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本文是在写《西周风云》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国族,都将自己的民族史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而且各自的说法,彼此枝捂,实在让人头大。

因此尝试梳理一下三皇五帝的传说,让各个国家都能够在一个平台系统上自圆其说。

没想到更是头大,看了半个多月的书,才完成这五六千字的功课。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在上古的神州大地上,日月在天上运转,河流围绕山川奔流,森林里,旷野中,成了飞禽走兽的大乐园,人类,尚没有出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女神出现了,后人称之为华胥氏。

  她在这个大乐园中游荡,有一次,她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

  好奇的她用自己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

  华胥氏的怀孕是一次至今人类无法超越的难产的记录——在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之后她又为伏羲添加了一位妹妹——女娲。1

  

  华胥氏从何而来呢?

  等一会讲到黄帝的故事的时候,他会给我们一个恍恍惚惚的答案。

  这里就继续先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个。

  他们是神人之后,都有着一副怪异的长相——人兽蛇身。

  女神华胥氏生下伏羲和女娲这对兄妹之后,也许是回到天上去。

  女娲兄妹二人相依为命,两个人给自己取了个姓,叫做风。

  当他们来到昆仑山脚,更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

  于是两个人就商议,是不是结为夫妇。

  这个话题让他们是那么的难为情和羞耻。

  然而,又能怎么办。

  在神话传说中,昆仑山高达天庭,因而也是天梯。神和人可以在借此天梯往来上下。2

  作为一个男子汉,伏羲便带着妹妹女娲登上了昆仑山顶,向着苍天,天上的诸神请愿——

  如果老天爷当真打算让我们兄妹在这片大地上结为夫妇,那就让天上的云朵都合拢在一起。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让天上的云,一朵朵的分开。

  老天爷听见了,于是让天上的云朵都合拢在一处了。

  天意如此,伏羲和女娲就结为了夫妇。3

  

  两人成婚之后,一男一女,思维各异。

  女娲看着大地如此的空旷,也许是因为寂寞,也许是因为创造欲的发作。

  她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

  到了初七这一天,更了不得了,她抟捏黄土造了人。

  造人可是个辛苦活啊。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4

  至于他的哥哥伏羲,他之所以被后世奉为三皇之初,百王之先。则是因为天生的大哲学家。

  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

  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

  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

  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

  八卦既可以用来与神明交流,从而学习到他们高尚的品德。也可以用来分别万物,模拟万物生长衰亡的形态。5

  今天的八卦被吹捧的神乎其神了。

  其实就我的个人看法,八卦不过是先民创造的最基本的表意符号,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

  所谓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乾(天、西北)

  坤(地、西南)

  巽(风、东南)

  震(雷、东)

  坎(水、北)

  离(火、南)

  艮(山、东北)

  兑(泽、西)。

  这八卦之起源,其实就是中国文字之起源。

  

  女娲和伏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的人世。

  然而,他们兄妹两人传落了一个历时绵长的谱系。

  据说,先后有15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承继了伏羲的名号,他们分别是:

  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等等。6

  这个伏羲王朝,其实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为了治理人民,伏羲王朝已经开始设立官位。

  为了让官员对民众保持震慑力,他们从所信仰的神明中找到为官职命名方式,那就是“龙”。7

  这些官员各司其职,据说他们具体的工作分配如下:

  飞龙氏负责观察鸟兽的毛色蹄爪造文字。

  潜龙氏观察天象造历法。

  居龙氏辨别识地理造房屋。

  降龙氏狩猎除猛兽。

  土龙氏辨别土质管田地。

  水龙氏管理河渠泉源治水利。

  青龙氏管春天的事务。

  赤龙氏管夏天的事务。

  白龙氏管秋天的事务。

  黑龙氏管冬天的事务。

  黄龙氏管朝中的事务。8

  人民在伏羲王朝的领带下繁衍生息,在神州大地上开枝散叶,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代。

  在漫长的时间里头,部落的先民们已经能够结网捕鱼捕鸟,挖掘陷阶,捕捉活的动物。9

  然而,整个大自然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异常严酷的环境。因此他们的寿命不高,为了生存,寻找到食物,他们往往漫无边际的迁徙。

  目前种种考古资料表明,他们的活动区域最初局促于今甘肃一带,其后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

  据说当伏羲王朝在太昊(太昊又名大嗥、太嗥,古时大、太,昊、嗥通用)这位新首领的执政下,其管理的区域据说从东方之极的碣石山起,经过朝鲜,穿过大人之国,东至日出榑木(即扶桑)之地,青丘树木之野,方圆共一万二千里的土地。10

  太昊娶的是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

  据说,在他执政时期,特别关注农业,进行了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

  “畎田”就是在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

  此外,他还为发明了蓑衣。这样,人们即便是在恶劣的天气下,也能下地耕作了。

  在政事上,他信赖的重臣有出自葛天氏后裔勾芒(又作句芒)。传说十二地支便是勾芒发明的。

  他的统治末年,也许又遇上了难以克服的天灾,只好带领人民再次迁徙,兜兜转转,最终选择在陈(今河南省东部周口市淮阳县)建都。

  今天的淮阳城东南三里处,有一座高四五十米的土丘,在茫茫无垠的大平原上,凸立着这样一座高地,确是稀少的地形。

  原始部落总是选这样的地形作为定居点。

  以后周王朝先祖古公亶父之所以定居周原,理由也一样的。

  现代考古发现,古陈地是一座拥有城墙、城防和地下排水管道等设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陈”从字源上考察,左边为旌旗的形状,右边则是战车的车轮,下面是土的会意。

  伏羲王朝以“陈”为都名,当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用于保卫自己的土地。

  可见,在这片新土地上定居,面临的何等的压力。

  在此,中华民族先民的两大集团在此发生了碰撞了。

  

  一是由蛇崇拜转化为“龙”图腾信仰的华夏集团。

  这个集团的首领即是伏羲王朝的太昊。

  华夏是后起的称呼,关于华夏这个词的由来,服饰华采之美誉之为“华”,疆界辽阔誉之为“夏”。11,

  华夏集团的构成是以愿意接纳“龙”图腾为信仰的部落构成的联盟。

  二是由鸟崇拜转化为“凤”图腾信仰的东夷集团。

  东夷本意是东方之人。

  东则,东方是也。夷则是一人负弓之形象。

  西周立国之初,强大的周师在打败商王朝之后,提兵东进,结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这一抵抗便来自于东夷集团。

  周师在竭尽全力打败了他们之后,给这个强悍的对手安上了“东夷”的名号。12

  东夷文化有两大特征, 第一是太阳崇拜, 第二是鸟崇拜。

  他们的构成是泰山周围及其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诸部落,以空桑(又名穷桑,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为原始信仰的文化中心。13

  就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项指标指标而言,太昊时代东夷集团足以和华夏集团分庭抗礼。

  也许是太昊政治手腕太过高超,也许是当地旧有居民的良善,更有可能是双方在争斗中了解到各自的实力。

  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最终融汇在一起了。太昊就此成为了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共祖”,两大集团的首领之间,彼此互相通婚。

  借由通婚这一政治手段,两大集团甚至在某段时期,形成了轮流执政,象五帝中的帝喾、便是出自东夷集团(后来被商人追尊高祖,即甲骨文中“高且夔”)。

  

  太昊死去之后,也不知又过了几代,带领华夏集团的领袖是神农氏14(又称伊百氏、连山氏、烈山氏、历山氏)。

  神农氏当上了华夏集团的首领, 但他似乎没有继承伏羲王朝的名号。

  也许是因为他的功劳之大,后人有意将伏羲王朝终结,以他为历史的新起点。

  此前的伏羲王朝虽然传承多代,历时悠久,但一直没有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问题——食物。

  到目前为此,伏羲王朝在历任首领的带领下,其发展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

  来到一块新的土地,凭借自己较为先进的文明和组织,和周边的部落争斗,取胜,结成新的联盟。

  胜利之后,在这块地盘上,民众食物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他们采集植物果实,捕猎野兽飞禽。

  在这段安定的岁月中,人口得以繁衍生息,最终在某个临界点,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食物危机。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在当地留下一部分的足以自保民众。部落首领再次带领民众长途迁徙,寻找新的地盘。

  因此对于古书上记载的伏羲王朝的统治区域达到方圆一万二千里,我们不必太过惊讶。

  这说明了伏羲王朝一直在搬迁,每次搬迁都把自己先进的文化和特有的图腾信仰留下来。

  在长达几千年的岁月里头,伏羲王朝的实际统治区域可能不超过一两百平方公里,但其构成的华夏集团的文化圈却是幅员辽阔。

  东夷集团的文化圈形成的状况,也大抵如此。

  

  到了神农氏手上,第一次结束了华夏集团的搬迁史,他的首都依旧在陈。

  神农氏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乃在于他对农业科技的极度重视,其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越了之前伏羲王朝的历任首领。

  根据《淮南子》记载——

  远古时候,人民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的果实充饥,吃生的螺蚌肉裹腹,经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神农便开始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观察土壤的干燥潮湿、肥沃贫瘠、地势高低,看它们各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

  神农还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让人民知道怎样避开有害的东西、趋就有益的事物。

  这个时候,神农一天之中要遭受七十余次的毒害。15

  这个说法,《白虎通》可以作为旁证:

  古代的人民啊,都是靠吃飞禽走兽裹腹。

  到了神农氏主政的时候,人民众多,飞禽走兽的数目却逐渐减少。

  于是,神农顺应天时,提高土地耕种的潜力,制作耒耜等农业工具,向民众宣传和普及农田耕种的知识。16

  此外,易经则补充说——

  伏羲王朝的统治结束后,神农氏兴起,他教给了天下民众,砍削树木而做成了用来耕地的犁头,把木棒弯曲而做成了犁柄,这种农具给耕田除草带来的便利。

  此外,他很是历任部落联盟首领中最有商业头脑的,规定了中午作为集市贸易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的货物,各取所需,互相自由交换货物。17

  历任神农氏统治下的华夏集团,我们姑且名之为神农王朝。

  这个神农王朝的历任神农氏,将中国人从渔猎时代带领入农耕时代。18

  在解决食物问题的同时,还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古时,五谷和药草长在一起,是难以分辨的。中医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为了找寻适合种植的五谷,神农氏遍尝百草。19

  相传他用赤色神鞭去鞭打各种草木,知道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温的药性,以及它们的药味所主治的疾病。20

  又有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

  神农氏尝下的药草只要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据说,他一共甄别出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了《神农本草》一书。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系统里头,神农氏得以身兼农业之神和医学之神。

  

  神农王朝的最后一任乃是炎帝。21

  不论是伏羲王朝还是神农王朝,都属于部落联盟时期,流行的是轮流执政。

  部落联盟中那一个部落最为强大,就越有机会赢得执政权。

  炎帝之上台,就是因为他出自于华夏集团中的有熊部落。

  炎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部落部落首领。

  据考证,有熊部落的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大致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少典娶了有蟜氏部落的一位名叫女登(一说任姒)女子。。

  关于他的诞生,据说是他母亲,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山生下炎帝。22

  少典和女登的婚姻应该比较美满,所以他又从有蟜氏部落的取了另外一位名叫附宝女子,这位女子为他生下了黄帝。

  关于黄帝的诞生,就更是神异了——

  黄帝的母亲附宝,看见一道巨大的电光绕着北斗枢星旋转,照彻郊野。附宝感而受孕,怀孕二十五个月,在寿丘这个地方生下了黄帝。23

  黄帝长大后,居住在轩辕之丘,轩辕为号,所以后人也称黄帝为轩辕氏。

  按照原始部落的习俗,两个兄弟长大成人之后,父亲各自分给他们一部分的财产,让他们各自去发展。

  炎帝就跑到了姜水(近代学者郭沫若、翦伯赞等认为姜水在今岐山之东,为渭水的一条支流)发展。这个自立门户的部落在他治理下,有声有色,兴旺发达。

  他以牛为本部族的图腾,是以后世传说他是人首牛身。

  他的后裔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自取了一个姓——姜。

  神农王朝各部族首领看到炎帝作为一名政治明星冉冉升起,联合向执政神农氏推荐,炎帝就此成为了接班人。

  炎帝上台时的神农王朝正处于衰落期,伏羲王朝太昊时期形成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大联盟无法再维持下去。

  炎帝上台之后,对于这一状况束手无策。

  他显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都归于失败。

  也许是因为他的政治手腕不够高明,更或者是几代以来,东夷集团的独立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特别是东夷集团中领军人物蚩尤已经露出了和炎帝一别苗头的迹象。

  于是,造成的局面是炎帝在台上呆的时间越长,两大集团撕破脸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便是华夏集团内部,多数首领也不赞成炎帝和稀泥的因循政策。

  他们私底下秘密谋划,决定推举出一位鹰派的首领,取代炎帝,从而一举扭转这一局面。

  这位被挑选中的人是炎帝的弟弟——黄帝。

  

  当初,炎帝在姜水发展的时候,他的弟弟黄帝则跑到了姬水(今称沮河,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的黄陵县境内)发展。

  他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同样的也很出风头。

  他的后裔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自取了一个姓——姬。

  据史记说,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炎帝黄帝两人可以说各有所长,炎帝长于政事,所以被神农氏看中。

  黄帝则热衷于军事,整天习兵练武。据说他还训练熊、罴、貔、貅、(chū,初)、虎等猛兽,组成特种兵团。

  当时神农王朝各个部落互相攻伐,炎帝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做弟弟就奉命去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部落,各部落这才都来归从。

  长此以往,黄帝在神农王朝中威望远远高于炎帝。

  当兄弟的亲情再无法遏制追求权力的野心的时候,两人之间的冲突必然不可避免。

  随着两者正式公开的决裂,战役终于爆发,各部族只能选择站队了。

  在经过几番厮杀之后,黄帝终于在阪泉的郊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争斗神农王朝领导权的战役之中,黄帝可能得力于东夷集团的鼎力相助。

  这可能和黄帝早年的出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有关。寿丘即是前面所提到空桑,乃是东夷集团原始信仰的文化中心。

  黄帝出生之后,幼年可能还在寿丘呆过一段时间,对于东夷集团的文化有所了解,基于此,两者不难找到共同语言,东夷集团自然乐见于黄帝取得领导权。

  阪泉大战之后,黄帝论功行赏,对东夷集团不能不有所酬庸。

  作为东夷集团的领军人物——蚩尤,被封为六相之首——当时。

  古人认为通晓阳气,是为从事于天,即掌握日月运行规律,以用于人民;

  通晓阴气,是为了从事于地,即掌握星历节气,以明确其运行次序。

  通晓这些学问然后付诸实践,那么,就是神筑不显灵,神龟不卜卦,也是可以治理得最好的。

  “当时”这一官职,非部落联盟中公认的通晓天文学的高级巫师不能担任。

  因此,黄帝拜蚩尤为掌时,将对天文的观测重任交托于他,可谓是极度的尊崇。

  至于其他五相,分别是大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五人。

  大常通晓地利,所以黄帝用他当“廪者”;

  奢龙明察于东方,所以黄帝用他当“土师”;

  祝融明察于南方,所以黄帝用他“司徒”;

  大封明察于西方,所以黄帝用他当“司马”;

  后土明察北方,所以黄帝用他当“李”。

  因此,春是工师,夏是司徒,秋是司马,冬是“李”,“李”的性质则相当于理狱的官职。

  当然,这种安排,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东夷集团在天文学上成就远胜于华夏集团。

  另一种可能则类似于后世君主为了架空权臣,表面上给予了尊崇的名位,实际上却剥夺他的权力。

  不管怎么说,战胜炎帝之后,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内部斗争暂时得到缓和。

  民众在战火之后得享和平,歌颂起了黄帝,称许他得六相而天地得治,可以说神明到极点了。24

  

关键词(Tags): #历史(廣雅疏證)#三皇五帝(廣雅疏證)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脚注

  

1 “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春秋世谱》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帝王世纪》。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拾遗记》。

2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淮南子·地形训》

3“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独异志》

4俗说开天辟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风俗通》

5。 “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经·系辞》

6关于伏羲传落的谱系,有两种说法:

“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何在”——《遁甲开山图》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庄子·怯箧》

《易纬·稽览图》指出,这个伏羲王朝的时间跨度从伏羲氏到无怀氏,一共是57882年。这个数字是那么精确,在上古结绳记事的年代,显然是不可想象,必然是好事的后人们所捏造的。

7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

8 “伏羲以龙名官,号曰龙师,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朱熹《通鉴纲目》: “伏羲以朱衰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敦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伪书《三坟》

9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田)以渔”——《易经·系辞》

10 “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时则训》。

11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12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

秦汉大一统之后,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并入了汉民族主体。以后史书上的东夷指的是现在的朝鲜、日本这些中国王朝势力所不能抵达的东方国家。

13 正如华夏集团已经用八卦作为表意符号。东夷集团也有自己的文字雏形,1992年在山东邹平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丁公陶文既是。

  14关于神农氏和炎帝,历来有三说,一为同一人。二为两人,三为神农氏乃是接续伏羲王朝的新王朝,炎帝为最后一任君主。这里采用的第三说。

  事实上,《史记》描述神农氏和炎帝的关系,就语焉不详。

  炎帝与神农的合而为一是从秦汉之际的《世本》开始的。

  《世本》是战国时赵国史书。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

  在此之前,神农与炎帝不是一人。《史记·五帝本纪》上的说法是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们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

  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

  15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

  16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白虎通·号篇》

  17包牺(即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

18近些年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遗址考古发现,约在7000年前至1万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这个时代当时神农王朝的时代。

  19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死伤之命。——《帝王世纪》

  20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搜神记》

21

22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於陈。——《帝王世纪》)

23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帝王世纪》

  24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则神筮不灵,神龟不卜,黄帝泽参,治之至也。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管子·五行篇》

脚注
家园 沙发
家园 王兄原来是同好,呵呵!但实在不能苟同...

伏羲女娲,是最古老的创世神话。有多古老呢?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西南非洲的桑人是最古老的人类,他们的创世神话就类似女娲抟泥造人。

而伏羲女娲,也就是以大洪水、兄妹婚创造人类、试探神意等六个特点构成的创世神话,在南北中国、东南亚、甚至印度东部都存在,甚至伏羲的音都差不多,音转而来的。盘古、伏羲其实相通,闻一多论证伏羲原型就是——葫芦。这是30年代以来民族学、神话学、文字学研究成果不断证明了的,据采集,国内有19个少数民族的49则伏羲女娲。大概在2万年前,o1、o2、o3类型的族群在全新世初的回暖时期分别从滇缅之交、广西北部湾向北方迁徙而分手之时,大概就有了这样的共同神话。o3类型就是汉族的特有类型。用分子人类学的术语来说,基本上,携带父系Y染色体单倍体群类型O的各民族,都有类似神话。伏羲不仅是人类始祖,而且创造上古一切发明,还是丰育神,有趣的是,伏羲和两河流域的丰育神宁吉兹达Ningiszida一样,都是人头蛇身,而且是用两蛇交尾表示交配。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昆仑。昆仑,是阿尔泰语,就是腾格里,天的意思。也有说是祁连山,祁连,天的转音。而认为高山为天神、祖宗的居所,这样的神话就更广泛了。比如,苏美尔、雅利安神话里都有。中国三代也有此神话,夏人认为嵩山是祖宗神居住的山,祝融降于崇山,崇同嵩。周公建成周以依天室,天室就是嵩山,至今尚有太室山、少室山。太,就是天。后来才逐渐转移到泰山、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之所在,是刘彻确定其名,李徳维希记到现代地图上的,您不能直接就手指西北昆仑就引证伏羲女娲神话的,呵呵。而且就按五帝本纪的字面考证,雷泽也不到昆仑,渭南而已。

神话和历史不能等同的。五帝本纪这样的资料,也不能直接当历史材料引用,呵呵,这就是顾颉刚说的“层累的历史”,要层层考证复原之后才能当旁证。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咱们慢慢聊吧,翻书太累了,呵呵。

家园 我的理解和你有不同

神话传说,当然不是真实。

但,是一种想象中的真实。

比如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呢。我想大可存疑。但是今天每个人自认为是龙的子孙,炎黄子孙,却是不可抹杀的事实。

这些事实,又逼使得我们不得不认同炎黄实有其人。

我想,这种困境,是春秋战国很多国家史官的困境。

很多的小国家本身和华夏集团、东夷集团没有任何历史上的渊源,然而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真实性,不得不攀附三皇五帝之神话,这是小国家的可悲,更是一种巨大的政治现实。

出于此,则对于这一神话时代的处理,不可一味以民俗学神话学的角度去观察之。

古人也很聪明。未必个个都迷信。

他们之所以认同明显是杜撰出来神话,乃是源于政治现实的需要。

甚至,在一些时候,他们亲自操刀上马,伪造神话。

这就是战国天下大争时代,种种伪神话一一出笼的原因。

同时我们还看到,说谎者不惟为本国的谎话圆谎,也为别国的谎话圆谎。

虽然枝节上有枝捂,当在主流意识形态上,都保持一致,那就是以三皇五帝为正宗。

这其实也为秦汉的大一统奠下了根基。

正是这些说谎家的努力。

中国人才得以为中国人。

中国人才一直是中国人。

家园 看历史书的乐趣其实是不断认识历史

冯友兰有个历史三段论:信古-疑古-释古,我觉得很对,而且看历史书的乐趣就在于看人用新的材料和考证不断加深认识,更好的“释”古。那怎么才能认识呢?王国维说二重证据法,就是考古结果和古书相互印证,其实随着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现在何止三重、四重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分子人类学,都是很好的手段,而且相互认证之下有愈来愈多的令人惊喜的发现,看书的乐趣就在这里啊,呵呵。

光看古书,肯定不够。即使有训诂、版本的基础,也很容易落入穿凿附会的窠臼,还停留在信古的第一阶段,不仅乐趣少多了,而且结论往往是错的。应该多看看研究古史的新著作才说。上贴我随手举了些相关的材料,倒不是否定伏羲炎黄,也不是否定伏羲炎黄的传说。神话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也不会是向壁虚造,那么分析这些神话传说的形成、传播、母题含义,就是研究的可行门径。比如,炎黄是人还是部族名/是西来、北来、还是中原产生?解答这些问题,必然会需要各方面材料的分析、印证、考证。这些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比如你所言非华夏族群引入华夏历史记忆,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就用英雄祖先、兄弟祖先很好的在理论上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就是用民族学证据来印证历史记载的方法。看高手寻得新门径来不断深入解答这些问题,看不同专业的高手的著作相互印证、碰撞,的确乐趣非常。

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历史源流肯定是大乐趣,而能不断更好的认识,是更大的乐趣。至少对我来说,只翻史记五帝本纪只是乐趣的起点,决不是满足。不知王兄如何?

家园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偏执

考古学家的努力当然值得称许。

但是我觉得新的证据越多,并不意味着我们越了解古人。

事实上,中国人之概念,乃是注重于在“经典”上重构。

引经据典,哪怕引的经是错误。

但是这个错误在无数的复述中已经成为了事实。

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飞越过去,去告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说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等,即便是去告诉了,你认为他们会改变自己的选择么。

历史已然是陈迹。我们必须得认识到一点。

从春秋战国之后,三皇五帝的传说一旦成型,他就成为了中国人之固有经验。

这一经验是生动又是由无数鲜活的案例所支撑。

而出土的考古上证据,新发现,其实在多次缺席之后,已经脱离了历史,已经被历史抛弃,丧失了作用。

去夸大这些发现的意义,并无助于我们了解自春秋战国——明清这段时期中国人。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新发现有助于我们现在对中国整体上历史的认识。

家园 王兄重构经典的大才

非我所能知也,三揖而退...

家园 你看帖不仔细啊

我其实想说的是。

出土的文物、新发现之类,对我们当代人自我认识“中国人”的概念是有用的。

但是当我们回顾一段历史的时候,比如春秋——明清期间。

这时期的中国人的“中国人”概念已经在四书五经这些经典里头成型了。

我们当有深刻之理解和同情。

而不是在这里说,看看,古代人多么笨啊,搞不清楚三皇五帝都是毫无依据的神话传说。

这肯定不是我写西周风云的目的。

我觉得任何时代,任何人的选择,基本上都是被动。

他们所接触所掌握的资讯就是那些。

他们只能靠那些解决挂在眼前的问题。

我们在这里替古人担忧,古人要是有知,估计都会笑话我们。

我们又不能做着时间机器飞回去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你们不能这么干。

我们讨论的,是他们已经干完了的事情啦。

这是谈历史的迷人所在,也是历史让我们揪心的所在。

所以呢,我们谈论历史,谈论古人的选择,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认识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他们和我们一样,了解的一样的多,肯定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的。

家园 信哉此言!乐在其中!

高兄所言,有戚戚焉!释古为一大乐事!

多切磋了!

家园 看到过一个假说

中国人的源流,除了从东南亚入滇、广再北上的两支外,还有从中亚经河西走廊入中原的一支,分子人类学方面有可以印证的研究成果吗?

家园 金力的学生,文波的博士论文是说这个的

结论是,在汉族的父系基因上贡献很小。但我怀疑,这些史前族群曾对汉族的文化贡献很大,因为炎黄地望恰好在细石器文化带上,很多词汇都能联系到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最近在翻这方面的书看。

家园 太好了!

有进展时发出来大家分享探讨一下!

我也感觉这些族群应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也许和另一个领域的争论有关-上古汉语的语言和文字书写系统可能不是同源的,有研究提出语言上来自河西走廊的族群最终占了优势,而书写系统是北上的族群占优势,融合而成古汉语文。

家园 这个理论我倒还不知道,但我觉得比较靠谱

汉字的源头应该是北上的稻作族群

家园 是在语言学领域的课题

是基于对古汉语和其他语系语族的对比分析提出来的。分析认为上古汉语曾是屈折语,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关系密切,有很多共同特征,主要由自河西走廊入的族群使用。文字书写系统主要是南来的族群使用。两支融合过程中,西来的语言占了优势,南来的文字占了优势,形成古汉语文。随后在古汉语文的进化过程中,语言被迫适应文字书写系统,屈折语的特征逐渐丧失,至战国完全改变,仅留一点残余。

这个假说目前还没看到有力的支持,如果有新的发现进展,那是非常有趣的- 上古时两支族群的融合是什么样子的?战争融合、经济发展的融合?大约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域?文化的传承是怎样的脉络?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题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