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方和西方 -- 秋客
久居异国,时不时会对东方西方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有时候会感觉到很有意思。先写下一个,希望大家多多的进行补充。
1. 名字与恋爱
外国人的名字[不是姓]很有意思,第一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个办公室50来个人,也许男的叫John的就有那么三四个, 女的叫Kate也不少。第二就是西方人以直呼其名以示关系亲密,比如Blair会要求女王直接称呼其为“Tony”而不是“Mr. Blair”以表示自己和女王的关系健康而亲切;如果女王认可Blair,她会选择称呼Tony而不是Mr. Blair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当然,我和其他任何人也可以称呼其“Tony”,如果我有机会见到他的话,首相先生也不会不高兴。相反,如果我在公共场合直呼Mr. Blair,他可能会一惊以为我要给他出难题。我还没有在电视里看到记者在问严肃问题的时候称呼其Tony,而一律以Mr. Prime 或是MinisterMr. Blair 。当然,反对党的领袖也不会在公共场合称其Tony,而称其Mr. Blair或是Mr. Prime Minister以示我和他不是一伙的。
西方名字的这两个特点给恋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试想,男女初次见面,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有点意思,想进一步了解,第一步当然是对方的名字。这时,西方名字的好处就体现出来,比如一男问一女“what’s your name?”“Kate.”“I’m John.”然后就可以亲切地攀谈起来。问得轻松,答的也随意,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嘛。叫John和Kate的人一堆,你说今天新认识了一个叫Kate女孩子,别人多半会问哪个Kate啊,只说Kate简直就是non-sense嘛。还有就是大家都叫我John,坦坦荡荡,我告诉一个女孩子我的名字也不表示我和她有多亲密,也许连普通朋友都谈不上。但是我和她认识了,这就是好的开始,也许就是好恋情的开始。
但是在中文语境下面,名字的称呼可是有大讲究,不可乱叫。假设陈水扁和吕秀莲年轻时初次见面,彼此有好感,想进一步认识。但是问名字这个过程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吕秀莲问陈水扁“你叫什么?”那陈水扁怎么答呢?直说 “我叫陈水扁。”直接介绍全名好象不大适合初次见面,太正式,特别是在这种场合下。说“我叫水扁。”又有点太亲密,我想就算是中国的正式夫妻,老婆也很少直呼老公的“名”,而是代以“老张,老李”[老一辈的习惯]或是称全名或是其他的代号; 而且,中文也很少有情况会单独用到某某人的名; 还有,中文名都有一定意义,单独说出来怕别人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有时候反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从而遗恨终生。在以上两种都不好使的情况下,陈水扁改口说道“我叫阿扁。”这时我们的吕秀莲小姐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在想“连名字都不肯告诉,什么意思,看不上我啊?”或是“连名字都不肯说,看样子不值得深交。”, 也许还会产生更多的疑虑。如果对换一下发问顺序,由阿扁先问秀莲“你叫什么名字?”,情况就更复杂了,除了秀莲会遇到上文所述阿扁所遇到的全部困境,还有中文环境下男方直接问女方名字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不大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略带含蓄的性格。因此,因为姓名称呼的缘故,一段美好的恋情眼看就要夭折。
2. 没门。与 No way.
我国自古以成败论英雄,所谓成王败寇。一个人不管多么狡诈,多么坏事做尽,只要他成功地战胜所有对手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那么后世史家就会“为尊者讳”,结果就是这个人的大缺点大错误变成小缺点小错误,而小缺点小错误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小优点小功绩则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万世景仰,名垂千古。
因此在中国,你做过什么没有人关心,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成功”[当然在各个时代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也就是所谓的你进没有进“门”。试想,一个僧人费尽千辛万苦,踏遍名山大川,来到一座千年古刹欲进门拜师追求佛学。但是人家不开门,你也不得其门而入。那么,在周围的人看来,这个人就是一个失败者。 不管你在这趟旅途人看到怎样的风景,遇到了怎么的人,你的知识结构还有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怎么样的改变。但是你没有进门,没有到达你开始这趟旅途的目的,那么你就是失败者。因此,中文中有一句“没门”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社会哲学。我们重视的是最后的成功,也就是有没有进门,如果没有“门”可进,那么你的所想所求所做完全地被否定了。因为“没门”,我们先辈中很多的优秀分子因为没有达到入门的标准而无资格被载入史册进而被后人所淡忘,他们所做的努力,他们的思想,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也被埋没了。
而英语的表达法则完全不同,英语否定一个人一件事为“no way”,强调的是没有“方法”可行或是“没有路”可走,因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强调是一个过程。你朝一个目标努力,结果固然重要,可是这个过程也很重要,你能进门修成正果固然可喜,没有进门半途而废也没有关系,这个过程本身的积累对于你和后来人都是有意义的, 不可以轻易地否定。因此,在英语中,no way就是最高级别的否定。
因此对于事物成败判断标准的不同对中西方的历史记录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很少有一个人被完全的肯定与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不容易被弯曲,历史的轮廓也就比较清晰一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东方和西方
🙂牵强 7 不是老陈 字522 2007-05-19 14:21:37
🙂台湾人士好像也不问“您贵姓” 3 归去 字1183 2007-05-25 03:03:42
🙂嗯,CSB的例子确实不好 3 airman 字505 2007-05-25 02:18:07
🙂有关名字方面,我的感觉和你恰恰相反 3 非 字2257 2007-05-18 02:35:33
🙂Jonathan 是常用名,来源是圣经 我是大熊 字0 2007-05-24 13:22:16
🙂错 那是Johnathan 不是Jonathan 念法我想也不一 1 bnugirl 字56 2007-05-24 13:28:44
🙂Johnnathan应是强把两个名字加上的 1 我是大熊 字373 2007-05-26 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