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8)

  话题扯的远了,再拢回来。

  帝颛顼之所以被选中,除去他高贵的血统之外,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给各族族长留下一个比较尚武的印象。

  毕竟帝颛顼是大伙儿看着长大,小时候摔琴一事,大伙儿记忆犹新,可见帝颛顼是不好高雅的艺术。

  再加上一身横肉,施瓦辛格型的肌肉男,这样的人物历来比较适合临危受命,冲锋陷阵在前,挽狂澜于既倒。

  

  帝颛顼即位之匆忙和仓促,当是少昊之国遇到了一极大的困难——大洪水。

  在第四个冰河期的后期,世界海平面下降约一百米(海退),进入全新世的“大西洋期”,气侯逐步变为温暖。

  到距今4100年前后,温暖气侯达到了顶峯,于是中国东海和黄海出现了海侵最高潮。

  少昊之国地处山东半岛,所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其本根之地曲阜,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向来洪水泛滥之地。

  在特大的洪灾面前,少昊之国各族族长需要的不是一位守成的君主。

  帝颛顼高贵的出身、尚武的精神,再加上他曾经下放到高阳的经历,使他成为了少昊之国的希望之星。

  

  上古时代的人类,在大洪水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走为上。

  此时的帝颛顼,刚刚即位,并没有什么号召力,然而他即位之后,马上迁都到濮(今河南濮阳)。1

  帝颛顼在此地,中兴黄帝王朝,声威远播,为各氏族所共尊,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名之为“帝丘”

  迁都此等大事,君主即便再有威权,再独断专行,也要计议良久,做通盘全局之谋划,与臣民交心,方能决断。

  然,民众向来安土重迁,是以君主为了得行其志,往往不得不软硬兼施。一方面以未来美好之新生活利诱之,另一方面则以威权震慑之。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后世之商王朝中兴之主盘庚,为了动员民众迁都,先后发表了三次演讲,这才得以在即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才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

  而像帝颛顼这样,即位之日便是迁都之时,我们可以断言,如无外忧内患,必有天灾人祸。

  是以,此次之迁都,原因只有一个——乃是各族迫于洪水之进逼,在共议之后,做出的选择。

  

  

  濮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

  就今日地貌而言, 系中国第三级阶梯的中后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这是由于历史上黄河水注海和黄河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变故作用,造就了濮阳平地、岗洼、沙丘、沟河相间的地貌特征。

  然而,当帝颛顼之时,此地必然是一块高地。

  它被名之为帝丘,丘之本义就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2

  当然,高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要不大家直接搬到泰山上去得了,省事,再说距离还更近。

  从地理上来说,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

  既然对付大洪水的办法只有走为上,那么信息通达是首要条件。

  以濮为圆心,传达信息则可以更快辐射到各氏族。

  其二,远在神农王朝时代,此地之发展已经极其发达了。3

  黄帝王朝始创之时,据说便曾经派长子青阳邑于顿丘(在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则兴筑昌意城(在今南乐县);

  黄帝一下子派出两个儿子,而显见对此地至为重视。

  当曲阜面临大洪水进逼之时,各氏族肯定都提出各自的方案。

  最终选定了濮,正是因为青阳、昌意生前在此地经营过,其目前犹自健在的臣属们,对于此丘之规模,印象至为深刻,这才能达成了共识。

  

  

  从今日山东曲阜至于河南濮阳,航空距离不过180公里。当时洪水泛滥,必定绕路而行,则陆路里程,不妨乘以双倍,至少360里。

  以普通人携带行李行路脚程,日行三十里,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当帝颛顼站在高地,俯视下方缓慢行进的民众,这些民众来自于各氏各族。

  在帝颛顼所带领的迁都之旅之中——

  少昊族鸟部就有二十五个。

  羲和阳夷日族十个。

  重,分化为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

  该,分为蓐收、奎、封豕、封稀、防风、大人至少六个。

  熙,分化为宧、已、熊、龟、鳖、鲧六个。

  昌意族十二个。

  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鸟、三五彩鸟(皇鸟、鸾鸟、凤鸟)至少十二个。

  九黎九个。

  蚩尤已分化为蚩、尤、邹、屠和邹屠,至少五个。

  人夷分化为人、修、儵、条、已、己至少六个。

  畎夷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个。

  其他如吕(莒)、费、奢比尸国、君子国、天吴(虞)国、青丘国、黑齿国(黑夷)、凿齿国、危国、雨师妾国、玄股国(玄夷)、劳民国(崂夷)、窫窳国、始鸠国、中容国、司幽国(奚人)、白民国(白夷)、女丑国、壎民国、弇兹国……4

  如此庞大的队伍,却因为来自族群之不同,语言之不同,沟通困难,以前就像一堆散沙一样,不能爆发出应有的能量。

  只有在洪水这一特大灾难面前,各氏族才能像五个指头合拢起来,成为一只让人畏惧的拳头。

  帝颛顼目视着前方,这个四肢发达的领袖头脑并不简单,他已经开始迷迷糊糊的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只有让各氏族混而为一,黄帝王朝才能重现昔日父祖口中描述之辉煌。

  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帝颛顼笑了起来。

  黄帝王朝最初之征伐列族万方,最初的理想应该是扩大本族的生存空间,进而成为收保护费的黑老大。

  却也间接地加速了各氏族的文化、经济交流意识,使得原来各氏族自我封闭的条条框框被打破。

  向来成功者的模式最容易为人模仿。

  前面说过了,黄帝一族对于祭天权的热衷,体现在建筑之上,就是在本族人的定居点上,营建各种各样与老天爷交流的公共大型建筑。

  毕竟已经进入柱居时代了,不需要再天天跑到山上去请示神明了。

  这些和祭天相关的建筑,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高。

  逻辑很简单,越高才能越接近老天爷,和老天爷越容易套近乎。

  正如人间帝王有很多的臣属一样,理所当然的,在天上的老天爷也有很多的跟班。

  到了黄帝王朝时期,祭天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极限于老天爷一人了,举凡天、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保护自己死去的祖先,本族崇拜的图腾,无一不被纳入祭祀的范围之中。

  随着神仙谱系的扩大,自然而然的,各种各样的祭坛、灵台、圜丘在定居点遍地开花。

  大致而言,以下这三类公共大型建筑比较常见:

  一曰高。5

  二曰昌。6本字为“亯”

  三曰京。7

  高、昌、京,上半部都是一样的,就是一根树立在小平台之上,用以观测日影的柱子。或为⊥,或为∧。

  有别的则是下半部——各种各样的高台。

  高的下半部,为∩,为口,象征天圆地方。

  昌之下半部,写法或口或○,当是天地分开而祭,是以形制不同。

  京之下半部,写法为,就是中间多了一道让人向上爬的阶梯。8

  此外,尚有亭、章、都9等等。

  当然这些大型公共建筑,起源甚早,从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阳鸟夷的陶器上就描绘有“京”这一建筑。

  随着黄帝王朝的一统天下,黄帝一族对老天爷、对祖先和各种各样神明的崇拜,使得各氏族也开始重视自己的神仙谱系。

  由此,促成了各氏族的定居点兴建此类建筑的风潮。

  涿鹿大地震之后,黄帝王朝的王霸大业进入中衰期,青阳既安于方伯之位,则原来黄帝王朝所构建的国际秩序频临解体。

  正如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老牌殖民帝国英、法、德诸国自顾无暇,于是,原来所控制的世界各国殖民地经过一番洗礼之后,焕发出锐不可当的民族独立意识。

  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场脱离原宗主国的独立光荣运动。

  这一趋势发展到了青阳晚年,对于黄帝王朝来说,可谓是大大的不妙。

  各氏族都在竭力的恢复和完善本族之信仰,高扬本族之独立意识,反应到历法、祭祀方面,可谓是各行其道。

  帝颛顼在率领民众逃难的路上,胸中已经有了定见。

  对他来说,大洪水虽然是凡人不可征服、只能逃避的天灾。

  然而,在前方,濮便是安居之所。

  而他的抱负和热望乃是中兴黄帝王朝,曾祖黄帝才是他的榜样,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再次将各氏族的祭天权牢牢的攥在本族的手心之中。

  现在,面对一堆毫无头绪的乱麻,帝颛顼决定祭起一把锋利无比的快刀。

  这把快刀,可是一把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利器。

  它为帝颛顼这一位雄主的目前当下的困境做一个清晰明快了断的同时,却也为子孙后世留下了一份干戈相寻千百年的遗产。

  这把快刀名之为“绝地天通”。

  春秋时代末期,楚昭王曾经向自己的臣属观射父请教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我阅读《周书》,上面提到重和黎使得天地无法相通,是怎么一回事啊?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能到天上去么?”

  楚昭王所提到《尚书·周书》的原文是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意思是说:

  (帝颛顼)于是派重和黎(重和黎是传说中的两个人)来管理,不再让地和天相通,天上的神不再降临人间,地上的人也不能再上天(格和降相对,是升的意思)。

  观射父作为楚国国家宗教事务部最高级长官(卜尹),学识渊博,熟知古代宗教,精通《祭典》,他常代楚昭王作训辞以通于诸侯。

  对于楚昭王的这个问题,观射父心想,大王研究经典当然是好事,但是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恐怕是有小人暗中串唆,好好的人间君主不想做了,起了做天上神仙的美梦。

  要一举粉碎君主成仙的美梦,观射父自然一点也不能含糊,他断然否定楚王的这一猜想,正色端容地回答道:

  “《周书》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上古的时候,民和神并不混杂。

  和天上神明打交道是人群中少数几个人。

  这些人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精神信仰专注不二,对老天爷的态度恭敬而中正。

  只有这样,他们的才智才能使得天地上下各得其宜,

  他们的圣明才能光芒远射,他们的目光才能明亮从而洞察一切,他们的听觉才能灵敏从而通达四方。

  这样,天上的神明才能降临到他们的身上,给予他们启示,并进而告知所有人。

  这些人,男的叫做巫,女的叫做觋。

  只有这些人知道天上神明的等级尊卑,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祭礼,指导人民在祭祀上,当用何等的牲畜作为牺牲,规定祭器和服饰的规格。

  在他们的授权下,先圣的后代中,挑选出拥有功德、懂得山川之名位、祖庙之神主、宗庙之事务、昭穆之秩序的人。

  同时,这个人还能够注重礼节是否得当,威仪是否遵循规则,容貌是否修饰、祭服是否洁净。

  这样证明了他(先圣的后人)确实是侍奉神明的态度恭敬而又认真的人,这才让他担任太祝。

  在他们的授权下,有姓氏的大家族的后人之中,挑选出深切了解四季谷物之生长,祭祀所进献的牲畜的分别、玉帛的种类、采服的礼仪、祭器的多少、尊卑的先后、站立的位置、设坛的所在的人。

  这个人同时还谙熟天上地下所有神仙的谱系、姓氏之所出的人。

  这样证明了他(有姓氏的大家族的后人),确实能以一颗坚定的心奉行旧法的人。这才让他担任宗伯。

  于是,人间就有掌管天地祭祀、让上神和下民得以沟通,进而分别善恶,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官员们。这些官员所构成的官僚系统,被称之为“五官”。

  在“五官”这一官僚系统的治理下,各个主管部门各司其职,而不越权行事,都很专业,这样就不会带来混乱。

  百姓具有忠信的美德,神明能昭显他们的功德,这正是因为民事和神事之间不相混杂的缘故。

  “五官”这一官僚系统对于民事和神事都很重视,恭敬而不轻慢。

  是以民与神相安,才有了太平盛世。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神灵降福,谷物生长。百姓再将收成献祭给神明,得以祸乱灾害不来,财用也不匮乏。

  然而在少昊氏青阳主政期间,黄帝王朝中衰。

  东夷集团中以蚩尤的旧部九黎各氏族为首,不再理会这一套,他们扰乱历代以来形成的“五官”德政,使得民事和神事之间失去了界限,大大的混淆了起来。

  于是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人人都可以举行祭祀,每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巫史,于是各氏族之间慢慢有了隔阂,进而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

  结果是百姓们既困于祭祀的负担,却又得不到神明的福报。祭祀没了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的地位。老百姓对于盟誓也开始不放在欣赏,没了敬畏之心。

  当天上的神明搞清楚了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

  于是谷物再不能得到丰收,再厚重的祭祀神明也不看重,祸乱灾害频繁降临,君主也不能享有天命了。

  帝颛顼决意扭转这一局面,于是天命就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他果断发布人事命令——

  南正重主管祭天,专注于神事。

  火正黎主管祭地,专注于民事。

  使前代之典章制度得以重新恢复,民事和神事再度得以分开。

  让人民不再无度的祭祀,直接任意的打扰天上的神明,而由政府任命的官员全权负责。

  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10”

  

  被帝颛顼起用,委以重任的重、黎是什么来头?

  南正和火正又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相传远古之时,天地之间一团混沌,风雨交加。

  开创伏羲王朝的伏羲和女娲兄妹,生下了四个儿子,让他们分掌春夏秋冬四时祭祀。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人类已经有了四季概念。这对于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先民来说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时候历法是很模糊的,已经能够纪日,但却还搞不清楚一年到底有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弄不清,自然四季也没个准。

  伏羲的四个儿子,通过树立的建木,测量日影,同时夜观天象,数算月亮盈亏,

  日月往来,是生寒暑旦夜。记录寒暑旦夜者即为历。

  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历法。

  那时候还没有测量工具,所以测量日影,就能依靠人的两条大腿,所以古代人把天文历法之学,称之为“推步”。

  基于此,古人又生发出这样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也可推算而知。

  现在,伏羲王朝掌握了日月星辰运行的最基本规律,制定出了历法,日月分明,天地也就不再是一团混沌了。

  伏羲氏的这个儿子,因为他们的功劳,各自垄断了一个季节的祭祀权,其职位由后人世袭罔替,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掌管祭祀时令之大权,是历代王朝拉拢的对象,不论是华夏集团还是东夷集团的人主政,他们都过得照样的滋润。11

  在伏羲王朝末期,太昊氏和少昊氏各氏族彼此通婚。

  这“四大家族”的子裔,因此身份的尊贵,也成为少昊氏的准亲家,被少昊氏尊称为“四叔”,他们分别是“重、该、修、熙”。12

  这一新的“四大家族”取得了少昊之国垄断祭祀“四时令”神的特权。

  

  上古之人名,往往是族长才有,因为他们有和外面打交道的需要。

  这时候人名就类似于今天名片功能,要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我们这一族擅长的是什么。或者信仰的是什么。

  因此取名就没有后世那么多臭美的讲究。

  重,写法是上東下土。東的本义是“日头正好照在木头上”。13拥有“重“这个名字的一族,就是在专门大地上树立起木柱,测量日影的人。

  伏羲王朝太昊氏和神农王朝的炎帝都定都于陈,陈的一边也是“东”,也就是说,从很古早很古早的时候,也许是神农王朝,更也许是伏羲王朝,重氏已经主管祭天事宜了。

  黄帝王朝建立之后,重氏的风光和信仰猪图腾的氏族一样,自然是不消说了。

  那么,南正又是什么官职呢?

  主司太阳历的大巫师是也。

  因为地球极轴倾斜,在北半球上观测太阳之运动,必定位于南。故称之南正。

  少昊氏本身就有太阳图腾崇拜,是以主司太阳历的人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但重氏是不是主管祭天的最合适的人选呢?

  不是。

  共工氏在这方面可比重氏权威多了。

  自从伏羲王朝已降,共工氏便一直在不周山看管着上古留传下来最古老的测量日影的天柱。

  共工氏的工,本来就是一根顶天立地大柱子。

  然而帝颛顼还是执意一脚踢开共工氏,而垂青重氏。

  原因无他。

  目前帝颛顼统治下少昊之国,最大的威胁和挑战便是来自于共工氏。

  

  而火正黎氏则是祝融氏的一支。

  祝融氏是伏羲王朝“四大家族”之后裔,这一族不惟垄断了对四时令中夏季之神的祭祀权。世代皆为火正。

  祝融氏很早就被封在了南方。已经呆了很久了,因此长期垄断了四方神中南方神的祭祀权。

  黄帝统治中原的时候,兵危显赫,祝融氏也不敢和黄帝对着干,于是表示臣服,这就让黄帝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南方。14

  后来炎帝被黄帝迁封于南方,也取得了四方神中南方神的祭祀权。

  炎帝虽然是被赶下台的君主,来头却比祝融氏大,于是祝融氏只好让出自己的位置,屈尊当炎帝的佐神了。

  祝融氏的图腾是兽身人面,座骑为两条龙。代表他们家门显赫,和黄帝一族、炎帝一族都有通婚。

  作为在南方经营多年的地头蛇,祝融氏的势力范围很广阔,据有今天湖南湖北一带。15而炎帝的南迁,大大加强了祝融氏一族的实力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双头政治。

  据说炎帝和祝融氏联盟统治下的南方,其势力最远的范围,从北户孙之外,穿过颛顼国,向南到委火炎风之野。

  赤帝、祝融所管辖的地方,共一万二千里。他们的政令:

  赐爵位给有德行的人,奖赏有功之臣,优待赠惠贤良之士;

  赈救贫穷百姓,优惠关心孤儿寡妇,优待照顾疲弱患病者;

  出高俸禄聘请高官,执行实施奖赏政策来振兴将濒临毁灭的宗族,选定将绝后无嗣的国家的继承者,分封建立诸侯国,确定贤能的辅佐大臣。16

  可见祝融氏在治理民众上,是很有政治水平的。

  春秋战国之时,楚国称霸南方,被中原列国歧视,视之为野蛮民族,为了摆脱这一极为负面的国际形象,于是绞尽了脑汁,自认为这位祝融氏后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