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再谈岁差——纤纤淑语到底错在哪里 -- 人间树
纤纤淑语到底错在哪里
说明:
纤纤淑语发帖赢得了很多支持,可是很多支持者恐怕都不知道,这次的争端,错在纤纤淑语,而她也已经承认错误了。
但是,争议帖发的是主帖,承认错误的是回帖,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注意到,另外,从纤纤淑语的辨解中来看,还有些问题是她自己
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我再开个帖,澄清一下。
一 基础知识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我们可以考虑地球不动,而是所有其他星体在作围绕地球的运动。
这样,就有了天球(此处指地心天球)的概念:
天文学等领域中,天球是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理论上具有无限大的半径,与地球同心。
如图所示,端居正中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而大圆就是天球,过地球自转轴那条线就是天轴,过地球中心作一与天轴相垂直的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圆即天赤道,
即图中的蓝线。过地球中心作一与地琺公转轨道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与与天球相交的圆即黄道,即图中红线。
黄道表示的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图中的黄色小球即太阳。
如图,天赤道与黄道间有个交角,是我们在每个地球仪上都见过的——23°26。
天赤道与黄道相交,产生了两个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上与这两个交点相距90°的另两个点就是夏至点,和冬至点。
二 尧典与二至二分
二至二分是标记季节转换的节点,对先民生活至关重要,所以很早就得到了观测。
在中国的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录见于《尚书-尧典》,相关记载如下: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日中,宵中分别对应昼夜相等的二分点,而日永(永是长的意思),日短分应白昼最长或最短的夏至点和冬至点。
那么 星X,是什么意思呢?
《尚书大传》有解释:
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
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
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
……田猎断伐,当上告之天子,而下赋之民。
故天子南面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
故曰“敬授人时”,此之谓也。
这就是说,先民观察每天黄昏天黑后上中天的星象,看到特定的四种星体——张,张宿一,火,心宿二,虚,虚宿一,昴,昴星团
,就明白季节转换的节点到来,而由此对农事进行新的安排。
三 岁差的发现
关于岁差的发现,新唐书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
这使天为天,岁为岁,跟碾子还是那个碾子,缸也还是那个缸有啥区别,这不是废话吗?
不是的,这里说到的,就是岁差发现的关键——假如没有岁差,尧典时代的先民在冬至日观测黄昏上中天的星象,看到的是昴星团,
晋代的虞喜及至今天的我们在冬至日看到的上中天的星象也应该是昴星团。
两次冬至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岁。而一岁过去,天象也随之复圆——在没有岁差的情况下。
这就是天与岁的同一。
而一旦有了岁差,天与岁的同一就被打破,天与岁无法同步,所以说使天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就是以岁差来
弥补天与岁的不同步。
具体地说,
《
就是以尧时冬至日短星昴的文献记载,与晋时的天文实测对比,根据已知的年代差(这个已知,后面会讨论。),
求出平均一年的岁差。
年代差:2700
跨度:53
2700/53 约为50,这就是虞喜求得的岁差值。
四 无奈的舍近求远
其实在上面的讨论中,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尧典的记录无非在求二至二分,而二至二分无非由地球的公转,也就是太阳的
周年视运动造成,为什么古人不直接观测二至二分时太阳的所在位置,而要大费周折地观测二至二分时黄昏上中天的星象呢?
这是因为,太阳的所在位置需要以二十八宿为坐标,而这个坐标系在尧典时期还没有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坐标系建立之后,仍然不能直接观测太阳的所在位置——太阳的光辉太亮,掩蔽了星空背景,整个坐标系都无法使用。
所以,
——新唐书
这里说日之所在难知,验以中星,则漏刻不定。
就是在说太阳的位置难以确定,只能假道中星的观测,但这又产生了漏刻不定的新问题,导致高达四度的误差。
上中天星象与太阳的实际位置有固定的关系,就是90°差距。
通过上中天星象来求得太阳的实际位置,实在是无法绕过的无奈之举,所以,阅读古代天文文献,求冬至点太阳位置,首先就
应该反应——验以中星。
五 纤纤淑语之错
现在回过头来,可以看到她错在哪里——用尧典的上中星位置与晋时的太阳实际位置进行比较,当然得不出虞喜的结果了。
这个错误暴露出来的是一连串的知识缺陷:
1
不明白尧典日短星昴的含义,把上中星位置当太阳实际位置使用。
这可是古天文学的常识呵。
2
不明白,日之所在难知,验以中星的古代观测方法,否则不会即使不懂尧典,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而在讨论中还有些其他的问题,如:
1
泉畔人家给出的资料里有明确的记载:
http://www.hudong.com/wiki/虞喜
你到底看没看?
看了还不明白乃东壁中,还坚持昴宿移动到斗宿,这是什么理解?
你可以看不上泉畔人家,看不上百度的作者,但你不能看不上原始记载吧。
没看,你又激动什么?
不管如何辩论,总要知道人家说什么,才能判明是非吧?
2
你虞喜,何承天,祖冲之都有研究,怎么会不知道五十度?
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
——宋书
所谓虞喜,何承天,祖冲之我都有研究,我敢说就敢负责
不过是欺人之谈而已,如何负责?
我敢说,就凭你这些话,就有很多人会以为五十度是笑话,而且至今不明。
六 今二千七百余年
前面说过,今二千七百余年,被虞喜当作已知的年代差使用,他处于公元33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得尧典时代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
这是泉畔人家不能同意的,这个时候,他就不使用本土科学家虞喜的数据,而使用西方科学家使用的70年一度的岁差乘上53度的来求得一个较早的年代,看来他并不拒绝使用西方科学家的成果,当别人使用时,就是白卫兵,而他自己使用时就成了红卫兵了。
这里,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一下这二千七百余年的问题,为什么虞喜要把2700当已知使用呢?
泉畔人家说:
其实,现在根据刘歆的世经求出尧典年代在公元前2233年,他就不干了,这才叫扛着刘歆的红旗反红旗。
当然,我们不会用他那套论证手法,不追究他的扛着红旗反红旗,还是回到70年一度的岁差的问题。
如果尧典和晋时的中星观测都可靠,而岁差也稳定,的确可以求得一个较早的年代。
但,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首先,上面历史记载已经承认误差高达四度,两端一加就是八度,五六百年就没了。
其次,
晋时姜岌以月蚀检日,知冬至在斗十七。今参以中星,课以蚀望,冬至之日,在斗十一。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
——宋书
如果说尧典由于时间跨度不确定,难以确定该以时间定岁差,还是以岁差定时间,
而祖冲之这里的计算,却是时间固定,可以以时间定岁差,他求出来的值却比五十年一度还小。
这就充分说明,拿70年一度去乘53度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再谈岁差——纤纤淑语到底错在哪里
🙂对一处问题提出质疑 1 纤纤淑语 字433 2010-10-25 01:53:43
🙂笑了 2 人间树 字218 2010-10-25 02:40:31
🙂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的文盲 5 纤纤淑语 字2042 2010-10-24 22:04:47
🙂请进,确保你能看见。是或不是,别咀嚼文字。 黄泉碧落 字59 2010-10-25 03:17:54
🙂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那么这样好了。。。 黄泉碧落 字88 2010-10-25 02:18:26
🙂辩论早就结束了 5 人间树 字495 2010-10-25 02:33:30
🙂很好。这个分歧点很清晰。 黄泉碧落 字122 2010-10-25 02: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