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从糜烂数里说起 -- 暴笑痴
- 共: 💬 29 🌺 57
过完元宵节,上西西河逛逛,意外地看见居然又在吵窃明,吵袁崇焕。
不意外的是,又看到有人在嘲笑“糜烂数里”,以此批判对于宁远之役的正面记载。对于这个问题,我正好做过一点功夫,认为这个“数里”其实是“数重”的传抄之讹(全文附后):
不过我想,更重要的倒不是这个荒诞细节的来源,而是另一个更大些的问题:是否能以这些荒诞描写来证否史料的可靠性?在网上不少地方,都有人以这种理由否认一些史料的价值——比如本版就有人这么说:
这就是杜佑的写史,渡泸10万之败里面的脏水全泼到杨国忠身上了,牛呀
这就是您列出来一个的史籍。
我以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在古代,神话和历史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楚,无论是中国的司马迁或者是欧洲的希罗多德,他们的记载当中都存在大量明显的神话成分——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史诗”或者犹太人的“圣经”那种神话远远多于历史的记述就更不用提了。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假如认为凡是出现这种荒诞细节描写就说明史料的作者缺乏认真的态度或者缺乏辨别的能力或者是立场大有问题,因此整本史料都应该丢进垃圾堆的话,这样一来, 剩下能供阅读分析的史料会变得寥寥无几了——比如赫然记录有瘟神显圣和黑龙助阵的《东江塘报疏抄》之类显然也要淘汰。于是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会变成一片空白,其中点缀着少许“可靠”的记录——由于缺乏参照,这些记录是否真正可靠显然是一件难以确定的事情。这无疑是为对历史进行任意解释敞开了大门。
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而言,一部著作的部分记述不可靠,并不天然就等于其全部记述都不可靠,而只能说这些记述的存在令其可信度降低了。当然,如果多次出现明显的错误,令可信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该史料的可信度会下降到很低的程度,直到被摒弃到史料的范畴之外而归于文学。但即使是文学作品,其中仍然往往保持着许多间接反映的历史可供取鉴——只是其难度往往较高了。
这些很浅显的东西,原本是用不着说的才对。然而这两年偏偏多次见到类似的说法。或许是因为争论进行起来以后,参与者的情绪常常越来越激动,使用这种简单的诡辩来嘲笑对手的资料也就成为一种顺手而且舒心的事情了?无论如何,这种粗暴地片面贬斥史料的做法,窃以为还是少点的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讨论】从糜烂数里说起
🙂【讨论】关于原始史料的使用方法,也来说几句 12 森林鹿 字1882 2010-03-04 03:39:46
🙂补充森林兄 4 长少年 字798 2010-03-06 05:15:35
🤔那……汉书五行志之类的记载也可以完全相信么? 暴笑痴 字18 2010-03-04 05:56:34
🙂有前提啊,“符合科学常识” 森林鹿 字20 2010-03-04 06:26:04
😄于是不管文体都要用常识来检验…… 暴笑痴 字0 2010-03-04 08:33:24
🙂请教,糜烂数里翻译成白话是什么? 物格修齐 字118 2010-03-03 09:57:33
🙂说的会不会是炮打的敌人溃逃,队伍绵延数里。 notime 字0 2010-03-06 08: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