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 -- numzero

共:💬44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3)中乘人物

11 孙步康《天国骁将陈玉成》

提到这本书,我脑子里顿时浮现出一幅画面:深秋的季节,北风时起时落,卷起着枯枝败叶。天边,残阳如血。。。。。。

从没有一本写太平天国的书可以像这本书一样,让我在掩卷回思之际,心里充斥的只有悲凉。

看着年仅二十五岁的英王对战友说,“不知不觉,我们都老了”, 看着他对劝他激流勇退的老僧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着他在安庆城下仰天长叹,“天亚爷,你没长眼么?”,看着他眼见部下行伍凌乱却无力整顿,对着为了争夺百姓的一点腊肉而群欧的官兵无力地质问,“有气力,干么不留看杀清妖去,还在这里自相残杀?”看着他憔悴苍白的面容和被悲观失望如毒蛇般咬碎的心,看着生平第一次为了求生而低头向人求援,看着他面前鼓起兄弟们的士气,自己却心酸凄惶地吐出一口鲜血来,看着他在敌人面前说出“是我轻信苗沛霖,误中奸计,自投罗网”时竟不是冷笑而在嗟叹。。。。。。只觉得他真的很累了,一个漫长的休息也许正是他所渴望却又无权要求的解脱。

这些英雄末路的描写,在《天国骁将陈玉成》中只占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但却几乎成为了我对它全部的印象。

书中的英王,其实是有勇有谋的,但我对他的智计却鲜有印象,倒是记得他怀着不敢怀疑的心情吃下“天父”所赐的据说可以考验人的忠诚的“天星屎”,还有他在和手下一个小胖子掰腕子的时候耍了小聪明,感觉胜之不武。

并不是没有能够让我记住的远见卓识,却表现在了安庆失守以后。那时,他以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判断苦口婆心地劝说一心滞留皖北的部将们暂时离开皖北,他说,我何尝不想马上反攻,报仇雪恨?但君于报仇,十年不晚,清妖势大,不能以卵击石,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卧薪尝胆,来日再战。可惜,对于出自一个被革职严责的主帅的远见,封了王的部下们已经听不进去。。。。。。

当然,除了这样的战略眼光,书中毕竟也还有值得记住的另外一些片断----

在讨论二破江南大营的军事会议上,讨论最后涉及到了指挥权的归属问题,在场地位最高,实力最强的英王主动对忠王说,这一仗,你来指挥。看到这里,我很怕接下去读到类似“你比我的智计高明得多”一类的自谦,不论那是故作姿态还是真心话,都严重损害英王形象。好在英王接下去说,你对江南江北大营的情况比我熟悉。。。。。。这倒确是实情----自翼王远征后,陈玉成主要负责皖北根据地,李秀成主要负责天京与江北道路的畅通,就分工而言,李秀成和江南江北两大营打交道的机会远多于陈玉成,对敌人更加熟悉也是合理的。英王并非对自己的才干没有信心,而是认为忠王比自己更加了解敌人才坦然让出指挥权,这样的解释,是我可以欣然接受的----总算作者没有为了显示英王的无私和坦荡就贬低他的智谋。

在为安庆解围的一次战役中,因为事先的疏忽,没有预料到敌军偷袭截断粮道而导致整个战役功亏一篑,官兵情绪都很低落。英王的心情也很沮丧,却打起精神设宴犒劳各位将领,一面嘉许官兵的努力,一面引咎自责,把失利的责任全部承担起来,向大家郑重道歉。然后再出言鼓励:不要因为一战的失利而丧失信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终于“使战败后萎靡不振的阴影顿失,恢复了全军决战决胜的勇气”。---- 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何面对失利,也是评断将领水平的重要依据吧。

遗憾的是,这样的情节还是太少了,绝大多数的篇幅似于流水帐,而真正动情的部份却越写越悲凉。

这本书倒真是把英王当成末路英雄来写的。虽然这个英王形象与我心目中的英王相去甚远,但我不能否认,他有感动我的地方,而且,作者并非刻意抹煞他的忠诚智勇,只是写得他独力难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而已。用书中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书近尾声时弥漫的那种悲凉气氛,着实不无秋风五丈原的味道。

虽然我心目中的英王是怀着必胜的信念上战场的,虽然我不喜欢英王疲倦失神的样子,但无论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同样不失为英雄。

《天国骁将陈玉成》中的陈玉成,是中上人物。

12 香港TVB电视剧《太平天国》

这部太平天国,3/4的情节离史万里,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香港人的太平天国历史观和人物观。

首先想说的是----英王的爱情故事。

唉。一想到这我就忍不住叹气。

其实也不只是英王。。。。。。在所有有关太平天国英雄的爱情故事中,比较有实在感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不是革命情感,就是后宫风云,不是桃色野史,就是缠绵绯侧的N角恋情。。。。。。(似乎只有李晴在《天国兴亡录》里写的爱情称得上多姿多彩可嗟可叹,但那里面陈玉成的爱情也是一塌糊涂)

。。。。。让我们从头说起,一个男孩子因为一点点误会和一个聪明俏丽的女孩子相识了,二个要强的孩子,很喜欢斗嘴,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心中有了女孩子的倩影。然而没过多久,他却亲眼目睹这个女孩子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那个人却是自己视同兄长一般的挚友。男孩子激动之下想去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向女孩子证明,“我不比他差”,但是没有成功。病床上,他向女孩子表白了心意,女孩子为难地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可我真的不想伤害你。。。。。。病好之后,男孩子终于想通了,他当着女孩子的面把她的幸福托付给了自己好友。。。。。。

实在是一个俗到极点,平常到极点的爱情故事了。不过,或许正因为平凡,才更有真实感,更容易打动人----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感情经历其实都是很平凡的。何况,“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爱上了其他的人”,这本就是爱情故事中一个永不终结结的主题。(君不见TVB以熟得成精的老练手法炮制出的一处处俗到极点的港剧一直称雄于收视和碟市两大战场) 起码,它比没完没了的多角恋情或者刑场上的婚礼更适合一位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个性明快决断的农家少年,而且,没有没完没了的误会让人看着生气。

TVB中陈玉成的爱情故事,至少可以让我轻轻感叹一声:啊,初恋。。。。。。

女孩子是翼王的义女韩宝英,她的恋人当然就是李秀成,这段短暂的爱情故事被我当成经典港剧桥段来欣赏,悲情的主角是聚少离多的韩宝英和李秀成,陈玉成的爱情故事,让我不能忘怀了的是那个收稍。

天京事变之后,翼王决定远征,而陈玉成和李秀成决定留下,宝英毅然决定跟随义父同去。临行之际,她和李秀成约定,等我和义父打下四川后再与你们重会。她是那么的平静,只在转身之际留下一个深情的回眸。。。。。。

这一切都是对李秀成的。陈玉成一直在旁边无声地看着----毫无疑问,他还爱着她,只是把这份爱深藏在心里,再也不轻易表露而已。在这突然到来的分别时刻,她没有对他许下任何约定,在回眸的时候,也没有多朝他看一眼。。。。。。

这一别是不是永别呢?剧中陈玉成之死被编剧推迟到了天京陷落前夕,所以当宝英从大渡河边脱险回到天京时,他还在天京。然而宝英在城下见到李秀成后,只喊了“秀成”两个字就晕倒了,当晚,她在李秀成的身边去世。不知道陈玉成又没有在她熟睡时探望过她,但,七载魂牵梦萦,他终于没能等到她哪怕再一次的回眸,也没能再见到她俏丽的笑容。从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开始,他对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她能得到幸福,但是就连这点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突然从李秀成口中得到宝英的死讯,从惊喜的天堂一下跌落于悲哀的地狱,那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呢?

TVB毕竟是TVB,把一个俗不可耐的桥段描摹得牵动人心是它二十年来打就金字招牌的绝技之一。几个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十分投入,不象CCTV《太平天国》中的那些男男女女,在一个个为爱死去活来的时候,偏偏从他们的眼神中看不到半分爱的火花,让人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打扮得很漂亮的会说话会洒泪珠会摆pose的机器娃娃。

如果让我选文艺作品中最打动我的陈玉成的爱情故事,我一定选TVB的《太平天国》。

TVB中的陈玉成还有其他一些可爱之处

----救民水火。剧中的陈玉成很少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色,也极少把大道理挂在嘴边。他的信念简单而又坚定,不时地显露出一点。

----心胸开阔。剧中的陈玉成和李秀成不再是邻里之交,而是不打不相识。(原来我还想,到底编剧是怎么想的,这里陈玉成居然不是从广西参军的?后来发现好像从《洪秀全演义》里就这么编了,那也就难怪了,《洪秀全演义》对那一代人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 但是当误会冰释后是他首先爽朗地向李秀成道歉陪罪。后来又曾对李秀成不服气而与之争论,但意识到自己强词夺理后当即虚心开口请教。总之,是个知错即改,心胸开阔的人。

----坦诚直率。发誓一定要获胜的某战前,对李秀成说,这仗你来指挥。李秀成还想托辞,他不待其开口便抢着说,你别再多说了,运筹帷幄你比我擅长,我只会打仗。(。。。。。。当然,剧中的英王有勇无谋。。。。。。)

----机灵敏捷。缺乏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但绝不弱智,最初和李秀成暗中角力时,落下风的是李秀成。

----正直侠义。面对东王排斥异己,妄顾将士安危,听任前线缺兵短粮而置之不理的做法,他义愤填膺,当成怒斥,而后毅然拒绝挽留返回前线,不能与前敌将士同生,宁愿同死。这一节,使人不由联想到千年以前那位大唐名将南霁云的风烈来。

----骁勇善战。剧中正面表现不多,但陈玉成骁勇善战这点是很明确的。

TVB中的陈玉成也许有勇无谋,但绝对有血有泪。他也曾为情所困,但不会沉溺在儿女情长中难以自拔英雄气短。他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性格冲动,做事欠考虑,比如有一阵子竟和李秀成一起堕落成韩宝英身边的哼哈二将。但另一方面,他身上的那些优点也表现得浑然天成,不饰雕琢,没有一点矫情做作。因此,这个人物虽然并不完美,甚至并不特别出类拔萃,但不失为一位英雄,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人”。无论如何,他有着正常人的头脑,思想和感情。

从TVB《太平天国》看香港人的太平天国史观,大致的定位,似乎是把洪秀全当刘备,杨秀清当曹操(???),石达开当诸葛亮,李秀成当关羽,陈玉成当张飞看待的。虽然我心目中的英王除了英勇以外决计不像《三国演义》里的张飞,但我不能否认《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不但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小说中的张飞比刘备孔明关羽都更可爱些)

TVB《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是中上人物。

13 庐山《忠王李秀成》

《忠王李秀成》中,英王只在苏州三王会议时出场一过回,但风采器度均有不凡之处。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对忠王形象的刻划非常不充分,几乎被一群配角抢尽量了风头。第一次读过五年以后想起此书,我对书里的忠王几乎没什么印象了,却一直记得英王看到列阵注目的忠王麾下兄弟们时大声地向兄弟们问好的豪迈和礼貌,他和干王边走边聊时即兴开的小玩笑,他对拙政园的大兴土木发表的那句“玉成纵横数万里,闻所未闻,见所来见”的不伤和气的不置可否,他和忠王达成协议后伸出小手指要和忠王拉勾上吊时那狡黠顽皮的目光。。。。。。

英王为劝忠王接受第二次西征战略,既论及古今兵势之道,又不动声色地勾起忠王对旧日情谊的怀念,再主动许下安庆解围后同心回师东进的承诺,短短数句话中,道理,人情,利益三管齐下,使忠王在情在理在势都不得不当场点头,不由人不暗暗佩服。

《忠王李秀成》中陈玉成的露面虽然实在很少,仍可算是中上人物。

14 王云高《地狱门口的上帝》

这本书,对历史记载中的陈玉成事迹,做了流水帐的记录。它甚至引用了许多史料原文,使作品即不是纯小说,又不是纯评论,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书中对陈玉成外貌的形容是:“双眼下各有一颗黑痣,构成了他外貌的一大特征,这令敌对者感到森然可饰,亲近者感到肃然起敬。敬与饰,就像数轴上的正负异向,但它们都显示了这位将领的份量。这个绝对值是他以八年征战创下的。”

书中的陈玉成,性格很“冲”,冲到为了“三河大捷”后自己麾下将士们没有迟迟得不到应有的褒扬封赏非找天王论理不可,最后给某些狐假虎威者丢下一句对我本人你们封不封随便的话后扬长而去。但他也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尽管其军事谋略被挖掘得并不充分。

他当初参加起义,不是受了“上帝之道”的“蛊惑”,不是因为生计的压迫,也不是出于什么救国救民的壮志,而是出于这样一种人生理念:“谷篓再满,也至多能维持十天八天。要真正像模像样地活下去,就必须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为厌恶了眼前的生活,想要寻求一个“新的开始”,他在听人说太平军来了的时候,二话不说放下谷篓就投了军。

不过,你却不能因此说他参加起义的动机就是自私的。记得当初史沫特来采访一个小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参加红军,他说,第一为了救自己,第二为了救大家。此书中参加起义以后的陈玉成的理念与此相似:“我原来在这个世道上活得不自在,就认实了‘自在不成人’的天理,指望着闯一番事业,使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自由自在地活着。清妖抓住我们一些人的话头,把我陈玉成说成是为了享天禄、升天国才去卖命,我看这是诽谤。”

很很多作品中对上帝之说毫无怀疑虔诚地笃信的他不同,此书中的英王从始至终都对“上天国”兴趣不大,他关心的是俗世。在他忿忿与洪氏任用庸才误国的时候,甩出了这样一段话:““我更没想到的是,天朝天军中的一些人,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时辰,那一类高调喊得吵耳,但实际上所作所为,倒是把天下人应得的天禄侵吞到自己的腰包单,这样的人,如果真有天父,我相信是不会放他们到天国里去的。如果这些人进了天国,那个天国我也不想上去。”

前面几句,并无特奇之处,最后一句却带着不少的反思。当然他的反思不只这点,“孔孟的书他几乎全没读过,打大黎人营开始,他只知道孔孟和那一套都是妖言邪说、都是天父曾经鞭而斥之的歪道理,却没想到自己征战八年,到头来干的还是这一类的事业。”

他的思考也不只限于大的宗旨,“蒙得恩他既然是中军主将,为什么脚步永不出京门?为什么不到前后左右各军去传达圣意,协理天机?”“封韦俊为右军主将,不过是个凑数的”“杨辖清、杨雄清这一班子杨家将,现在还顶着硬颈,揣着疑心.虽然并不落旗反水,但一直就只在安徽、福建那边转来转去,显然有防备之心”“看出李秀成只不过是“假懵”的势头,他已经不想多言:大家几乎同时入伍、到如今这位年长十余岁的老乡却排在自己的一肩之下,难免对此有些情绪”。。。。。。

此著中的陈玉成在文艺作品之中属于难得的有政治头脑者,尤其与历来文人学者笔下那个伟大领袖的旗手和革命的螺丝钉大相径庭,按说单凭这一条就够列为上乘人物的,奈何无论看多少遍都觉得作者在写这些“观察与反思”的时候,没有用合理的情节使人感受到这些言行发生在英王身上的合理性,仅仅是把一些观点硬安在了英王身上。加之封了王就学会了“稳挪步,慢开声”的英王实在有点不那么可爱。。。。。。

《地狱门口的上帝》中的陈玉成,是中上人物。

15 唐浩明《曾国藩》

自从知道历史上有英王陈玉成这么号人物以后,对他的印象一向是智勇双全的。但是在1993年底我卖来畅销一时的唐浩明小说《曾国藩》,迫不及待地翻开插页时,却一眼看见一段手稿,上面写的是:

“陈玉成已探得湘勇水师集结在道士??按兵未动,料想一时不会有行动,便亲带四千兵赶来救兴国。他刚走到黄州颡口镇时,又遇到驻大冶城的总制汪茂先派出的信使,说湘勇已围住大冶。无奈,陈玉成又分出二千人马到大冶。当陈玉成赶到兴国州时,塔齐布已攻下兴国。陈玉成十分懊恼,率兵再奔大冶。半途中遇到溃兵,报告大冶已丢,汪茂先阵亡。陈玉成气得两眼冒火,率部怏怏回蕲州。”

这个“料想。。。。。。无奈。。。。。。十分懊恼。。。。。。两眼冒火。。。。。。怏怏。。。。。。”的陈玉成与我心目中的英王大相径庭,完全是有勇无谋,没有丝毫沉着冷静可言的卤莽武夫。

读完整部《曾国藩》后还是这个印象。而且不只没有头脑,还幼稚,把洪秀全当偶像任耍。利令智昏,轻信巴夏礼的鬼话仿佛不是怕引起外交纠纷而是贪图半价从他那儿买一艘军舰以使自己部队的装备超过李秀成。三河大捷是东王显灵的指示,奇袭黄州也是部将不肯轻言放弃的结果。

唐浩明笔下太平天国方面的第一出色人物是李秀成,其次是石达开,二人都是上上人物。其余如罗大纲,石祥祯,林启容,也都是有勇有谋,不愧名将之号。相形之下陈玉成的光彩甚至还不如周国虞等一干小角色。

看在此书总算把英王的主要功绩以不多不少的笔墨叙述了一番,还算写出了一员对天国功业颇伟的勇将,而除了缺乏智慧以外又没有其他令人垢病的缺点,姑且列为此档的第一。

PS 上回有个网友在某论坛讨论时跟我说,陈玉成的安庆王府是安省第一华丽堂皇建筑,里面藏了无数金银财宝。。。。。。我愣了半晌,才转过味来,问他,你是打从唐浩明那儿修的太平天国史吧?安庆英王府之朴素近乎简陋,是文有所载,史迹历历,古今可证,敌我共见。赵烈文记英王府的笔记,我不信唐浩明没读过,如此蓄意歪曲----不对,根本就是颠倒黑白,横加诬蔑,实在其心可诛~~~~~~~~~~!

《曾国藩》中的陈玉成是中中人物。

16 单田芳《百年风云》

真奇怪单田芳为什么不肯多说几句英王!其实他早在永安突围时就提过陈玉成等童子兵的英勇激发了成年战士们的斗志,又在杨秀清杖责佐天侯之后让东王很为陈玉成的想法挂怀了一阵子,本来以为他会对这个标准的模范英雄有所偏爱呢。谁知道英王封王之后反而没什么表现了,三河大捷根本没提,二破江南大营是洪仁?\的谋略,英王就光是在就义的时候大义凛然了一回。

另一个让我很不满意的是,天京事变后陈玉成一身兼二职,同时担任了把秦日纲诓骗入陷阱和杀死秦日纲的角色。虽说秦日纲死有余辜,但这种杀法殊不光明正大,虽说执行的是洪秀全的命令,但陈玉成怎么说也是秦日纲旧部,明知道自己将亲自结果秦日纲的性命,还能面不改色地令其毫无疑心地被诱骗回去,然后同样面不改色地下令诛杀----陈玉成被洪天王选中演出这场戏及其毫无差池的圆满表现总让人觉得不太自在。

《百年风云》中的陈玉成总算不失“忠勇”二字,而且,也没有值得特别垢病的地方,故为中中人物。

17 我未成名《天下布武》

小说主人公借助时间机器回到历史中去,成了正在顺江东下的太平军中的陈玉成的结拜大哥,故事由此展开。。。。。。

这个陈玉成热情,义气,英勇,善良,单纯。。。。。。总之是个标准的好孩子嘛。

优点有一堆,虽然并不突出,缺点基本没有,也算中中人物。

18 遇兰婷《霜剑寒箫》

(有人不喜欢我评,我本也不想评了,但是昨天遭到某人恐吓,如果不评,人家还以为我被吓住了。我这人向来吃软不吃硬,好言商量万事好办,谩骂恫吓对我最没作用。不过为免无谓纠纷,我决定不评细节--虽然我觉得小说中写得最出彩的就是细节,但评论细节难免需要引用原文,引发无端争执)

《霜剑寒箫》中的陈玉成,正直英勇,重情重义,但他的性格适合作隐士,不适合作战士。

我对此作品中的英王有4点意见

1 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干为孺子牛”,因为意见不同而随时会对自己的亲人,战友或同僚“横眉冷对”,窃以为并不是一种令人起敬的“性格”。相反,除了确凿无疑的敌人或者卑鄙小人,对于其他的人----即使是自己有所不满的人,多一分宽容,理解,甚至原谅,并不是坏事,也不妨碍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

2 坚持原则是美德,但一个人在确立原则之时应该审慎,如果一个原则可能导致许多无辜者受到伤害,使爱自己的人为难或伤心,甚至牺牲数条性命,那么应该再三再四地确认这个原则是否值得坚持。一般说来,人总是应该尽量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但如果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伤害到了其他的人,那就该问问自己是否担得起这个责任。我总认为,人不应该傲慢地把所有自己认为正确的事都视为不可触犯的唯一真理,作为社会中的动物,也该适当地照顾余者的立场和感受。

3 我认为,历史中的英王,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岁生涯中,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留给女人。如果论他生命中战斗与女人的比例,我认为是9:1或者更大,可惜小说的比例刚好相反。《曾国藩》《百年风云》等著作对陈玉成的刻划尽管有很大缺憾,但英雄气概远远超过儿女情长这一基本定位是我所推许的。

4 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而战的人,一个不相信自己头顶的旗帜的人,即使再英勇,也只是一架出色的战争机器。我不想和作者争论太平政权的性质,不过假如太平天国是邪教,那再出色的将军也只不过是助纣为虐的武器。

我对作品中的英王最大的反感产生于一破江南大营以前与李秀成等在是否要求东王收回成命问题上发生分歧的一章。我不能说以上这些是缺点,只不过无法认同一个高傲到不屑对战友多说几个字的英王。

《霜剑寒箫》中的陈玉成,是中中人物。

19 李晴《血雨黯天京》

《血雨黯天京》中按说是写了陈玉成作战的一些情节的,不过因为基本上也是只见英勇不见智谋的那一类,所以没多少印象了。就记得田家镇失守后在湖口被翼王问了一句“你们自己说是什么罪”时掏出一把匕首就要畏罪自杀(看来蓄谋已久)当时我想陈玉成不至于把自己的命看得这么不值钱吧,何况连主帅究竟要赏要罚都还没弄明白呢,这就急着寻短见,也太鲁莽了些----哪怕听到一句“尔等罪在XX”之后再死也不迟啊,报功请赏的奏章还没送到天京这就见了上帝,亏不亏啊。而且寻死还没寻成,被一旁的韩宝英一脚就把匕首踹飞了,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倒是陈玉成的爱情故事给人印象深刻----发现童子兵中有个像是女孩的很漂亮的小兵后,便半靠威胁半靠力气地跟她做下“警幻教训的那等事来”,接着啮血为盟私定终身----那个女孩子好像叫钟阿春,还陈玉成年岁还大些。

后来,天京解散女馆,恢复男婚女嫁,陈玉成在前线,顾不上二人的事,而钟阿春很快就被选进了北王府----她不敢提和陈玉成的事,不是怕死,而是怕毁了陈玉成的前程。后来,她被迫成了北王妃,但对北王没有一点好脸。。。。。。陈玉成回京后才听说她的事,跟别人骂完她负心背盟后就回了前线。直到天京事变爆发,翼王起兵靖难,韦昌辉自觉处境岌岌可危的时候,钟阿春突然提出愿意当他的贴身护卫,韦昌辉以为是因为她怀了自己的孩子而心向着自己,觉得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妻子总比外人可靠,可他万万没想到在“诛韦之役”中,正是钟阿春在他身后扣响了扳机。钟阿春打死了韦昌辉,接着带着温柔又凄惨的笑容对着并不在面前的陈玉成说,是姐姐背负了约定。。。。。。姐姐绝不留别人的孽种。。。。。。先一颗子弹打死腹中的孩子,又一颗子弹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血雨黯天京》中写了很多段血泪交融的爱情故事,侯谦芳与红鸾间的纠缠不尽,石达开与黄淑女的心心相印,罗大纲与苏三娘的相敬如宾,洪秀全对阿陶如痴如狂,洪宣娇对黄启芳的心动和无奈,傅善祥对石达开的不甘的单恋。。。。。。其中陈玉成与钟阿春这一段则唯以惨烈形容。和其他的故事里都曾出现过光明的刹那不同,这段感情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故事中的陈玉成,令人同情,却不能令人喜爱。他最开始与钟阿春发生关系时,虽然钟阿春没有特别的抗拒,虽然钟阿春对他不是没有好感,但至少有一半的强迫色彩。而更重要的是,李晴从不为爱情中的男女主角们编造梦幻的舞台,长年征战在外,而且地位并不显赫的陈玉成根本无力对自己与天京城中一个没有背景依恃的弱女子之间的海誓山盟负责,而他只是单方面地期望这个弱女子对他负责----试,当钟阿春终于恢复了女儿身,当北王迫取她的时候,他人在哪里?他没有能力保护心爱的人,也不能体谅她怕连累他的苦心,只想得到自己受到了伤害----钟阿春知道陈玉成恨她,恨得甚至不愿再听任提起她的名字,不能说不是促使她最后选择了那个惨烈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本在钟阿春打死韦昌辉,为天国立了大功,又终于不必担心陈玉成受报复,可以说出心中的委屈的时候,二人之间似乎不是没有复合的机会,因为他们彼此依然深爱着对方,而且他们又都已经错过了太多。但李晴毫不留情地用残酷的现实在瞬间把这一线希望击得粉碎----怀着“北孽”的孩子,亲手杀死了孩子的父亲,又被深爱的那么深地误会和记恨着,钟阿春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活路可走。她和陈玉成的悲剧,从他们二人啮血为盟的那一刻便已隐隐注定。

钟阿春并没有负陈玉成,是陈玉成负钟阿春。

“说错了别在意,做错了对不起,有多少人羡慕你,有后悔的权利。。。。。。”有许多人说,因为年轻,所以有犯错的权力。我们真的比较幸运。。。。。。

《血雨黯天京》中的陈玉成只能算中下人物。

20 王庆林《太平天国》

这本小说写陈玉成,仍以流水帐为主。比较不那么流水帐的,只记得二处。

一次是得知东王准备派七千人去北伐时,在翼王府里丢下一句“你们怕东王,话都不敢说,我不怕他,我这就到东王府去找他。一是一,二是二,说他这些事儿办得不对头,大不了让他点天灯”就要找东王去评理。

也许作者认为这表现出陈玉成的耿直,不过我认为这种言行实在属于只凭一时之勇而没有脑子。别说找东王评理,就凭这句话,如果传到东王耳朵里,也够点天灯的。不只如此,听见他这句话的石达开李秀成都得为他担责任。

天朝之中当然不是没有阿谀逢迎,贪生怕死,坐尸禄位的官员,但更有众多的将军,总制,指挥,检点,丞相乃至王侯,他们同样在为这个国家流血,同样和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莫非陈玉成真以为,这么多人全都看不出东王决定的不妥,全都不珍惜自己出生入死打下的一片基业,必得待他一个监军去找东王评理?这些人怕死吗?否!在面对敌人的炮火和枪林弹雨时,他们从不知“怕”为何物。死都不怕,更有何可惧者?----别人不说,林凤翔李开芳难道不知道带七千人北伐是送死,难道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们没有找东王“评理”,仅仅是因为“怕东王”吗?只能说他们不像陈玉成这样光知道拼命不动脑子。

第二次,是借旁人之口评议的,大意是说英王忠王各怀算盘,只顾自己,英王答应帮忠王东征却出工不出力,也难怪忠王救安庆时心不甘情不愿。。。。。。

王庆林《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算是中下人物。

21 吴文庆《忠王李秀成》

二郎河一战,属于典型的乘胜而骄,不但听不尽逆耳良言还负气,心里想着我偏要打赢这一仗让你李秀成没话说;第二次西征,因为对李秀成心怀成见而轻信巴夏里骗小孩子的鬼话;安庆保卫战,集十万精锐无力救下安庆,让李秀成打破脑袋都想不通,当然他坐守“在清妖眼里”比安庆“重要得多的苏杭”是高估了英王的能力。大事上糊涂,小事上也不明白,人家一个女兵付出巨大代价救了他的性命,而且为了救他才被俘,他连怎么会事都没弄明白就报告人家通妖,差点弄出人命。。。。。。

《洪秀全演义》虽说拿陈玉成衬托李秀成,但好歹陈玉成的智勇也可圈可点,《忠王李秀成》中的陈玉成则基本纯属为了衬托李秀成的了不起而存在。

总算他没有因为天京事变迁怒李秀成(因为李秀成是“秦党”而陈玉成是“杨党”),在救桐城时有过一点点“大气”的战略意图,另外就是对当初差点被他害死的那个女兵还有点愧咎,念念不忘补偿,人总算不是太坏。

吴文庆《英王陈玉成》里的陈玉成是中下人物。

22 张笑天《太平天国》

让我先从优点说起。

张笑天《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作战英勇----很多仗尽管不太明白怎么打的,总之是打赢了。他无私,不爱名不爱利不争功不抢功,听说李秀成没有封王,连自己的王爵也不要了。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立志拯救天下黎民。他有担当,因为偶然间看到了曾晚妹的女儿身,就要对她负责到底。他宁可负天王也不负曾晚妹,并不是因为他爱她(从始至终,陈玉成对任何人表示他不能负曾晚妹的理由时,都没有说过因为他只爱曾晚妹一人,而每回的理由都是不能把曾晚妹逼上绝路),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不该看的,曾晚妹又是三贞九烈的脾气,如果他不娶曾晚妹她只有死路一条。就为了这么一个无心的发现,他愿意用一辈子来负责,女人遇到这样负责的男人一般来说算是幸运的。最后,他忠心,这就不需要多言了。

优点到此为止,现在来谈另一面。张笑天《太平天国》刻划的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中,真君子只有两个----冯云山和李秀成,伪君子却有三人----洪秀全石达开和陈玉成。

剧中陈玉成一天到晚一副大公无私的架式,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就拿他拒绝天长金公主的婚事来说,他和曾晚妹的私情见不得光,编个借口也可以理解,比如说自己年龄小,不想急着成家,虽然不很有说服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霍去病那句“匈奴为灭,何以家为”更可以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事实上,他也的确一直没抽出功夫和曾晚妹成亲。问题是他讲大道理不该屈心,什么“怕寒了老兄弟的心”----他还记得老兄弟啊?那么多老兄为了大局,夫妻之间都不能团圆,他明知道曾晚酶是女的还把她藏在自己身边,跟她在军营里偷情,这是念着老兄弟吗?这且不论,天长金公主刚答应替他回绝婚事,他就和曾晚妹搂搂抱抱,光天化日之下打情骂俏----他脑子里还有跟老兄弟的影子?另外,对于这一婚事,他曾经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小的能攀龙附凤,那不是祖宗有德吗?”如果这是真话,就表示他的不爱名利是假的,要不是有个曾晚妹在有苦难言,怕她寻了短见没法收拾,他早就欢天喜地地答应婚事,当成自己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如果这话言不由衷,那就是说来讨天王和公主欢心的----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又是什么?“小的能攀龙附凤,那不是祖宗有德吗?”这种话,叫我重复一遍都脸红,亏他说得出口。

此书中陈玉成之所以被封为指挥,并不是因为特别的战功,而是因为洪秀全要招他为驸马。他当时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无功受禄居然心安理得,还有脸冠冕堂皇地提“老兄弟”?

再举一例,过去曾经救过陈玉成的胡玉蓉,因为丈夫是湘军头目,被陈玉成部抓了,就去找陈玉成求情。结果陈玉成不在,坐镇军中的人是曾晚妹。曾晚妹先是训诫胡玉蓉,说我们太平军公事公办,不能徇私,陈将军更讨厌徇私。接着听说了胡玉蓉的身份,就不管什么公事公办了,当场一口应承下来,而此后陈玉成也毫无异议----原来陈玉成讨厌的只是别人的“徇私”,公事公办也只是教训别人的大道理,一但扯到自己的私事就另当别论了。还有比这更虚伪的人吗?---- 曾晚妹坐在他军帐里,竟敢公然宣称,陈玉成能办的事我都办得了,还扬言自己放走个人最多打五十军棍----不是陈玉成一向公私不分,曾晚妹敢这么放肆吗?不由想起金庸小说中的一句词儿来:“本帮事物,向来由帮主负责,帮主夫人无权过问,何况阁下做不做得帮主夫人也还在未定。”----现成的好句子!陈玉成治军的“公私”之分,连一个江湖帮派都不及,而且部下都习惯了,他还有脸表现得比别人“更讨厌徇私”?

话说回胡玉蓉的事,且不说救陈玉成的是她而不是她丈夫,就算是她丈夫,也不能成为放她丈夫的合理借口(什么“你丈夫救过太平军的将领对太平天国有功?”)。天国将士征战沙场,天国百姓输捐输粮,哪一个没有功劳?哪一个没有贡献?因此就有不按国法军纪的办事的借口,那国法军纪还能要么?

说到国法军纪,记得TVB《太平天国》里,陈玉成为了向韩宝英证明自己的本事,私自潜入武昌敌营,想去刺杀敌军统帅,回来以后差点挨了翼王的军棍。因为他伤得不轻,众人又以“临阵折将不利大局”为由一再替他求情,才勉强将这一过先行记下,暂不处罚。香港人拍历史虽然随便,但这样的原则处理得并不随便,编剧也好,剧中人物也好,并没有“惯坏”陈玉成,没有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理所当然地合理化,他平常在特殊,国法军纪面前没有特殊。他自己,也丝毫没有因为差点挨罚而有半点不平。“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美质良材被惯溺了也只能变成贾宝玉。

而张笑天《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就属于被惯坏的那种。平常摆出一副遵纪守法的模范姿态,其实比谁都不拿法纪当回事。诸如知道曾晚妹是女子后利用自己是童子军首领的地位把她藏在营里,为了私事一再偷入禁宫与天长金公主幽会,私自做东请人喝酒,私自和敌军主帅曾国藩会面,纵容曾晚妹私放敌军头目,给曾晚妹代替自己处置天国军政的权力,天京事变时,私经请示和批准,私自离开部队和防地(擅离洵地)去和石益阳见面 。。。。。。以上种种,大都是死罪。就因为他陈玉成认识洪宣娇苏三娘这些“大人物”,他就这么特殊吗?而这种从来不把国法军纪当回事的人,居然可以成天一副道貌岸然的模范样,完全不懂得心虚和惭愧,还有比这更虚伪的人吗?

说完了虚伪再说不智,此剧中对陈玉成的文韬武略表现寥寥,倒是用四个女人反衬出他的“不智”。第一个,药铺老板的女儿胡玉蓉。在长沙时,陈玉成自告奋勇化妆成小沙弥进城执行任务,这就已经是大大不智--他满口广西口音,开口能不露馅吗?索性从派他去的石达开到接见他的清方一众将帅都是白痴,总算没被抓住,但接着,躲进胡玉蓉家里就吓傻了。对如何渡过眼前的困境干瞪眼没辄,巴巴地指着胡玉蓉替他想一条又一条的计策。再往后,听说太平军走了,想都不想拔腿就要走,结果被小姑娘一句“说走就走,走得了吗?”问得目瞪口呆。临别的时候,也不想想能不能实现就跟人保证一年之内回来,“他日厚报,给你家挂功劳匾”,空头支票一开不只一张,害人家苦苦等了一年又一年,不知蹉跎了多少青春。万一遇上个死脑筋的,不是害耽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幸福吗?第二个,曾晚妹,替人家包扎了伤口,还装没看见,以为能够混过去,曾晚妹可比象他这么迟钝。军营里面也不管有没有人听见就叫唤“我哪知道曾晚生是女的”,还是人家小姑娘提醒他别那么大声。到了后来,保奏无功无劳的苗霈林为王,还赏其王娘N人,弄得军中怨声载道,最后,连曾晚妹都看出苗霈林不怀好意,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家恭维你为盖世英雄你就不顾东南西北了”,他却被虚弱心迷住了眼睛。(为了一个新的前途而冒险和单纯因为虚荣心而放松警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个,天长金公主,他编的那两条拒婚的理由,被人家公主当场驳得说不出话。第四个,傅善祥。听说翼王方面近来战事不利的居然幸灾乐祸----于私来说,石达开就算有一万个对不起太平天国,对他陈玉成还是有恩的,一再地提拔举荐,信赖重用,天京事变后明里暗里不止一次地维护他这个陈承容之侄。。。。。于公而言,且不说石达开打的还是太平天国的旗号,尊的还是天京政权为正朔,心里还是向着太平天国,就算他真的另立旗帜,自成一国,归根到底也还是反清的同志,是同一战线的盟友。他对牵制一名清兵,天京政权就少一个敌人,这么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算得明白,他身为太平天国前敌最高指挥官,就这么点心胸,这么点见识?---- 反而傅善祥在谈到翼王的境况时忧心忡忡,她和石达开没有任何私交,好像连话都没说过一句,她的忧心当然是从大局着想,也意味着太平天国并非没有人懂得反清盟友的损失也是太平天国的损失这么简单的道理,只不过陈玉成不懂而已。

除了被死个女人衬托得无地自容以外,还有其他的,苗沛霖就不说了,去寿州还可以勉强解释,保奏这种小人为王就是有眼无珠了,写信约曾国藩见面,断言“借他一个脑袋他也不敢来”,结果人家真来了----对于一个交手多年,而且眼下正是正面敌人的敌方主帅都不能做到“知彼”,尤其是自以为是地低估,真不知道他这主帅是怎么当的? 当然还有,跟几个姑娘的关系不清不楚让人误会,胡玉蓉和天长金公主因为他而一生受单相思之苦,不能说和他的暧昧表现无关。多情不是坏事,留情----哪怕是一丝一毫,也该想想负不负得起责任。

虽然陈玉成常常被几个女人的事弄得头晕眼花,而且在大事上见地平庸(他不拿主意还好,越拿主意事越糟),但说他完全没有头脑,也不是。 在内部矛盾方面,他就极有心机。从天京事变时,就主张利用石益阳来影响翼王。李秀成要为封干王的事劝阻天王,也是他从中阻拦,主张利用洪宣娇和傅善祥两个女人办事。为了显示自己不“擅专”,他不仅向天王汇报得极勤,给李秀成写更频繁到了“一天三个信使”的地步----他有多少大事,用得着一天写三回信给李秀成?作秀也未免太过火了。

张笑天《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不仁,虐待俘虏,学曾剃头搞什么“站笼”,不义,桂林城下的死人堆中,光顾着找曾晚生,根本不管身边战友的死活,无礼,操练之时公然下令要扒女扮男装的曾晚妹的衣服,被封王时,听说李秀成没封王就说自己也不当了----他可以推辞爵位,也可以奏荐李秀成,但李秀成没封我也不当了这种逻辑近乎胡闹,国家名器,出于铨选,不是私相授受,更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儿戏!不智,前文已述甚多,失信,对胡玉蓉轻许诺言而无法实现。

这个陈玉成仁义礼智信无一能全,还敢充一副大公无私的正人君子模样,实为张笑天《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将领中的头号伪君子。

看在他还有开头那几条好处上,姑且不把他归入下等。

张笑天《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是中下人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