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一 引子 -- 加祺爸爸
如珠如璧,如眼如睛,如魂之所系,念念萦萦。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幼龙戏水,翔跃天成;如雏鹰展翅,万里起初程。
这篇博文是上一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的延续,继续讨论0-8岁孩子身心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话题。
过早吃甜食不利正常食欲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越来越不依赖味觉、嗅觉进行野外捕猎来获取食物,这两种感觉逐渐废退。人类的味觉和嗅觉在婴儿期、儿童期最为发达,成年以后反而逐步减弱,和人类种系演化的规律一致。
尽管如此,味觉和嗅觉的健康发育对婴幼儿形成良好的食欲和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在幼年时期,孩子最喜欢的是甜味,最排斥的是苦味,对咸味则不太敏感。所以,当孩子引进辅食以后,首先要注意调味宜轻不宜重,以免让孩子长大后形成重口味和偏食现象。持续不断地为孩子添加各种味道的刺激,对提高孩子的食欲很有帮助。国外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必须在八岁以前尝遍一生中有可能遇到的所有味道,八岁以后,对新味道要么会毫无感觉,要么会有过敏反应。
吃是婴幼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育儿过程中最容易犯错误的一个领域。生活中常见到爱吃零食、不肯吃饭和严重偏食的儿童,究其原由,都是大人处置不当。在吃的方面,孩子百分之百是无辜的,完全不应该由他们承担“不听话”的过错。
对甜食、零食的有效控制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任务。偏爱甜味是幼儿的天性,许多父母、老人宠爱孩子,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吃糖果、糕点、甜味饮料等零食。看到孩子开心的模样,大人们非常高兴。殊不知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过早接触甜零食很容易加深幼儿对甜味的偏爱,阻碍他们尝试和接受新的味道,从而大大增加他们培养正常食欲的难度。而且,孩子的食量是一定的,吃多了零食(甜食的热量高,吃过后最容易不感饥饿),就没胃口吃主食。这样养育的孩子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没有食欲,大人们又担心孩子吃不饱,只好追着喂。喂也喂不进多少,过一会儿孩子又会吵着要吃零食,经不住孩子撒娇的大人只好又掏出糖果、糕点。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不仅孩子正常的营养需求得不到保障,孩子的饮食习惯培养也成为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培养出对正餐旺盛的食欲之前,杜绝零食,特别是甜味零食。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母乳和配方奶粉都是微甜的,说明他们能够适应微甜的口味。从添加辅食开始,幼儿就应该均匀接受各种味道的刺激,避免任何一种味道占主体地位的情况发生。一到三岁的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只要把一日五餐(三次正餐、两次辅餐)安排好了,各种食材、各种味道均匀搭配,孩子的正常食欲很容易培养出来。在此之后,再给孩子少量的零食吃,对正常食欲的影响就小多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不会再偏爱甜味,即便是吃零食,也会更愿意尝试各种味道的零食。
吃饭是件高难度的事情
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也是一件大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知道,象成年人那样坐下来,使用餐具,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一顿饭,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件高难度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培养孩子用餐习惯的过程中,特别容易犯下欲速而不达的错误。
三岁以前的孩子,对同一件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不超过十分钟,他们的各种感觉还不完全发达,手指精细动作能力还不强,基本还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如果大人不注意,已经开始给他们吃零食,那么他们在用餐的时候往往还不觉得饥饿。食物的味道、质地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幼儿很难顺利吃好一顿饭。
在这件事上,没有规矩是最好的规矩。
首先,控制孩子的零食,让孩子坐到餐桌前来的时候处于微饿而有食欲的状态,是父母亲的责任。强迫一个没食欲的孩子吃饭是不讲道理的,也注定不会成功。孩子的用餐时间不能象成年人那样规定成几点几分,只能根据他们的食欲进行调整。同样,孩子吃饱了就应该停止进食,没必要定量。定时定量对三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要求过高。
其次,孩子把食物洒落在饭桌和地板上,是因为他们的精细运动能力还不够强,属于生理原因,不是不听话。特别是幼儿开始学习使用餐具的时候,父母亲不能操之过急,要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对食物的洒落最好是视而不见,绝对不能批评。父母干涉得越多,批评得越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反而会学得慢。国外的孩子用餐,是从手抓开始,经历挺长一段时间后过渡到使用勺子、叉子。而我们中国孩子一般是从喂食开始,过渡到勺子,再过渡到筷子。在用餐习惯的学习培养方面,国外的孩子幸福多啦!
最后,尽量不要喂食。一旦孩子开始表现出使用餐具的兴趣后,就应该迅速过渡到让孩子独立进食,并且从此坚持下去。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勺子、筷子的使用,一般几天就能学会。如果大人看到孩子用不好餐具就代劳喂食,反而会显著延长孩子学会的时间。任何原因的强制喂食都应该绝对禁止,这种方法只能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厌恶感。同样,用诱骗的方法来使孩子进食也是必须避免的,因为这样反而会激发孩子拒绝进食。
神秘的母语习得
和其它感觉相比,孩子听力的发育更早更快一些。他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能够听见妈妈的心跳声、血流声和讲话声。新生儿焦躁不安时,妈妈的声音以及模拟的心跳声、血流声能够让他们迅速安静下来。三个月的时候,耳朵的生理构造就相当完善了,远比眼睛的发育要早。但是三个月之前,由于鼓膜过于幼嫩,新生儿不适合坐飞机,以免飞机升降时的气压变化损伤鼓膜。
可能是因为幼儿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幼儿的听阈比成年人大得多。成年人的平均听阈在26dB以内,而新生儿的听阈在60~70dB。随月份增长,新生儿听阈值逐渐降低,听敏度增加,到两岁时接近成人听力水平。所以,两岁以前的幼儿有些“耳背”,尤其是对于隔墙之音,听敏感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时候,他们不是不听话,而是真的没听到话。
三岁的孩子,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身体发育高峰和第一次叛逆期,他们的各种感觉和运动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长得象个小大人啦。除此之外,他们还偷偷摸摸地干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件重要到足以把人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的大事:他们习得了母语!
母语习得是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地球人都知道,任何一个正常儿童都能通过自然习得成功地掌握其母语的口语,这个过程无须教学,发自本能,效果显著,三岁的孩子就能和别人进行多方面的口头交流,五岁的孩子已经掌握基本的语法体系,能进行一般性的日常语言交际。不少学派的心理学家、语文教育家一直试图对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习得母语进行研究,提出多种母语习得机制和理论,但对于如何描述儿童母语习得的具体过程,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儿童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之所以被称为“习得”而不是“学习”,是因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获取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离不开教学,即便自学,也是有意识地根据某种形式的教材来获取知识。可以说,六岁以前,儿童靠天生本能习得母语;六岁以后,儿童进入学校,开始用“学习”的形式继续提高自己的母语能力,就是语文学习。
这里马上产生了几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母语习得离不开记忆,但与抽象事物有关的高级记忆(有意记忆、理解记忆、逻辑记忆)都是以语言应用为基础的,语言本身理所当然的又属于抽象事物。所以,母语和记忆组成了一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自相关体系。从这个角度讲,所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记忆理论、学习理论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母语习得。通俗一点说,就是学校里那一套理论用在学龄前儿童学中文上要慎重,呵呵。
第二,既然六岁以前儿童靠自己的打拼就“习得”了母语,而且效果还非常显著,我们为什么要在六岁以后改成“学习”的方式?现行的语文教学要不要参考母语习得机制?
第三,母语习得一般指母语口语习得,那么,母语文字是不是可以遵循同样的习得机制?比方说,中国的传统蒙学其实就是一种更偏向于“习得”的教学方式。
第四,我在《爸爸的启蒙书》这个系列中所描述的零负担中文分步启蒙,倡导不以上课的方式教孩子学习中文,是不是属于“习得式学习”?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
中国有句民谚,叫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根据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身心状态,可以预测他今后乃至一生的心理、行为表现;而根据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三岁、七岁是儿童身心发育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关键点。“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总结的就是用这两个关键点划分出来的0-3岁、3-6岁等两个时期的阶段发育成果和重要特征。
“三岁看老”强调的是孩子在先天基础上依本能发育的结果。一个三岁的孩子,其身体素质、大脑发育、语言和认识能力都接近成熟,个性、气质乃至道德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心理特征都有所萌芽,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从各方面衡量,三岁小孩都可以称得上个“小大人”。三岁以前的身心发育,基本上依循自然规律,无须成人干预和教导,产生的结果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一个人的运动技能(特别是精细动作水平)、口语能力、脾气性格、甚至道德品质等深层次的东西,与他的先天遗传和三岁前的发育关系最密切。
三岁以前的身心发育基本上依循自然规律,无须成人干预和教导,并不意味着我们父母家长对此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相反,正因为三岁以前的身心发育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极端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投入时间精力,敏锐地捕捉孩子在这一迅速发育的时期内任何稍纵即逝的变化,自始至终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让他们依天性自由发展。
“三岁看老”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孩子三岁以前必须全程监护,父母亲任何一个小的疏忽过失都有可能产生抱憾终生的后果。孩子绝大多数先天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也都会在这一时期展现苗头,如果发现及时,这个时期往往又是许多疾病最佳治疗纠正期。
“七岁看小”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孩子在四到六岁的学龄前期的身心发育所产生的影响。三岁以后,孩子的任何一项身心发育指标都继续稳步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们在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智力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笼统一点讲,这些能力全部和“学习”有关。学龄前孩子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他们是不是已经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能不能够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都要看在四到六岁这个阶段,成人引导教育的成效如何。“七岁看小”看的就是孩子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潜力。
和“三岁看老”强调幼儿发育的天性发挥形成鲜明对比,“七岁看小”强调孩子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最关键、最能取得成绩的阶段就是四到六岁的学龄前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家教方面的付出越多,孩子上学后就越轻松,“七岁看小”所看到的就越精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7)曾经调查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幼儿教育的起迄年龄规定。据统计尽管规定方式有18种之多,但其中3—6岁、4—6岁及3—7岁的年龄划分最为普遍,三者相加达到126个国家。就是说,以3-4岁为幼教起点、6-7岁为迄点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大家都发现了“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这么一条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科学规律。三岁以前,任孩子天性发挥;四到六岁,为孩子提供幼教/家教;七岁开始,送孩子上学。全世界都这样。
(原创作品,欢迎分享,禁止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博客地址:外链出处,西西河家园:链接出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一 引子 237 加祺爸爸 字2617 2012-06-12 06:25:23
🙂安省伦敦? Pita 字52 2014-06-06 14:49:15
😄【原创】何时放养,何时教养 16 加祺爸爸 字7413 2012-10-19 23:12:55
😄【原创】三岁看老 七岁看小
😄【原创】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7 加祺爸爸 字10186 2012-09-04 10:49:48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九 怎样做孩子的偶像 18 加祺爸爸 字6329 2012-08-21 10:24:00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七 中文阅读字经第二部分上 10 加祺爸爸 字10814 2012-07-24 23:31:33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八 中文阅读字经第二部分下 2 加祺爸爸 字18080 2012-07-30 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