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也是纯纯纯小白,只能引用黄老的话来回答

先不急着引用,先说说我自己的不一定正确或一定不正确的看法

治河四策:蓄、塞、浚、疏是我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但自古至今从未有人能够成功治理好一条大河使其只有益不为害。这说明这四策不是随便拿一条到任何一条河都可以用。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河流,甚至不同的流域在不同的时期,正确的治理方法都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最终的治理指标不一定是“浚”到多深的河道,也不见得是“塞”到多坚固的堤防。而是因势利导。这一点,我不相信人定胜天。我相信如果人要跟自然对着干,一定要把河流如何如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至于泥沙,也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导致洪水泛滥,另一方面,泥沙也会起到加固堤防,并在合适的地形处淤积出陆地(冲积平原)。如果说,有一个方法能够把上游河流里的泥沙全部过滤掉,保证下游河床不再淤积,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下游的堤岸被越冲越薄,而已有的冲积平原也越来越小。

好了,下面开始摘录 :-)

《地貌演变与治河原理》

=========以下是河流对于陆地的作用方式============

从内陆河槽出来的水沙流进人到海边大陆架后,泥沙沉积了下来,堆高成为平原,同时把河口和海岸线向前推进,扩大了平原。河流在涨水时淹没了两边滩地,退水时泥沙沉落在滩地上,滩岸边际堆高出一条自然堤,而清水回槽却冲深了主槽。随后继续退水,主槽仍淤高起来。在特大洪水起涨时可以淹没两边早期淤成的平原,使平原加高,所以冲积平原的地势总是岸边最高,向离河远处倾斜下去的。内陆出来的每条河流都是这样。若平原和河槽一起淤高,就不会形成悬河。

那些源远流长的大河把主槽冲得深些,河口向前推得远些。那些源近流短的小河其主槽浅而高,平原上的河段也短;当汛期冲决岸边改向低处流去,汇入低槽的大河,成为它的支流,不再迳自入海。许多这种支流汇集,同样还有次一级的溪沟汇入支流等等。综合起来,形成平原上的河网和汇域。

============建坝的作用============

建坝后将截断泥沙流一两百年,将永远完全截断卵石流。

坝对于中下游防洪和河道治理也有增益的一面:洪水通过水库其峰被抑低,减轻了中下游堤防的负担;其含沙浓度减少,使坝下河槽淘深,增加了过洪能力。

建坝对于坝上游来说,加大了河深,有利于航运

《水经论从 治水原理》著 者:铁沙 黄万里

==============治河四策概论============

我国历来订有治河四策:蓄、塞、浚、疏,有趣的是美国工程兵学者也订有完全相同的四策。。。四策可单独运用,也可几个综合兼用。

“蓄”指蓄水工程,拦洪措施、蓄水库、田间沟蓄、水土保持皆属之。前二者我国古时没有。

“塞”指堤防,以防洪水的顶冲和抬高。塞字是针对堵塞决口而言。

“浚”指浚深河槽,用挖泥法或用堤坝束水法。

“疏”指疏导洪流,分放他道。

在人类占领平原以前,河中水沙流的去路有三条:(1)流水把部分泥沙淤积在河槽里,结果抬高了河床和洪水位,并减平了坡降。(2)部分泥沙冲出河口而落淤,延长了河身,又扩大了平原滩地。(3)洪水漫溢河槽,泛滥两岸,淤高了田地,这就是水沙流造陆的自然现象。

治河四策的效果比较

近代在山区蓄水拦洪,可以削低所在支流的洪峰,保护其两岸不遭泛滥;但是对于其中下游干流的洪量却并不能有效地大量减少。这是因为干流在中下游的受水面积很大,而山区拦河坝所能控制的流域面积只占一小部分。

通常江河防洪都依靠筑堤高过洪水位,临水一面又须能抵御于洪水顶冲。在前述水沙流三项去路中它助长了输沙出河口,但却长期中只使河床逐渐淤高,未淤高田地,乃使洪水泛滥的威协逐年加剧。。。再经过长期的河槽淤积,河底高出地面而形成悬河,迫使人们把河堤随着河底之升高而逐年加高。于是渗出两岸的地下水位升高,使田地盐碱化。

在洪水过高过猛的情形下,堤防难于防守时,不得不开口分洪,是为疏水。疏水只漫出过多的洪水,其含沙浓度和大河中的一样,因此在输沙能力减低下,大河反而淤积加甚。

============以下是黄老认为的治河之道============

堤防再加上浚河,并将淘出的河泥淤高两岸田地,乃是最根本的治河策略。它们能同时解决好上述河中水沙流必要的三条去路:浚河淤地既抑低河槽之升高,并抬起田地高度,在不泛滥的情形下增大了田地和槽底的高差,又淤灌了田地。堤防则束住洪流直奔河口,刷沙出槽。只是以往长期未浚未放淤,积重难返,必须长期地进行浚河淤地,补偿并阻止进一步使田地和河底的高差减小,并且逐渐增大这高差,以降低洪水位,而求河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