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应该《社交网络》得奖

《社交网络》这片子非常难拍,因为矛盾冲突太零散,在时间线上也比较凌乱琐碎,这故事素材本身也就是个报纸上的八卦新闻,结果拍出了比惊悚片还让人起劲的效果而且情节大部分都靠对话推进的,交给功力稍差的编剧和导演就会变成烂片一部。相比之下《国王演讲》和《社交网络》的艺术水准差的真不是一点半点,稍具备专业精神的评委,都应该评《社交网络》得奖。评论家电影奖(Critic Awards)最内行,也确实识货:几个顶尖专业电影奖都把2010最佳影片评给了《社交网络》:北美最具专业声望的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The group can genuinely be said to represent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criticism."),《社交网络》以压倒性票数获得最佳影片(超过第二名30多票), 以及Critics' Choice Awards, the National Board of Film Review,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LAFCA awards,《社交网络》都拿下了best picture等诸多奖项。

一、电影艺术成功的关键

叙事艺术作品(就是有个故事在里头)要好看,两点很关键:一是要真切有说服力convincing,第二是要创新——观众看了如果觉得“身临其境”又觉得“新鲜”,这个作品也就基本算成功了。我一个月前另外一个id预测并从“创新”角度简单比较了几部夺奖热门片,这次侧重从“真切”方面比较两部片子。

一部电影要让观众能觉得故事就“栩栩如生”地发生在身边,演员表演、服装道具、背景音效等各个方面必须一起为之努力——但首先故事基础要好,要不然哪怕演员演技再一流,如果故事人物就太假,怎么演也还是无法创造出一流的角色。这个“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容易,原因就在于生活太复杂,同时我们自己太复杂。每一个导演都要面临相同难题:故事和人物都要朝导演想要达到的艺术目的发展,又要顾及常常和艺术目的完全相反的实际生活情况。劣质的导演没有能力处理好人物情节的复杂性,按照自己想塑造的形象唰唰唰简单处理,结果观众看了觉得“假、大、空”,没有任何说服力。

二、简单模型

比方我们来编导电影《张三偷瓜》:

1. 【张三恶贯满盈,刚刚从劳教所放出来三天,就去偷瓜。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偷了三瓶汽水后来到李二家,刚刚翻过篱笆,就被看瓜的李二瞄见了,一个石头过去,当场毙命。】

- 这是小学生作文水平,导演只想了塑造张三这个“恶棍”形象,只想交代“恶有恶报”的情节,不愿意花任何心思去观察揣摩生活,如同一个油漆匠一阵猛刷把一根木头涂成红色,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光泽。

2. 【张三劳教期间表现出色,出来后一直热心助人。但他之前的同伙不愿意放过他,以欠债要挟他,他不得不再次从事偷窃。他染上吸毒,再次跌落到生命最低谷,这时他认识了女朋友阿猫,在和阿猫几次争吵中他终于决定从善。可是歹徒同伙绑架了阿猫,张三必须去偷瓜才能知道女朋友被绑架的地方,刚刚翻过篱笆,就被看瓜的李二瞄见了,一个石头过去,当场毙命。】

- 这个情节和人物塑造,已经达到了央视小品和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水平。有个德语词Bildungsroman(成长小说Roman, in dem der Prozess der geistigen u.charakterlichen Bildung des Helden bzw. der Heldin dargestellt wird.)可以用来形容类似文艺作品:刻画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战胜内心和外界重重困难,最后终于达到了艺术完美(要么死了要么结婚成功了)。《国王演讲》在故事方面,也就是这水平,战胜困难达到成功。

- 人物超出了“好人/坏人”的水平,有比较曲折的经历,人物也有貌似“复杂”的起伏变化。但是还是太粗糙!还是too good to be true:生活中的人物根本就不是那样像经过加工的卡通形象。比方《国王演讲》导演为了制造出冲突戏剧性效果,在国王登基彩排那一段,把主教刻画地完全一个势利小人嘴脸——这是极其拙劣的艺术加工,一个能当上主教的人必然经过种种历练,我根本不信他会连这点表面工作都做不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