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 河蚌

共:💬114 🌺109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同意你关于劳动简单化的观点,古腾堡印刷术意义正在于此

实际上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时,还停留在古腾堡之前的水平上,当然相对于自己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从雕版向活字,从木活字向金属活字的转变是非常清晰的。清朝官方印刷品都采用活字印刷,康熙到雍正期间,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1亿6千万字的《古今图书集成》,至今是国图的镇馆之宝。古腾堡集成解决了如下问题:

1、铸字工艺(钢錾-铜字模-低温熔融铅合金活字),既可以大批量回收,也可以迅速铸造单字,这样极大地降低了造字成本。中国一直没有走出陶土刻字-翻砂铸字的旧工艺,严重依赖于刻字工,与雕版相比,省不了人工,还要消化重金属的成本。这也是金属活字主要用于政府,而民间倾向于雕版的原因。

2、双面印刷工艺。中国古书,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版,始终是单面印刷,折叠成页,未能实现双面印刷。这样纸张成本实际上很高。

3、油墨上版工艺。中国始终是人工刷墨拍纸,效率低下,古腾堡实现了辊筒压纸,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是PRESS(压)与出版挂钩的起源。

这三个工艺的实现,不是古腾堡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技经济大发展的结果。在材料(各类金属、纸张)、机械设备、社会需求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近代印刷术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是古腾堡技术能在一百年内扩散到全球的原因(日本500年前就引入了一把,到明治维新又引入了一把)。相对来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未能在这三个工艺上达成突破,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无法全面取代雕版。

通宝推:废话多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