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上 -- 丁坎

共:💬18 🌺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上

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围绕泰皇最贵问题的讨论终于渐渐平息,卷入其中的河友不少,大家付出了不算少的劳动或注

意力,得到了什么?

下面,我在对这个问题作最后一次陈述。

[SIZE=3]一 由来[/SIZE]

问题的由来,在于履虎尾先生的一次授课经历。

秦国一统天下后,群臣商议为秦王确定尊号。他们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了五帝,应以三皇来命

名。而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之中,泰皇最贵,所以他们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由于履虎尾先生采纳了唐人司马贞的说法,将泰皇解释为人皇,有学生提出疑问:

人皇怎么可能比天皇更贵?应该是天皇最贵才对。

对此,履虎尾先生的解释思路是:

人来自于天,不能与天等同,天皇这个尊号对于人君是一种僭越。

所以,对于人君来说,人皇这个尊号最贵,因为它没有僭越。

并根据这个思路作了发挥:

“天皇,这个天皇,这不是人的称号!呵呵,再奴颜婢膝的人,也不会以此称呼别人;再妄自

尊大的人,也不会让人以此称呼自己。”

此语意在丑化东邻,无须赘言。

链接出处

丑化东邻,是否解气,是否正当,不在我讨论范围内。

然而,丑化东邻的基础---泰皇最贵的理解,却是在下不能轻心以待的。

故此,针对此帖,我陆续发了几帖进行讨论,其间,任爱杰先生也积极参与,始终支持履虎尾

先生的说法。

[SIZE=3]二 最新动态[/SIZE]

任先生最近发了个小结帖,

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上)。

链接出处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任先生最新的讨论帖中态度有了明显变化,他说:

伏羲的功绩在传说中说的很清楚:造文字,制八卦,定礼仪,创渔业,教授畜牧烹调,制造音

乐乐器。和神农、燧人相比伏羲的功绩明显要大得多。所以古人认为“泰皇”最贵也没啥稀奇。

这就承认了 泰皇 是的确比别的皇更贵,泰皇最贵不是因为天皇僭越,而是因为泰皇功业最高。

如此一来,丑化东邻的基础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学术问题终于归于学术问题了。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看到,任先生仍然没有放弃泰皇即人皇的说法,又提出了一个新

的思路,下面我们将对这个思路和其他思路具体分析。

[SIZE=3]三 泰皇即人皇的种种理由[/SIZE]

[SIZE=3]1 从结构上说[/SIZE]

三皇对应三才

三才为天地人,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则泰皇当对应人皇。

这也是司马贞的理由。

[SIZE=3]2 从字义上说[/SIZE]

任爱杰先生从易卦卦名泰出发,认为地天泰,描述的是地之上天之下,即人。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思路,他认为泰太相通,而太,大,人等字形时常混用

,故泰字乃人字之讹。

[SIZE=3]3 从对应的人物上说[/SIZE]

任爱杰先生援引了尚书大传

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阳也。阳尊,故托燧皇於天。伏

戏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以人,盖天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植穀,故托农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皇之运兴矣。

认为泰皇者,太昊伏羲也,而

伏戏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以人,

所以,泰皇就是人皇。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中

[SIZE=3]四 对以上理由的辩驳[/SIZE]

1

三皇结构与三才结构的对应关系是未加证明的,

而同样的 三X 结构者 还有 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为什么说与三皇对应的应该是三一而不是三才呢?

首先,泰皇之泰是泰一之泰,而不是天地人之人。

这是一个简单而无法忽略的事实。

其次,从三才结构出发,人皇最贵难以理解,而从三一结构出发,与三一中最贵的泰一相对应

的泰皇理应最贵,这是最自然的理解。

再次,泰皇这样的泰X结构中,作修饰语的泰义为大,极,概莫例外,在古文献中从来没有一

泰X的可以解释成人X的用例。

详见 尘埃落定-- 泰皇最贵,泰一也最贵 链接出处

九兄,燕兄,嘉木诸友请进 链接出处

2

任先生关于卦名的解释有误,我已经在 大家来猜谜 一帖中指出

链接出处

同样地,吕思勉先生的说法里,丝毫没有提及三一,可见其视野有限,囿于三才结构而误判,这样

的说法,合理性最终落脚到三皇与三才的对应关系上,而这种关系的不成立已如上所述。

3

任先生最新的说法值得详细分析,他的基本思路是三人行:

司马贞--郑玄--伏生

其具体论证过程问题很多:

3.1 司马贞

任先生说:

其实司马贞并无此意。他说的“人皇”其实是前面实指“三皇”中的一个。而这个说法当时的

读书人基本全都知道,所以他也就不在自己的文章中特意加以说明了。

我们今天读古籍不如古人多,很多人不知道这回事,所以这里就说明一下。首先说说,谁是“

泰皇”。其实谁是“泰皇”,司马贞在注解里说的很清楚,而《史记》的作者也很清楚

这是需要强调指出的,三皇五帝的说法历来很多,而且从来没有获得过统一。

天皇地皇人皇之说,与具体列举人名的其他三皇之说,从来都是并列的异说,从来没有

一种天皇地皇人皇与具体人名的对应关系得到过公认。

在唐前就如此,怎么会到了司马贞的时代,竟然会有

当时的读书人基本全都知道

这种怪事出现。

而且,司马贞本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

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

当人皇也,意思就象今天说应该是人皇。这个当字,本身就表明了这是他的推测之辞。

注疏时用当字是非常罕见的,通常都是直截了当的 XX,XX也 句式。

只有注者实在不确定时,才会使用推测之辞-当。

随后,他明确说了,一云....。这里的一云,就是说,另一种说法是.....。

稍微熟悉一点古代注疏家的笔法就知道,

凡是用一云,都是连接与自己前面说法相异的另一种说法,而且是与己见不同的次要说法。

也就是说,司马贞这里的两种说法,泰皇即人皇,与泰皇即太昊,在他自己而言,是没有关系的歧说。

而任先生却赋予这两种说法一种承接关系,说

这里,司马贞给出了答案,“泰皇就是太昊”。

并用后来尚书大传的说法来证明这种承接关系。这里暂且不论这种承接关系是否成立,要指出

的是,在司马贞那里,这种承接关系是不存在的。相反,这倒是一个很强的证据--证明在司马

贞心里人皇与太昊是不相干的两个东西。

3.2 郑玄

郑玄那里,引出春秋纬和其他纬书,从而引出了伏羲与女娲的关系。而这两方面,

都问题很多。

首先由纬书我们看到,许多关于人皇九头的说法。这些说法多么荒谬且不去管他,需要指出的

是,这个说法与泰皇就是太昊完全不能兼容。

如果泰皇就是太昊伏羲,就是人皇,那么,纵观古代文献,可曾有人说过

伏羲乃九头之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伏羲的形象是固定的人首蛇身,如上图所示。

就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说人皇九头者,心目中想的不是伏羲。

(真正说起来,可以对应九头的应该是山海经里所说的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

......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

其次,关于伏羲与女娲,

如果我们对文献不加鉴别地使用,也可以轻易得出结论:

伏羲就是天皇。

女氏.天皇封弟【王咼】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其後為女氏.

----------世本

注解:

【王咼】即娲

弟:妹妹也可称弟。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上文是说,天皇把他的妹妹娲封在汝水之陽,世称女皇,女娲。

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夫妻关系是学界到民间公认的,此处女娲之兄非伏羲莫属。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天皇就是伏羲?

(难道日本人早就比韩国人还无耻,早就动手抢我们的伏羲了?一笑。)

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看待这一文献证据,下文会有说法。

3.3 伏生

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舛

差,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又特撰

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诠次为八十一篇”云云

。然则此《传》乃张生、欧阳生所述,特源出于胜尔,非胜自撰也。《唐志》亦作三卷,《书

录解题》则作四卷。今所传者凡二本,一为杭州三卷之本,与《隋志》合,然实杂采类书所引

,裒辑成编,漫无端绪。一为扬州四卷之本,与《书录解题》合,兼有郑康成注,校以宋仁宗

《洪范政鉴》所引郑注,一一符合,知非依托[案《洪范政鉴》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载

其全书。]二本各附《补遗》一卷,扬州本所补较备,然如《郊特牲》注引《大传》云,“宗

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待于宾奠,然后燕私。燕私者何也?已而言族人饮也”一条,

犹未采入,信乎著书之难矣!其文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大抵如《诗外传》、《春

秋繁露》,与经义在离合之间,而古训旧典往往而在,所谓六艺之支流也。其第三卷为《洪范

五行传》,首尾完具,汉代纬候之说,实由是起,然《月令》先有是义,今列为经,不必以董

仲舒、刘向、京房推说事应,穿凿支离,归咎于胜之创始。

----《四库全书总目》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

这是说,伏生死后,他的弟子各自把自己听到的讲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

。也就是说,并不可靠。

其第三卷为《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具,汉代纬候之说,实由是起,然《月令》先有是义,今

列为经,不必以董仲舒、刘向、京房推说事应,穿凿支离,归咎于胜之创始。

这里可以看到,四库全书编撰者对《洪范五行传》和由之而起的纬候之说的评价。

尚书本身从来没有三皇这个概念出现,而尚书大传名为尚书之传,却说起了三皇,这本身就是

一个不可靠的证据。

任先生强调伏生秦博士的身份,然而,由于伏生与该段引文的联系不可靠,这个博士身份并不

能为那段引文证明什么。

相反,我们在吕氏春秋里,可以看到吕氏门下一群当时学者的观点:

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

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氏春秋是否到了一字千金的完美程度,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但是,要夸下这样的海口,

其书中的说法必须是:要么与主流意见相同,要么填补了此前无人论及的空白。

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讨论秦皇尊号的不到二十年前,秦国的主流学界承认

太昊伏羲的五帝身份。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太昊伏羲来论证泰皇即人皇,本身也是对从字义出发立论的否定。

因为太昊,太皞,始终与少昊,少皞相对应,其字义无比明确。)

综上所述,司马贞--郑玄--伏生的线路仍然是行不通的,所有将泰皇说成人皇的思路都是不成立的。

家园 我的总结:泰皇最贵问题的最终版 下

[SIZE=3]五 正解:从观念到历史的扩张[/SIZE]

大家关注这个讨论以来,一定都得到个印象,怎么三皇五帝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让人难以适从

。这里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今天大家应该都可以承认,这三五之数不可认真,远古的贤明帝王怎么可能刚好符合三

五之数?

在三皇五帝名单上出现过的众多候选人,难道真地可以从历史功业上判断出谁该入选谁不该?

既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该从历史去探讨,就只能从观念,从思想史去探讨。

探索宇宙根源是人类脱离蒙昧后的基本需要。

古希腊人提出的原子,atom,a-表示否定的前缀,tom-表示分割的词根,二者结合起来,就是

不可分割的意思。这是古希腊人意识到事物可以由更小事物组合而成时,从部份-组合的思路

出发,不断探讨更小事物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最小的事物-不可分割的事物。

同理,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从起源-演变的思路出发,不断探索更基

本的起源,最后的结果是 归结到一个最根本的,无法再追寻起源的 本原,把这个本原叫一,

叫太一,太极。(实际就是在世界的纷繁众多中寻找一个根本的 The One, 或 The Big One,

The Great One.)

这个一,就是宇宙本体,同时又是大道的载体。

于是在老子那里,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

以为天下正。

在新出土的郭店楚简里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

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

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

(大家不要为太一生水迷惑,认为此处应该是太一,水和天地并存的四重结构。

事实上太一与两仪的关系在文献中早就确定不移: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吕氏春秋

楚简中加上一个生水为中介,结合下文的太一藏于水来看待,应该是 将老子 上善若水 思想

与三一思想的揉合。)

太一和它生成的两个最大的自然物天和地被并称为三一。

这个观念的产物被应用到历史,就产生了三皇这一说法。

相应地,五方五行这种观念应用到历史,就产生了五帝这种说法。

本来这些说法仅仅来源于观念,是观念强加给历史的产物,

所以在早期,越早的文献,三皇五帝越是空泛不知所指,

仅仅作为上古贤明帝王与当时的政治作对比。

而时代更晚的文献,如汉时的纬书,反而言之凿凿地列出个张三李四谁谁谁。

这种怪现象的来由说清楚了,就不难理解。

中华民族本是很多氏族部落逐渐融合而来,各个部落对自己的早期领袖有残存的记忆,所以有

着关于各个先王的传说。

而三一五行扩张到历史领域中时,一开始只是空筐,人们只是泛泛地说空筐里装的都是好东西

--比当时的道德沦丧好多了。

而后,有人开始把具体的先王往空筐里装,于是大家蜂拥而上。

那空筐本身并不是为这些先王定做的--三五之数与前代先王的数目不谐,前者来自观念,数字

确凿不移。后者数目很难确定,而且数量繁多,按史记封禅书记载: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

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

管仲知道的封泰山之先王有72人(虚数)之多,怎么可能装得进3+5=8个筐?

所以总有人装不进去,谁进谁不进,以及谁进哪个筐,纯粹由装筐者的个人意愿决定。

(值得庆幸的是,装筐之时,所有的先王都已经过世,否则说不好二桃杀三士的悲剧还得提前

。)

所以,世本和尚书大传把同一个伏羲分别装进天皇和泰皇的筐中,不足为怪。

另外,在装筐的时候,还可能受到其他观念的影响,比如说

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阳也。阳尊,故托燧皇於天。伏

戏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以人,盖天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植穀,故托农皇於地

。天地人之道备,而三皇之运兴矣。

就是试图用三才的观念来指导装筐的行为--如果不装燧人,而象别人那样装黄帝,装共工,装女娲(郑玄)则三才的说法无从寄托。

其实,就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到真要形成对比,火与水,天与地才形成对比。用火与地来对比

,还要说成三才,已经非常牵强了。

一旦我们有了从观念到历史扩张这个意识,再来重新审视歧说纷呈的历史文献,就会发现一个

无可辩驳的事实:

文献中一开始并没有三皇的说法,如尚书,论语,春秋左传等等,

其时,观念尚未产生出三一的说法。

而等到没有明确所指的三皇说法在诸子那里频繁出现时,三一观念也出现了--公元前350年左右的郭店楚简为证。

再晚些时候,与具体人物相联系的三皇五帝多种说法才开始出现。

六 关于 去泰

不给先王用“泰皇”而用“太上皇”,最直接了当的解释就是古代已经有了泰皇,容易引起混

淆。如果按有些人所说的“去泰”是因为忌讳,那么自己不用的忌讳倒给自己的老子使用难道

是为人子的孝道吗?有人会把自己不要的忌讳称呼给自己的父亲使用吗?推己及人,秦始皇也

不会这么干的。

这是任先生的最新说法,这里可以看到,他对去泰存在误解。

我多次说过,去泰,仅仅是讨口彩,如条件反射一般遵循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的说法,去泰,并不意味着 去太上,这完全是不相干的问题。

以前说过,老子崇尚 去泰,而同样是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可以看到,泰是老子厌弃的,而太上,是老子推崇的。

同样地,

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子

韩非子也要求去泰,也崇尚 太上。

任先生把去泰解释为避免与古代的泰皇混淆,这是对尊号有误解。

尊号不是人名,秦始皇定了皇帝为尊号,而后世帝王因循之,他们觉得混淆了吗?

单从这一点,就可以说避免混淆之说不成立。

按照我的说法:

群臣上尊号泰皇时,他们心目中的泰是 大,极,尊贵之义。

秦始皇 去泰之时,他心目中的泰是 与奢,甚并列的,有害的泰。

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时,他心目中的太上是与 其次,其次并列的太上。

这是完全自洽没有任何矛盾的。

相反,任先生的解释倒很难回答,如果秦始皇不避讳泰字,为什么不追尊其父为 泰皇帝 或泰

上皇?

家园 bao!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补充 关于第十九子的问题

在泰皇最贵的问题之后,履虎尾先生又发表了

从“第十九子”说起 一帖。

链接出处

可以说这个问题也是三皇五帝问题的一个有趣的延伸。

该帖有些文字上的问题,我已经在

文史校堪示例 中指出了。

链接出处

现在有个发现,可以证实履虎尾先生对第十九子问题的看法,当然,细节上有所不同。

刘歆所著《世经》,为中国历史描述了一个从上古太昊炮牺氏以来直至当时的五德帝王谱

第一次终始 第二次终始 第三次终始

木 太昊炮牺氏 帝喾高辛氏 周

闰水 共工 帝挚 秦

火 炎帝神农氏 尧 汉

土 黄帝轩辕氏 舜

金 少昊金天氏 禹

水 颛顼高阳氏 汤

世经列举了十五个帝王,再加上魏晋宋共十八个,所以萧道成为第十九子。

需要指出的是,履虎尾先生说:

于是俺猜想:这大概是南朝宋齐之际的“五帝”体系,不是《史记五帝本纪》的体系,而是第三种“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体系,其中没有尧和舜这两位吧?

这样一想,俺心中豁然开朗。“三皇五帝”是八人,然后,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秦汉魏晋宋,呵呵——正好一十八代,紧随其后的萧道成于是就变成了上天的“第十九子”也。

大方向是正确的,可谓卓识。

但有了《世经》明确的帝王系统之后,我们可以更有把握的说:

1 南朝宋齐之际的“五帝”体系 是世经体系的一个片段。

2 这个体系不是第三种体系,而是如表所示。

当然,用第三种体系也可以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前人利用谶纬时还是很注意有书为证的。

有大学者刘歆的书一次到位,就不会在这本书里找个三皇,那本书里找个五帝,再进行计算。

资料出处:

再论《世经》帝德谱的形成过程及相关问题

外链出处

其实,还是顾颉刚先生在其名著《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早就揭示了的。

家园 送花献宝

涨了不少知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丁兄,我这里也有一个关于三黄五帝的版本提供给您参考

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伏羲氏,风姓,号太昊。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始画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书契,代结绳,造网罟,教佃渔。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至此以至宋纪,俱依史学察对参说。

神农氏,姜姓,号炎帝。以火德王,都曲阜。兴货利,制耒耜,尝百草,作医书,制五榖。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又姬姓,又名轩辕。诸侯尊为天子。以土德王,建都涿鹿。作甲子,造律吕、耕田、货币、舟车、宫室、画野分州、弓矢、纪官、冠裳、历数。二十五子。在位百年。

家园 谢过清水

百度百科里有比较全的资料。

您这个版本没有列出出处,对比百度百科的辞条,应该出自古微书。

外链出处

家园 回丁兄,这个不是在网上搜到的。是我自己的一本《三字经》

注释里的,书里的文字全是繁体字,原署浚仪王应麟伯厚先生手著,似成于清道光三十年。是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

家园 再谢清水

王应麟是南宋的著名学者,这也可以看到,唐前,唐后三皇的说法层出不穷,根本没有统一过。

如我所说,三皇原本出于观念,并不与历史人物对应,后来的种种对应,无非是各从己愿而已。

谢谢清水的认真回复。花之。

家园 给 第十九子问题钉上钉子

仅仅从人头数的吻合来看第十九子与世经帝王系统的

关系还失之过浅。

世经系统不仅展现了数量,更重要的是,还展现了一个五德终始系统。那么,如果汉至南齐的王朝遵循这个系统,则可以说明,萧道成的确是按世经系统在操作,而不是随意拼凑出一个数量吻合的系统。

根据表中的五德终始系统,

魏晋宋南齐

应该分别对应

土金水木。

而这,在史书里得到了证实。

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於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

---三国志-魏书二

及武帝平吴,混一区宇,太康元年九月庚寅,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奏曰:“臣闻肇自生灵,则有后辟,年载之数,莫之能纪。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谥号可知者十有四焉。沈沦寂寞,曾无遗声者,不可胜记。大晋之德,始自重黎,实佐颛顼,至于夏商,世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绪。金德将升,世济明圣,外平蜀汉,海内归心,武功之盛,实由文德。至于陛下,受命践阼,弘建大业,群生仰流。惟独江湖沅湘之表,凶桀负固,历代不宾。神谋独断,命将出讨,兵威暂加,数旬荡定。羁其鲸鲵,赦其罪逆,云覆雨施,八方来同,声教所被,达于四极。虽黄轩遐征,大禹远略,周之奕世,何以尚今!若夫玄石素文,底号前载,象以数表,言以事告,虽古《河图洛书》之徵,不是过也。宜宣大典,礼中岳,封泰山,禅梁父,发德号,明至尊,享天休,笃黎庶,勒千载之表,播流后之声,俾百世之下,莫不兴起。斯帝王之盛业,天人之至望也。”诏曰:“今逋寇虽殄,外则障塞有警,内则百姓未宁,此盛德之事,所未议也。”

--晋书-帝纪第五

刘向谶曰:‘上五尽寄致太平,草付合成集群英。’前句则陛下小讳,后句则太子讳也。十一年五月,西明门地陷,水涌出,毁门扉阈。西者,金乡之门,为水所毁,此金德将衰,水德方兴之象也。

--宋书-志第十七

这里的陛下就是人道寄奴曾住的刘寄奴,宋武帝刘裕。

薰于文尚黑,宋水德将王之符也。

--宋书-志第二十二

五月,丙午,进河南王吐谷浑拾寅号骠骑大将军。诏曰:“宸运革命,引爵改封,宋氏第秩,虽宜省替,其有预效屯夷、宣力齐业者,一仍本封,无所减降。有司奏留襄阳郡公张敬儿等六十二人,除广兴郡公沈昙亮等百二十二人。改《元嘉历》为《建元历》,木德盛卯终未,以正月卯祖,十二月未腊。丁未,诏曰:“设募取将,悬赏购士,盖出权宜,非曰恒制。顷世艰险,浸以成俗,且长逋逸,开罪山湖。是为黥刑不辱,亡窜无咎。自今以后,可断众募。”壬子,诏封佐命文武功臣新除司徒褚渊等三十一人,进爵增户各有差。乙卯,河南王吐谷浑拾寅奉表贡献。丙辰,诏遣大使分行四方,遣兼散骑常侍十二人巡行。以交宁道远,不遣使。己未,汝阴王薨,追谥为宋顺帝,终礼依魏元、晋恭帝故事。辛酉,阴安公刘燮等伏诛。追封谥上兄道度为衡阳元王,道生为始安贞王。丙寅,追尊皇考曰宣皇帝,皇妣为孝皇后,妃为昭皇后。

---南齐书-本纪第二

国相邢基祇罗回奉表曰:

 

  夫四象禀政,二仪改度,而万物生焉。斯盖亏盈迭袭,历数自然也。昔晋室将终,楚桓窃命,实赖宋武匡济之功,故能扶衰定倾,休否以泰。祚流九叶,而国嗣不继。今皇天降祸于上,宋室猜乱于下。臣虽荒远,粗窥图书,数难以来,星文改度,房心受变,虚危纳祉,宋灭齐昌,此其验也。水运遘屯,木德应运,子年垂刈,刘穆之记,崏岭有不衽之山,京房谶云:“卯金十六,草肃应王。”历观图纬,休征非一,皆云庆钟萧氏,代宋者齐。会有使力法度及囗此国使反,采访圣德,弥验天纵之姿。故能挟隆皇祚,光权定之业;翼亮天功,济悖主之难。树勋京师,威振海外。仗义之功,侔踪汤、武。冥绩既著,宝命因归,受终之历,归于有道。况夫帝无常族,有德必昌,时来之数,唯灵是与。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乘龙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设未龙飞,不宜冲挹,上违天人之心,下乖黎庶之望。

南齐书 列传第四十

家园 不用客气,书里是有说三字经作者明清人多指为南宋名儒王应麟

三字经注释,知识面很广,无所不包容。就是都是繁体字,看起来很不方便。我也是看了您的文章,才想起查看有关内容的。三字经尽管只是古代启蒙读物,不过包含知识真的是很丰富。

家园 简评一下 答丁坎老兄的几个问题

原创】答丁坎老兄的几个问题 [ 任爱杰 ] 于:2009-03-01 18:23:43

1。《尚书大传》是否为伏生原意。

丁坎根据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的解说认为《尚书大传》不可靠是“伏生死后,他的弟子各自把自己听到的讲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

答: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绝大多数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后人整理,甚至辑录的。孔子并没有作过《论语》,但是现在我们说“子曰”并不认为这不是孔子的原意。伏生的弟子把听到的东西讲出来,但所谓“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这类指控恐怕并无实据可言。而就算他们真的“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弥合其间的缝隙”,这些弟子也是秦汉交接之际的人,可见“伏羲对应人皇”在当时这种说法当时便已存在了。

评论:

《论语》是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

论语仅仅是语录,没有任何系统性可言,不需要与任何他书吻合。

也就不需要 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而 尚书大传不同,其成书的起源在于 解释《尚书》, 如果尚书的某一段没有讲到,就有空白,要填补空白,就只能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

其次,孔子的弟子作论语时,身体情况与伏生不同。

伏生当时已经年过九旬,说话都十分困难了。而孔门弟子显然并非如此。

再次,关于

可见“伏羲对应人皇”在当时这种说法当时便已存在了

论年代,武帝时的三一说法在年代上最多迟四十年,当视为同一时代。

而论逻辑,我早说过,这一说法无非是用三才观念去指导三皇装筐,

试图用三才的观念来指导装筐的行为--如果不装燧人,而象别人那样装黄帝,装共工,装女娲(郑玄)则三才的说法无从寄托。

其实,就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到真要形成对比,火与水,天与地才形成对比。用火与地来对比

,还要说成三才,已经非常牵强了。

2《尚书》没有说到三皇,是否《尚书大传》就不能说?

丁坎老兄认为“尚书本身从来没有三皇这个概念出现,而尚书大传名为尚书之传,却说起了三皇,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的证据。”

答:《史记》从黄帝写起,也没有三皇本纪。那么是否司马迁就不能在秦始皇称帝那段提到三皇?更进一步。《史记》也没直接提到伏羲的名号。但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却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这里司马迁说到了《史记》中他自己也没给立传的伏羲,还说了伏羲的事迹。那么是不是司马迁的话也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的证据。”?

《尚书》原有百余篇,伏生传二十九篇,其余佚散。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资料缺失的情况下,丁坎老兄有怎能断言“尚书本身从来没有三皇这个概念出现”?

伏生本人是读过完整版的《尚书》的,或许他只是在讲解他读过的却没有留下书面文字的那一部分。

评论:

这就很可笑了,其实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三皇的说法后起,战国以前的文献,没有说到三皇的。

在论语里也可以看到,孔子说到远古先王,也都是零散列举,并不遵循任何系统。

所谓尚书,实际上就是前代的重要公务文书。不要拿散失部份的来说事,认为没有的总可以在散失部份中找到。

其实只要是读过现存尚书的人就知道,这些文书中所反映的时人观念中根本没有三皇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没有三皇这个字眼。

这个我就不详细解说了,任何人认为尚书中有三皇观念的位置,应该举点证据再说。

3。关于《吕氏春秋》中太皞的五帝身份。

丁老兄引了《吕氏春秋》中的几段话

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于是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讨论秦皇尊号的不到二十年前,秦国的主流学界承认太昊伏羲的五帝身份。”

答:这几句话是分散在《吕氏春秋》中按月论述四季现象的文字中的。举例来说,“其帝太皞,其神句芒,”的全文为: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

这里说的是五行。春天属木。万物生发。古人认为太皞是木德,故说“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把太皞与春天匹配。这里的“帝”并不是三皇五帝的帝,而是天帝的帝。我在任爱杰:【原创】也算小结:泰皇、人皇和太一 (下)里说到秦国祭祀四位天帝,到刘邦入关改为五帝。古人认为天上不止一个天帝,根据五行流转,季节的不同则主管的天帝也将轮转。所以通俗的译法便是“(孟春的)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

五方天帝是谁历来有不同说法。例如《春秋纬》中说:“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等等。而太皞成为五方天帝之一与其是三皇之一可不一定是矛盾的。举例来说,关圣帝君也是“帝”,被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其也是“汉寿亭侯”,又被后人尊为“武圣”。

评论:

这里的“帝”并不是三皇五帝的帝,而是天帝的帝。

这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上文出现的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等等频繁出现于各种三皇五帝的版本,三皇五帝的身份本身就介于人神之间。无论此处的帝是人间帝王,还是天帝,其系统是不变的--五帝。要论证人间帝王与天帝的分别,也必须同时论证五帝这个系统是人君还是天帝,而不是拈出一个来,说这是天帝,不是五帝---那其他四个呢?是五帝还是天帝?

4。“天”和“太”那个高贵。

丁坎老兄的意见总认为“天”和“太”比较,“太”比“天”要高贵。

答:这可是不一定的。比如说“天子”和“太子”,谁更高贵?

评论:这就更可笑了。

从一开始到现在,我说的都是:

而且,就后世的应用来看,虽然很多时候天X表示至X,但似乎并没有

天X,泰或太X并列,后者明确居于下风的例子。

(其实并列都见不到,因为当天X这样用时,它已经与泰,泰同义,所以泰,泰X根本就不会再出现。)

天子和太子从来不在一个并列的系统里,能跟一个系统的三一,三皇相提并论吗?

就如同你自己去了解的太一观念史,也可以注意到:

太一是宇宙本源,天地都由之而生,三一观念的图示为:

天一

泰一 关系:创生,所以创生者最贵。

地一

而三才系统的图示为:

人 关系:生存疆域的划定,疆域中的人不可能最贵。

三皇系统跟三一系统的对应自然而符合所有文献。

而三皇与三才的对应极不自然--非要把字面的泰解释成人,而且与文献明言的泰皇最贵不合。

要把天子与太子相提并论,好歹你也得找一个地子出来再说吧。

5。人皇九头。

丁老兄说“如果泰皇就是太昊伏羲,就是人皇,那么,纵观古代文献,可曾有人说过伏羲乃九头之身?”

答:我在文中早已指出,司马贞有两种“三皇”说。一是实指“伏羲、女娲、神农”,二是纬书所载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司马贞并无混淆此二说的意思。倒是丁老兄硬要把伏羲说成是九头之身。而所谓的“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并不是指他们真有那么多头,而是个数量词。我摘抄的《太平御览》中引用《洞纪》曰:“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这里是说人皇有九个人,而不是有九个头。好比说有九头牛,不是牛有九个头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你家有九口人”,可不是说你家有个长了九张嘴的怪物。呵呵。

评论:

很好,司马贞有两种三皇说,以哪一种为准呢?

如果以

一是实指“伏羲、女娲、神农”

为准,没有了燧人,

燧人以火纪。火,阳也。阳尊,故托燧皇於天。

这一句就落了空,那么扯上尚书大传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以“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为准,请问这和伏羲有什么关系?

就以九人成说,请问古代文献可有伏羲兄弟九人的说法?

关于九头的说法,还要说一句:

如同“夔一足”、“皇帝四面”等神话色彩的说法,都被孔子等以坐实的方式加以诠释,而失去原意。

这是神话学者的公论。

九头也是一样,山海经里分明有九首之怪,后来却被解释成兄弟九人。

请问,抛开那些年代后出而且来历不明的纬书之外,先秦文献可有把九头解释为九人的例子?

如果要这样解释,我们只好认为黄帝,燧人,炎帝等等都是独生子,否则凭什么他们没有兄弟并举。

家园 砸到宝库了么?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丁兄,太一并非泰皇

太一就是天神,战国楚地有崇拜太一风气。太一的原型,就是北极星。“太一在天居中宫,当斗极所在。”后来,道家将太一引申为道。“道也者,...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太一生水,就是道生水,水生万物,这是原始的宇宙论。道家说的三官是天地水。关于“太一”、“太一生水”,北大李零教授最权威,丁兄有兴趣找本他释读新出楚简的书翻翻。新出土郭店楚简有《太一生水》篇。

太可通泰,但不等于泰,太一不能分开说,也不能说泰一。太一不是泰皇,关公不是秦二哥。

五行,是战国阴阳五行家之说。太一神被看做最高神,是道家的学说。天地人三才,那是汉儒之说。太史公从儒,故而在史记中说泰皇最贵。到太平御览,那更是猴年马月了。其实三代哪有什么天地人皇,殷商甲骨无一片祭天神,最高神是祖宗神,先王最大。儒家说泰皇最大,秦始皇承认否,其他学派承认否?推荐陕师大王晖教授的书,有空可翻翻。

各代各家说法本就不同,无法比出个史上最高,不然可不成了关公战秦琼?!非要辨这个,没啥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