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上) -- 任爱杰

共:💬15 🌺4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中)

任爱杰:【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上)

前面我们说了谁是“泰皇”,那么“太一”又是怎么回事?

“太一”在古代有很多含义,主要含义既可以指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的“道”、“本源”也可以实指神灵。而这位神灵的身份和地位随着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及崇拜解释者的不同一直有所变化。

先说说“太一”的哲学含义。

“太一”一词见于先秦典籍的不少。例如在《吕氏春秋 大乐》中是这样定义“太一”的: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但是实物证据应属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这篇文章经过整理的全文如下: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在这里,和《吕氏春秋》的定义一样,“太一”是生成整个宇宙的本源。有些论者将其比附为通行本《老子》中所说的“道”。但是从具体过程来看,《老子》的“道”和“太一”产生宇宙的方式大为不同。

通行本《老子》中是这么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很显然,通行本里的“道”生出的这个“一”是啥并无解释。而在《太一生水》中则明确得说是“水”。而且这个水还“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而有意思的是《郭店楚简》中也有《老子》,未见通行本中的这段。是否有缺简不得而知,故亦有论者认为《太一生水》也是《老子》中佚散的一篇,而且还是老子的原意。

这段公案,聚讼纷纭,但和我们要说的东西关系不大,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详述了。大家只要记住《郭店楚简》里的“太一”是“宇宙本源”的意思就行了。

顺便说一句,《太一生水》的描述和现在看到的儒、道传世典籍不太兼容,反而和西方《圣经》中的创世神话有相当的共同特征。《创世纪》说: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于是有不少狂热的基督徒硬要将《太一生水》作为福音早就在中国传播的证据。其实倒不如说古代人观测大自然,很自然会观测到“水”是生命的必须,因此不约而同得将其作为源头。另外现在的传世本《圣经》成书相当晚,其中是否受到了东方哲学的影响也不一定。

题外话说过,我们回到“太一”的哲学概念上来。那么为什么“太一”要生水而不是生土,生金,生木,生火?

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天一”。

浙江宁波有一座“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藏书七万余卷。

古代藏书一怕火、二怕水、三怕虫蛀。水湿虫蛀都好解决,就是火灾难防。于是这座藏书楼为了讨个口彩就被取名为“天一阁”。那么口彩是啥呢?原来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取名“天一阁”就是为了用“水”克“火”,不容易遭到火灾。

那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又是从哪里来的?这里就要说到《河图》,也就是前文司马贞所说的“图纬所载”的“图”。

现传河图的图像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注意河图正上方的那六个黑点和其下的一个白点。这里白点代表“天一”,黑点代表“地六”。而河图口诀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

《河图》的成书年代一直没有定论。由于《易经 系辞》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语,则最迟在战国时代便已成书了。而《易经 系辞》中同时又有如下口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 而行鬼神也。” 所以《河图》的数理应当在在那时就定型了(按:《河图》的图像各代不同,但天地之数五十五是相同的。)

郑玄注《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以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以五生土于中。”又说:“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河图》、《易经》都是试图解释世界本质和起源的古代典籍。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太一生水”,生水的是“天一”。那么“太一”和“天一”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或者它们根本就是一种东西?

一种解释“太一”就是“天一”,《太一生水》是在传抄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把“天一”抄成了“太一”。

这里贴一下竹简的照片。

点看全图

可以看出“太一”在竹简中原作“大一”。“太”、“大”在古代本是一个字,到小篆才加点以示区别。至于“大”和“天”是否抄错,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另一种解释则说“天一的本意是天数一,所强调的是“一”而不是“天”。“一”是数字之始,作为天数与阳数的“天一”隐喻了天地、阴阳及阴阳转化,自然可以归结为万物之原。由此而言,“太一生水”实即“天一生水”,其本质是“一生水”。”

这其实施秉承发展了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他认为原本“一”就是“道”,但后来大家觉得“一”不够响亮,就加个“太(大)”字上去以示区别。

那么“一”又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于悉切。

在这里,“一”是道的基础,可以说等同于道。而《列子》中则说: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 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 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 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 含精,万物化生。”

所以不论是“太一”还是“天一”或者干脆是“一”,在古代哲学里都是宇宙本源或者宇宙刚刚萌发形态的意思。所以九霄环佩兄说“泰皇”的“泰(太)”有本体论的意思在内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当然,也有论者认为“太一”就是“太一”,和“天一”没关系。

哲学意义上的“太一”虽然在郭店楚简的时代成型了,但是这并不是“太一”最早的含义。

任爱杰:【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下)

关键词(Tags): #泰皇#人皇#太一#伏羲#司马贞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