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公私”概念出发理解中国和西方 -- 慧诚

共:💬54 🌺19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的哲学基础之四:公,一和中庸。

再论一与公的哲学:兼谈中国的中庸智慧与西方的普世价值

Ps:2012年3月4日的补充

参见《从juste的翻译出发……》

价值观是在一生二之后才会出现,在“一”的世界里,是不存在价值的。我们看看老子如何看待价值问题,《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不把一分成二,就不可能有善恶与美丑。道的世界是“一”,因此,生二,生三,生万物是自然之作用,执着于所生之物的一边,是人的偏见。因此,当人们执取一边的时候,离道就远了。必须两者衡平,取中道,行中庸,才能离道不远。西方的“普世价值”就是执取二分之一,而推广至“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会极端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多党制可以起到克服极端化,防范风险的作用。

但是中国文化本来所具有的中庸智慧,使中国人并不执取一端。儒释道,儒墨法,相互平衡,不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极端思维。基本上,中国真正搞“普世“的时间不到三十年,也就是1950年到1976年,可惜的是,今天很多知识分子却拿着”普世“的旗帜反文革,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我一直说,中国的极左和极右是一家人。就是这个原因,他们都喜欢”普世“,坚持自己这一边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其特征都是缺乏宽容精神。当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否定现实,强调普世的理论。1980年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21世纪就转过来,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看上去截然相反,其实质异曲同工。

中庸智慧,对“一“的怀念和对”公“的理想。这三者一体相成。一则公,一(二元对立之前的一)则不执取,则中庸。这构成中华文明的最顶层智慧。Leebamson说中华文明的真正的内核是”虚“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无论太极,太虚,还是“道”,抑或佛。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虚”和“空”,这本来也是“二分之前的一”的特质。一切价值都是二分之后的产物,执取而固,就是所谓“普世价值“,这是西方文明的特征,思想冲突就会非常激烈,以至于用刀剑来解决思想问题,以至于“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而中国强调那个最初的“一”,意识产生之前的体验,不忘记这个“本源”,因此当中华文明在现实中遭遇极大困难的时候,会重新回到这个点来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出自《汉书》),而不会固执于既定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屡遭磨难,而总是能够不断“继绝学”,重新爬起,复兴。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有韧性最有生命力的文明。

关于此一节内容,请参看:

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6499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