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cgb
注册:2012-10-18 10:12:28
从二品: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
💧78948
🌟9238
💓3053
🌟9238
💓3053
家园
邵先生确实在教育界声誉不错,全球总捐助额30亿元,85年以来差不多一年一亿。并且捐助集中于医疗和教育,应该是比较专业的吧。 冠名这个东西声誉挺重要的。前几年“真维斯楼“都被骂成什么样了 ...
文革是试图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下岗是用旧的成熟的制度取代太过好高骛远的新制度。其影响的深度、广度、成功与否现在还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像这种波及深远的社会变革,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评价,是可以预期的,很难强求统一。二者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物质损害,随之而来的是 ...
那时是以加多宝集团的名义捐助的,王老吉只是他们旗下的一款产品。 加多宝靠爆炸性的巨款赢得眼球,而邵先生会被人民长久的铭记,算是各取所需了。
对清末民初的人口数据我太不严谨,但我确实找不到公认准确的数字。 我采用以上数据,是参照了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人口损失。
1、首先,我说的加多宝的一亿,特指汶川地震时一次性捐助一亿的事件,冠名好声音是之后的事情了。您看,您都完全不记得加多宝捐过一亿了,说明同样做慈善加多宝的做法得到的名声就小得多。 2、我没说邵先生的慈善行为是十年前开始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邵先生轻易拿到冠名权差不多结束于十年前。之后 ...
就是一汽广汽那帮人。 对中国那么大的国家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国内的事务。看似是国货与日货的斗争,实际是本土资本与买办资本的竞争。
您自己脑补的吧。 我只是说个轶闻而已,这个轶闻是事实。 并且事实就是,除了有政治地位的港商,别人没法以那么小的代价拿到冠名权。 这只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一个精英以同样的代价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而已,我没看出来有谁在说他沽名钓誉。 您说王石等人,怎么不说陈光标呢? 这帖子里没谁在攻击谁 ...
所以可以用很多机器分散压力,跟需要回滚的购票根本不是一码事
刚下岗的时候,工人们就是过的很困难,其困难程度远甚于知情。当然,这是就当是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的。绝对的生活水平的话,90年代当然优于60年代。 你可以说有“敢闯的就混得不错”的下岗职工,我也可以说有“有本事就混得不错”的知青,空对空没啥意思。 但是,就造成的心理创伤而言,下岗 ...
没钱的时候,就是槽点满满... 实际上政府的投入真心不少,只不过太容易被忽略。 邵先生一般只投入名校,至少是地级市最好的学校。改善名校剩下的楼以及剩下99%学校,还是政府的作用大。就算投入不够,也是有心无力。邵先生之所以能撬动教育投资,还是当地官员“借冠名撬动招商引资”的思想作祟 ...
国内商人可没这待遇。 您看加多宝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一家伙捐了一亿。如果按照邵先生的操作模式,每个楼投30w拿到冠名权,全国也能铺满加多宝楼。 可是人家没法那么做,因为没有邵先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地方政府当然知道这样并不是等价交换,可是就要借着邵先生的名头吸引港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 ...
同样感谢邵先生。我们学校的逸夫楼比当时其他楼宽敞明亮很多,确实印象深刻。 邵氏也确实赶上了优待港商的好时候。放到十年后的今天再想以10%的投资拿下冠名权是门都没有了。 ...
首先说,我对任何慈善行为都充满敬意,对邵老爷子本人也是充满敬意。 然后,您这段话里槽点满满。怎么看都是投入90%的人更值得尊敬吧?“撬动”这个词有争功之嫌,说的好像没了邵老爷子的钱政府就不会建楼似的。看您的帖子,“不得不”自筹,这个词用的太诛心了,完全抹杀当地政府勤恳工作的功劳。 ...
同样是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温暖,有点丧失爱的能力。但是每个人结局不一样:有些人能得到心爱的人,得到之后疯狂的索取爱情,甚至半个小时见不到面就会哭,似乎要把十几年被亏欠的关爱全补回来。有些人不那么幸运,人前表现的很正常,但内心很惶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合群,生怕被人排斥。 但我想,儿 ...
造价三四百万的楼他老先生一般出个30W左右拿走冠名权... 所以做慈善的人里面他可能名气比较大,但是总投入肯定不是最多的... 不过不管怎样,作为在逸夫楼里度过3年高中的人,还是祝老人家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