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以前读《左传》,关于子忽拒婚,写过一点笔记:

这一章还记载了“齐大非偶”的故事,里头君子对郑太子忽的言行的评价很有意思,说是“善自为谋”,意思是说他只为自己的名声或为人考虑,却不能为国家考虑,因为当时郑国的大臣祭仲劝他说“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娶齐国的公主啊。你老爸的小老婆们太多。你没个强有力的岳丈,估计这王位保不住,你那三个弟弟可都能够当国王的啊。)。郑太子忽感觉应该是比较耿介清高的人,很爱惜羽毛的样子。后来果然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他即位之后,他弟弟子突(是个一等一的军事家)借助宋国的力量夺取了政权。子忽(郑昭公)逃亡到卫国。

但是子突(郑厉王)是借宋国的军力夺取的政权,即位之后,宋国就一直向郑国需索无度,宋国在郑国培养的代理人就是祭仲。九年以后(桓公十五年),子突无法忍受宋国的需索,决定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祭仲。但是这件事被祭仲的女儿知道了,于是她女儿问母亲:

“父与夫孰亲?”

她母亲回答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于是祭仲的女儿就告诉了祭仲其丈夫的阴谋。结果祭仲杀了女婿雍纠,郑厉公逃亡到蔡国,子忽又回到郑国做国君。

从厉王的遭遇也可以见出子忽“齐大非偶”的合理性。如果子忽是仰赖齐国的力量稳固了王位,那郑国就很可能受齐国的需索和胁迫,他这个国君肯定当得很不自在。

在外援和自立两者之间取得或维护一种平衡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从子忽据婚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子忽做事情少了点圆融和通达,缺少转圜的余地。这样的人,做体制外人或许可以,但是介入政治之中则常难得善终。果然,他重新做回郑国国君才一年,就被当年他坚决反对/厌恶的大臣高渠弥所杀。高渠弥为其父亲所宠幸,子忽就一直劝阻其父亲任用高渠弥。他回郑国之后,高渠弥就担心子忽会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子忽,立子亹(读:伪)为君。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可以想见在子忽回国的一年之间,在子忽和高渠弥之间肯定发生了很多不快,或子忽不肯委屈自己的喜恶去做拉拢郑国朝堂来稳固王位的努力,才会令高渠弥最终动了杀机。

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最后为子忽复仇地还是齐国人。子忽死后两年(桓公十八年),齐襄公杀子亹,并车裂高渠弥。而齐襄公诸儿就是当初要嫁给子忽的文姜的哥哥。(文姜后来嫁给了鲁桓公,并和其兄襄公私通乱伦。)

“齐大非偶”可能只是子忽给出的官方拒婚理由,也许子忽和诸儿认识,知道诸儿和文姜的情事,因此出于情和出于礼都不愿娶文姜;又或者诸儿和文姜的八卦当时早在诸侯间悄悄流传,以子忽的骄傲自然不能接受迎娶这样一位妻子。说老实话,子忽、文姜、诸儿的故事,怎么读怎么吊诡,历史的烟尘里不知隐瞒着怎样的本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