限,纳旧易新

    ━━━━━━━━━━━━━━━━━━━━━━━━━━━

     注:面额居然出现了“十贯五”,总怀疑是“十五贯”……

  

  模样大致如下:

  

点看全图

这是“陕西东路壹拾贯交钞版”

除了“壹拾贯”字样外,已经很不清楚了

  

点看全图

竖过来辨认一番

  

点看全图

黄框内的就是篆书警告:

伪造交钞者斩,赏钱□百贯文

  

  再来一张六十多年后、金宣宗时代的“兴定宝泉”:

  

点看全图

这张就清晰多了——而赏格已经是六百贯了,呵呵

  

  如此这般,交钞也成了后世金帝循行不易的货币制度。

  

  顺便说一句,如图所示,交钞都是由“路”这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发行的。起初,交钞只能在自己的路里流通;后来,各路与中央达成了一致,各种交钞都可以在中央自由兑换,并在全国流通。从这一点上讲,金的交钞制度,比起宋的交子制度要领先的多了……

  

  但是,纸币容易磨损,虽然也出台了有偿更换制度,但总归不如铜钱耐用。于是,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禁止铜外流、收集民间铜器——之后,正隆二年(1157年),又是由完颜亮,开创了大金的铸造铜钱的新货币时代。

  

点看全图

这张是从易趣上截下来的,呵呵

  

点看全图

再来一张

  

  以《金史·食货志》中对正隆元宝的记载,则是:

  

    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文字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

  

  在这里也泛泛提一句:在《金史·食货志》中,把上面这种字迹非常清楚的“正隆”钱误称为“正隆”,搞得前辈专家还专门为此做过勘误。可见,史料尤其是正史出了错,该是件多么讨厌的事情——铜钱还好,总有流传下来的实物做对照,别的方面呢?

  

  由此,再次鄙视一下那些乱写的史官们……

  

  不过,对大金来说,铸造铜钱并不是个很轻松的活动——境内已知的铜矿远远不够,原料价格太高;同时,铜钱又不断流出境外,加剧了这个趋势;结果就是,某年当局统共铸钱十四万贯,而包括原料费用在内的工本费,居然花去了八十万贯。

  

  ——这哪里是造钱,简直是烧钱啊!

  

  说到这里,也顺带说一下完颜亮时代之后的金朝货币制度的弊端吧。由于铸钱成本太高,导致铜钱供应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流通,朝廷下令各家不能存储过多铜钱,最多最多只能存储两万贯,其它都要兑换成交钞或者买东西,反正不能见到铜板。

  

  结果,依靠行政硬性规定的“限钱法”并没有结束严重的钱荒,反而导致了更强烈的反弹。最终,金章宗只好取消了限钱法;而为了解决钱荒的问题,这位金章宗又创造了一项纪录——开始用白银铸造货币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法定的银币,它的名字叫承安宝货……

  

  在制造银币的同时,金章宗再开铸造铜钱大业,结果性价比更低——造一文钱,成本居然飚生到十文!没办法,只好虚标面值,铸造以一当十的“泰和重宝”,试图糊弄老百姓。结果呢?问题当然不可能因此获得解决,于是又只好恢复限钱法,并大肆印制交钞来应付这个局面。

  

  可想而知,这时候想不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都不可能了——在大金的最后二十年,为了救市,光交钞就发行了六种!而当它们轮流登场的时候,大金也终于被自己的货币之手越来越紧地扼住了喉咙——我们都知道大金亡于蒙古和南宋联军,但是,在雷霆一击最后到来之前,大金自己,又还能摇摇晃晃站多久呢?

  

  ……

  

  虽然交钞之滥最终不仅毁了金,而且也毁了曾以胜利者自居的元,但是,这确实不能直接引证为首创者完颜亮的错误。

  

  毕竟,接替他上台、沿袭了这些制度的金世宗,怎么就没有在任内出现财政金融的崩溃,相反却达到了金朝经济的顶峰状态呢?即便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金章宗,上台的时候经济状况没有那么好了,可库里的钱也还足够两年之用——咋就越搞越糟了呢?不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么?

  

  ——就好像一支枪,用好了是防身自卫的利器;而非要朝着自己脑门搂火,又怎么怪的着造枪的人呢?

  

  ……

  

  总的来说,完颜亮首制交钞、首发铜钱,对大金的货币制度定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财政还是从“国运”的角度来看,这次改革都是足够写入史册的。通俗地说,如果这是次考试,那么完颜亮本次的答卷至少应该打个九十分——至于后世金帝嘛,有的恐怕连十九分都打不了……

  

  下一节,我们将不再分专题叙述完颜亮的其余改革,而是一节内予以综述。周末啦,休息休息吧:)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家园 先花再看
家园 先看后花!
家园 不太明白金为什么一定要用纯铜作钱

用铜锡合金或者其他合金作钱的话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么

家园 这造假钞是不是很活跃?

交钞上地方有限, 得留出这么大的地方来警告,看来门槛不是很高?假钞不少?

家园 【重要补充】【半勘误】郁闷啊

 

  昨天发现本节有个错误,结果时间不凑手,今天才腾出空来……

  

  文中所提,完颜亮正隆二年所铸“正隆元宝”,为大金第一次铸造的铜钱。

  

  原文见《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食货一》:

  

    初用辽、宋旧钱,虽刘豫所铸,豫废,亦兼用之。正隆而降,始议鼓铸

  

  及《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九·食货三》:

  

    钱币。金初用辽、宋旧钱,天会末,虽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亦用之。……正隆二年,历四十余岁,始议鼓铸。……文曰“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

  

  另一部笔记文献,金元之际的刘祁所著《归潜志》中亦有类似说法。

  

  顺便说一句,《归潜志》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笔记,自言“若夫所传不真及不见、不闻者,皆不敢录”,写作态度是足够严肃的,乃至刘祁自己为叛将立碑的不光彩事情也老老实实地原样录入;而后世史家对《归潜志》的评价也相当高,大元所修《金史》的部分章节甚至是直接引用的《归潜志》,清朝四库馆臣甚至用《归潜志》来校正《元史》中的部分错讹之处。

  

  其中,在《卷第十》,第109页(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12次印刷)有文如下:

  

    金朝钱币旧止用铜钱,正隆、大定(金世宗年号,1001n注)、泰和(金章宗年号1001n注,下同)始铸新钱,余皆旧钱

  

  然后是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周峰先生所著《完颜亮评传》(民族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次印刷)第165页中,有如下文字:

  

    完颜亮在金代经济史上还占有一席不可磨灭的地位,那就是他在金代历史上第一次发行了纸币和铸造了铜钱。

  

  《金史》、《归潜志》、《完颜亮评传》三部著作都持此观点,即完颜亮在大金第一次铸造了铜钱。也就放下心来,在文中做了相关介绍。

  

  结果不曾想,这居然也会出问题——为了回答

  

  不太明白金为什么一定要用纯铜作钱 [青色水] 于:2006-11-24 20:47:45

  

  用铜锡合金或者其他合金作钱的话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么

  

  这个帖子,我又翻了一下《辽金生活掠影·金代货币》第248页(韩世明编著,沈阳出版社2002年4月1版1次),其中赫然有这样的文字:

  

  金朝正式自己铸造货币是在皇统年间(金熙宗年号,1001n注),传世的货币有“皇统元宝”,当是在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所铸造的铜质货币

  

  晕倒,完颜亮之前的金熙宗已经开始铸造铜钱了?

  

  于是又翻出著名金史专家宋德金先生所著《中国通史·9·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1印),在第二编第十一章第三节“货币与信贷”(第150—151页)中,有如下说法:

  

  金朝年号钱的铸造,一般认为始于海陵王(即完颜亮,1001n注)正隆三年(1158年)所铸“正隆通宝”。……然而传世铜钱中有“皇统元宝”,金朝正式铸年号钱时间应在熙宗皇统年间

  

  原文在此附注如下:

  

  王禹浪《金代黑龙江述略》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皇统元宝”铜币,是金朝正式铸造年号钱应在熙宗皇统(1141-1149)间,而非海陵正隆二年。又据辽、吉、黑三省出土大批金代窖藏,未见“正隆通宝”,而是“正隆元宝”,疑《金史·食货志》“通宝”为“元宝”之误。

  

  看到这里,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金朝年号钱的铸造,一般认为始于海陵王(即完颜亮,1001n注)正隆三年(1158年)所铸“正隆通宝””一句,应该是宋先生手误了,铸造年份肯定是正隆二年(1157年),日期是乙卯;在他自己的附注中都写着是“正隆二年”,呵呵。

  

  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皇统元宝”一项,再查陈祖武、杨泓主编,李锡厚、白滨、周峰著《辽西夏金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1印),在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货币制度”(第302页)中,有如下文字:

  

  郑恩准《浅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金代货币》主要介绍了……另外作者认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天会款“大金颁行宝钞”纸币和“皇统元宝”铜钱都是后代的臆造品

  

  原文标注郑恩准《浅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金代货币》发于《北方文物》杂志1986年第3期。

  

  ——又冒出了个“天会颁行宝钞”?天会是金太宗和金熙宗共用的年号,均在完颜亮时代之前。难道天会年间,就已经发行金代纸币了?这个……还是不说它了,因为别的资料几乎全部认为是完颜亮率先发行了金朝自己的纸币。

  

  关键是,他认为“皇统元宝”铜钱是假钱!

  

  看到这里,估计各位也差不多晕了;而手边的书能涉及到金朝货币的,也就这么多了——郑恩准先生的原文实在看不到,也许哪天有空去图书馆能查到,那时候再看看他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于是,“皇统元宝”到底是不是真币,就成了一个疑问。放狗去搜,居然能够看到该铜钱的样子:

  

点看全图

  

  下面是一篇来自《北京晨报》的报道,被转载在人民网上:

  

  "稀有"钱币原是赝品

  

    问:我有两枚中国古代钱币,直径都在3厘米左右。一枚标有“光定元宝”字样,是今年初从浙江嘉兴购到,原主人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废品站捡到;而另一枚则标有“皇统元宝”,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地摊上买的。请帮助鉴定真假及市场行情,如是真品,愿将其中一枚捐献给博物馆。(金山董先生)

  

    上海钱币收藏专家余榴梁先生:仔细查看照片后,两枚古钱币均为赝品。“光定元宝”是西夏时期钱币,存世稀少,真品市场行情15000元左右,而“皇统元宝”是金代钱币,目前市场价20000元左右。无论从两枚古钱软弱无力的文字,还是钱币边缘呈圆弧状的明显错误,再加上人为做成的低水平锈色,都能确认均赝品。(晨报记者李锐整理)

  (见外链出处

  

  然后又找到这么一篇:搜财网-《中国历代古钱币价格表参考》

  

  ……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皇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熙宁皇统年间(1141--1148)始铸行。面文篆书,旋读光背,径2.3厘米,字体简洁,传世已知仅一枚。

  

  (见外链出处

  

  但是在易趣这里,有卖皇统元宝的,一口价20元人民币:)))),有兴趣可以点这  里

  

  下面是它附录的正反面图案。

点看全图

正面

点看全图

背面

  

  ……看了这么多,到底完颜亮是不是第一个铸造铜钱的大金皇帝?

  

  反方观点:不是。理由:有传世“皇统元宝”,收藏在历史博物馆。

  正方观点:是。理由:史书明确记载;历史博物馆的“皇统元宝”应该是假的。

  

  正方反方都很强大(汗ing……),究竟谁对呢……以我个人的观点,既然有实物,就应该作为一个有力的例证;但是以说明来看,存世仅一枚,古钱造假又不是什么新闻,同时还有学者专门著文予以否定,这个“皇统元宝”的来路确实也相当可疑。

  

  反复想来想去,决定不修改原文,并把这一段附注在这里,由各位自行判断吧。

  

  顺便回答一下,关于青色水兄所提的问题。历代铸钱,似乎都不是用纯铜,因为纯铜铸造的货币太软,无法正常使用。一般是弄成铜合金,有铅有锡。比例也是个大问题,因为直接涉及铸造成本,为此专门写篇文章都不为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而即便是这样,铜矿还是不够用,以至朝廷要重赏那些发现铜矿的人,以至于朝廷一度禁了民间铜器,以至于认真地在境外打主意找铜矿……看来看去,还是印刷票子来得痛快啊

关键词(Tags): #金朝#金代#完颜亮#货币#铜钱通宝推:如有神助,
家园 毕竟是钱,面值动辄还挺大,肯定要防一下啊。

那时候虽然用了专门纸,但是毕竟防伪技术还不过关吧,老百姓也未必有通畅的渠道能够分辨真假……想来想去,还是挺理解当局的,呵呵

家园 您的问题刚在上面回答了:)
家园 一人一宝:)
家园 yeah!好手气,又是一人一宝!!
家园 专业精神啊。
家园 同喜,谢谢啊---
家园 感谢1001n兄的认真回答

北方似乎铜矿一直不多,汉代的时候的吴王刘濞的私铸铜钱也是位于南方,不知道历届政府对于这种关于铸钱所涉及的铜矿是不是都是官营的?

家园 好文,献花一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