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穿凿与考据及其他 -- 丁坎

共:💬19 🌺32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微微一笑,不知道该对某人的眼神还是脸皮表示敬佩

旄丘篇谈完,某人无言以对,惟以穿凿名之---同过去一样,少论证而多判语,在判语中尽情享受胜利的快感。

可惜这快感全无底气,所以要把暴虎冯河拉上来说事,大概以为我上次没有回复他是无词以对吧。

好,我们就在这里辩析一番。

先把各自的文字列举出来。

我说: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善搏虎的冯妇完全是孟子杜撰出来的。

因为暴虎冯河,冯河暴虎经常作为熟语连用,当孟子想举一个打虎人的名字时,自然就想起了冯河,而他当然不能直接把冯河当名字给出去--这样谁都知道他在杜撰了。于是他将河字,稍稍改了一下,改成了妇字--就象伯爵夫人那样。

河为鱼部字,大致韵母为O,而妇为之部字,大致韵母为U。声母也相近--有些方言区的人今天都分不清H和F,这个大家一定有体验。

这冯妇,简直就是孟老先生说:冯---在最后关头才改变口型,说出个妇字来。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9898

以上是臆测,应该没有前人这样讲过,但我觉得道理还是比较充分的:

1 冯妇这个人,只有孟子一人提过,不同于孟子说过的别的人,通常都有很多旁证,为众人共知。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9898

2 声韵方面的接近。

3 因为连用而造成讹误的例子很多

某人对此的评论是:

呵呵,此兄的才华真是可比故事里的王荆公。

孟子是山东人,战国时的山东方言或者雅言的“河”与“妇”发音是否相近?这一点我们根本无从知道。

孟子说理多用譬喻。“冯妇”云云固然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譬喻。就如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又焉得许多鸡一样。如果深究,这乞丐和邻家又何曾有人见过。

仅仅因为“冯妇”是打虎的,“暴虎冯河”里也有“冯”和“虎”就认为“冯妇”就是“冯河”,这个推理未免跳跃了一些吧?

而且“冯河”是和“暴虎”并列的行为。在这个成语里,并没有一个叫做“冯河”的人。孟子说的“冯妇”却是人。孟子再口误,也不可能把行动和人混淆起来。

孟子在这段话里的意思也不同。主要是要表达对国家政治的失望,不愿做无用功,有些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意思。和“暴虎冯河”要表达的鲁莽冒险,有勇无谋的意思根本不同。

这样说吧,由于历史原因,这段评论让我对某君颇为鄙薄。

如果这段评论出自普通河友之口,我会感到惋惜,愿意就此和他谈谈思维和论辩。

孟子是山东人,战国时的山东方言或者雅言的“河”与“妇”发音是否相近?这一点我们根本无从知道。

首先,诗经国风有齐风,也就是山东地区的歌谣。

齐风的用韵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不同。

第二,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者,对诗经篇章非常熟悉,翻翻孟子,看看有多少处引《诗》的例子,就可以明白这点。

而诗经是韵语,以孟子的学问,不至于连雅言的韵脚都不知道。

因此,对孟子而言,河妇音近是不成疑问的事。

孟子说理多用譬喻。“冯妇”云云固然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譬喻。就如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又焉得许多鸡一样。如果深究,这乞丐和邻家又何曾有人见过。

这本来就是我的意思啊,我说得很清楚,这个名字是孟子杜撰的,一个故事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是杜撰的,不是比喻是什么?

之所以会在帖子里提到冯妇,就是因为看到某些学者煞有介事地注解:冯妇,姓冯名妇也。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古代有个打虎英雄姓冯名妇。

这让我觉得比较好玩,类似于给 没头脑和不高兴 加注解:姓没,名头脑也。姓不,名高兴。

仅仅因为“冯妇”是打虎的,“暴虎冯河”里也有“冯”和“虎”就认为“冯妇”就是“冯河”,这个推理未免跳跃了一些吧

没有实质内容,略过不计,我列举了三点理由,岂是一个 “仅仅因为”所能概括。

而且“冯河”是和“暴虎”并列的行为。在这个成语里,并没有一个叫做“冯河”的人。孟子说的“冯妇”却是人。孟子再口误,也不可能把行动和人混淆起来。

这真的要让人放声大笑了。

思维啊思维。

已经说了孟子在杜撰,要给打虎英雄起个名字,某人却说这不是口误。

上次收起一个例子没用,现在放出来:

逃之夭夭

来自前人对诗经

桃之夭夭的主动曲解,本是形容桃树屈伸之态,一变身而为逃跑的专用语。

今天会用这个词的人比知道这个词来源的,大概要多几个数量级吧,

要是把这个讲给某人听,不知道他会不会面红脖子粗地争辩:

在桃之夭夭这个成语里,并没有一个叫做“逃”的动词。前人说的“逃”却是动词。前人再口误,也不可能把动词和名词混淆起来。

够了,把主动杜撰歪曲成无意识的口误,再力辩口误之不可能发生,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又是什么论辩方式?

孟子在这段话里的意思也不同。主要是要表达对国家政治的失望,不愿做无用功,有些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意思。和“暴虎冯河”要表达的鲁莽冒险,有勇无谋的意思根本不同

这对我说的东西构成任何反驳吗,

逃之夭夭的意义跟桃之夭夭相同吗?

都说得很清楚了,因为语音上的联系而进行主动曲解,意义上没有联系不是很自然的吗?

最后说一句,有例子有论证的辩论,再琐碎我都不会反感---尽管琐碎过了头我可能不接招。

真理愈辩愈明,在大部份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有种情况例外---

辩论者不以求真为目的,惟求攻击他人,维护自己那几分薄面。

这种情形的典型表现就是给别人贴上标签而不加任何论证。

近日我也收到了几张:穿凿附会,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立此存照吧。

链接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