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上 -- 丁坎
原创】答丁坎老兄的几个问题 [ 任爱杰 ] 于:2009-03-01 18:23:43
丁坎根据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的解说认为《尚书大传》不可靠是“伏生死后,他的弟子各自把自己听到的讲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
答: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绝大多数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后人整理,甚至辑录的。孔子并没有作过《论语》,但是现在我们说“子曰”并不认为这不是孔子的原意。伏生的弟子把听到的东西讲出来,但所谓“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这类指控恐怕并无实据可言。而就算他们真的“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这些弟子也是秦汉交接之际的人,可见“伏羲对应人皇”在当时这种说法当时便已存在了。
评论:
《论语》是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
论语仅仅是语录,没有任何系统性可言,不需要与任何他书吻合。
也就不需要 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而 尚书大传不同,其成书的起源在于 解释《尚书》, 如果尚书的某一段没有讲到,就有空白,要填补空白,就只能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
其次,孔子的弟子作论语时,身体情况与伏生不同。
伏生当时已经年过九旬,说话都十分困难了。而孔门弟子显然并非如此。
再次,关于
论年代,武帝时的三一说法在年代上最多迟四十年,当视为同一时代。
而论逻辑,我早说过,这一说法无非是用三才观念去指导三皇装筐,
其实,就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到真要形成对比,火与水,天与地才形成对比。用火与地来对比
,还要说成三才,已经非常牵强了。
丁坎老兄认为“尚书本身从来没有三皇这个概念出现,而尚书大传名为尚书之传,却说起了三皇,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的证据。”
答:《史记》从黄帝写起,也没有三皇本纪。那么是否司马迁就不能在秦始皇称帝那段提到三皇?更进一步。《史记》也没直接提到伏羲的名号。但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却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这里司马迁说到了《史记》中他自己也没给立传的伏羲,还说了伏羲的事迹。那么是不是司马迁的话也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的证据。”?
《尚书》原有百余篇,伏生传二十九篇,其余佚散。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资料缺失的情况下,丁坎老兄有怎能断言“尚书本身从来没有三皇这个概念出现”?
伏生本人是读过完整版的《尚书》的,或许他只是在讲解他读过的却没有留下书面文字的那一部分。
评论:
这就很可笑了,其实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三皇的说法后起,战国以前的文献,没有说到三皇的。
在论语里也可以看到,孔子说到远古先王,也都是零散列举,并不遵循任何系统。
所谓尚书,实际上就是前代的重要公务文书。不要拿散失部份的来说事,认为没有的总可以在散失部份中找到。
其实只要是读过现存尚书的人就知道,这些文书中所反映的时人观念中根本没有三皇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没有三皇这个字眼。
这个我就不详细解说了,任何人认为尚书中有三皇观念的位置,应该举点证据再说。
丁老兄引了《吕氏春秋》中的几段话
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于是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讨论秦皇尊号的不到二十年前,秦国的主流学界承认太昊伏羲的五帝身份。”
答:这几句话是分散在《吕氏春秋》中按月论述四季现象的文字中的。举例来说,“其帝太皞,其神句芒,”的全文为: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
这里说的是五行。春天属木。万物生发。古人认为太皞是木德,故说“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把太皞与春天匹配。这里的“帝”并不是三皇五帝的帝,而是天帝的帝。我在任爱杰:【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下)里说到秦国祭祀四位天帝,到刘邦入关改为五帝。古人认为天上不止一个天帝,根据五行流转,季节的不同则主管的天帝也将轮转。所以通俗的译法便是“(孟春的)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
五方天帝是谁历来有不同说法。例如《春秋纬》中说:“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等等。而太皞成为五方天帝之一与其是三皇之一可不一定是矛盾的。举例来说,关圣帝君也是“帝”,被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其也是“汉寿亭侯”,又被后人尊为“武圣”。
评论:
这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上文出现的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等等频繁出现于各种三皇五帝的版本,三皇五帝的身份本身就介于人神之间。无论此处的帝是人间帝王,还是天帝,其系统是不变的--五帝。要论证人间帝王与天帝的分别,也必须同时论证五帝这个系统是人君还是天帝,而不是拈出一个来,说这是天帝,不是五帝---那其他四个呢?是五帝还是天帝?
丁坎老兄的意见总认为“天”和“太”比较,“太”比“天”要高贵。
答:这可是不一定的。比如说“天子”和“太子”,谁更高贵?
评论:这就更可笑了。
从一开始到现在,我说的都是:
天X,泰或太X并列,后者明确居于下风的例子。
(其实并列都见不到,因为当天X这样用时,它已经与泰,泰同义,所以泰,泰X根本就不会再出现。)
天子和太子从来不在一个并列的系统里,能跟一个系统的三一,三皇相提并论吗?
就如同你自己去了解的太一观念史,也可以注意到:
太一是宇宙本源,天地都由之而生,三一观念的图示为:
天一
泰一 关系:创生,所以创生者最贵。
地一
而三才系统的图示为:
天
人 关系:生存疆域的划定,疆域中的人不可能最贵。
地
三皇系统跟三一系统的对应自然而符合所有文献。
而三皇与三才的对应极不自然--非要把字面的泰解释成人,而且与文献明言的泰皇最贵不合。
要把天子与太子相提并论,好歹你也得找一个地子出来再说吧。
丁老兄说“如果泰皇就是太昊伏羲,就是人皇,那么,纵观古代文献,可曾有人说过伏羲乃九头之身?”
答:我在文中早已指出,司马贞有两种“三皇”说。一是实指“伏羲、女娲、神农”,二是纬书所载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司马贞并无混淆此二说的意思。倒是丁老兄硬要把伏羲说成是九头之身。而所谓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并不是指他们真有那么多头,而是个数量词。我摘抄的《太平御览》中引用《洞纪》曰:“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这里是说人皇有九个人,而不是有九个头。好比说有九头牛,不是牛有九个头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你家有九口人”,可不是说你家有个长了九张嘴的怪物。呵呵。
评论:
很好,司马贞有两种三皇说,以哪一种为准呢?
如果以
为准,没有了燧人,
这一句就落了空,那么扯上尚书大传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以“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为准,请问这和伏羲有什么关系?
就以九人成说,请问古代文献可有伏羲兄弟九人的说法?
关于九头的说法,还要说一句:
如同“夔一足”、“皇帝四面”等神话色彩的说法,都被孔子等以坐实的方式加以诠释,而失去原意。
这是神话学者的公论。
九头也是一样,山海经里分明有九首之怪,后来却被解释成兄弟九人。
请问,抛开那些年代后出而且来历不明的纬书之外,先秦文献可有把九头解释为九人的例子?
如果要这样解释,我们只好认为黄帝,燧人,炎帝等等都是独生子,否则凭什么他们没有兄弟并举。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奇怪 3 丁坎 字4849 2009-03-03 00:07:05
🙂呵呵,的确如此 高朋满座 字174 2009-03-03 03:24:34
🙂这个题目什么地方不好? 丁坎 字222 2009-03-03 06:24:55
🙂简评一下 答丁坎老兄的几个问题
🙂砸到宝库了么? 南方有嘉木 字88 2009-03-02 15:47:32
🙂补充 关于第十九子的问题 7 丁坎 字1716 2009-02-26 07:18:06
🙂给 第十九子问题钉上钉子 3 丁坎 字3399 2009-02-26 23:14:57
🙂丁兄,我这里也有一个关于三黄五帝的版本提供给您参考 1 一泓清水 字448 2009-02-26 19: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