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 河蚌

共:💬114 🌺10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发现穿越小说里,总喜欢让主角去琢磨什么活字印刷术,并认为这是现代技术,而将雕版印刷视为应该淘汰的古旧技术。不过,我倒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咱们老去宣扬四大发明,却忽视宣传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其实仔细研究一下现代的印刷业就会发现,如果不是电脑印刷术打断了进程,现代印刷业正在完成由活字印刷到雕版印刷的转变。

实际上,活字印刷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捷,而它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古人不聪明,不懂得用新技术(或者说不懂得技术改进),而确实是因为,对于汉字来说,活字印刷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也并不能节省太多的人力。

我们知道,中文实际上是现存世上唯一(??这个不确定)的音形文字,而其它的以拉丁文为代表的,则是表音文字。汉字的最小单元是字,有几万个,常用的也有三千个,而西文(或者说是表音文字),其最小单元是字母,一般都只有几十个。活字印刷,就是要把这个最小单元做成活字模,以便排版的时候组合起来。对于表音文字,几十个字母,然后不同字号加一起,也就是几百种活字。而汉字,则是三千个以上,不同字号合起来(就是WORD里面所谓五号、四号字),就需要几万种活字。也就因为这个,汉字活字远比西文活字要复杂的多。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最大的不同,就是活字印刷是由活字一个个拼成印版(这个过程称为排版),而雕版则是在一个空白印版上将内容刻上去。相对于雕版只需要刻刀在印版上刻,活字的工序要分得细得多。在印刷前,活字印刷包括铸字、拣字、排版三道工序,而印刷后的工序,对于雕版来说是没有的,活字印刷还要有拆版、洗字、回架三道工序。

铸字咱就不说了,因为一般的印刷厂是不干这个的(铸字机太贵了,买不起),这个由专门的铸字厂来完成。从拣字开始,实际上汉字活字印刷已经很麻烦了。对于西文字母,拣字过程是十分简单的,一个字架盘足以放下所有的字母。如果你去印刷厂实地考察(这个现在大概需要穿越才行),印刷厂里的很多字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字架放置各种字母及数字,而其它的多的多的字架,则是按照先字号后是笔画或者拼音放置着各类汉字。字架有点象中药格(当然要小的多),每个格里放上10几20个活字模,这个是任何的印刷厂都必须有的。我们常说,如果你想让一家印刷厂关门,不需要干别的,把字架推倒就行了(比推倒图书馆的书架恐怖多了)。

拣字,也就是在字架上找字,在印刷厂是一个技术活,特别是对于老一代识字不多的工人更是如此。而排版,则是更加的技术活,实际上,排版工人在印刷厂里是最高的工种,胜过上机印刷。而这两个环节加一起,其实和熟练雕版工人雕版相比,工作量相差并不大。当然,雕版可能出现错划一下整版作废的可能,而活字排版,最多是拆掉一部分重排。但实际上,排版是很复杂的,越大的版面排起来越困难,除了活字和铅皮线(大家经常用的裁纸刀的设计其实就是由这个发展来的),还需要用各种类型的铅条去填充,好排版和差排版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印刷都是以500张或1000张为底开始报价的,因为有排版钱)。

当然,还有一个与大家的印象正好相反的,对古代雕版和活字印刷的研究曾经做出一个比较异类的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对于工人的要求要远高于雕版印刷。因为刻版工人其实并不需要识字(半文盲即可),他只要对照了稿子,当作图刻就行了,而活字排版工,则必须是识字的,否则两个相似的字很容易给弄混了。对于古代那种识字率,达到这样识字水平的人,一般来说,应该可以去考秀才了(至少也是干眷抄,就是排版的前一道工序),而不可能去和活字打交道(排版十分的费眼睛)。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西文的活字印刷是不存在的,所以活字印刷只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而活字印刷的最大好处还是体现在工业化时代,主要是两点。第一是标准化,也就是说,活字模是统一生产,所以用字模排出的多个版面,是整齐划一的,现代商业社会,印刷最多的是商业单据(比如发票),由于一张票据很小,所以都是需要同时排6到8个版,然后拼到一起,如果是雕版的话,就很难做到这些版都是一样的。第二个是耐用性,做好的雕版,在印刷过多次之后,就会磨损,这样版就全废了,只能重新做,而相对于木质雕版,金属活字的耐用性要高的多,基本可以做到多次重用。

综合上面的优缺点,可以看出,如果是汉字印书的话,雕版实际上和活字有相同的效率,但是印制简单的商业票据什么的,活字的效率要大大高于雕版。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不能流行,当然有陶活字和木活字损耗大,而金属活字限于当时的技术难以铸造的原因外,最大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活字印刷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效。

而活字印刷其实还有更麻烦的。我们知道活字印刷所宣称的一大优点就是活字的再用。但活字的回架,远比前面的工作还要更复杂。当印刷任务完成后,要先完成拆版,这个拆版不是乱拆一气,而是要把不同的字型字号分别摆放,然后就是要清洗油墨,清洗用的是汽油,需要拿刷子一个字一个字的刷,最后再把字擦干,放回字架中。回架的工作远比印刷前的那些工序更费时费力,因此对于大型印刷厂,还不如干脆就买一个铸字机,用过的旧字根本不回收,而是直接熔了重新造新字。也因为此,近代印刷术才被称为“铅与火”的时代。

但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干了,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既然我们能铸新字,干吗不直接拿稿做新印版,这样岂不是更方便,当然,如果真这么做,这就不是活字印刷,而是雕版印刷了。不过,技术条件是很重要的,铅活字的铸造,要高温,其实质就类似于打铁,一个活字尚且如此,何况是一整版,更为关键的是,字模模具是铸字机里预先定好的,铸字机可没有预置文章的功能。

但科技的进步还是会把这些技术难点一一攻克。如果仔细想一下,雕版为什么用木制版,不就是因为它易刻吗?但为啥我们就不能找一种高温下很软而常温下很硬的东西呢(或者是没接触空气很软,接触后就变硬),实际上这样的东西很多的,比如木工胶或者树脂。而文稿,我们干吗非要用人去照着刻,用复印技术不也可以实现吗?实际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刷的发展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发展着。

在现代信息技术之前,雕版印刷就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大型印刷中广泛使用。先设计出文稿,然后以文稿为底稿(类似复印)用机器制版。旧雕版技术是木雕版刻上去的,而新雕版技术,则是用树脂生成。这一方法,就意味着可以以原件为基础直接制版,印版随意生成,随意销毁,一切都是机器来做,比之活字印刷要方便很多。

当然,这种制版机,在当时仍然是很贵的,但到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向小印刷厂普及了。当年,我父母还在“铅与油”(没有铸字机,只有拿油洗字)中煎熬时,有些年轻人已经买这种制版机,开始做轻印刷了(指以100张为底价报价)。如果不是电脑让时代发生了变化,这一技术是肯定会大行其道的。其实我们想想,电脑改变生活和技术发展方向,又何止于此,缩微胶卷不也是这样逐渐淡出的嘛。

而且,即使是活字印刷流行时,它仍然有不可解决的难题,比如图像印刷,还有就是彩色印刷,一直都是问题所在。普通印刷厂只能做多色印刷,采用套印,多次上机印刷,这个,要求每张纸上机时,位置必须十分精准,父母最多印过四色,再多,工序就有些太复杂了。而如果印的内容里有图像,那就只有先到大印刷厂去刻版,然后再当作一个件套在排的版里面,当然,后来树脂版流行了,也就不用到大厂,直接拿着图样去刻印就行了。

而真彩印刷,不论是活字,还是雕版,都是很困难的。象过去那种画报里的彩页,用简单的印刷机根本无法做,要经过很多道的工序来实现(汗,写到这儿,发现那时的彩色印刷,这个还真不清楚,估计和彩色照版的洗相技术差不多)。如果大家拿到七十年代的报纸,再对比现代的报纸,就知道图像的差距有多大(当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应该是个飞跃阶段,亲眼看着报纸上的点阵图像变成如黑白照片一样)。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报纸可以奢侈到在新闻纸上印彩色图形,最多是套红,而现代报纸,彩色版面成为主流,就是因为已经脱离了实体版印刷这个关键环节。

现代印刷术,已经超越于雕版和活字,是在电脑上设计,生成电子文档,然后直接将电子文档上到印刷机上,这里面,没有铅、没有火、没有油,只有机器以及光电,因此称为“光与电”的时代。直到这时,印刷术才完美地解决了印刷中所有的问题。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霹雳焦蛙,mezhan,老老狐狸,桥上,陆合,五峰,逐水而行,njyd,苍野,我来也,木秀于林,何求,上古神兵,常识主义者,液化,duanjian,沐右,大龙猫,静思轩主人,蚂蚁不爱搬家,神仙驴,Chaoshk,抱朴仙人,回旋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楼主写了这么多印刷的事,我很惊奇

您好像不知道中国还有一种印刷术叫石印。

文章里完全没有提到相关概念。

家园 八九十年代,短短几年,铅排、铅印就被电脑照排、胶印淘汰了

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80-90年代之交,曾去过一家印刷厂参观,排外文的叫莱诺机。字母不是单个活字,是打铅条的。机器很大,好像是60年代花重金从英国进口的。那机器有个打字机键盘,旁边有个加热釜(是这名字吧?),里面是融化的铅液,排字工人敲击键盘后就出来一个铅条。然后用一个木盘按顺序排好。若打错了,这个铅条就作废了。那木盘极重(全是铅条,不重才怪)。所以发稿要求齐、清、定。若是排好了再改,等于是推倒重来,非被工人骂死不可。

进入电脑时代的初期,打日文已经用上了激光照排,叫“写研机”。其实跟老式的中文打字机原理差不多,有N多字盘(有点像X光片),也够麻烦的,出像纸后晒版印刷。

搞笑的是,日文汉字与中文有区别。比如吧,朱镕基的“镕”、深圳的“圳”,好长时间是没字模的,得造字。其实这问题在早期的中文照排系统也一样。看看早期的人民日报啥的,那“镕”字儿明显是手工造出来的:先打一个金属旁的(比如“铁”),再打一个“榕”,各取半边手工拼字。

我看朱前总理对印刷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逼得电脑照排把冷僻的“镕”做进了字库,变成了一个常用字,并尽人皆知:)

家园 太好看了 科普文章最难得的就是让外行看懂
家园 我对古代印刷术没有研究。

我家开了四年印刷厂,当然只是一台印刷机一台裁纸机那样的家庭印刷厂。在此之前,家母干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俺初中有段时间是在印刷厂里睡觉的(家里十几平米,没地方睡了)。所以,对于铅与油,感受还是有些。

不过并没有真的干过印刷,所以只能是说园外看花。

对于古代印刷术,研究也是太少了。写完之后,忽然发现一个问题。古代雕版印刷,字是阴刻还是阳刻,阴刻倒是好做,阳刻是怎么做出来的。

家园 应该说"光与电"印刷是半导体激光对人类文明的又一贡献

现在看DVD/CD已经寿命快到头啦!

家园 关于彩色印刷

现在仍然是套印的,仔细看各种彩色图像,都是多种不同的油墨分多次印刷上去的。前些年有的书籍,边缘上有一圈晕,就是因为套色印刷的时候没有对准的缘故。

傅雷家书中曾经说过,在他年轻时候,德国的彩色书质量最好,想来就是德国原来的分色、颜料、制版由于德国工业基础的缘故,比较好的原因吧。

另外,电脑到印刷,从我了解,至少到前些年还是需要出菲林的,就是将电子PS版制成印版用来印刷。现在分色是采用电脑分色,所谓电分是也。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在电脑印前领域,早期做出较大贡献的是三家A公司——Apple、Adobe、还有Aldus,最后这家后来被Apple吃掉了。

从电脑屏幕到印刷机的过程还是需要些技术的,因为屏幕显示需要光学三原色(红绿蓝)与印刷使用的印刷三原色(青品黄)不能完全对映,同时使用的颜料也有差别。这个领域至今仍然在发展中,当然A公司们现在似乎兴趣都不在此了。

家园 单就排版本身(不说选字)而言,拉丁文字规则要比汉字复杂

从排版软件设计的难易上可以看出来,汉字每个大小一致,拉丁文字则要复杂许多。

对字体感兴趣的推荐一本书:O'Reilly出版的 Fonts and Encodings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家园 中文排版其实也在发展,

中文排版的上简单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家园

据我所知制版一直到近几年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仍然有明显的起印数以及越小的印数单价越昂贵的问题,即使是重印也是如此,版上机子也是有费用的。。。

至于印前领域,现在Adobe已经不继续更新Aldus的遗产pagemaker了,不知道indesign普及得怎么样。90年代刚开始引入电脑版式设计的时候,苹果机+PageMaker大概是正规大中型出版社的首选方案,那时候国内进口的苹果机大概基本都是出版印刷机构的货。

到90年代中期,家用电脑有个1G的硬盘就相当不小了的时候,出版业就有很多动不动就几十兆上百兆的tiff图了,因此消耗了大量的MO盘。不过大概也就五六年光景,大容量移动硬盘普及,MO一下子就作古了。。。

大中型正规出版机构/大型印刷厂往往手上比较松,十分舍得买苹果,到本世纪开始有大量小型私营书商进入图书制作市场以后,PC也开始大量进入这个市场,便宜么。现在估计用PC的可能比用苹果的更多吧。。。

家园 关于“光与电”,其实那种早期的制版机应该划入

“光与电”的阶段。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因为对“光与电”这个说法有一点不满。比如说胶印技术,还有一些使用感光材料制版的技术,可能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有了。当然,这些技术只能应用在非常特殊的行业或者大型印刷厂中。“光与电”的应用在现代意义上的半导体工业出现之前就很成熟,人们也意识到了使用光电方式处理信息的意义。半导体工业只不过把处理光电的成本降低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有一点很有意思,其实蜡版与活字应该是同时出现的,但是蜡版在中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很多地方都不屑于对此作介绍。不过也说明整体制版的技术,不止是一种雕版。

确实如果没有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这些类似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并扩散。最终的结果就是印刷与制版技术的完全分离。信息的表现不再局限在纸面上。不过这些都是一种朋克了。

家园 现代的彩色印刷应该分为几类了。

主流的,宣传手册的彩印,多采用四色丝印。四色丝印,是现在最常见的彩色宣传画册印刷技术。而且这几年这种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在2004年,我们印彩页,自己的WORD/PPT资料中的图,都需要美工重新用Photoshop画一次才能印刷,否则色彩会严重失真。而现在,我们画好的WORD/PPT图,美工可以直接用,然后将PSD文件拷给印刷厂就行了,只有很少部分的颜色可能会变色,这个一般印刷厂都会提示一下。

小批量,如50本以下,可以采用彩色喷墨打印。比如我们做产品手册,印刷厂就是先用喷墨打印机在同等纸质上打出样稿,校对完了,再上机。

但彩色报纸印刷,似乎已经脱离了制版的环节,直接由TIFF或者PSD文件就可以上机印刷。不过我倒觉得也没啥,如果再用胶片才有点过时呢,一台机器,起价都是好几百万级的。

以前的彩色印刷,听俺父母说的最多的,就是胶印。这个不了解,待会儿度娘一下。

还有油印,就是刻腊纸,其实这个,对于80年前出生的人都不陌生,我们中小学时,学校老师出考试卷,还有学校的小报,都是用这个。

说起来,门类还真是不少。可以接着续一篇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排版上字不一样宽还是很常见的。

西文字母确实是宽度不一致,这个不同于汉字全是一样宽。但是如果只是不一样宽,可以用各种规格的铅块(相当于空格铅字)来填充,还是比较好解决的。

但排版中最怕的是不一样高,就是同一行不同的字型混排,比如“**公司收据”,这里面“收据”是三号字,其它是五号字,排起来就会比较麻烦。

要说排版上的技术高下体现,就在这种地方。

家园 见过树脂版的制作

都是小张的,用途也是以名片或徽标为主。树脂版的价格并不贵,制作也很快,在电脑里用设计软件设计好后,传输到制版机上,半小时左右就行了。确实如楼主所说一样,制版是不需要懂得文字的,有不少阿拉伯文、朝鲜文的稿件,就是扫描进电脑后照描制稿的,不过这样制出来的稿需要由客户再确定一次,才能制作树脂版。彩色印刷是以电分加四色印刷来进行的,将设计好的稿件用PHOTOSHOP进行分色,出四张菲林,再用菲林制作印刷网点模版,每个模板只印一种颜色,几个模板套印出来就可以做出需要的彩色。不过以前需要在印刷机旁出初稿,才能确定彩色效果,因为电脑或打印机呈现的彩色效果与印刷效果可以差很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