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决定二战胜负的科技 -- 正宗鲁皮皮
我当时不属于军工系统,只是帮他们设计里面的数字处理系统软硬件,算法都是高工提。只是和他们闲聊才知道这个系统后面的应用背景。
各位看着高兴,送朵花我很受用,不过能不能不说像“不花没人性亚”之类的话?让俺挺受宠若惊的,而且哪些觉得此文一般般而没给花的河友看着也觉得挺别扭。
我怎么以前没想到这一点?
不过,说归说,打死你他也是不会改嘀
只看了一点,一个是组装生产的镜头,吃不准是不是初期,反正是由一帮妇女完全手工组装出来的;还有一个地面测试的镜头,远方地面立了靶子,炮弹打出去后就在靶子所在位置爆炸,引信精度还是很高的
电子管低压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动态范围小。
电子管低压应用的文章还不少。其中一篇
全文在
http://www.av199.com/thread-138161-1-2.html
解放前,我的父亲王天北曾在上海创办过一家“天北”电影公司,由于小有名气而后来被载入《中国电影史》),父亲和当时上海的著名电影演员金山十分熟悉。和很多老一代的发烧友有过无线电的经历一样,我在1946年最早接触的也是矿石收音机,当时和一位姓魏的同学爬到阁楼顶上拉天线以及到虬江路地摊上淘元器件的情节,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装好收音机,我还专门去过上海的一家“南洋无线电学校”进修,这所学校就在南京路的附近。学校开设的课程首先是无线电收发报,对此我不是太喜欢,我最大的兴趣就是收音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采用1.5V的低压电子管来制作小功率的收音机。
实验都是在海上进行,防止有落入敌手的危险,第一艘使用VT引信的应该是“海伦娜号”轻巡洋舰,第一个牺牲品是日本的战机。
类似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形状也类似的一个金属小盒子,里面是线圈,簧片和接点,频率最高每秒几百次,听老法师们讲,美军用的振动子质量极好,寿命是国产几十小时的几十倍。升压后的整流除了电子管外,用的最多的就是硒整流堆了,这个东东击穿后还能自愈,够神奇吧?
电子管不象上面图里的样子,上面图里的看起来都是些功放名胆.一时也没找到合适的图贴上来,形状大概比小手指还要细,不用插座,软引线直接连接,当年每天放一个的气象探空仪里用的也是这种电子管。
前辈提到的1.5伏电压是不是指灯丝电压?
普通电子管的极间距离都比较大,这当然是和普通晶体管的微米级来比较。要满足最小工作场强就需要比较高的B电或者叫乙电供应,象2P2这样的直热小管已经很难工作在屏极电压22.5伏以下。
当然也有比较另类的,听说老大哥研究过超小型的电子管,要用放大镜看,几个一组用陶瓷封装,电子管的集成电路。
多谢两位的花儿。称前辈就不敢当了。
其实我也没有用过电子管,只不过用过的各种器件比较多而已。我估计那种40年代的1.5伏电子管现在也买不到。我也不知道它是直热,还是旁热的。至于电压1.5伏,这种简单的收音机,应该没有升压电路。即便是B电也可能是1.5伏。也可能只是电子二极管,简单的检波应用。如果你要搞清楚,可以发贴到原文论坛去问问。原文介绍的主人,是真正的老前辈。
电子三极管,我看到过帖子说某种现在市售的管子他用到12伏低压,但我一下子找不到原文出去了。
至于炮弹中近炸引信,直热或旁热方式的预热时间可能是个问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直接让它工作在炮弹射出后的高温环境而不用直热或旁热方式。碱土阴极在摄氏70度就能工作。(据我所知,应该可以更低,但有可能因环境温度高而老化。)要知道二战时的近炸引信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得查了当时的资料才能知道。如果让我来猜得话,恐怕有不止一种答案,我也不敢说那种是对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现代逆变器的核心就是方波发生器和一个特殊的三极管,也是一个固定的开关信号源和一个电子开关。在三极管发明前,可以通过一个以一定频率开关的继电器代替这两者,其他是完全一样的。当然,可靠性差点。
由于药温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每一枚炮弹的初速度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不过当然不是50~100那种差距。但是这个误差足以影响到最后的弹幕形成。所以需要先测速,再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