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价值组实盘报告】第44周:脱钩先从股市起 -- 陈经

共:💬48 🌺1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什么是经济危机?把目光投向蛇口,问问麦伯良

金融风暴下的企业生态调查之二

  编者按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面对此次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焦头烂额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可能都会想到这句话聊以自慰。执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牛耳十余年的麦伯良和中集集团,会不会用同样方式安慰自己,外界不得而知。

  但是,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享有产业龙头地位和全球话语权的优秀公司,同时又是身处最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海运产业链下游的大型厂商,中集集团能否抵御以及如何抵御此番风暴冲击,对身处困境的众多国内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希望如此。

一线调查

探营中集

  2008年全球变“冷”。对于已经习惯于暖冬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寒流来袭如何生存?

  这是中集集团(全称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039.SZ,200039.SZ)最新一期内刊开卷语中的一句话。

  对这家全球第一大集装箱制造商来说,“冬天”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生存威胁。

放假

  让2万名员工集体放假,或许是中集集团应对眼下危局所不得不采取的对策。

  2008年12月4日,有消息称:中集集团主营的干货集装箱业务已停产,约22000名员工大都放假在家,约占集团员工人总数58000人的38%。

  4天之后,中集发布《关于媒体报道的说明公告》澄清:“干货箱制造业务是一项有季节性变动的业务。通常年份,自第四季度到第二年的一季度都为传统的生产淡季,淡季时工厂一般会由于开工不足而有部分工人放假。”中集同时强调,“相对于以往年份,干货箱制造业务更早进入淡季,整个中国干货箱制造行业也基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干货集装箱是指用于装运除液体外不需要温度调节的一般件杂货的集装箱,又称封闭式集装箱。

  但在上述公告中,中集并没有正面回应有关报道中放假员工的具体数量是否准确的问题。

  2008年12月1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蛇口码头的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南方中集)厂区,发现里面一片寂静。记者在工厂保卫室看到一份落款为2008年10月10日的《通知》,上面写道:“东西部生产线现处于停产状态……保安人员应及时清场,员工应予以配合”。显然,当时该厂区停产时间已起码超过了两个月。

  早在2005年,因订单减少,中集深圳蛇口与坪山两大生产基地曾陆续裁减季节工1000多人。但2008年底的“放假潮”涉及的员工数量明显要多得多。记者走访获悉,目前中集在天津、上海及江苏南通、广东新会等生产基地均相继传出集装箱业务部员工提前放假的消息。

  记者从广东钢铁业界人士处又获悉,自2008年6月份起,中集集团采购人员已减少集装箱板的采购量,上海宝钢为中集供应一半以上的集装箱板材,但9月份的时候,他们没有收到一份来自中集的订单。

  有广东新会中集员工告诉记者,这个集团旗下第二大规模的生产基地2008年11月份的订单下滑到仅有900个TEU(标准集装箱),而该基地2007年年产量达25万个TEU。

  这位员工透露,现在公司裁减的是部分临时工,遣散成本不算高,为数众多的正式员工都放假了,每月约有8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如果将来需要大规模解雇正式员工,按照劳动合同大约需赔偿2000~4000元/人。

  中银国际交通行业研究员李攀表示,由于中集拒绝透露停产受到影响的员工总数,目前还难以量化停产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但由于全球贸易活动将逐步冷却,中银国际已进一步将中集2008年和2009年的集装箱销量预测分别下调14.7%和22.5%,至162万标准箱和135万标准箱。2007年,中集集装箱标准箱销售量为210万标箱。

  “这意味着,未来中集的员工赋闲状况可能更加严峻。”李攀说。

  “浮亏”

  与员工放假带来的成本相比,中集旗下生产基地大面积停产后,市价高达93亿元的库存钢材如何消化更令人头疼。

  据统计,2008年8~9月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急剧下跌,许多地区的线材、螺纹钢、热轧卷板、冷轧板、中厚板的价格几乎跌至2008年初的价位。集装箱主要原材料为热轧板,其中3mm热轧板从2008年年初的近4500元/吨,涨至年中近6000元/吨的高位,9月后就持续下跌至近3700元/吨。

  由于国内钢价暴跌,中集的高额库存将面临巨大的“浮亏”压力。据中集公告显示: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集团钢材存货金额高达93.5亿元,比2007年底的78亿元,新增超过15亿元。

  据海运业人士介绍,为了便于全球流转,海运集装箱都是国际海事组织和船级社规定的标准化产品,其重量、尺寸、用材、公差和制造工艺均为标准化生产,例如一个标准集装箱的成本构成中,钢材要用1.6吨左右,占总成本的50%,木地板约占20%,余下的是人工和其他费用。这就意味着,集装箱的生产成本接近透明,如果不压缩员工成本,只能在原料和生产效率上想办法。

  南方中集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中集集团的“囤钢”策略,源于2002年的一次惨痛经历。

  2002年的一轮钢材涨价,曾导致中集的产品毛利率暴跌至13.8%,比2001年下降40%,尤其是占销售收入大头的干货箱,毛利率下降了一半。为此,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提出了钢材低价时“囤钢”以备未来之需的策略。为此中集还专门成立了集装箱营运事业部,把市场、设计、采购整合在一起。当时集装箱产业正处于低迷期,集团内部有人惊呼“麦总疯了”。

  2003年~2004年,国内钢铁价格持续暴涨,国际集装箱市场需求又迅速扩张,能否获得稳定的钢铁原料,成了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麦伯良的选择是正确。

  事后,麦伯良回忆起这一决定时曾说:“到了中集这个生产规模,成本中没有一项是小事情,我们的钢材用量以百万吨计,即使是焊工用的手套,每年也要几十万副,任何一个成本项目,市价升10%就不得了。”

  在麦看来,工人的薪水省不得,货柜靠工人焊接,产品质量就在工人手上。但如果工资高,其他每样东西价格也高,中集就没有竞争力。要坚持质量标准,又要节省费用,靠的就是供应链管理,因此钢材要全球采购,既要比质比价,还要考虑时间和景气变化。

  “2004年钢材市价的大起,如果不是通过全球采购做好准备,不要说利润,(中集)死都可以死几回了。”麦感慨说。但这一次“囤钢”却使麦遭到了更大的挑战。

  信心

  据上述南方中集人士称,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集就已预计到,由于当年干货集装箱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现象,2008年总体需求将很难增长,甚至有可能下降。

  这位中集人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百年一遇,自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但只要公司能将可能的亏损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上,钢材价格下滑导致“浮亏”压力,未来也不会形成严重的实质性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海运业仍未丧失对经营前景的信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近3000名客户的海运业研究公司Drewry预测,受中国、印度等新经济体强劲增长的拉动,亚欧西向航线货物贸易量将可能持续超过东向泛太平洋航线,经过本轮全球经济调整之后,2008年~2009年世界集装箱贸易量有望保持11%左右的增长率。

  同时业界人士相信,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及海运、内陆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完善,集装箱化率持续提高,集装箱内陆运输需求将有越来越大的增长空间,集装箱更新淘汰量也会稳中有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